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問道華夏
-
2 # 朱文亮談家教
讀切莫逐字逐句理解。
本來今天只想看會書睡覺了,但看了羅大佑寫的道德經解析,實在讓人生氣。他犯的典型錯誤就是:逐句,按個人理解去翻譯。
大家想想, 給你一段文章,然後你逐字逐句的翻譯一下,然後就能得到這段文章要講述的核心思想嗎?很多時候都錯到哪裡去都不知道吧?
道德經的每一章都是非常有前後邏輯的關係的。我就拿第二章來舉個例子: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讀指南本章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舉例,第二段是第一段舉例的擴充,相對關係;第三段是總結。
我解釋一小句:“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美,它是一個代名詞,是指一切好的東西,漂亮、美德、好等所有一切好的事物都是美。天下皆知美,是指所有人都共同認為好的東西,舉一個例子:做慈善。這是大家共同認可的美德。之為美,是指故意而為之的美,有目的的美,這就不是真的美,那就是惡—不好;真美是指不是刻意而為之的美。例如上面說的做慈善,如果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別人的好評為目的,又或者為了某種商業利益為目的的慈善,這就是惡。
所以這裡講的是美與惡的辨別法則,不要單單只是看事物的表面現象,舉了美與善,後面還有很多相對的。最後再講聖人是怎麼做的。
我是一位父親,為做好父親,十年來一直在思考和踐行如何做好一位父親,如何才能在家庭教育上儘量的不出大錯,希望可以和各位分享及交流。
-
3 # 1點人文會館
《道德經》開篇闡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此我們可以明白萬物常變,變為變態,而為唯一不變的是人的本性!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解讀道德經的價值觀,因為人們所處的社會角色不一樣,身邊生活環境不一樣,對於事物的理解角度也不一樣!
個人認為,佛家經典與道家經典的根是一樣的,博愛,慈悲,導人向善,迴歸本性二者可以貫穿!我們在理解文章內容若有困惑可以互相借鑑參悟!
-
4 # e代新視覺
如何學習道德經呢?分享一下
先從大範圍著手瞭解道德經的大要,再去熟讀經文,不要隨隨便便就買本註解去看,主觀思想容易先入為主,註解有些不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建議通讀,以經解經,再去翻閱多家註解。
然後根據個人閱歷經驗,慢慢道理就會自然體現。
《道德經》三分之二以上的語句直接從字面上就可以讀懂是什麼,只有近三分之一的語句是字面下的意思。最簡單的學習方法是從已知推未知。最主要的手段有兩個,一是推敲,邏輯推理,要經得起推敲;二是驗證,以客觀事物來驗證,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如:知不知,尚矣。這句就是“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是誠實,這是高尚啊”。
如:絕學無憂。這句就不能翻譯成“拋棄知識學問就沒有煩惱憂愁”,因為這不符合客觀事實,人的煩惱憂愁不能歸罪於知識學問。如果把人的煩惱憂愁歸罪於知識學問了,與“人窮怪屋基”是一回事。當然了,有少部分人他的煩惱憂愁可能來源於知識學問(比如學不懂,被難倒了,被卡住了),但這不是普遍現象,不是人人都如此(學不懂、被難倒了、被卡住了就煩惱憂愁)。《老子》是哲學,哲學講一般規律,講普遍規律。這句應當是“不學歪門邪道的東西,不玩歪門邪道的東西,不唯心主義,才會沒有煩惱和憂愁,才會少些煩惱和憂愁”。
請注意,《道德經》裡的“道”,就是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整本《道德經》就給我們談物的物理或原理,談事的事理或道理,不要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質、實質,那是錯的。之所以眾多名人名家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質、實質,那是執著於老子對“道”進行的那些(不厭其煩)描寫和描述的緣故,做了老子描寫描述的俘虜,不明白老子為什麼要對“道”進行不厭其煩的描寫和描述。其實,老子為什麼要對“道”進行不厭其煩地描寫描述呢?那是為他要表達的觀點或思想而服務的。
