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萌特視角

    一、影視劇與文學的區別及其獨特優勢文學較於影視劇,其側重點在"文"。文學是透過語言文字敘述來刻畫人物形象,展現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跌宕曲折,更透過生動形象的描寫使其內容具有畫面感,讓作品中的人物處於特定的環境之中。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其實是在大腦中對其進行重構的過程,就像是依照作品而作畫,根據作品中的字字句句描繪作品中所寫的人物、環境的全貌。這一過程,是靠讀者的想象與聯想完成的,要求讀者要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從而產生與作者的對話與"共鳴"。而影視劇更強調畫面感,它把一個個真實、直觀、生動的畫面直接擺放到你的面前,並透過人物對話"還原"小說的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活動,並透過精細的後期製作給人以真實、美的視覺體驗。如果說文學在人們頭腦中形成的是一幅幅平面圖畫,那麼影視劇則是3D映像,它最直接地模擬、還原文學中所描繪的社會生活全貌。即使一些人並沒有足夠的生活體驗,也會因為影視劇中的人物、環境等足夠真實,被帶入"情景"之中,從而引發觀眾一定的所想所感。因此,影視劇的表達方式更加直接,更加直觀,讓人更容易接受。 同時,文學改編成影視劇,更是彌補了文學在傳播方面的限制性。文學之所以能被改編成影視劇,肯定是因為文學本身有一定的質量,有一定的高度。優秀的作品當然要讓更多的人去品讀,學習,這樣才使文學具有更大的價值。然而,有一部分人,或因年齡、身體、或是文化水平等各個方面的限制,他們可能沒辦法之間接觸文學作品本身,這時,文學改編成的影視劇則就成了他們瞭解優秀文學作品的不錯選擇。他們可以單純觀看,聆聽便能從中獲取資訊,達到了解文學的目的。因此,影視劇較於文學作品,它的受眾性更廣泛,把文學改編成影視劇,一定程度上也能達到文學傳播的作用。再加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展,大眾傳媒更是以多樣化的傳播手段與途徑使得越來越多由優秀文學作品改編成的影視劇呈現在人們面前,人們的生活因此而豐富,人們的思想與心靈也會受到或多或少的淨化與啟迪。 除此之外,相較於影視劇,文學作品本身更傾向於其中的內涵性,表達作者思想是文學作品的主要目的。但這些思想大多是隱含性的,需要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深層挖掘。而影視劇則更傾向於以直觀的方式來給人帶來情感體驗與審美體驗,使得作品中隱含的深層意義逐漸顯露於表層,使觀眾更容易理解。文學改編成影視劇,以這種簡單直接的方式,使文學與影視相結合,二者的獨特優勢也相互交融,相輔相成,達到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二、忠於原著,有所取捨 文學改編成影視劇,也是一個對文學進行改造和創新的過程。一千個人眼中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千千萬萬的讀者在讀文學作品本身時肯定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想法。而把文學改編成影視劇,首先就是劇本的改造。編劇把文學作品(主要是小說)改編成劇本,只是根據編劇的個人想法完成的,帶有強大的主觀性色彩,並不能迎合所有人的想法或傾向。因此,文學改編成的影視劇出現之後,由於影視劇與原著之間有改動,有差異,觀眾存在著某種心裡落差這其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在我看來,忠於原著是文學改編成影視劇的重要前提。忠於原著,一是對作者本身勞動成果的尊重。作者的作品之所以優秀,是因為作者付出了真情實感,表達了作者自身的一些思想。要知道,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動作,甚至是一些謹小慎微之處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價值,都是作者反覆掂量,刻意而為之。如果未經准許擅作改動,則會引起作者的不滿,甚至是引發作者與編劇的矛盾,這樣的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並非少數。二是忠於原著,能讓受眾的"心理落差"最小化,使影視劇受到更多的歡迎與好評。有時候,文學作品對於影視劇來說不乏有"先入為主"的因素在裡面。就拿一些文化水平較高、青年學生、或是文學愛好者這樣的群體來說,他們平時接觸的文學作品較多,對於一些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他們大多都是"慕名而來",因此對於改編而來的影視劇,他們更是有發言權。如若影視劇對原文學作品中的一些地方處理不到位,導致影視劇人物、情節或者主題思想相去甚遠,那麼就必然會引起受眾的情緒化。所以,忠於原著,更是要求編劇對原著作者的表達意圖進行反覆、仔細的揣摩,要求演員對人物形象理解到位,演繹到位,從而完美詮釋,更要導演、後期精心編排與製作……,從而 影視劇中的主題思想,主要人設以及故事的重要、主要情節與脈絡在合情合理的基礎上能最大程度地符合原著,這樣就不會引起大多數受眾的極大不滿,那麼影視劇的改編也就算是成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華為不創新三攝手機,其它手機品牌會推出三攝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