回覆列表
  • 1 # Hi決明子

    那天,一同事對我說,“你咋把劉海撩上去了?一下子老了至少得五歲。”

    我笑了笑沒有說話,跟情商低的人打交道真TM虐心!!!

    溝通真的是一門藝術,說話更是一門學問。

    在如今這個社會,不會說話,不懂溝通,真是門硬傷。

    《溝通的藝術》這部書,大部頭,本書既有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慢慢啃,總會有所收穫。

    溝通不可逆,有如覆水難收,一旦你按下“傳送”鍵,你不可能撤回爆發出去的情緒。

    對此,深以為然。

  • 2 # 一場雨季

    這本書共有三個部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

    “看入人裡”介紹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與自己溝通的根本包括自我認知、情緒對話、同理心對話。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能形成自我認知,不好好管理自己情緒,沒有同理心,學再多的溝通技巧都不能與人好好溝通。

    “看出人外”探討了與他人溝通的語言和非語言的特徵,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與他人溝通,一定要把話說清楚,聽明白。不僅僅要用語言,還需要非語言,清楚明白的傳遞自己的意思,傾聽的人也要藉助提問、釋義,讓自己能聽明白對方的意思,而不是不懂裝懂!

    “看人之間”討論關係的重要性和關係當中的親密與距離。也就是說關係再好也有衝突的時候,所以,自己對別人有情緒時,不能習慣性的對別人發洩,應該從描述事實開始,然後再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別人才容易接受。別人對自己不滿意,有意見時,我們也不能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而是要傾聽對方為什麼會不滿意,並且同意他的不滿意來平息他的情緒,這樣解決的矛盾的同時,還能加深彼此的關係。

  • 3 # 心善淵2018

    腓特烈二世讓保姆和護士除了給嬰兒餵奶和洗澡外,不和嬰兒有任何形式的溝通交流,結果這些嬰兒都沒能活下來。雖然這個實驗太過殘酷,但的確證明人是需要溝通的。羅納德B阿德勒、拉賽爾F普羅科特的《溝通的藝術》告訴我們溝通是人生存的必備能力之一。第十五版的《溝通的藝術》在原來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又作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概括地說,這本書有這樣幾大特點:1、系統性。分別從三大方面——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比較系統地呈現出溝通的藝術。2、多元化。不是單純直白地告訴你技巧,而是從多個角度讓及參與其中,真正理解並掌握技巧。3、可操作性強。除了詳細具體的講解,配上相關事例之外,“想一想”“技巧構建”“倫理挑戰”以及“連結”部分的問題都使其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什麼要溝通呢?《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魏國的大將樂羊帶病攻打中山國,這時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的國君就煮了樂羊的兒子,還把帶汁的肉送給樂羊。樂羊連肉帶汁吃了一杯。魏文侯稱讚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自己孩子的肉啊!但又臣子說:自己的兒子都忍心吃,還有誰他不忍心吃呢?樂羊從中山回來以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但此後因為懷疑他的忠心而不再信任他。怎樣才能避免懷疑減少誤會?或者盡力把懷疑程度、誤會的可能降到最低?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人際關係?溝通是相對來說最有效的方法。人需要溝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理需求、認同需求、社交需求以及達到自己實際目標的需求。基於以上原因,人必須與其他人溝通才能生存下來,才能走向事業上的成功。另外,想要提升溝通能力,還要了解並遵循溝通的原則。首先,溝通分有目的和無目的的,兩者都有它的價值。其次,透過溝通一起討論彼此的想法是增進了解的最好辦法。再次,溝通的方法方式要根據物件、時間、空間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能生搬硬套。第四,要注意有的溝通是無法逆轉的,造成的損失或傷害是無法挽回的。。需要提醒的是:溝通是必要的,是有利於個人的生活、發展的,但是並不代表溝通越多就一定越好。所謂過猶不及,溝通多了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溝通並不一定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如何有效的和別人溝通呢? 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條條大路通羅馬,達到同一目標的方式有很多種,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嚴謹,有的人洞察力很強,而這些不是你可以輕易學到的,你也無法也不應該透過模仿別人去凸顯自己,所以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發揮本書中的技巧。。其次、能夠根據不同的溝通物件選擇恰當的溝通方式。對於性格開朗的人,你可以適當的開玩笑,說話不需要太過謹慎,這樣有利於彼此感情的增進。但是如果溝通的對方是一個非常內向,非常敏感的人,你就要慎重對待,不能隨意的開玩笑,這個時候,溝通高手則具備辨別物件的能力,能夠準確的認知他人。再次、能夠做出可以帶來雙贏的選擇。既對自己有利,又沒有傷害對方。比如,在你不能接受的時候,適當的保持沉默,防止因為情緒控制問題而發生衝突,沉默不語代表什麼都不是,它也是在傳遞訊號,告訴對方你現在的態度。或者,你可以透過第三方幫助你傳達資訊,避免與對方直接接觸,將發生矛盾衝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有時也可能需要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最後、需要耐心的學習。《溝通的藝術》一書中告訴我們,學習溝通技巧要經歷幾個階段。從意識覺醒期,也就是知道自己需要學習,到笨拙期,也就是了解了一些技巧,但訓練的還不成熟,再到熟練期,最後到整合期,也就是,你可以不經過特意的長時間的思考,便可以做出很好的溝通了,所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提升溝通技巧,還是要能夠持之以恆的學習和訓練。

  • 4 # 王小照

    拿到《溝通的藝術》時,滿腦子都是《紅樓夢》中的那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磚塊般厚實的圖書,僅用自己的外貌就準確地詮釋了對聯的內涵。不僅如此,自該書初版40餘年來連續出到第14版,僅美國讀者量就超過200萬人,更加證實了世界各華人民對人際關係及相關技巧的重視與需求。而“溝通”作為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因素,頗值得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細細揣摩。

    於是問題來了,都有哪些因素影響著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我們要怎樣才能與他人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關係,這是定理。而有關係的地方就一定會出現人緣好的人、領導力強的人、受大家尊重的人,以及與以上描述相對應的人的區分。當有人如魚得水般遊走於各種人周圍、享受著與不同人打交道所激發出的歡樂時,有些人卻正在為該如何跟眼前這位只打過一次照面的人交流而苦苦思索。雖然facebook、微信等的出現解救了一大批不擅長面對面溝通的人,但與此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人們與更多人溝通的機率。於是,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溝通,以及學會透過多種形式與他人進行溝通,在當下幾乎可以被算得上是一件比會開車還要重要的基本技能。

    既然是技能,必然分為初級、中級、高階階段。溝通雖不用考級,但依然存在著“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及“看人之間”的遞進升級過程。《溝通的藝術》即從這三方面出發,將溝通的技巧在讀者面前一點點鋪展開來。

    自信來源於自知,同理,欲與人溝通必先對自身形成足夠充分的瞭解。“看入人裡”部分從溝通者自身出發,闡述自我形成的根源、分析自我在溝透過程中擔當的角色、指出自我在溝透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技巧、分析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讓溝通者能夠準確定位自己在溝通中的角色,得以實時自我界定溝透過程中的該與不該。

    溝通是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人共同完成的事情,當溝通者透過對自身的瞭解而擁有了足夠的自信,如何更加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便成為了下一個亟需指導的問題。“看出人外”部分聚焦溝通者之外資訊的傳送與接受,透過對語言及非語言溝透過程中資訊傳達的分析、對溝透過程中的“傾聽”方法及重要性的闡述,為溝通者展示出一副溝通技巧全景圖,並透過對語言溝透過程中詞句的選擇、非語言溝透過程中身體動作可能產生的影響力的展示,給溝通者提供了一些日常溝通小貼士。

    當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進行溝通以及在溝透過程中應注意哪些細節之處,如何維護和增進一段關係便成了接下來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看人之間”從溝通和關係的演變過程講起,涉及親密關係的區辯、溝通氛圍的提升技巧以及人際衝突中的溝通方式等,提升了本書的實用價值。 400餘頁的大部頭圖書,即便足夠實用,也難免要讓潛在讀者思忖良久才能下定決心將其讀完,《溝通的藝術》顯然深諳此道。全書共分十一個章節,每個章節均由人們日常溝通中可能會碰到的疑惑開篇,調動起讀者的興趣;繼而將問題的答案娓娓道來,為讀者答疑解惑;章節的最後幾百字的總結點明該章節的知識要點,強化章節知識記憶。如果你認為這種長輩講故事般的文字結構還不夠親切、實用,那麼章節中貫穿的知識點漫畫、重要知識點思考提示、電影情節中對知識點的應用一定能調動起你的興趣、強化你的記憶。

    作為一本基於作者多年專業經驗之上的教育、指導類書籍,它把與提升溝通能力有關的資訊組織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提升了閱讀的效率;同時,書中對漫畫、電影情節展示、思考提示等小技巧的應用,能夠有效調動讀者的積極性,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專業性強卻通俗易懂,理論性高卻不乏趣味性,真正展示出了溝通作為一門藝術所獨有的神秘與動人之處,可謂個人能力升級的必備書目。

  • 5 # lulu

    溝通的藝術是一本專業的心理學著作,也是很好的社交指南,它一共分為三部分:“看入人裡”主要探討的是與自己有關的溝通因素,引導我們認識自己的溝通物件,判定話題的深度和廣度,並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看出人外”則著眼於溝通訊息的表達上,引導我們準確地表達語言資訊,藉助語氣、肢體語言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性,並告訴我們傾聽是溝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學會傾聽會讓我們溝通更為順暢有效。“看人之間”則是從人際關係演變的角度分析了每一段關係發展的性質和階段,教我們各種策略來改善人際關係,最終實現彼此雙贏。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溝通雙方的重疊部分越小,溝通就會變得越困難,這啟發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並尋找與對方的重疊部分,這樣可以使溝通更簡單。

    而有效溝通則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溝通得多不見得溝通得好這個道理,一方面是言多必失,另一方面先入為主的暈輪現象也同樣存在於人際關係中。

    有時候聽比說更重要,要不然人為什麼長了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呢?

    親密關係則是溝通中的另一個話題,本書介紹了很多策略,讓我們來保持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滿意度。

  • 6 # 姚樹井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天正在御花園裡玩鳥,忽報說有大臣急事相奏,所以趕緊放下鳥,換上正裝,到正殿聽報告。

    結果,這位大臣打起彙報來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趙匡胤越聽越氣憤。直到大臣把話說完,趙匡胤憋了半天氣終於要發了,“你不是說有急事嗎?這裡面哪件事急啊?大啊?”趙匡胤本來就脾氣暴躁,誰知這位大臣輕飄飄地說道“臣以為尚急於彈雀。”

    趙匡胤從侍衛手裡搶過斧子來就給這位大臣來了一下,不過趙匡胤畢竟是趙匡胤,沒有氣急敗壞到把這位大臣殺了,只是用斧柄在這位大臣下巴來了一下,大臣的兩顆牙立馬就被打掉了。

    誰知這位大臣居然相當鎮定地趴下身來找兩顆牙,趙匡胤就這樣看著這位大臣慢悠悠地先找牙,然後緩緩站起身來,用袖子擦洗乾淨,放入懷中。

    趙匡胤一看嬉笑道:“汝懷齒欲訟我耶?”(你小子還把牙齒藏起來,莫非是想要到衙門裡去告我嗎?)