比如:“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緄而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前面對“道”進行的那些描寫、描述和論述,其落腳點在“其上不悠,其下不忽”上。就如音樂的過門、戲曲的過場一樣,是為主題服務的。請看我對以上的翻譯:睜大眼睛看不見它,可能是道的身體太微小了;揚起耳朵聽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聲音太低沉了;揮手划來晃去碰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身體太光滑了。用這三種辦法我們試探不了道,那是因為我們就生存在道中啊,與它絞合為一個整體。我們生存在道中,與它絞合為一個整體,它過去沒有忽悠我們,今後也不會欺騙我們,總是這樣誠實誠信地善待我們。
-
5 # 飛飛貓說話
老子在《道德經》中把人分為上士,中士和下士。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裡的上、中、下士不是按地位來劃分,而是按智慧和悟性高依低來劃分的。
我年輕時就買了《道德經》來讀,基本上讀不懂。並且不贊成《道德經》的觀點,雖然沒有大笑,但也是暗笑,證明我是一個下士。
後來,我長期從事宗教工作,研究各種宗教的知識,知識了什麼叫"出世"?什麼叫"入世"之後有了一點智慧。"入世"是儒家思想的價值觀,主張人生一世就必須勇敢擔當進取,追求功名利祿,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光宗耀祖,寫入史冊。"出世"就是對這種價值觀的否定。代表觀點就是佛教,道家思想。
45歲之後,我仍然做宗教工作,研究宗教問題,重新讀《先秦諸子》的書,我找到了幾位輔導老師,主要有:傅佩榮,易中天,鮑鵬山。
其中,臺灣大學的傅佩榮老師對我的幫助很大,透過網際網路,我收聽收看了他講的《老莊智慧》《人生困惑問老子》,《人生困惑問莊子》,後來又買了他的很多書來讀,藉助傅老師的解讀,我對老子,莊子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提高,算是進入了中士階段。
-
6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我是按照老子指明的方法,學習《道德經》的。《道德經》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意即“我‘道’的言論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踐行。但是天下沒人能理解,沒人能踐行。說話有主旨要義,辦事有中心、重點。只有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才不瞭解我‘道’的知識。”其中提到“言有宗,事有君”,“宗”(根)、“君”(主,最重要的),相當於“綱”,綱舉目張。這就是老子指明的學習《道德經》的方法,依此,我把握了以下要點:
首先,弄通“道法自然”。老子“道法自然”就是自然觀,與偉大導師恩格斯自然觀相似,都是從古今同源的自然界中抽象出來的。以此為指導,是一把開啟《道德經》千古奧秘大門的鎖匙。
其次,弄通老子哲學基本問題。《道德經》第五十五章在闡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之後指出:“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意即“嬰兒骨弱筋柔而拳頭卻握得很緊;他不懂得男女交合之事而其生殖器卻能常常勃起,這是“道”的精髓之至也。”這說的就是存在(哲學術語)是客觀的,它不依賴人的意識而存在。把這一章與第五十二章以及第四章“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聯絡起來解讀,就是老子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以及與之相聯絡的世界究竟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世界萬事萬物是否發展、如何發展、為何發展的問題。
其三,弄懂老子《道德經》哲學範疇的物質定義,詳見筆者8月11日回答“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經》哲學範疇的物質定義?”
