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129662824066

    說一些我的想法吧,主要討論有機物(紙張、塑膠、橡膠等),白色的東西,通常情況下顯白色是因為在可見光波段沒有吸收,但是這些物質一般在紫外區(有的在遠紫外區)也是有吸收的。當在環境中發生氧化之後,就會有新的生色團產生(如各種雙鍵),這一反應的結果就是共軛鏈長增加,那麼物質本身在紫外區的吸收就會發生紅移,最先開始吸收的自然是藍紫色光,從而顯出黃色。一些材料本身(如紙張中的雜質)因為含有較短的生色團也會吸收藍紫色光。對於@金釗立 提到的熒光增白劑分解,這也是一個因素。熒光增白劑一般是能夠發射出藍紫色熒光的物質,主要是為了抵消材料本身吸收掉的那部分光。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黑暗的房間內,用驗鈔的紫外光照射列印紙,不少列印紙都添加了熒光增白劑(比如我們學校打印核磁譜圖的紙),這時候列印紙就會發出淡淡的藍光。熒光增白劑分解之後,材料本身吸收藍紫色光的效果就顯現出來了。另外還有一些材料經過二氧化硫脫色的,因為二氧化硫脫色過程是可逆的,在環境中會重新分解產生二氧化硫,從而顯出原本的顏色。在補一段關於@金晨羽 問的為什麼出來的是黃色而不是淺紅色,補充一點我的想法。因為生色團是一點點變長的,所以不會一下子跳過藍紫色光而去吸收綠色光的。而且,即使時間很久之後,我也不認為會變成紅色,因為即使有一些生色團已經紅移到了綠色光,大部分生色團之間還是彼此分立的,因此,短的吸收藍紫色光的生色團相對於更長的吸收綠色光的生色團比起來機率還是要大得多的,數量上也要多得多的。因此在光譜上可能只是長波處的起峰位置逐漸紅移,如果是這樣的話最終的歸宿就是黃的發黑了。這些推斷其實是因為我很久以來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有機實驗中觀察到製備無色或白色產品時,出現的雜質往往是黃色至棕黑色,偶爾也會有黑色的,幾乎很少見到其他顏色的雜質。一直想搞清楚這些雜質是什麼,但至今沒有結果。不過倒是有一些有用的資訊就是其中不少黃色的雜質在核磁氫譜上沒有明顯訊號。這方面沒做過實驗,不敢下定論,具體的原因可能還是需要實驗來驗證。突然發現,還有人研究過紙張變黃的問題。Phys. Rev. Lett. 108, 158301 (201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薩勇奪國王杯,是否再次證明,巴薩被羅馬吊打,是有意棄歐冠保國王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