    誰知這位大臣還輕微一笑:“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我當然不能告皇上您哪,不過您為了鳥打人這件事會有史官記錄下來的。我這兩顆牙是來當證物的)

    趙匡胤一聽這個話慌了神,立馬換了笑臉,讓人拿出金銀錢財來賞賜這位大臣。

    趙匡胤畢竟是個明君,知道“留得生前身後名”的重要性,如果自己因為玩鳥而打了大臣這件事被後人知道了,太丟人了。所以立馬用錢財來賄賂這位官員堵住他的嘴。而記錄這件故事的是一本《涑水記聞》,也只是一本筆記,以至於這位鼎鼎大名的大臣的名字都沒被記錄下來,但他的作者卻是鼎鼎大名的司馬光。趙匡胤的這件事終究還是留在了歷史的汪洋大河中。

    這位大臣的機智可謂一般。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從三個方面“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對人際交往進行了深刻、有趣、實用的描述,從個體的展現到資訊的接收再到關係的演變,有理論也有聯絡實際,電影、電視劇、真人秀幫助更好地瞭解書中內容。

    作者羅納德·阿德勒和拉塞爾·普羅科特兩個人共同完成了《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這本書初版到現在已經40多年過去了,羅納德·阿德勒是溝通大家,著作很多。拉塞爾·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兩個溝通專家共同合作的成果自然是不容小覷。非常強調性別和文化對溝通的影響,只有理論的壘積,沒有實踐的支撐,是沒有讀者的。所以在本書看到相當大部分的事例。

    “看入人裡”講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塑造和印象管理,以及知覺和情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講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語言、非語言表達的區別和益處,重視“傾聽”。

    “看人之間”講的是溝通關係的演變,親密關係的型別,學會改善溝通氣氛,處理人際衝突。

    三步走,知己,知事,知人。才是一個人溝通能力提升的正確道路。

    提起溝通都是向外看,卻最容易忽略掉自我。先對自己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做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這是溝通的第一步。

    而由於基因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造就了每個人對自己價值評估的不同,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自信和討好型人格,也即低自尊和高自尊。而高自尊是有明顯的好處的,只要自身不過度膨脹,高自尊應當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格。

    知覺核驗可以有效幫助瞭解到含糊資訊,但很多時候即便我們清楚瞭解到資訊,也不一定理解對方。奧巴馬總統在很多場合都提到過同理心這個詞,的確,只要願意付出努力,我們確實可以更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世界對別人的意義。同理心也確實是人性中最美的光輝。

    只要是個人,就會受到情緒的波動。根據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分為有助益情緒和無助益情緒。非理性思考往往是無助益情緒的來源。培養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標誌。人生自有詩意,生活本就美好。那如何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更多的有助益情緒呢?

    1、習得性樂觀。正如書中所說“如果說一個人的想法引發了他的感覺,那麼正面的想法就可以引發正面的感覺。”

    2、重新評估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有用的自我提示。老子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看到光明的一面。

    3、人生即修行。逆境才是一個人自我修養修身的最好時刻。明代姚舜牧的《藥言》裡面說“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衝折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量”。

    明瞭語言是可以成為障礙,也可以成為橋樑。掌握語言的影響規則,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千萬不可忽視非語言溝通,這恰恰是體現溝通關係向度的重要指標。所以,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只是單純地聽,避免無效傾聽,專注、心無旁騖地從心去傾聽,學習合適的傾聽反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人際關係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所以必須要去維持它。面對親密關係,家庭、友人和愛人,不同的關係需要不同的策略。

    而在關係中,溝通氣氛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完整而清晰的資訊描述和保留面子的辦法是非常有助益的。

    鍋勺與鍋沿總有碰壁的時候,無法避免。如果不想這段關係結束,就不要使用“末日四騎士“,即批評、防衛、蔑視和迴避,沒有不爭吵的。處理關係的方式對於關係的品質至關重要。建設性地管理衝突,衝突反而可以是更有益的互動。

    正如《溝通的藝術》中所說:“溝通不可逆,有如覆水難收,一旦你按下發送鍵,就不可能撤回你爆發出去的情緒。”瞭解並警惕溝通的迷思,處處謹言,自我監控,費神但是有效。

    其實這三步走下來。每一步只要認真走,都是可以互補的,以螺旋狀提升。但是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到底什麼才叫傾聽?

    我們人,生來就是兩個耳朵,一個嘴巴。或許真的是說明傾聽遠比說要重要。

    中國的相面術一直是以玄幻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冰鑑》就是他相面經驗的專著。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之後,學生李鴻章帶了三個人來見曾國藩,想讓老師看看這三個人該怎麼用。

    帶著這三個人到了總督府,因為曾國藩不在,李鴻章就先走了,曾府的管家就讓這三個人站在花園等候。

    曾國藩回來之後,聽家人說起這件事,竟然也沒讓三位進客廳落座,而是自己繞到花園後面的小山上面邊喝茶邊遠遠地端詳這三個人。

    第一個年輕人,暫且稱之為A,穿著打扮,油頭滑面,精明相十足,細細檢視客廳和房屋的擺設以及佈局。而B則雙手放進袖子裡,一動不動地站著。C呢,臉上一堆麻子,雙手背後,抬頭看天上白雲。

    曾國藩又看了一會兒,發現A和B有點等不及了,就下來請他們進了屋,聊起天來。聊了一會,曾國藩發現這個A最能聊,而B則是你問一句,他回一句。C是說得不多,但每每說話,總能讓曾國藩驚訝,甚至還敢提出不同意見。聊了一會,曾國藩心裡就有數了,就讓他們三個人回去了。

    等晚上李鴻章來了,問老師這三個人能不能用,怎麼用?

    曾國藩說,A去給他一個虛職;B去當個養馬之類的後勤;C可堪大用。

    李鴻章問老師為什麼如此安排。

    曾國藩回答,第一個年輕人A,確實聰明,第一次見我就能投合我,說明這個人喜歡投機倒把,有才無德,胸懷狹隘,萬不能施以重任,給他個虛職,也不用擔心他報復。

    第二個年輕人B,格局太小,遇事唯唯諾諾,謹慎有餘,魄力不足,適合後勤管理。

    第三個年輕人C,貌不驚人,但是仰觀天象,氣定神閒,可見腹有詩書;與我聊天,不卑不亢,敢於直抒己見,胸中自有主見。這才是大將之才,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想要了解媒介溝通和麵對面溝通的不同的多看看第二章,情緒、心態不好的多看看第五章,單身男性最需要看的是第六、七章,身為人父人母一定要看第十章,發生衝突矛盾了一定要看第十一、十二章。《溝通的藝術》不光是告訴你要怎麼做,更是要告訴你千萬別碰的“雷區”。

    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一直產生的一個念頭是“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很多東西很有趣,很有必要在現實生活中試驗一下。而且,試了一下,非常有用。

    完完全全可以當作教科書,厚的就像一個板磚一樣。有些理論部分難免會讓人看得有點累,暈乎乎地找不到書中的要點。但是隻要理論聯絡實際地來看,《溝通的藝術》中根本全都是寶。我們現代社會所有的外界的資訊都在想辦法讓我們來獲得歡樂,資訊時代巨大沖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一點點枯燥的資訊來源都讓我們難以翻看。不要看書厚,以及理論較多,就忽略了其中的精華。很多人說這本書不好,我看是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

    王家衛的電影 《一代宗師》講習武之人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人,把握住了人,自然也就把握住了事。這樣,一切磨難都將只是對你的磨鍊。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百鍊終成鋼!

    知行合一是一個過程,《溝通的藝術》是一本好書,認真看,再到塵世當中練習,到成為溝通高手之路終究會到來。

  • 7 # 我是陳蘇魯

    溝通其實就像談戀愛,不是一廂情願,而是你情我願。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這句話取自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這部小說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講述了三代人奔波在路上尋找“說得上話的人”的故事。小說中的情節、人物、家庭,包括愛、恨、慾望,都與能不能說的著,說的話能不能為自己解決生活的辛苦、困擾有關。在生命的輪迴裡,每個人都會面對疲憊、茫然、累和頹廢,希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點醒自己,如果沒有遇上這樣的人,就會陷入“孤獨”。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路上努力製造著聲響和熱鬧,希望得到迴應,不再孤獨。

    溝通這件事,說起來不大,有時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兒;卻也不小,有時能影響到整個人生。如果小說裡的人物掌握了一些溝通技巧,我想不至於終其一生而仍無所得,好比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能夠與身邊的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親密關係,又怎會需要跋涉千山萬水尋找那樣一個人呢?現實世界裡的我們同樣如此,溝通是人們為了達成人際關係交流的媒介,如何使用這個媒介幫助更好的人際交往,並對人生產生積極作用就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要探討的內容。

    這本書起初由羅納德·阿德勒和奈爾·道恩合著,後1990年羅納德·阿德勒與拉塞爾·普羅科特在一次溝通學的學術會議上相遇,兩人就使用故事片作為教學用具達成了共識,之後兩人便合著了此書。本書包含了超過100篇文章,50部電影,所以又被稱為“電影教學法溝通課教材”,讓我們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溝通技巧。這本權威溝通書籍出版至今已超過30餘年,共計出版15次,因兼具深度、廣度、完整性和趣味性甚受追捧。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看入人裡”著重探討與溝通者有關的溝通因素,簡要介紹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了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於與溝通物件有關的因素,分析了語言和非語言的特性,強調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則主要討論了關係的演變,側重於親密關係的區辨,並介紹了改善溝通氛圍及處理人際衝突的一些方法。下面我們看看這三個部分給我們分別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

    01看入人裡之溝通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在美國學者布朗森、梅里曼合著的育兒著作《關鍵教養報告》裡有這樣一個實驗,把孩子們分成兩組進行遊戲。第一輪遊戲很簡單,每個孩子都完成了。研究人員誇獎第一組孩子“真聰明”,誇獎第二組孩子“真努力”。在第二輪遊戲中,孩子們可以選擇不同難度的遊戲,一種難度與第一輪遊戲差不多,另一種難度比第一輪遊戲稍微難一些。結果,第一組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遊戲,而第二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更具挑戰的遊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根本目的其實是尋求一種認同,當第一組孩子為了保住自己在別人眼中“聰明”的樣子,就會躲避風險,拒絕出錯。我們從小就是藉由觀察別人的方式來評判自己,我們關於自己的概念是透過與我們相關的人那裡得到的資訊塑造的。所以,我們解讀自己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別人的意見,無論是我們身上的缺點、優點還是一些其它特徵,如果沒有人看重它們的話,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會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我們是溝通環境的產物。