其四,弄懂老子的唯物辯證法。《道德經》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其中“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指的就是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母”就是本原,代表唯物論;“子”代表辯證法規律。二者是高度一致的,做到這一點,終身就不會失敗(或不會犯錯誤)。沒身,終身。
其五,弄懂老子哲學聯絡和發展的觀點。《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說的就是事物相互作用、聯絡和發展的觀點是永恆的。運用在學習《道德經》上,就是不能斷章取義、孤立地看問題,而要用聯絡和發展的觀點,清醒地解讀全書每一章句,這樣才能準確地理解老子哲學思思。
嚴正宣告:
-
7 # 佛與道
《道德經》版本眾多,錯簡紛呈,經說混雜,同時各家的解讀也莫衷一是。如此一來,好的版本和好的讀書方法就更顯重要。
道德經的版本
現存《道德經》版本大致可分為古本和通行本。
《道德經》古本,以考古出土的兩種竹簡本和兩種帛書本為底本。最早的郭店戰國楚墓出土的竹簡本,大約抄寫在戰國中期以前;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兩種帛書本以及北大竹書本,大約抄寫在漢初。古本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道德經》通行本,以王弼註釋的《老子道德經注》為底本,道經在前,德經在後。
古本,從年代上來說,最接近老子的原意,但最早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殘缺,有些文句也不完整,比如郭店的竹簡本,內容不到通行本的2/5。通行本,內容更為完整,同時還有眾多後人的註釋做參考,所包含的思想也更為豐富,更有體系。但通行本對於《道德經》刪減修改較多,與古本相比,文字失真度要更高。
選擇怎樣的版本
從初學者的角度,作為入門讀物,選擇什麼樣的版本都可以。無論是古本還是通行本,都符合《道德經》的核心要義思想。但綜合考慮還是以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比較好。因為在老子《道德經》的註釋史上,晉代王弼的《老子道德經注》是一部重要的解經著作,註釋清晰,有體系,思辨性也很強。王弼主要利用其抽象思辨與闡發義理探幽發微,發展了老子的哲學思想。他憑著深厚的學養,開一代注風之先,以簡馭繁、言約義豐;不經意間對先秦至兩漢以來的諸諸家之風有較大破立。他既繼承、發展了《道德經》的思想,同時也改造了《道德經》的思想,提出了以“無為”為核心的新道家思想體系。
學習道德經的價值
《道德經》,分為道經和德經兩個部分。道經從“道可道非常道”開始;德經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開始。《道德經》的思想,對於現代人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正確處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好的讀書方法
《道德經》內容雖多,若以通讀的方式初學者恐難一時掌握其要領。不如先選其精要篇章,先易後難,每日反覆誦讀,已達到修身養性、增智開慧之人生目的。
新學友可從以下四點開始誦讀,並背誦。
第四十七章:天道
不出戶以知天下,不窺牖以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為道
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六十五章:治國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國,國之賊。不以知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其式,常知其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第七十一章:不知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
8 # 李淵回
(淵回首先說明,這個方法適用於任何經典的學習。)
一、不要看註解初學不要看任何人的註解!
初學不要看任何人的註解!!
初學不要看任何人的註解!!!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為什麼不能看註解呢?
道德經,又名老子。~
大約五千字,又稱道德五千言。
是除了聖經之外,被翻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高的文化著作!
姓張的註解後成了張老子,姓王的註解後又成了王老子……
所謂的註解,往往加了很多他們自己的東西。
老子的原來本意,恐怕已經被註解的人改的面目全非。
二、熟讀原來經文未讀經典之前我們都是一張白紙。
如果先看看別人的註解,很可能就被別人的觀念或者是理解,先入為主了。
那麼如何能夠儘量的理解老子原來的本意呢?
我們都是華人,都是認識中國漢字的。並且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對傳統文化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儘量熟悉道德經原文,做到熟讀成誦。
儘量熟悉道德經原文,做到熟讀成誦。
儘量熟悉道德經原文,做到熟讀成誦。
這樣做的一個好處:
你可能不用看其他的一些人的註解。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某某件事,某個情景,會心一笑(哈哈。~)原來這個在道德經裡早就講過啊!
這種學習方法,豈不是比被動的接受別人“嚼過的飯菜”高明瞭不少麼?
(想要更加精通,請往下看……)
三、批判的閱讀所有註解完成以上第二個步驟以後,就可以批判性的閱讀所有註解!
注意一定要批判性的閱讀。~
什麼是批判呢!?
要存疑,要批判。
集百家之長,補各家之短。
最後,融匯貫通,自成一派,行成自己的見解。
……
有了自己見解就到達終點了麼?
