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樹葉875
-
2 # 南瓜餅綠豆粥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善也有惡的一面,惡也有善的一面,這取決你的本心,剛出世時,就已決定從善這是最好的選擇,做好事內心會有一團火熱,但是做壞事心裡總是不安,這就是遵循天道,命也!善惡想對,相生。
-
3 # 時代弟弟
我個人覺得人本生就是兩面,一個善,一個惡。只不過人生下來一開始就接受的善,然後壓制住惡了,但是有的惡的本性也會不服輸的,在一定的時候,它也會把你的善壓下去,就像人衝動的時候,你的惡那一面就會把你善的那一面給壓下去。
所以人天生就是兩面,沒有說每個人都是善人。只不過從生下來接觸的都是善的一面,你如果出生在惡的那一面,你也會變成惡人。
-
4 # 勇哥雜談
為什麼我這麼認為,因為人從降臨這個世界,開始是對任何事情都是新奇的,感覺是美好的,何來惡意。那為什麼又有惡人存在,如搶劫、偷盜、故意傷害等等,都是人所為,難道他們都是與生俱來的惡行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看看,每當在新聞中看到這些,行兇者或違法者都是在某種特殊的環境和背景下被迫為之,其本意並不想這樣,他也知道其後果是什麼,也是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後才付諸行動的。沒有任何人在沒事的情況下去願意故意傷害誰,除非神經不正常者。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其真正的意思就是讓每個人在看事情時,還是要從事情的起源進行分析,正確認知事情對錯。莫妄下結論,否則善人也會成惡人。
-
5 # 鄱陽鎮
人性既不是本善也不是本惡,精準地說是善惡與生俱來。
充分的依據在哪裡?先看理論上的:
辯證法是當代世界公認的觀事大法,其核心就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矛盾的雙方是拆不開的。善與惡是一對矛盾,所以人出生的時候大自然就把這對矛盾安到了人的靈魂中。
還有世界流傳最廣的道德經,開篇宗義就說“有”和“無”是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有和無指的是一對矛盾,兩者同時產生,名字不一樣,說玄之又玄就是兩者對立統一的關係讓人很費解。從老子的定義也得出了與上相同的結論:善與惡是同時產生的。
現實中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絕大多數的人一定會說:誰見過嬰兒做過壞事,說人生下來就惡純粹胡說八道!
靜下來想想:孩子哭鬧的時候,不是渴了、餓了,就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不舒服,他們在要求大人給其提供甘甜的乳汁和溫暖的懷抱,一句話就是“安逸”。
幼兒在實現這個慾望的時候,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只能用哭聲去表達、去要求、去抗爭!
大家都知道嬌生慣養不是啥好東西,可這個東西恰恰就是來自孩子的過分要求和大人的過分滿足!其實這個"過分"就是惡!
人長大有了行為能力,為了實現慾望用正常的手段獲得不是惡,但採用非正常的手段就是惡了。非正常就是超過了正常。
孔子說過一句非常哲學的話:過猶不及。就是超過和沒達到都是罪過。
大自然給了人一座慾望的寶庫,善與惡正是從慾望這座寶庫的“眾妙之門”噴薄而出,讓人類生龍活虎,生生不息。
-
6 # 長風浩蕩
人之初,性之本,當然善。
不僅是人之初,禽之初獸之初魚之初蟲之初,性本也善啊。
性之本,這個本,只能是善啊。惡,做不了本啊。本,是依據,跟倚靠,是憑恃,是生機生處,這些職責,“惡”能做到?