    試想下我們常見的一個情境,你約上兩個好朋友一起逛街,一位朋友說“你這眉毛畫的不對吧,口紅太豔了!”,另一位朋友說“今天的妝容挺適合你的,顯得氣色真好!”,面對這兩位朋友,你的自我感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在溝透過程中,我們能捕捉到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並依此形成自我評價。所以,要謹慎挑選陪伴在身邊的重要他人,保護自我價值;同樣,如果已經有了一個糟糕的自我概念,也要知道:自我概念是可以透過良好的溝通環境重新塑造的。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老話告誡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透過程中,也要儘量作為真誠的協助者,使另一方覺得被認可、被接納。

    《溝通的藝術》提出這需要我們擁有設身處地的能力,即同理心。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理心是體會別人觀點的能力,是從對方的而非你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為別人感到高興和痛苦是一回事兒,和別人一起感受高興和快樂則有意義的多。溝通從來不是單向地“對”別人做了什麼事兒,而是雙向地“跟”別人一起做了什麼事兒。“只有穿上他們的鞋子,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世界。”

    就像卞之琳《斷章》裡的詩句: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們是彼此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受他人的影響,亦影響他人。我們該做的是成為為彼此的美好風景和美夢。

    02 看出人外之傾聽和迴應是溝通者的義務

    語言和非語言是兩個溝通工具,語言溝通即說話、文字等資訊,非語言溝通包含由與語言無關的手段表達出來的資訊,如身體動作、聲音、環境等,作為兩個溝通工具,語言和非語言並不是完美的傳遞資訊的媒介,因此在溝通時會形成障礙。

    卡耐基說過:“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溝通是雙方尋求認同,達成共識的過程,為了克服障礙和噪音,傾聽是一項必備技能,但傾聽絕不只是豎起兩隻耳朵接收聲音而已,應該是克服溝通障礙,弄懂別人所傳達資訊的過程,並給與反饋。

    以前,我有一位上司,喜歡開會。每次開會先花上10分鐘給我們講道理、打雞血,然後開始詢問我們有什麼問題需要他解決。我們挨個彙報工作和問題,這位上司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好的,我知道你要說的問題了。這件事情應該......”然後開始自己的“解答”。一開始我們還會盡量解釋新問題與過去經驗的不同之處,後來我們乾脆就說沒問題直接散會。當然,結果是慘不忍睹的,一年內,大概有60%的同事調崗或離職了。

    我們常常裝作在聽,或是選擇性過濾掉一些資訊,那我們在做出迴應時,就很有可能造成溝通的不暢或是引發不良的溝通氛圍。就像是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到的:作者有義務清晰的傳達自己的觀點和論述,而讀者同樣有義務弄清楚作者的意圖,與作者達成共識。“只要溝通中還有未解決的模糊地帶,就表示沒有達成溝通,或者頂多說還未達成最好的溝通。”作為溝通雙方,都有義務做好傾聽與迴應工作,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弄清楚模糊地帶的資訊,有一個溝通的重要技巧:釋義。

    舉個例子:

    說話者:我覺得你看起來很糟糕。詮釋者:是不是覺得我看起來胖了很多?還是我今天穿的這件衣服不太適合我?

    這個技巧使用成功的關鍵是要用自己的措辭描述別人的觀點,對資訊進行檢視,而非鸚鵡學舌般的重述對話。這樣非評價式的迴應,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鼓勵了說話者進一步探討。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對方的防衛心,從而給對方一個修正自己的機會。渡人亦是渡己,畢竟如果直接回復“你看起來才糟糕呢!”一方面可能曲解了別人想提醒自己的好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錯過了提高自己的機會。

    此外,迴應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問話、表示支援、分析、給與忠告等,但關鍵還是要有真誠的溝通態度,有想達成共識的意願。

    03 看人之間之親密關係的溝通

    電影《無問西東》裡有一對夫妻,許伯常和劉淑芬,在這樣一段本應親密的關係中,充斥著冷漠、無助、衝突、暴力,劉摔了許的杯子,許寧肯用自己的飯碗喝水也不用劉的杯子。劉忍受不了這樣糟糕的夫妻關係,說了一句話:“你讓我感覺我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無論是夫妻、父母孩子、兄弟、閨蜜、師友,我們總是會被對方看待我們的方式左右,形成對自己的評價;良好的親密關係,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糟糕的親密關係,則讓我們覺得沒有存在感,所以劉才會如此悲憤的發聲。

    看看這樣的溝通情境:

    你怎麼這麼懶,一點家務都不做!——批評我就這麼懶,怎麼了!你不就是掃個地而已!——防衛至少我賺的錢比你多,所以你就該多承擔家務。——蔑視好吧,隨便你怎麼想吧。——迴避

    類似溝通模式的共性是都在傳達聽者未受重視的資訊,而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認同感,可見這樣的溝通方式無疑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說話者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而傾聽者覺得自己被否定。

    溝通雙方都有責任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幫助親密關係的維持和發展。合作是解決衝突且共贏的一種理想辦法,同時高度關心自己和他人,避免以某一方的利益為代價取得勝利,透過共同的努力找到一個雙方目標都能達成的解決方案。這樣溝通模式建立在描述而非評價行為、解釋、感覺、結果、意圖的基礎上。比如:

    我一共跟你說了5次我想去看電影(行為),但是你都沒有答應(結果)。我覺得你可能是不喜歡看電影或者是我之前選的電影並不符合你的胃口(解釋),對此我有些失望(感覺)。我是希望有更多的相處時間(意圖)。

    我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並不比獨處的需求要少,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建立起關於自己的認知伴隨我們走過一段人生旅程,甚至是終生。無論這段親密關係的發展結果是繼續關係,還是因為觀念無法調和而選擇分道揚鑣,良好的溝通氛圍和有技巧的處理衝突都是重要的技能,因為我們都希望對方更好,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糟糕態度和言語給對方留下傷心的回憶。

    溝通是一門在有效性和適當性之間進行拿捏的藝術,既要考慮自己,又要留心他人,這其實跟高空走鋼絲相比並不容易多少,想想良好的溝通很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那麼進行充分的溝通學習就是人人必要的。不過就如《溝通的藝術》裡所說:“比起一味強調技巧,尊重而主動的態度更有利於建立信任的關係。”溝通是我們與他人共同經歷人生的一個過程,不該是一廂情願地踩在他人的背上擺脫孤獨,而是雙方共同努力化解彼此生活的辛酸苦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本書的啟發不止如此,知識點眾多,可以根據自己目前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和想要達到的狀態選擇章節進行閱讀,這裡奉上《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的思維導圖以供參考。

  • 8 # 桑葉青青520

    這本書的內容很全面、很實用,可以當作溝通領域的“新華字典”來用。

    我們碰到不認識的字,會去查閱新華字典,當我們在溝通領域遇到困惑的時候,不妨翻翻這本書,找到對應的部分,讀一讀、想一想,也許就豁然開朗了。

    我讀的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5版),就是這本。

    這個版本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很多內容,全新的第二章全面探討了媒介溝通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要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也就是書中第三章提到的網路印象管理,如何展示自己,如果透過網路加強關係,在媒體溝通中的注意事項,在網路上如何保護自己等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如果你對親密關係感到困擾,這個版本新增的第九章:溝通關係很重的親密與距離,特別適合運用起來,學會愛的五種語言,學以致用,將會大大增進彼此感情。

    如果你對親子關係感到困擾,本書第三章談到的同理心與溝通,第四章情緒表達的原則,第七章傾聽既愛情哦等都可以參考。

    對於職場人士,如果透過溝通達到雙贏?本書第七章傾聽態度與技巧,第十一章關於衝突的處理技巧等等,值得反覆閱讀和實踐。

    對於學生來說,仔細閱讀本書,能夠在學校裡就全面學習溝通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對於個人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這本《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5版)還有一個亮點:裡面有非常多的電影、電視劇、熱門情景劇等,有空的時候可以作為參考影單,一邊看電影,一邊還能學到溝通技巧,一舉兩得啊!

  • 9 # 方方小白

    這是一本關於“溝通高手是怎樣煉成”的經典教材。

    《創世紀》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上帝創造世界之初,全天下的人們說著通用的語言,有著一樣的口音。為了一窺上帝真容,人們決定建造一座高高的塔,塔頂通天。

    於是上帝降臨人間,變亂了所有人的語言和口音,徹底破壞了人類的建塔計劃。

    這座塔被人們稱為“巴別塔”,“ 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順暢的溝通能夠聚沙成塔,讓凡人完成令上帝都忌憚的偉大工程。而不好的溝通則給人帶來各種的麻煩,比如和理髮小哥Tony說“請幫我稍微修一下發梢”,這種含糊之詞可能會毀掉你的髮型;“男朋友:吃什麼?女朋友:隨便”,這種尬聊經常是破壞約會氛圍的罪魁禍首;在HR面前沒有交代好與前任公司的糾葛,導致我們與一個工作機會失之交臂……

    造成這些困擾的原因在於,溝通並不是兩個人在說話這麼簡單的事情,它是一個由傳遞者、資訊、接收者組成的,透過各種渠道,發生在充斥著噪音的複雜背景中的完整系統,傳遞者的資訊會被噪音歪曲,接收者其實是有選擇的在接聽,這些都會對資訊的傳遞進行造成干擾。而一個溝通高手,則可以從溝通系統這個高度,採取多樣的策略,有效排除干擾資訊,達成自己的溝通目標。

    好訊息是,就像肌肉可以透過合理的飲食和科學的訓練獲得,溝通的技能也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獲得提升。《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提到,學習溝通技巧需要經過以下階段:

    意識覺醒期:認識到溝通技能的訓練,可以極大的提升自己溝通能力

    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時會帶來一些尷尬

    熟練期:繼續刻意的練習,能夠熟練的把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整合期:內化成為一種本能,能夠自然而然的使用各種溝通技巧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的兩位作者都是幫助職場人士提升溝通技巧的專家級學者:羅納德·B·阿德勒是美國聖巴巴城市學院的名譽教授,他致力於溝通寫作領域數十年,除了《溝通的藝術》外,還著有商務溝通、公共演講、小團體溝通、獨斷力及社交技巧方面的諸多教材;拉塞爾·F·普羅科特,則是美國北肯塔基大學教授,他們二人合力傾注多年的專業經驗,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了人際關係溝通的理論與實踐。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介紹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閱讀本書將是你開啟意識覺醒的絕佳機會:

    “看入人裡”幫你重新認識自己,溝通的過程也是你在對外表達“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的過程,而你的知覺和情緒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出人外”幫你更好的理解他人,語言本身並不能準確傳達所有資訊,言外之意(非語言溝通)往往會被忽視,有效的傾聽是“get到點”的必備技能;

    “看人之間”幫你更好的理解你們之間的關係,從全域性角度審視整個溝通系統,你會學習到如何經營你的親密關係,如何將雙輸的衝突,化解成雙贏的局面。

    第一部分:看人入裡——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You are what you say)

    蔡康永在《說話之道》中說:我喜歡研究說話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別人在想什麼,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第一個什麼樣的人。

    自我概念和溝通表達是一對相愛相殺的伴侶,自我概念會影響我們輸出的資訊,而輸出的資訊也會反過來形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例如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在面試的時候往往表現的缺乏底氣,HR就會認為這個人不足以勝任這項工作,這件事情本身會使得這個人更加沒有自信。反之,一個自信的人——自信的表達——取得成功——更加自信,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著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就是這樣一種“自我應驗預言”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並不全是靠自己來塑造的,與其他人互動過程中接收的資訊也是形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瞭解了這點,下次再遇見“我說話難聽是為你好”的人,就要小小的警惕一下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儘管你說出來的話是:我可以勝任這份工作,但為什麼HR卻從中得出了與此完全相悖的結論呢?