遠遠沒有,
殊不知,人外有人,山外更有山啊。~
-
9 # 春榮2091
這位朋友的觀點似乎不正確,讀書明義,首先應知義才能通徹,唯通徹才能有收穫,讀書關鍵在悟,不知義如何悟,參照註釋可以邦助理解,特別是無師友的初學者更為重要,否則如同嚼臘,讀之無益。
-
10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一:道德經的正確開啟方式
不忘初心。小學語文老師就教過我們:要想讀懂一篇文章,我們需要了解文章產生的背景、事由和目的,採用什麼文體,作品型別。
相傳,當年老子想出國定居,搞不定護照,只好去找關令尹喜走後門,求這位軍政主官幫忙。那年頭找人辦事也是要請客送禮的,孔子就聲稱聽他的課要先送十塊臘肉,還把這個稱之為禮儀。可老子是高階知識分子呀,自然不屑送酒送肉這類俗套。透過交談,老子發現尹喜好讀書,愛談古論今,他們的交談很可能就提到了《易經》註解,當時很多人都在批註《易經》,最著名的就是孔子。要知道,一直以來,人們多愛以談論《易經》顯擺學問。老子決定投其所好,以論證《易經》中關於道與德的觀點,撰寫一篇論文作為禮物送給了尹喜,一則在古代,雙方交談辭章或交流思想多采用這種文體,二則給領導送篇作文,彙報一下思想心得,算不上行賄受賄。尹喜欣然收下老子為他精心準備的這份禮物,自然也幫老子辦成了事。所以,道德經的著作權是老子的,但所有權應該歸尹喜,這是廢話。
現在我們知道了,道德經是一篇論文,採用“首先提出論點,再從多個方面反覆闡述論據和論證”的論文結構。在道德經開篇,老子首先提出論點“道可道非常道”,針對的就是他們交談中提到的《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所以說,《道德經》是老子論證易經觀點的一篇論文,是在論證易經的基礎上撰寫的哲學著作,主要論點出自易經。如果瞭解並抓住這個關鍵點,對我們閱讀理解道德經將會有巨大幫助。另外,道德經是一部嚴謹、“枯燥”的自然哲學著作,不是文學作品、雜文集,更不是詩歌散文。我們在閱讀道德經的釋文時,務必要以嚴謹的治學態度,認真考證,去偽存真,摒棄那些臆想抒情的成分。
由於《道德經》忒牛B,大家多誤以為道德的觀點是老子率先提出的,實則更早出現在《易經》。但是由老子全面論證,並形成完整的哲學思想。所以老子的《道德經》被公認為中國哲學的起源,中華文化的瑰寶。
回覆列表
就我個人而言,很多學習道德經的朋友,都是按照一種版本先熟悉整體內容,再回過頭來逐章深入理解,最後參照不同版本,加深理解。我也是這樣做的。
我們知道《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字數雖然不多,但是涉及治國、用兵、修身等等諸方面,微言大義,辭旨宏闊,為諸子瑰寶中之瑰寶,不光是道家的經典,其政治主張、學術見解和思想方法,同時也為法家、墨家、儒家、兵家、縱橫家所研究和借鑑,更是佛儒道三教碰撞融合的主體思想,為佛教的中國化發展輸入了中國文化血脈。
以《道德經》為基本理論構建的黃老學派(稷下學派)是百家爭鳴的策源地,以黃老學派、老莊哲學為主體的道家學派,以《道德經》為基本理論建立的中國本土教道教,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南北朝玄學等等,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式哲學的學術大廈,與儒學、佛學一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條文化生命線。同時,《道德經》不僅在國內,即使在西方世界,也一樣受到推崇,在歐美,在漢文化圈,其受歡迎程度不亞於國內,因此,《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就不足為奇了。
學以致用,才能理解老子思想任何學習都是為了學以致用,對於經典尤其如此。若是像對待小說那樣,以娛樂休閒的方式,瀏覽一遍就束之高閣,那隻能算是讀過。但是對於《道德經》這樣的古典名著,僅僅停留在讀過這樣的水平,其效果與沒讀過沒什麼差別,因為對於一言萬端又艱深古奧的古典名著,根本沒法理解“玄之又玄”的道理,放下書本很快就會忘得一乾二淨。
可是對於《道德經》我只能說在過去曾經“閱讀”過,但連一章內容也沒記住,更不用說背誦理解了。但是既然做了,就要重新開始,因為自己沒理解,就沒法做下去。雖然自己在做著道學方面的編輯工作,但是那只是編輯,不是創作,性質不一樣。就這樣,我在幾個方便攜帶的較小版本中,選了一本,每天飯前飯後看一章,斷斷續續兩個多月才算通讀一遍。