這若干理客中答案舉的例子,不約而同都找嬰兒去,也是有趣。
話說,善、惡,是你們所說的人性啊,不是具體行為啊。殺人還看個動機呢,還分個故意殺人和過失殺人和正當防衛和斬妖除魔呢,只要是殺人,都是惡?你們就這麼判斷善惡的?那你還真是夠惡的呢。
何為善?心念成全,就是善;何為惡?心念損害,就是惡。
你們說的嬰兒看啥拿啥,話說那嬰兒除了懵懵懂懂知道他自己,還知道誰啊?他知道要去損害誰麼?他知道要去傷害誰麼?他只是一點善機只能作用於他僅知的自身而已。這是惡?來,你試試能不能做到這個:你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你對著你孩子,跟你自己說“他是惡的”。
你家孩子是惡的啊,那好辦,惡就該消滅。你自己看著辦吧。
還有小孩子“沒教養”的例子的,話說“沒教養”的孩子,真的“沒有”過“教養”?他想拿別人東西的時候,你告訴他不該拿,那是教養,那麼你沒告訴他任何話,那就不是你的教養了?那就不是你在教他隨便拿東西麼?但是在那之前,他是“惡”麼?還是那句話,他那時候是想要損害誰麼?他有意識的要損害誰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子弒父臣弒君,非一朝一夕故也,由來者漸矣。惡行,那都是培養、鼓勵而來的。
善,才是本來趨勢。有人說性本惡,所以才有教化為善。話說人性這個東西可是以億萬年計算,這教化才有多少年?若億萬年以來人性一直都是惡,那為了善而生的教化,是怎麼出來的?是誰、為了啥而立這教化之法的?他的宗旨,可是在教化之前,那他的宗旨是善是惡?教化之前顯然沒教化,那他之性,又是善是惡?
就是禽獸,也有個物傷其類,也有個互相幫助,它們又是誰教化的?
還有這種理由:因為“性本善”是儒家的主張,所以不應該以之為圭臬,所以就該“性本惡”~~
話說,你那“性本惡”,是亞伯拉罕諸教、西方宗教而來,你倒是屁顛屁顛的奉為圭臬啊。
這世界可以沒有惡,但是一定無法沒有善。所有的存在本身,必然就是善的結果。
上面說了啊,成全為善,損害為惡。所有的存在,必然是經過成全的過程,才可能存在啊,若所受只有損害,那根本不會有其存在啊。你就是要損害,也必然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東西,你就是要行惡,也得先有個善之果給你損害啊。其次,你就是要行惡,你行惡的過程、工具、方法本身都是善的果啊。你要砍人,得用刀,刀也是鐵匠師傅鍛造成全而得;你就是用拳頭,你也得首先照顧好你的體格不是。
善,是一切存在的前提和根據,包括惡的。
所有的存在,也根本沒法離開善。你去找任何一個窮兇極惡的人,看看他是否一無善處。惡人,必然有善處,越是兇惡,其善處越是精純。你可以去找惡人查,看看他是否要麼孝敬父母,要麼慈護子女,要麼愛侶情深,要麼忠誠待上,要麼義氣待人,要麼治下有方。話說,如果他一無善處,就是作惡都做不到出類拔萃。
性之本,只能是善。惡,做不了本,什麼東西的本都做不了。
只有善,才有個體之間的團結協作而成的更強存在,善的基礎上,才有群體,才有組織,才有社會。惡,沒法團結,只能分裂、互斥、互仇,只能互相傷害互相毀滅。
當然,惡對某類事物有成全效果,就是以販賣恐懼和貪婪為生的教棍和訟棍。人性都惡,他們的生意才好,他們賺昧良心錢的時候,才能更心安理得。
-
7 # 指尖若水
人之初,性本善——我的觀點由這句話引出,我支援人性本善的觀點。
這樣的說法,第一點就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童年時的純真,並且是不管過去多少年,都不會忘記。從這一點,我們就能知道,所謂的人性,初始定是善良的。
再有,從犯罪之人的回憶錄或者懺悔中,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到,每一個壞人,都是在好人開始一步一步逐漸變壞的。所謂慾望的驅使,其實就是自控力的逐步下降自己失去了控制導致。惡,不是一下就成了氣候,善,也不是從一開始就巍峨如山。它兩者,都會因生活而逐漸變化。
善良,如果不受到慾望的左右,它絕對不會輕易就改變。從小善到大善,是很不易的一條路。這期間,它要承受不知多少次的誘惑,並且還有可能經受多次的打擊。在這段歷程中,有一部分善就經不起誘惑受不了打擊,變成了惡……除了善能變惡以外,其實惡也能從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浪子回頭,這幾個詞都能用來形容由惡從善。
互相變化的兩者,不管如何變化,我的觀點就是善在前惡在後。最直接的證據:當用到善惡這個詞彙時,我們都會說善惡,沒幾個會說惡善!