    魯迅先生說《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既有的經驗,無意識但有選擇性的接收資訊的,我們常說的先入為主、刻板印象一般就是這樣形成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或多或少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種與客觀事實有偏差的資訊獲取,也是阻礙有效溝通的重要原因之一,羅納德在《溝通的藝術》中建議我們,可以透過知覺核檢來儘可能客觀全面的處理這些資訊:

    1.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注意,行為是客觀發生的,不帶自己評價和判斷的描述

    2. 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3. 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做澄清

    “你是不是最近工作比較忙”(第一種詮釋)

    “或者你是否只是想靜靜”(第二種詮釋)

    “你可以告訴我是有什麼事情發生麼”(請求澄清)

    知覺核檢既能幫你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先入為主,也給了對方足夠的尊重,避免引起對方的防衛。

    第二部分:看出人外——聽其言、觀其行、識其心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而我會給他們一輛車。顯然,語言只是一種符號,“更快的馬”這幾個字,並不能完全代表顧客的意圖。羅納德教授告訴我們,非語言溝通是一種普遍存在,且比語言更有力的溝通方式。

    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經常出現的一幕,當委託人走進貝克街221B卷福的房間,還沒來得及說一句話的時候,卷福就已經用他天才的大腦還原出這個人的身份、地位、訴求。雖然有些誇張,但這確實能夠表現出非語言溝通的巨大威力。

    雖然我們無法擁有卷福掃描器般的識人能力,但良好的傾聽技能足以幫我們打破資訊不對稱的壁壘,有效的提升溝通技能。

    傾聽不光是聽到,更是對接收到的資訊進行再現,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有效的傾聽包含了聽到、專注、理解、迴應和記憶5個元素。

    其中最難的恐怕是迴應這個部分了,試想這個場景,你的好朋友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煩心事,作為朋友你可以透過傾聽和陪伴,給予支援,但其實你並不是很瞭解他的工作背景、人物關係等,無法給出有效的建議。此時,可以採取“借力使力”的辦法,順水推舟讓對方多說一些話,在傾訴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答案。同時,你的眼神、表情聲調等非語言行為,會告訴對方你是他最真誠的朋友。

    如果是發生在工作場合,比如你的合作伙伴給了你一個模糊的指令,就適合採取釋義的技巧,即用自己的措辭重複別人的觀點,對雙方交換的資訊進行交叉檢視。作為產品經理,經常需要處理的一種情況是,在技術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程式設計師希望對一些需求進行修改:

    程式猿:這個需求不緊急的話,先不做了吧

    產品狗:是因為我們這個專案的交付時間提前了,你是在擔心就算趕工實現出來想,效果會比較差,會影響使用者體驗,對嗎?

    這個迴應一方面傳達出你的理解和想法而不是評斷,同時也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迴歸到使用者需求上做出決策。

    第三部分:看人之間——用積極溝通架起親密關係的橋樑

    馬爺爺告訴我們: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溝通在無論是在家庭、朋友或者情侶,這些親密關係的構建過程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情侶之間經常會面臨的一個終極難題是“世界盃和女朋友選哪個”。作為一個不愛看球的女友,你可以先從這一點嘗試理解他:《溝通的藝術》第三部分關於親密關係的描述中提到,女生比較擅長跟伴侶、閨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通常以此維繫彼此之間的關係。而男生一般是透過參與共享活動來表達親密感,比如看球、打遊戲、幫你修電腦,都是他們構建親密關係的途徑。如果他不擅長用語言和你交流,那麼你可以考慮加入他的共享活動。

    加入他的共享活動並不代表你要勉強自己尬聊足球,任何積極的溝通行為都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積極的溝通行為包括:觸控、微笑、讚美、大笑、體貼的言語等。不要小看寫“小動作”, 《溝通的藝術》中引用的約翰·高特曼對於感情關係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溝通行為和消極溝通行為之間的數量比維持在5:1這樣一個“神奇比率”,情侶們就能擁有一段快樂成功的感情關係。

    在維繫親密關係的過程中,最不好處理的一種情況是,攻擊-防衛模式的開啟,尤其是當我們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很難保持理性進行有效迴應。羅納德的建議是,反擊是不可能解決爭執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另外一種替代的方法解決問題:

    1. 透過尋找更多資訊,弄清客觀事實

    2. 向對方詢問詳情,儘可能的傾聽對方更全面的意見

    3. 結合客觀情況和對方的話,還原事情脈絡,找出解決方案

    做到這些你會發現,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對方的攻擊態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既不讓攻擊傷害到自己,也能成全對方的雙贏辦法。

    成為溝通高手修煉過程,是一個不斷探尋自我,洞察人心,整合人生的過程。透過練習,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排除噪音,收穫內心的平靜;也可以摒除偏見,瞭解多樣的人性;更可以從容應對,收穫人生的更多精彩與可能。

    從《溝通的藝術》開始,開啟你的修煉之旅吧~

  • 10 # 在下千城

    一本溝通領域的泰斗級著作,“嚇”得我瑟瑟發抖

    這本《溝通的藝術》有三個標籤:已經第15版、500多頁的厚厚一本、貨真價實的大部頭。常言說讀書要讀經典書、大部頭很難啃。這話就是衝著《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說的。

    但,以豆瓣評分為例,你會發現這本書的不同版本始終在8.5分的高分序列裡,最高的更是達到了9.5分。有的學校還會專門把它動作一門教材推薦給學生閱讀。這麼經典、這麼盛名的一本書,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知識寶藏呢?或許,我們應該用咒語來開啟它:阿里巴巴~芝麻,開門~

    第一,“真正”認識自我哲學上有三個經典的神之一問:我是誰、我叫什麼、我來自哪裡。而第一問就是“我是誰”,這就說明,弄清楚我們自己是誰,是人在世立足的第一步,也是與人交流的第一步。但很可惜,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很瞭解自己,這世上沒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但恰恰因為這份“過度自信”,導致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的審視過自己的內心,更沒有研究過自己。好比戰場上的格鬥一樣,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對手比你還了解你自己,因為他研究過你。

    而這也說明,只有打破自我,塑造一個“內外一致”的自我,才是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前提。作者在書裡提到了認知自我、重塑自我的幾個建議,比如有契合實際的願望和想法、有改變的技巧和能力等等。打鐵還需自身硬,想有效溝通還得先對自己有深刻的認知。

    第二,“努力”構建知覺

    有一本,名字叫《做出好決定》,是管理學大師羅賓斯寫的,裡面講到了很多妨礙人們做出好的決定的“偏誤”或“偏差”。比如,選擇性知覺偏差、證實偏差、框定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誤、熟悉度偏誤、自利性偏差、適應性偏差、後視偏差等等。

    本質就是說人們以為自己會這樣,但實際上做的事確實那樣,最終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這就說明,我們需要有良好的知覺,一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二是要知道外在事情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知覺能力。

    比如,在桌子上放著半杯水,有的人一直以為自己是樂觀型的,平時大大咧咧,但卻說來一句“只有半杯了啊”,這說明他內心是悲觀型的。而有的人呢可能說實際上樂觀型的,而他自己認為是悲觀型的。

    作者阿德勒認識我們需要學會構建知覺,做出正確的決定,而方法就是簡單的四步。先學會選擇(資訊、物品等),然後有效組織(協調、分配),再是進行詮釋,使其具有特定的意義,最後是協商,與其他人的協商。透過這四步,來構建有效的溝通方式。

    第三,“務必”學會傾聽我相信不管是誰,都非常討厭不停地絮絮叨叨、說個不停的人,可能是你的老公老婆、也包括父親母親,至於身邊的朋友同事那就更多了。這說明人都喜歡錶達自己,尤其是說自己擅長的東西,而不喜歡“一直聽”別人說。心理學的“證實效應”表示人都喜歡聽自己希望聽到的東西,而不喜歡聽自己不希望聽到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會有馬屁精的存在,有時候或許不是馬屁精想說這些話,而是被拍馬屁精的那個人他希望聽到這些話。

    這就給我們提了個醒,如果不想犯錯,應該儘量少說,並多多批判式的傾聽。阿德勒認為,傾聽是溝通中非常重要的過程,是別人向你傳遞資訊的過程。包括聽到、專注、理解、迴應和回憶這五個點。做到這5點,才是真正有效的傾聽,並明白對方真正的意圖,懂得他要傳達什麼,這樣你才會做出有效的迴應,而對方又認真傾聽,一來二往,這次溝通才是高效的。

    當然,艾德勒在這本書裡還提到了非常多與溝通相關的知識,比如溝通的原則、本質、情緒等等,單就書籍而言,肯定比普通書籍要難讀難懂一些,但其所帶來的知識和收穫感卻要大大增加。

  • 11 # Hi決明子

    那天,一同事對我說,“你咋把劉海撩上去了?一下子老了至少得五歲。”

    我笑了笑沒有說話,跟情商低的人打交道真TM虐心!!!

    溝通真的是一門藝術,說話更是一門學問。

    在如今這個社會,不會說話,不懂溝通,真是門硬傷。

    《溝通的藝術》這部書,大部頭,本書既有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慢慢啃,總會有所收穫。

    溝通不可逆,有如覆水難收,一旦你按下“傳送”鍵,你不可能撤回爆發出去的情緒。

    對此,深以為然。

  • 12 # 一場雨季

    這本書共有三個部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

    “看入人裡”介紹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與自己溝通的根本包括自我認知、情緒對話、同理心對話。因為一個人如果不能形成自我認知,不好好管理自己情緒,沒有同理心,學再多的溝通技巧都不能與人好好溝通。

    “看出人外”探討了與他人溝通的語言和非語言的特徵,強調了傾聽的重要性。與他人溝通,一定要把話說清楚,聽明白。不僅僅要用語言,還需要非語言,清楚明白的傳遞自己的意思,傾聽的人也要藉助提問、釋義,讓自己能聽明白對方的意思,而不是不懂裝懂!