但通讀一遍對於領會《道德經》的深刻廣大還遠遠不夠,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才知道,許多當代老學名家,對於文中的每一句話的解釋甚至都相去甚遠,甚至相反。於是開始查詢相關版本對照閱讀,加深理解。事實證明,各種版本的對照閱讀的辦法是對的,也是必須的。
參照閱讀,才能形成獨立觀點在學術界,要論版本之多之雜的古籍,《道德經》堪稱天下第一,漢代以來,到底出版了多少種版本的《道德經》易經無從稽核,但目前全世界廣為流傳的傳世本大約不下300種,形成了四大體系:河上公版、王弼版、嚴遵版和傅奕版。在這四大體系中,又以漢代的河上公版和魏晉時期的王弼版最為流行。當然,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長沙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竹簡本、西漢竹書本等文獻資料相繼出土,為學習《道德經》提供了更加詳實可靠的新的參考座標。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四大體系的特點:
河上公《老子道德經章句》
河上公是黃老哲學和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老子河上公章句》為現存最早的《老子》注本。該本以“氣”釋“道”,雜有神道思想,如注中常涉及 “養神”、“與道通神”等,具有鮮明的黃老思想特徵。
王弼《老子注》
王弼是魏晉時期著名玄學家,因此王弼本側重於談玄說虛,構築了一個玄學化的老學體系,如果說河上公偏重於養神煉氣,那麼,王弼則更偏重於玄理分析。即談玄說理。
嚴遵《道德經真經指歸》
嚴遵是道家學者,思想家,他更偏重於《道德經》註釋的條理化和系統化,他提出的“貴無”、“自然為本”的觀點為揚雄、王弼所接受。
同時,嚴遵喜讀《易經》,因此他以《易》釋《老》,《易》《老》互證,勸誡君臣、父子尊道貴德,善行天下。就個人而言,我喜歡嚴遵本人,但他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註釋也很艱深,不易懂。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傅奕版本是灰機別家註釋整理而成,本人覺得參考價值不大。
該本多古句、古語、古字。但因該本所參照之舊本,多有訛誤,加之被後人多處改動,致使部分內容與篇次脫離《老子》原旨。
其他版本
除以上四大體系,當然不能少了道教版的《老子想爾注》《老子想爾注》是張魯(或者失張道陵)託名想爾而編著的。這個版本因出於宗教的目的,將《道德經》原本哲學範疇的“道”進行了人格化和神格化處理,改造成了道教經典,成為道家發展史上的重要的文化符號。這個可以做宗教界朋友的參考。
出土版帛書、楚簡與漢簡
帛書是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老子》兩種抄本,被學界稱為甲本和乙本。該本雖是全本,但破損嚴重,書中衍文、脫字較多,也有不少誤字、誤句,且在使用借假字方面不夠慎重。它的珍貴之處在於抄寫時間早,較多地儲存了《老子》的原貌,對訂正今本訛誤具有較高價值。現在不少人認為帛書、楚簡、或者漢簡才是原滋原味的道德經,一開始我也這麼認為,但隨著對道德經理解的加深,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些出土文物,都存在殘損嚴重的問題,而且是手抄本,漏字、錯訛也很普遍。
所以,透過比較,我認為,參照學習還是以河上公、王弼本為好,嚴遵的,因古文艱深不易懂,若有興趣也可以涉獵。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學習經典,一個是為了用,沒有這個前提,恐怕學習效果會大打折扣。第二個要多接觸,多參照不同版本的註釋,以便加深理解經典思想,不至於盲人摸象,斷章取義。
同時,當代一些名家的解釋也可以借鑑學習,畢竟他們也是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提出的個人見解。但是不是所有人的文章都可以看的。網上觀點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有的觀點根本就站不住腳,看了會影響自己的價值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