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池的由來,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很早以前,在古印度(今尼泊爾)有一個名叫雅瓦地方的格瓦堅國王只有一個獨生子叫太子須(據說是釋迦牟尼的前世),生性喜善樂施。他將國庫中的財寶毫不可惜地舍施給乞丐和窮人。周邊國家的一些人也化裝成乞丐和窮人前來乞討。有一次,他將一頭國王之珍寶——護國大象送給毗鄰敵國的婆羅門人,因而激起了父王和群臣的不滿和憤慨,決定將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太子流放到華夏西北名叫丹斗的原始森林中磨鍊受苦十二載。太子領命,攜帶嬌妻和一對兒女上路。一路上又將乘坐的車馬舍施給乞丐了,只好背兒抱女,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青海丹鬥地方,一家四口人住在丹鬥附近的崖洞裡。太子跟一位在這裡修行的比丘阿曲達學法,修法,妻子去林中採擷野果,兩個孩子與出沒在這裡的野獸戲玩。後來他們在丹鬥央鬥及冬日山(今孟達山)一帶苦度日月。之後又將兩個可愛的孩子送給兩位來乞討的婆羅門人,他倆帶著孩子,一路乞討,想用兩個孩子兌換衣食享用,可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顧主,也是天意,不知不覺又回到了雅瓦地方。被國王的一位近侍認得,報告給國王,國王用金銀將孫兒孫女贖回。太子須夫婦沒了兒女,日子更苦,每天淚水洗面,天長日久,他倆的淚水彙集成了一泓湖水。藏語稱“措欽俄烏或玉措俄烏”。又因周圍冬日山環抱,得名冬日玉措(意為螺山碧湖或千山碧湖)。太子夫婦在這裡苦熬了12年後,留下了一些崖洞、腳印石、乳頭石等聖蹟遺物,後被丹鬥等寺視為聖物奉安於寺內。太子須夫婦在來人的接迎下回國了。臨國聽說太子須夫婦安然無恙地返回,復將寶象送還,化敵為友,成為友好的臨邦。也有人說流放到這裡的是王子智美更登(藏戲人物之一),他和太子須的遭遇及故事情節一模一樣。
據傳,夏秋季節,樹葉草木飄落冬日玉措湖中,就被水鳥清理乾淨,碧綠的湖面上從不見一枝一葉飄浮。冬季結冰時,表面上形成許多呈八吉祥徽、佛塔、海法螺等吉祥圖案。自撒拉族從撒馬兒罕遷徙到循化後,將冬日玉措湖名改為有象徵意義的湖名——孟達天池。“孟達”撒拉語為“其孜”,因撒拉族先民遷至循化時,其中一部分人就留居在這裡,“孟達”是“其孜”的漢譯,也就是把當地叫做“孟達”,意為“在這裡”。
冬日山(孟達山)西側的下面有一禪洞,據說也是刺殺贊普朗達瑪的高僧拉隆·貝吉多傑隱居修行過的洞,今稱神仙洞,這裡常有佛教徒來頂禮膜拜。附近還有三世達賴來這裡閉關修習勝樂的巖洞禪室,傳說修禪期間親眼看到勝樂金剛的聖容,信民們到這裡煨桑祈禱祝福。
關於天池的由來,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很早以前,在古印度(今尼泊爾)有一個名叫雅瓦地方的格瓦堅國王只有一個獨生子叫太子須(據說是釋迦牟尼的前世),生性喜善樂施。他將國庫中的財寶毫不可惜地舍施給乞丐和窮人。周邊國家的一些人也化裝成乞丐和窮人前來乞討。有一次,他將一頭國王之珍寶——護國大象送給毗鄰敵國的婆羅門人,因而激起了父王和群臣的不滿和憤慨,決定將生在福中不知福的太子流放到華夏西北名叫丹斗的原始森林中磨鍊受苦十二載。太子領命,攜帶嬌妻和一對兒女上路。一路上又將乘坐的車馬舍施給乞丐了,只好背兒抱女,歷經千難萬險來到青海丹鬥地方,一家四口人住在丹鬥附近的崖洞裡。太子跟一位在這裡修行的比丘阿曲達學法,修法,妻子去林中採擷野果,兩個孩子與出沒在這裡的野獸戲玩。後來他們在丹鬥央鬥及冬日山(今孟達山)一帶苦度日月。之後又將兩個可愛的孩子送給兩位來乞討的婆羅門人,他倆帶著孩子,一路乞討,想用兩個孩子兌換衣食享用,可總是找不到合適的顧主,也是天意,不知不覺又回到了雅瓦地方。被國王的一位近侍認得,報告給國王,國王用金銀將孫兒孫女贖回。太子須夫婦沒了兒女,日子更苦,每天淚水洗面,天長日久,他倆的淚水彙集成了一泓湖水。藏語稱“措欽俄烏或玉措俄烏”。又因周圍冬日山環抱,得名冬日玉措(意為螺山碧湖或千山碧湖)。太子夫婦在這裡苦熬了12年後,留下了一些崖洞、腳印石、乳頭石等聖蹟遺物,後被丹鬥等寺視為聖物奉安於寺內。太子須夫婦在來人的接迎下回國了。臨國聽說太子須夫婦安然無恙地返回,復將寶象送還,化敵為友,成為友好的臨邦。也有人說流放到這裡的是王子智美更登(藏戲人物之一),他和太子須的遭遇及故事情節一模一樣。
據傳,夏秋季節,樹葉草木飄落冬日玉措湖中,就被水鳥清理乾淨,碧綠的湖面上從不見一枝一葉飄浮。冬季結冰時,表面上形成許多呈八吉祥徽、佛塔、海法螺等吉祥圖案。自撒拉族從撒馬兒罕遷徙到循化後,將冬日玉措湖名改為有象徵意義的湖名——孟達天池。“孟達”撒拉語為“其孜”,因撒拉族先民遷至循化時,其中一部分人就留居在這裡,“孟達”是“其孜”的漢譯,也就是把當地叫做“孟達”,意為“在這裡”。
冬日山(孟達山)西側的下面有一禪洞,據說也是刺殺贊普朗達瑪的高僧拉隆·貝吉多傑隱居修行過的洞,今稱神仙洞,這裡常有佛教徒來頂禮膜拜。附近還有三世達賴來這裡閉關修習勝樂的巖洞禪室,傳說修禪期間親眼看到勝樂金剛的聖容,信民們到這裡煨桑祈禱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