    “看人之間”討論關係的重要性和關係當中的親密與距離。也就是說關係再好也有衝突的時候,所以,自己對別人有情緒時,不能習慣性的對別人發洩,應該從描述事實開始,然後再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別人才容易接受。別人對自己不滿意,有意見時,我們也不能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而是要傾聽對方為什麼會不滿意,並且同意他的不滿意來平息他的情緒,這樣解決的矛盾的同時,還能加深彼此的關係。

  • 13 # 心善淵2018

    腓特烈二世讓保姆和護士除了給嬰兒餵奶和洗澡外,不和嬰兒有任何形式的溝通交流,結果這些嬰兒都沒能活下來。雖然這個實驗太過殘酷,但的確證明人是需要溝通的。羅納德B阿德勒、拉賽爾F普羅科特的《溝通的藝術》告訴我們溝通是人生存的必備能力之一。第十五版的《溝通的藝術》在原來的基礎上,根據現代社會的發展,又作了具有針對性的改進,概括地說,這本書有這樣幾大特點:1、系統性。分別從三大方面——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比較系統地呈現出溝通的藝術。2、多元化。不是單純直白地告訴你技巧,而是從多個角度讓及參與其中,真正理解並掌握技巧。3、可操作性強。除了詳細具體的講解,配上相關事例之外,“想一想”“技巧構建”“倫理挑戰”以及“連結”部分的問題都使其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為什麼要溝通呢?《韓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魏國的大將樂羊帶病攻打中山國,這時他的兒子在中山國,中山國的國君就煮了樂羊的兒子,還把帶汁的肉送給樂羊。樂羊連肉帶汁吃了一杯。魏文侯稱讚說:樂羊因為我的緣故吃了自己孩子的肉啊!但又臣子說:自己的兒子都忍心吃,還有誰他不忍心吃呢?樂羊從中山回來以後,魏文侯雖然獎賞了他,但此後因為懷疑他的忠心而不再信任他。怎樣才能避免懷疑減少誤會?或者盡力把懷疑程度、誤會的可能降到最低?怎樣才能更好的促進人際關係?溝通是相對來說最有效的方法。人需要溝通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生理需求、認同需求、社交需求以及達到自己實際目標的需求。基於以上原因,人必須與其他人溝通才能生存下來,才能走向事業上的成功。另外,想要提升溝通能力,還要了解並遵循溝通的原則。首先,溝通分有目的和無目的的,兩者都有它的價值。其次,透過溝通一起討論彼此的想法是增進了解的最好辦法。再次,溝通的方法方式要根據物件、時間、空間等各種因素的變化而變化,不能生搬硬套。第四,要注意有的溝通是無法逆轉的,造成的損失或傷害是無法挽回的。。需要提醒的是:溝通是必要的,是有利於個人的生活、發展的,但是並不代表溝通越多就一定越好。所謂過猶不及,溝通多了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溝通並不一定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如何有效的和別人溝通呢? 首先、要有自己的風格。條條大路通羅馬,達到同一目標的方式有很多種,所以答案不是唯一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嚴謹,有的人洞察力很強,而這些不是你可以輕易學到的,你也無法也不應該透過模仿別人去凸顯自己,所以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發揮本書中的技巧。。其次、能夠根據不同的溝通物件選擇恰當的溝通方式。對於性格開朗的人,你可以適當的開玩笑,說話不需要太過謹慎,這樣有利於彼此感情的增進。但是如果溝通的對方是一個非常內向,非常敏感的人,你就要慎重對待,不能隨意的開玩笑,這個時候,溝通高手則具備辨別物件的能力,能夠準確的認知他人。再次、能夠做出可以帶來雙贏的選擇。既對自己有利,又沒有傷害對方。比如,在你不能接受的時候,適當的保持沉默,防止因為情緒控制問題而發生衝突,沉默不語代表什麼都不是,它也是在傳遞訊號,告訴對方你現在的態度。或者,你可以透過第三方幫助你傳達資訊,避免與對方直接接觸,將發生矛盾衝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有時也可能需要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最後、需要耐心的學習。《溝通的藝術》一書中告訴我們,學習溝通技巧要經歷幾個階段。從意識覺醒期,也就是知道自己需要學習,到笨拙期,也就是了解了一些技巧,但訓練的還不成熟,再到熟練期,最後到整合期,也就是,你可以不經過特意的長時間的思考,便可以做出很好的溝通了,所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想要提升溝通技巧,還是要能夠持之以恆的學習和訓練。

  • 14 # 王小照

    拿到《溝通的藝術》時,滿腦子都是《紅樓夢》中的那副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磚塊般厚實的圖書,僅用自己的外貌就準確地詮釋了對聯的內涵。不僅如此,自該書初版40餘年來連續出到第14版,僅美國讀者量就超過200萬人,更加證實了世界各華人民對人際關係及相關技巧的重視與需求。而“溝通”作為建立和維護人際關係的最基本也是最主要因素,頗值得人們於日常生活中細細揣摩。

    於是問題來了,都有哪些因素影響著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我們要怎樣才能與他人進行更有效的溝通?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關係,這是定理。而有關係的地方就一定會出現人緣好的人、領導力強的人、受大家尊重的人,以及與以上描述相對應的人的區分。當有人如魚得水般遊走於各種人周圍、享受著與不同人打交道所激發出的歡樂時,有些人卻正在為該如何跟眼前這位只打過一次照面的人交流而苦苦思索。雖然facebook、微信等的出現解救了一大批不擅長面對面溝通的人,但與此同時,也大大增加了人們與更多人溝通的機率。於是,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溝通,以及學會透過多種形式與他人進行溝通,在當下幾乎可以被算得上是一件比會開車還要重要的基本技能。

    既然是技能,必然分為初級、中級、高階階段。溝通雖不用考級,但依然存在著“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及“看人之間”的遞進升級過程。《溝通的藝術》即從這三方面出發,將溝通的技巧在讀者面前一點點鋪展開來。

    自信來源於自知,同理,欲與人溝通必先對自身形成足夠充分的瞭解。“看入人裡”部分從溝通者自身出發,闡述自我形成的根源、分析自我在溝透過程中擔當的角色、指出自我在溝透過程中可以使用的技巧、分析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讓溝通者能夠準確定位自己在溝通中的角色,得以實時自我界定溝透過程中的該與不該。

    溝通是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人共同完成的事情,當溝通者透過對自身的瞭解而擁有了足夠的自信,如何更加有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便成為了下一個亟需指導的問題。“看出人外”部分聚焦溝通者之外資訊的傳送與接受,透過對語言及非語言溝透過程中資訊傳達的分析、對溝透過程中的“傾聽”方法及重要性的闡述,為溝通者展示出一副溝通技巧全景圖,並透過對語言溝透過程中詞句的選擇、非語言溝透過程中身體動作可能產生的影響力的展示,給溝通者提供了一些日常溝通小貼士。

    當我們學會了如何與人進行溝通以及在溝透過程中應注意哪些細節之處,如何維護和增進一段關係便成了接下來所面臨的重要問題。“看人之間”從溝通和關係的演變過程講起,涉及親密關係的區辯、溝通氛圍的提升技巧以及人際衝突中的溝通方式等,提升了本書的實用價值。 400餘頁的大部頭圖書,即便足夠實用,也難免要讓潛在讀者思忖良久才能下定決心將其讀完,《溝通的藝術》顯然深諳此道。全書共分十一個章節,每個章節均由人們日常溝通中可能會碰到的疑惑開篇,調動起讀者的興趣;繼而將問題的答案娓娓道來,為讀者答疑解惑;章節的最後幾百字的總結點明該章節的知識要點,強化章節知識記憶。如果你認為這種長輩講故事般的文字結構還不夠親切、實用,那麼章節中貫穿的知識點漫畫、重要知識點思考提示、電影情節中對知識點的應用一定能調動起你的興趣、強化你的記憶。

    作為一本基於作者多年專業經驗之上的教育、指導類書籍,它把與提升溝通能力有關的資訊組織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提升了閱讀的效率;同時,書中對漫畫、電影情節展示、思考提示等小技巧的應用,能夠有效調動讀者的積極性,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專業性強卻通俗易懂,理論性高卻不乏趣味性,真正展示出了溝通作為一門藝術所獨有的神秘與動人之處,可謂個人能力升級的必備書目。

  • 15 # lulu

    溝通的藝術是一本專業的心理學著作,也是很好的社交指南,它一共分為三部分:“看入人裡”主要探討的是與自己有關的溝通因素,引導我們認識自己的溝通物件,判定話題的深度和廣度,並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看出人外”則著眼於溝通訊息的表達上,引導我們準確地表達語言資訊,藉助語氣、肢體語言讓自己的話更有說服性,並告訴我們傾聽是溝通中很重要的部分,學會傾聽會讓我們溝通更為順暢有效。“看人之間”則是從人際關係演變的角度分析了每一段關係發展的性質和階段,教我們各種策略來改善人際關係,最終實現彼此雙贏。

    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溝通雙方的重疊部分越小,溝通就會變得越困難,這啟發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並尋找與對方的重疊部分,這樣可以使溝通更簡單。

    而有效溝通則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這本書讓我明白了溝通得多不見得溝通得好這個道理,一方面是言多必失,另一方面先入為主的暈輪現象也同樣存在於人際關係中。

    有時候聽比說更重要,要不然人為什麼長了兩隻耳朵,卻只有一個嘴巴呢?

    親密關係則是溝通中的另一個話題,本書介紹了很多策略,讓我們來保持親密關係中的溝通滿意度。

  • 16 # 姚樹井

    宋太祖趙匡胤有一天正在御花園裡玩鳥,忽報說有大臣急事相奏,所以趕緊放下鳥,換上正裝,到正殿聽報告。

    結果,這位大臣打起彙報來有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又有如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趙匡胤越聽越氣憤。直到大臣把話說完,趙匡胤憋了半天氣終於要發了,“你不是說有急事嗎?這裡面哪件事急啊?大啊?”趙匡胤本來就脾氣暴躁,誰知這位大臣輕飄飄地說道“臣以為尚急於彈雀。”

    趙匡胤從侍衛手裡搶過斧子來就給這位大臣來了一下,不過趙匡胤畢竟是趙匡胤,沒有氣急敗壞到把這位大臣殺了,只是用斧柄在這位大臣下巴來了一下,大臣的兩顆牙立馬就被打掉了。

    誰知這位大臣居然相當鎮定地趴下身來找兩顆牙,趙匡胤就這樣看著這位大臣慢悠悠地先找牙,然後緩緩站起身來,用袖子擦洗乾淨,放入懷中。

    趙匡胤一看嬉笑道:“汝懷齒欲訟我耶?”(你小子還把牙齒藏起來,莫非是想要到衙門裡去告我嗎?)