-
8 # 雨橫風狂門掩黃昏
人性原是空,非黑亦既白。沒有所謂的善惡之分,只是成長的環境的影響和薰陶才是關健。成長的環境才真正決定一個性格和品德,其它的因素影響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
-
9 # 實話實說9359
每個人處在的環境不同,如果和善良的在一起他會變得善良,和不學好人在一起他也變得同樣不學好。和什麼在一起很重要…
-
10 # 於笑天2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我們先來看看黑格爾是怎樣回答的。他說,人們總是認為,當他們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說出了一種很偉大的思想。但他們忘記了,當他們說出了人性本惡的這句話時,才是說出了一種更偉大的思想。那麼到底偉大在哪裡呢?
我們小時候在背三字經時,只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可根本理解不了為什麼性本善。甚至,還有人回答的是,人性是有遺傳的,有善的也有惡的。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得上升到像黑格爾的哲學研究的高度,才能明白其中的真諦。
性善論事孟子提出的,性惡論是荀子提出的。那他們為什麼要提出這樣的觀點呢?我們先來看看孟子的性善論,孟子不僅強調性善,而且還說:“言不善者當知後患何”
意思是說,說性不善的人,你們知道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嗎?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堅持人性本善呢?
任何一套理論,都必須有一整套完善的理論體系。比方在哲學裡就必須解決三個問題,就是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幹什麼。孔子孟子他們提出的仁義禮智等,都是為了提升全民族的道德修養。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講道德呢?不講道德不行嗎?這就是這套理論體系必須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就是回答不了從哪裡來的問題,也就是說缺少了理論的基礎和根源的問題。比方說,儒家的孝文化體系,根源在對祖宗的崇拜,再才能具體講孝,最後是無後為大,這就組成了一套完整體系。那麼在道德問題上,要回答為什麼要講道德,也就是解決的是前道德問題。
西方國家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他們有宗教信仰,那就是,講道德就去天堂,不講道德就下地獄,就是這麼簡單,但卻能達到很好的效果。我們這個民族沒有宗教信仰,所以只能用其他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而孟子用的就是性善論,孟子首先提出了人禽之別。他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就是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就在於人性是善的。那麼他要回答這個前道德問題也很簡單,就是因為你是人,所以就要講道德,不講道德就是禽獸。他把講道德和人這個概念變成一個整體,就是說,只要你是人就得講道德。這樣也就完善了這套理論的根源問題。
那麼為什麼黑格爾還說,性惡論更是一種更偉大的思想呢?其實,這個原因就簡單多了,就是為了解決法律的問題。性惡論解決的是法律的根源問題。也因此,在荀子的學生裡,就出現了法家。
在道德和法律這兩個問題上,我們不難發現,西方國家多了宗教這個環節。而我們沒有宗教會怎樣呢?我們用性善論解決的是前道德問題,又用性惡論解決法律問題,這就讓人有些無所適從了。導致的結果直接就是法家的法,缺少了道德的這個層面,便會變得慘無人性。這也是我們最早的法家為什麼不能長久的原因。
這樣看來,說人性本善還是本惡這個問題,沒有現實意義,有的是哲學上的意義。歸根結底的結論是,性善和性惡都不是事實,但都有價值。
回覆列表
人的本性原本都很善良,隨著以後的遭遇,原本善良的人在慢慢變惡。即便如此,我卻認為世界上善良的人比邪惡的人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