    誰知這位大臣還輕微一笑:“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我當然不能告皇上您哪,不過您為了鳥打人這件事會有史官記錄下來的。我這兩顆牙是來當證物的)

    趙匡胤一聽這個話慌了神,立馬換了笑臉,讓人拿出金銀錢財來賞賜這位大臣。

    趙匡胤畢竟是個明君,知道“留得生前身後名”的重要性,如果自己因為玩鳥而打了大臣這件事被後人知道了,太丟人了。所以立馬用錢財來賄賂這位官員堵住他的嘴。而記錄這件故事的是一本《涑水記聞》,也只是一本筆記,以至於這位鼎鼎大名的大臣的名字都沒被記錄下來,但他的作者卻是鼎鼎大名的司馬光。趙匡胤的這件事終究還是留在了歷史的汪洋大河中。

    這位大臣的機智可謂一般。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從三個方面“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對人際交往進行了深刻、有趣、實用的描述,從個體的展現到資訊的接收再到關係的演變,有理論也有聯絡實際,電影、電視劇、真人秀幫助更好地瞭解書中內容。

    作者羅納德·阿德勒和拉塞爾·普羅科特兩個人共同完成了《溝通的藝術》這本書。這本書初版到現在已經40多年過去了,羅納德·阿德勒是溝通大家,著作很多。拉塞爾·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兩個溝通專家共同合作的成果自然是不容小覷。非常強調性別和文化對溝通的影響,只有理論的壘積,沒有實踐的支撐,是沒有讀者的。所以在本書看到相當大部分的事例。

    “看入人裡”講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塑造和印象管理,以及知覺和情緒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看出人外”講的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語言、非語言表達的區別和益處,重視“傾聽”。

    “看人之間”講的是溝通關係的演變,親密關係的型別,學會改善溝通氣氛,處理人際衝突。

    三步走,知己,知事,知人。才是一個人溝通能力提升的正確道路。

    提起溝通都是向外看,卻最容易忽略掉自我。先對自己有清晰的自我概念,做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這是溝通的第一步。

    而由於基因的不同、成長環境的不同,造就了每個人對自己價值評估的不同,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自信和討好型人格,也即低自尊和高自尊。而高自尊是有明顯的好處的,只要自身不過度膨脹,高自尊應當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格。

    知覺核驗可以有效幫助瞭解到含糊資訊,但很多時候即便我們清楚瞭解到資訊,也不一定理解對方。奧巴馬總統在很多場合都提到過同理心這個詞,的確,只要願意付出努力,我們確實可以更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世界對別人的意義。同理心也確實是人性中最美的光輝。

    只要是個人,就會受到情緒的波動。根據情緒對我們的影響,分為有助益情緒和無助益情緒。非理性思考往往是無助益情緒的來源。培養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標誌。人生自有詩意,生活本就美好。那如何讓自己的生活中充滿更多的有助益情緒呢?

    1、習得性樂觀。正如書中所說“如果說一個人的想法引發了他的感覺,那麼正面的想法就可以引發正面的感覺。”

    2、重新評估生活中的事件,進行有用的自我提示。老子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看到光明的一面。

    3、人生即修行。逆境才是一個人自我修養修身的最好時刻。明代姚舜牧的《藥言》裡面說“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衝折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量”。

    明瞭語言是可以成為障礙,也可以成為橋樑。掌握語言的影響規則,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千萬不可忽視非語言溝通,這恰恰是體現溝通關係向度的重要指標。所以,在聽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能只是單純地聽,避免無效傾聽,專注、心無旁騖地從心去傾聽,學習合適的傾聽反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人際關係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所以必須要去維持它。面對親密關係,家庭、友人和愛人,不同的關係需要不同的策略。

    而在關係中,溝通氣氛是非常重要的。使用完整而清晰的資訊描述和保留面子的辦法是非常有助益的。

    鍋勺與鍋沿總有碰壁的時候,無法避免。如果不想這段關係結束,就不要使用“末日四騎士“,即批評、防衛、蔑視和迴避,沒有不爭吵的。處理關係的方式對於關係的品質至關重要。建設性地管理衝突,衝突反而可以是更有益的互動。

    正如《溝通的藝術》中所說:“溝通不可逆,有如覆水難收,一旦你按下發送鍵,就不可能撤回你爆發出去的情緒。”瞭解並警惕溝通的迷思,處處謹言,自我監控,費神但是有效。

    其實這三步走下來。每一步只要認真走,都是可以互補的,以螺旋狀提升。但是最令我感興趣的就是到底什麼才叫傾聽?

    我們人,生來就是兩個耳朵,一個嘴巴。或許真的是說明傾聽遠比說要重要。

    中國的相面術一直是以玄幻的姿態展示在世人面前。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的《冰鑑》就是他相面經驗的專著。

    曾國藩任兩江總督之後,學生李鴻章帶了三個人來見曾國藩,想讓老師看看這三個人該怎麼用。

    帶著這三個人到了總督府,因為曾國藩不在,李鴻章就先走了,曾府的管家就讓這三個人站在花園等候。

    曾國藩回來之後,聽家人說起這件事,竟然也沒讓三位進客廳落座,而是自己繞到花園後面的小山上面邊喝茶邊遠遠地端詳這三個人。

    第一個年輕人,暫且稱之為A,穿著打扮,油頭滑面,精明相十足,細細檢視客廳和房屋的擺設以及佈局。而B則雙手放進袖子裡,一動不動地站著。C呢,臉上一堆麻子,雙手背後,抬頭看天上白雲。

    曾國藩又看了一會兒,發現A和B有點等不及了,就下來請他們進了屋,聊起天來。聊了一會,曾國藩發現這個A最能聊,而B則是你問一句,他回一句。C是說得不多,但每每說話,總能讓曾國藩驚訝,甚至還敢提出不同意見。聊了一會,曾國藩心裡就有數了,就讓他們三個人回去了。

    等晚上李鴻章來了,問老師這三個人能不能用,怎麼用?

    曾國藩說,A去給他一個虛職;B去當個養馬之類的後勤;C可堪大用。

    李鴻章問老師為什麼如此安排。

    曾國藩回答,第一個年輕人A,確實聰明,第一次見我就能投合我,說明這個人喜歡投機倒把,有才無德,胸懷狹隘,萬不能施以重任,給他個虛職,也不用擔心他報復。

    第二個年輕人B,格局太小,遇事唯唯諾諾,謹慎有餘,魄力不足,適合後勤管理。

    第三個年輕人C,貌不驚人,但是仰觀天象,氣定神閒,可見腹有詩書;與我聊天,不卑不亢,敢於直抒己見,胸中自有主見。這才是大將之才,將來前途不可限量。

    想要了解媒介溝通和麵對面溝通的不同的多看看第二章,情緒、心態不好的多看看第五章,單身男性最需要看的是第六、七章,身為人父人母一定要看第十章,發生衝突矛盾了一定要看第十一、十二章。《溝通的藝術》不光是告訴你要怎麼做,更是要告訴你千萬別碰的“雷區”。

    我在讀書的過程中,一直產生的一個念頭是“真的嗎?真的嗎?真的嗎?”很多東西很有趣,很有必要在現實生活中試驗一下。而且,試了一下,非常有用。

    完完全全可以當作教科書,厚的就像一個板磚一樣。有些理論部分難免會讓人看得有點累,暈乎乎地找不到書中的要點。但是隻要理論聯絡實際地來看,《溝通的藝術》中根本全都是寶。我們現代社會所有的外界的資訊都在想辦法讓我們來獲得歡樂,資訊時代巨大沖擊了我們的閱讀習慣,一點點枯燥的資訊來源都讓我們難以翻看。不要看書厚,以及理論較多,就忽略了其中的精華。很多人說這本書不好,我看是人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

    王家衛的電影 《一代宗師》講習武之人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人,把握住了人,自然也就把握住了事。這樣,一切磨難都將只是對你的磨鍊。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百鍊終成鋼!

    知行合一是一個過程,《溝通的藝術》是一本好書,認真看,再到塵世當中練習,到成為溝通高手之路終究會到來。

  • 17 # 我是陳蘇魯

    溝通其實就像談戀愛,不是一廂情願,而是你情我願。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這句話取自劉震雲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這部小說被很多人稱為中國版的《百年孤獨》,講述了三代人奔波在路上尋找“說得上話的人”的故事。小說中的情節、人物、家庭,包括愛、恨、慾望,都與能不能說的著,說的話能不能為自己解決生活的辛苦、困擾有關。在生命的輪迴裡,每個人都會面對疲憊、茫然、累和頹廢,希望有人能拉自己一把,點醒自己,如果沒有遇上這樣的人,就會陷入“孤獨”。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一路上努力製造著聲響和熱鬧,希望得到迴應,不再孤獨。

    溝通這件事,說起來不大,有時不過是一句話的事兒;卻也不小,有時能影響到整個人生。如果小說裡的人物掌握了一些溝通技巧,我想不至於終其一生而仍無所得,好比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能夠與身邊的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親密關係,又怎會需要跋涉千山萬水尋找那樣一個人呢?現實世界裡的我們同樣如此,溝通是人們為了達成人際關係交流的媒介,如何使用這個媒介幫助更好的人際交往,並對人生產生積極作用就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要探討的內容。

    這本書起初由羅納德·阿德勒和奈爾·道恩合著,後1990年羅納德·阿德勒與拉塞爾·普羅科特在一次溝通學的學術會議上相遇,兩人就使用故事片作為教學用具達成了共識,之後兩人便合著了此書。本書包含了超過100篇文章,50部電影,所以又被稱為“電影教學法溝通課教材”,讓我們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溝通技巧。這本權威溝通書籍出版至今已超過30餘年,共計出版15次,因兼具深度、廣度、完整性和趣味性甚受追捧。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看人之間”。“看入人裡”著重探討與溝通者有關的溝通因素,簡要介紹了人際關係的本質,強調自我在溝通中的角色,並分析了知覺與情緒在溝通中的重要性;“看出人外”聚焦於與溝通物件有關的因素,分析了語言和非語言的特性,強調傾聽的重要性;“看人之間”則主要討論了關係的演變,側重於親密關係的區辨,並介紹了改善溝通氛圍及處理人際衝突的一些方法。下面我們看看這三個部分給我們分別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發。

    01看入人裡之溝通對自我概念的影響

    在美國學者布朗森、梅里曼合著的育兒著作《關鍵教養報告》裡有這樣一個實驗,把孩子們分成兩組進行遊戲。第一輪遊戲很簡單,每個孩子都完成了。研究人員誇獎第一組孩子“真聰明”,誇獎第二組孩子“真努力”。在第二輪遊戲中,孩子們可以選擇不同難度的遊戲,一種難度與第一輪遊戲差不多,另一種難度比第一輪遊戲稍微難一些。結果,第一組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遊戲,而第二組孩子大部分選擇了更具挑戰的遊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因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根本目的其實是尋求一種認同,當第一組孩子為了保住自己在別人眼中“聰明”的樣子,就會躲避風險,拒絕出錯。我們從小就是藉由觀察別人的方式來評判自己,我們關於自己的概念是透過與我們相關的人那裡得到的資訊塑造的。所以,我們解讀自己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別人的意見,無論是我們身上的缺點、優點還是一些其它特徵,如果沒有人看重它們的話,其實我們根本就不會意識到它們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我們是溝通環境的產物。

    試想下我們常見的一個情境,你約上兩個好朋友一起逛街,一位朋友說“你這眉毛畫的不對吧,口紅太豔了!”,另一位朋友說“今天的妝容挺適合你的,顯得氣色真好!”,面對這兩位朋友,你的自我感覺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在溝透過程中,我們能捕捉到別人看待我們的方式,並依此形成自我評價。所以,要謹慎挑選陪伴在身邊的重要他人,保護自我價值;同樣,如果已經有了一個糟糕的自我概念,也要知道:自我概念是可以透過良好的溝通環境重新塑造的。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老話告誡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透過程中,也要儘量作為真誠的協助者,使另一方覺得被認可、被接納。

    《溝通的藝術》提出這需要我們擁有設身處地的能力,即同理心。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理心是體會別人觀點的能力,是從對方的而非你的視角來看待他的處境。為別人感到高興和痛苦是一回事兒,和別人一起感受高興和快樂則有意義的多。溝通從來不是單向地“對”別人做了什麼事兒,而是雙向地“跟”別人一起做了什麼事兒。“只有穿上他們的鞋子,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們的世界。”

    就像卞之琳《斷章》裡的詩句: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我們是彼此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受他人的影響,亦影響他人。我們該做的是成為為彼此的美好風景和美夢。

    02 看出人外之傾聽和迴應是溝通者的義務

    語言和非語言是兩個溝通工具,語言溝通即說話、文字等資訊,非語言溝通包含由與語言無關的手段表達出來的資訊,如身體動作、聲音、環境等,作為兩個溝通工具,語言和非語言並不是完美的傳遞資訊的媒介,因此在溝通時會形成障礙。

    卡耐基說過:“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溝通是雙方尋求認同,達成共識的過程,為了克服障礙和噪音,傾聽是一項必備技能,但傾聽絕不只是豎起兩隻耳朵接收聲音而已,應該是克服溝通障礙,弄懂別人所傳達資訊的過程,並給與反饋。

    以前,我有一位上司,喜歡開會。每次開會先花上10分鐘給我們講道理、打雞血,然後開始詢問我們有什麼問題需要他解決。我們挨個彙報工作和問題,這位上司經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是“好的,我知道你要說的問題了。這件事情應該......”然後開始自己的“解答”。一開始我們還會盡量解釋新問題與過去經驗的不同之處,後來我們乾脆就說沒問題直接散會。當然,結果是慘不忍睹的,一年內,大概有60%的同事調崗或離職了。

    我們常常裝作在聽,或是選擇性過濾掉一些資訊,那我們在做出迴應時,就很有可能造成溝通的不暢或是引發不良的溝通氛圍。就像是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到的:作者有義務清晰的傳達自己的觀點和論述,而讀者同樣有義務弄清楚作者的意圖,與作者達成共識。“只要溝通中還有未解決的模糊地帶,就表示沒有達成溝通,或者頂多說還未達成最好的溝通。”作為溝通雙方,都有義務做好傾聽與迴應工作,這是最起碼的尊重。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弄清楚模糊地帶的資訊,有一個溝通的重要技巧:釋義。

    舉個例子:

    說話者:我覺得你看起來很糟糕。詮釋者:是不是覺得我看起來胖了很多?還是我今天穿的這件衣服不太適合我?

    這個技巧使用成功的關鍵是要用自己的措辭描述別人的觀點,對資訊進行檢視,而非鸚鵡學舌般的重述對話。這樣非評價式的迴應,既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鼓勵了說話者進一步探討。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對方的防衛心,從而給對方一個修正自己的機會。渡人亦是渡己,畢竟如果直接回復“你看起來才糟糕呢!”一方面可能曲解了別人想提醒自己的好意,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錯過了提高自己的機會。

    此外,迴應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問話、表示支援、分析、給與忠告等,但關鍵還是要有真誠的溝通態度,有想達成共識的意願。

    03 看人之間之親密關係的溝通

    電影《無問西東》裡有一對夫妻,許伯常和劉淑芬,在這樣一段本應親密的關係中,充斥著冷漠、無助、衝突、暴力,劉摔了許的杯子,許寧肯用自己的飯碗喝水也不用劉的杯子。劉忍受不了這樣糟糕的夫妻關係,說了一句話:“你讓我感覺我是這個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無論是夫妻、父母孩子、兄弟、閨蜜、師友,我們總是會被對方看待我們的方式左右,形成對自己的評價;良好的親密關係,使我們覺得自己有價值;糟糕的親密關係,則讓我們覺得沒有存在感,所以劉才會如此悲憤的發聲。

    看看這樣的溝通情境:

    你怎麼這麼懶,一點家務都不做!——批評我就這麼懶,怎麼了!你不就是掃個地而已!——防衛至少我賺的錢比你多,所以你就該多承擔家務。——蔑視好吧,隨便你怎麼想吧。——迴避

    類似溝通模式的共性是都在傳達聽者未受重視的資訊,而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認同感,可見這樣的溝通方式無疑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說話者無法表達清楚自己的需求,而傾聽者覺得自己被否定。

    溝通雙方都有責任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幫助親密關係的維持和發展。合作是解決衝突且共贏的一種理想辦法,同時高度關心自己和他人,避免以某一方的利益為代價取得勝利,透過共同的努力找到一個雙方目標都能達成的解決方案。這樣溝通模式建立在描述而非評價行為、解釋、感覺、結果、意圖的基礎上。比如:

    我一共跟你說了5次我想去看電影(行為),但是你都沒有答應(結果)。我覺得你可能是不喜歡看電影或者是我之前選的電影並不符合你的胃口(解釋),對此我有些失望(感覺)。我是希望有更多的相處時間(意圖)。

    我們對親密關係的需求並不比獨處的需求要少,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會建立起關於自己的認知伴隨我們走過一段人生旅程,甚至是終生。無論這段親密關係的發展結果是繼續關係,還是因為觀念無法調和而選擇分道揚鑣,良好的溝通氛圍和有技巧的處理衝突都是重要的技能,因為我們都希望對方更好,而不是因為自己的糟糕態度和言語給對方留下傷心的回憶。

    溝通是一門在有效性和適當性之間進行拿捏的藝術,既要考慮自己,又要留心他人,這其實跟高空走鋼絲相比並不容易多少,想想良好的溝通很有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人生,那麼進行充分的溝通學習就是人人必要的。不過就如《溝通的藝術》裡所說:“比起一味強調技巧,尊重而主動的態度更有利於建立信任的關係。”溝通是我們與他人共同經歷人生的一個過程,不該是一廂情願地踩在他人的背上擺脫孤獨,而是雙方共同努力化解彼此生活的辛酸苦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這本書的啟發不止如此,知識點眾多,可以根據自己目前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和想要達到的狀態選擇章節進行閱讀,這裡奉上《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的思維導圖以供參考。

  • 18 # 桑葉青青520

    這本書的內容很全面、很實用,可以當作溝通領域的“新華字典”來用。

    我們碰到不認識的字,會去查閱新華字典,當我們在溝通領域遇到困惑的時候,不妨翻翻這本書,找到對應的部分,讀一讀、想一想,也許就豁然開朗了。

    我讀的是《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5版),就是這本。

    這個版本比之前的版本增加了很多內容,全新的第二章全面探討了媒介溝通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要在社交媒體上展示自己,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也就是書中第三章提到的網路印象管理,如何展示自己,如果透過網路加強關係,在媒體溝通中的注意事項,在網路上如何保護自己等等,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如果你對親密關係感到困擾,這個版本新增的第九章:溝通關係很重的親密與距離,特別適合運用起來,學會愛的五種語言,學以致用,將會大大增進彼此感情。

    如果你對親子關係感到困擾,本書第三章談到的同理心與溝通,第四章情緒表達的原則,第七章傾聽既愛情哦等都可以參考。

    對於職場人士,如果透過溝通達到雙贏?本書第七章傾聽態度與技巧,第十一章關於衝突的處理技巧等等,值得反覆閱讀和實踐。

    對於學生來說,仔細閱讀本書,能夠在學校裡就全面學習溝通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對於個人成長是大有裨益的。

    這本《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插圖修訂第15版)還有一個亮點:裡面有非常多的電影、電視劇、熱門情景劇等,有空的時候可以作為參考影單,一邊看電影,一邊還能學到溝通技巧,一舉兩得啊!

  • 19 # 方方小白

    這是一本關於“溝通高手是怎樣煉成”的經典教材。

    《創世紀》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上帝創造世界之初,全天下的人們說著通用的語言,有著一樣的口音。為了一窺上帝真容,人們決定建造一座高高的塔,塔頂通天。

    於是上帝降臨人間,變亂了所有人的語言和口音,徹底破壞了人類的建塔計劃。

    這座塔被人們稱為“巴別塔”,“ 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順暢的溝通能夠聚沙成塔,讓凡人完成令上帝都忌憚的偉大工程。而不好的溝通則給人帶來各種的麻煩,比如和理髮小哥Tony說“請幫我稍微修一下發梢”,這種含糊之詞可能會毀掉你的髮型;“男朋友:吃什麼?女朋友:隨便”,這種尬聊經常是破壞約會氛圍的罪魁禍首;在HR面前沒有交代好與前任公司的糾葛,導致我們與一個工作機會失之交臂……

    造成這些困擾的原因在於,溝通並不是兩個人在說話這麼簡單的事情,它是一個由傳遞者、資訊、接收者組成的,透過各種渠道,發生在充斥著噪音的複雜背景中的完整系統,傳遞者的資訊會被噪音歪曲,接收者其實是有選擇的在接聽,這些都會對資訊的傳遞進行造成干擾。而一個溝通高手,則可以從溝通系統這個高度,採取多樣的策略,有效排除干擾資訊,達成自己的溝通目標。

    好訊息是,就像肌肉可以透過合理的飲食和科學的訓練獲得,溝通的技能也是可以透過刻意練習獲得提升。《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提到,學習溝通技巧需要經過以下階段:

    意識覺醒期:認識到溝通技能的訓練,可以極大的提升自己溝通能力

    笨拙期:初次使用新技巧時會帶來一些尷尬

    熟練期:繼續刻意的練習,能夠熟練的把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整合期:內化成為一種本能,能夠自然而然的使用各種溝通技巧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的兩位作者都是幫助職場人士提升溝通技巧的專家級學者:羅納德·B·阿德勒是美國聖巴巴城市學院的名譽教授,他致力於溝通寫作領域數十年,除了《溝通的藝術》外,還著有商務溝通、公共演講、小團體溝通、獨斷力及社交技巧方面的諸多教材;拉塞爾·F·普羅科特,則是美國北肯塔基大學教授,他們二人合力傾注多年的專業經驗,在本書中深入探討了人際關係溝通的理論與實踐。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介紹了“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閱讀本書將是你開啟意識覺醒的絕佳機會:

    “看入人裡”幫你重新認識自己,溝通的過程也是你在對外表達“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的過程,而你的知覺和情緒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看出人外”幫你更好的理解他人,語言本身並不能準確傳達所有資訊,言外之意(非語言溝通)往往會被忽視,有效的傾聽是“get到點”的必備技能;

    “看人之間”幫你更好的理解你們之間的關係,從全域性角度審視整個溝通系統,你會學習到如何經營你的親密關係,如何將雙輸的衝突,化解成雙贏的局面。

    第一部分:看人入裡——你說什麼樣的話,你就是什麼樣的人(You are what you say)

    蔡康永在《說話之道》中說:我喜歡研究說話這件事,是因為我覺得透過研究說話,你會比較根本的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搞清楚自己在想什麼、別人在想什麼,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到底第一個什麼樣的人。

    自我概念和溝通表達是一對相愛相殺的伴侶,自我概念會影響我們輸出的資訊,而輸出的資訊也會反過來形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例如一個缺乏自信的人在面試的時候往往表現的缺乏底氣,HR就會認為這個人不足以勝任這項工作,這件事情本身會使得這個人更加沒有自信。反之,一個自信的人——自信的表達——取得成功——更加自信,會形成一個良性迴圈,著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講的就是這樣一種“自我應驗預言”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人的自我概念並不全是靠自己來塑造的,與其他人互動過程中接收的資訊也是形成自我概念的一部分。瞭解了這點,下次再遇見“我說話難聽是為你好”的人,就要小小的警惕一下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儘管你說出來的話是:我可以勝任這份工作,但為什麼HR卻從中得出了與此完全相悖的結論呢?

    魯迅先生說《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不難理解,每個人都是透過自己既有的經驗,無意識但有選擇性的接收資訊的,我們常說的先入為主、刻板印象一般就是這樣形成的,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在或多或少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這種與客觀事實有偏差的資訊獲取,也是阻礙有效溝通的重要原因之一,羅納德在《溝通的藝術》中建議我們,可以透過知覺核檢來儘可能客觀全面的處理這些資訊:

    1. 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注意,行為是客觀發生的,不帶自己評價和判斷的描述

    2. 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3. 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做澄清

    “你是不是最近工作比較忙”(第一種詮釋)

    “或者你是否只是想靜靜”(第二種詮釋)

    “你可以告訴我是有什麼事情發生麼”(請求澄清)

    知覺核檢既能幫你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先入為主,也給了對方足夠的尊重,避免引起對方的防衛。

    第二部分:看出人外——聽其言、觀其行、識其心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說:“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而我會給他們一輛車。顯然,語言只是一種符號,“更快的馬”這幾個字,並不能完全代表顧客的意圖。羅納德教授告訴我們,非語言溝通是一種普遍存在,且比語言更有力的溝通方式。

    英劇《神探夏洛克》中經常出現的一幕,當委託人走進貝克街221B卷福的房間,還沒來得及說一句話的時候,卷福就已經用他天才的大腦還原出這個人的身份、地位、訴求。雖然有些誇張,但這確實能夠表現出非語言溝通的巨大威力。

    雖然我們無法擁有卷福掃描器般的識人能力,但良好的傾聽技能足以幫我們打破資訊不對稱的壁壘,有效的提升溝通技能。

    傾聽不光是聽到,更是對接收到的資訊進行再現,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有效的傾聽包含了聽到、專注、理解、迴應和記憶5個元素。

    其中最難的恐怕是迴應這個部分了,試想這個場景,你的好朋友在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煩心事,作為朋友你可以透過傾聽和陪伴,給予支援,但其實你並不是很瞭解他的工作背景、人物關係等,無法給出有效的建議。此時,可以採取“借力使力”的辦法,順水推舟讓對方多說一些話,在傾訴的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找到答案。同時,你的眼神、表情聲調等非語言行為,會告訴對方你是他最真誠的朋友。

    如果是發生在工作場合,比如你的合作伙伴給了你一個模糊的指令,就適合採取釋義的技巧,即用自己的措辭重複別人的觀點,對雙方交換的資訊進行交叉檢視。作為產品經理,經常需要處理的一種情況是,在技術進行開發的過程中,程式設計師希望對一些需求進行修改:

    程式猿:這個需求不緊急的話,先不做了吧

    產品狗:是因為我們這個專案的交付時間提前了,你是在擔心就算趕工實現出來想,效果會比較差,會影響使用者體驗,對嗎?

    這個迴應一方面傳達出你的理解和想法而不是評斷,同時也提供瞭解決問題的思路——迴歸到使用者需求上做出決策。

    第三部分:看人之間——用積極溝通架起親密關係的橋樑

    馬爺爺告訴我們: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溝通在無論是在家庭、朋友或者情侶,這些親密關係的構建過程中,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情侶之間經常會面臨的一個終極難題是“世界盃和女朋友選哪個”。作為一個不愛看球的女友,你可以先從這一點嘗試理解他:《溝通的藝術》第三部分關於親密關係的描述中提到,女生比較擅長跟伴侶、閨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並通常以此維繫彼此之間的關係。而男生一般是透過參與共享活動來表達親密感,比如看球、打遊戲、幫你修電腦,都是他們構建親密關係的途徑。如果他不擅長用語言和你交流,那麼你可以考慮加入他的共享活動。

    加入他的共享活動並不代表你要勉強自己尬聊足球,任何積極的溝通行為都可以帶來很好的效果,積極的溝通行為包括:觸控、微笑、讚美、大笑、體貼的言語等。不要小看寫“小動作”, 《溝通的藝術》中引用的約翰·高特曼對於感情關係的研究結果表明:積極溝通行為和消極溝通行為之間的數量比維持在5:1這樣一個“神奇比率”,情侶們就能擁有一段快樂成功的感情關係。

    在維繫親密關係的過程中,最不好處理的一種情況是,攻擊-防衛模式的開啟,尤其是當我們受到不公正的批評時,很難保持理性進行有效迴應。羅納德的建議是,反擊是不可能解決爭執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找出另外一種替代的方法解決問題:

    1. 透過尋找更多資訊,弄清客觀事實

    2. 向對方詢問詳情,儘可能的傾聽對方更全面的意見

    3. 結合客觀情況和對方的話,還原事情脈絡,找出解決方案

    做到這些你會發現,我們需要關注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對方的攻擊態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是既不讓攻擊傷害到自己,也能成全對方的雙贏辦法。

    成為溝通高手修煉過程,是一個不斷探尋自我,洞察人心,整合人生的過程。透過練習,你會發現自己可以排除噪音,收穫內心的平靜;也可以摒除偏見,瞭解多樣的人性;更可以從容應對,收穫人生的更多精彩與可能。

    從《溝通的藝術》開始,開啟你的修煉之旅吧~

  • 20 # 在下千城

    一本溝通領域的泰斗級著作,“嚇”得我瑟瑟發抖

    這本《溝通的藝術》有三個標籤:已經第15版、500多頁的厚厚一本、貨真價實的大部頭。常言說讀書要讀經典書、大部頭很難啃。這話就是衝著《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說的。

    但,以豆瓣評分為例,你會發現這本書的不同版本始終在8.5分的高分序列裡,最高的更是達到了9.5分。有的學校還會專門把它動作一門教材推薦給學生閱讀。這麼經典、這麼盛名的一本書,到底蘊含著怎樣的知識寶藏呢?或許,我們應該用咒語來開啟它:阿里巴巴~芝麻,開門~

    第一,“真正”認識自我哲學上有三個經典的神之一問:我是誰、我叫什麼、我來自哪裡。而第一問就是“我是誰”,這就說明,弄清楚我們自己是誰,是人在世立足的第一步,也是與人交流的第一步。但很可惜,很多人都認為自己很瞭解自己,這世上沒人比自己更瞭解自己。但恰恰因為這份“過度自信”,導致很多人都沒有真正的審視過自己的內心,更沒有研究過自己。好比戰場上的格鬥一樣,其實,很多時候,你的對手比你還了解你自己,因為他研究過你。

    而這也說明,只有打破自我,塑造一個“內外一致”的自我,才是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前提。作者在書裡提到了認知自我、重塑自我的幾個建議,比如有契合實際的願望和想法、有改變的技巧和能力等等。打鐵還需自身硬,想有效溝通還得先對自己有深刻的認知。

    第二,“努力”構建知覺

    有一本,名字叫《做出好決定》,是管理學大師羅賓斯寫的,裡面講到了很多妨礙人們做出好的決定的“偏誤”或“偏差”。比如,選擇性知覺偏差、證實偏差、框定偏差、易得性偏差、代表性偏誤、熟悉度偏誤、自利性偏差、適應性偏差、後視偏差等等。

    本質就是說人們以為自己會這樣,但實際上做的事確實那樣,最終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這就說明,我們需要有良好的知覺,一是要知道自己瞭解自己,二是要知道外在事情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知覺能力。

    比如,在桌子上放著半杯水,有的人一直以為自己是樂觀型的,平時大大咧咧,但卻說來一句“只有半杯了啊”,這說明他內心是悲觀型的。而有的人呢可能說實際上樂觀型的,而他自己認為是悲觀型的。

    作者阿德勒認識我們需要學會構建知覺,做出正確的決定,而方法就是簡單的四步。先學會選擇(資訊、物品等),然後有效組織(協調、分配),再是進行詮釋,使其具有特定的意義,最後是協商,與其他人的協商。透過這四步,來構建有效的溝通方式。

    第三,“務必”學會傾聽我相信不管是誰,都非常討厭不停地絮絮叨叨、說個不停的人,可能是你的老公老婆、也包括父親母親,至於身邊的朋友同事那就更多了。這說明人都喜歡錶達自己,尤其是說自己擅長的東西,而不喜歡“一直聽”別人說。心理學的“證實效應”表示人都喜歡聽自己希望聽到的東西,而不喜歡聽自己不希望聽到的東西。比如為什麼會有馬屁精的存在,有時候或許不是馬屁精想說這些話,而是被拍馬屁精的那個人他希望聽到這些話。

    這就給我們提了個醒,如果不想犯錯,應該儘量少說,並多多批判式的傾聽。阿德勒認為,傾聽是溝通中非常重要的過程,是別人向你傳遞資訊的過程。包括聽到、專注、理解、迴應和回憶這五個點。做到這5點,才是真正有效的傾聽,並明白對方真正的意圖,懂得他要傳達什麼,這樣你才會做出有效的迴應,而對方又認真傾聽,一來二往,這次溝通才是高效的。

    當然,艾德勒在這本書裡還提到了非常多與溝通相關的知識,比如溝通的原則、本質、情緒等等,單就書籍而言,肯定比普通書籍要難讀難懂一些,但其所帶來的知識和收穫感卻要大大增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9英文單詞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