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易362330

    對聯要講平仄嗎?要,是對的;不要,也是對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呢,我們來看看對聯是怎麼來的。

    早在秦漢以前,中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在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

    哦,抱歉,這裡說的是春聯怎麼來的。而且內容也是我百度的。說實話,我是真的懶,不想打字。但是剩下的要說明白還是得繼續打字了。

    春聯我們知道了是怎麼來的了。那麼對聯呢?首先啊,我們先剔除對聯的形式來看,那麼它就只是兩個句子,這種句子在古人看來叫做偶句(對偶的句子)。偶句是何時出現的呢?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反正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經》裡面有,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反正很多很多了,我就不一一舉例了;《論語》也有,比如“入則孝,出則悌”;《易》也有,《孟子》、《荀子》、《老子》……反正好多書都有。

    那麼平仄呢?這是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暫且不說,我們先說說什麼是平仄,古漢語有四聲(平、上、去、入),其中這四聲“上,去,入”三聲歸為仄,平單獨為平(即,非平即仄);現代漢語就簡單了,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和第四聲(也就是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第一聲、第二聲為平,第三聲和第四聲為仄。那麼四聲是怎麼來的呢?兩種說法,一種是沈約、周顒那些人弄出了四聲(平、上、去、入),然後王融,劉韜,元競這些人在這個基礎上又完成了四聲二元化(就是分出了平仄)。還有一種是陳寅恪提出的,印度三聲說演變出來的平仄。老陳說了,中印文化交流後,印度三聲說傳入中國,因為中印語音的比較區別,人們逐漸發現了聲調。沈約受三聲說啟發,並結合琴韻音律,創造歸納出“四聲”,並撰寫《四聲譜》,然後到了後來,就有人把四聲二元化,分出了平仄。但是無論是哪種說法,平仄都是在四聲以後出現的,而四聲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才有的。而偶句卻是在先秦之前就有了。那麼對聯需要平仄嗎(還是別叫平仄了,叫聯律吧。順眼一點兒。)。應該不用了吧。

    有人就說,後面平仄發展出來了對聯就必須要用了聯律。而且之前的對句都不成熟,不夠公整,不能算。

    額,我先反駁一下後面一句話啊,對句什麼時候開始公整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一種文體叫做“賦”。話說賦裡面啊,對句可不是一般的賦,尤其是有一種賦叫做駢賦(通篇幾乎都是對句),沈約之前,有不少賦文,裡面也有不少對得公整的句子。比如說,《洛神賦》裡面“越北沚,過南岡。”

    越北沚,過南岡——從詞性上看,“越”對“過”,動詞對動詞;“北”對“南”,方位詞對方位詞;“沚”對“岡”地形名稱對地形名稱。夠工整吧?

    越北沚,過南岡——從平仄上看呢,上一句:仄仄仄,下一句:平平平(“過”在古漢語裡面可以做平聲。)夠公整了。

    但是這些作品畢竟出現在沈約發現四聲之前,那麼可以作為依據嗎?其實不好做的。這裡簡單提一下注音法啊。我們現代漢語用的是漢語拼音注音法。但是古代所用的注音法一般是反切法,更早還有直音法。直音法的話有辨別平仄的功能嗎?沒有,用一個字去標註另外一個字的讀音,怎麼可以辨別平仄呢?

    後來平仄發展趨近成熟了,格律詩也出現了,尤其是律詩,中間兩聯必須用對聯(偷春格之類的例外啊)這個時候的對聯才符合後來世人對於平仄的標準了。

    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於六朝,元非近體。

    趙執信的《聲調譜》清楚的說明了這種對聯的來歷。

    但是有不符合平仄的對聯嗎?有啊。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

    (這裡是古音平仄,不能用現代漢語注音。更何況現代漢語就更不符合平仄了。)

    這是蘇軾的妹妹和蘇軾的朋友佛印的對句,復符合平仄規律嗎?不符合。

    我們現在所用的對聯平仄是怎麼樣的?一般來說就是用格律詩的格律規則來定的,也就是相替、相對。

    比如:

    五言句有: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每個只舉一個例子啊,我懶。)

    我們把這種對聯的發展是怎麼叫的呢?首先是對偶階段,時間跨度為先秦、兩漢、三國、兩晉至南北朝。在古詩、古文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整齊的對偶句。我們也舉過例子了。

    然後是駢偶階段,駢體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興於魏晉,盛於南北朝。例如:庾信的《春賦》裡面有“樹下流杯客,沙頭渡水人。鏤薄窄衫袖,穿珠帖領巾。百丈山頭日欲斜,三晡未醉莫還家。池中水影懸勝鏡,屋裡衣香不如花。”

    最後是律偶,律偶,格律詩中的對偶句。舉個例子:

    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但是對聯單邊不止一句的呢?這個時候聯律的平仄怎麼算?我們一般來說是用馬蹄格(馬蹄格)。舉個例子啊。大觀樓的長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上聯雲: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頻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雲: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馬蹄格是怎麼一回事呢?我不做多說,就簡單說兩個特徵吧,一般來說都是用律句組成的。什麼是律句呢?我懶,我也不想多說,大家有個概念就好。最直白的就是格律詩了,格律詩要求的詩句平仄就是典型典型再典型的律句了。除此之外,馬蹄格直說叫馬蹄格是因為它每一句的句尾字的平仄搭配就像是馬蹄印一樣的交替出現。拿上面的長聯舉例。

    上聯每句尾字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下聯每句尾字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這樣看還不是很明顯,我稍微劃分一下大家就明白了。

    上聯每句尾字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下聯每句尾字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這就是馬蹄格的特徵了。

    除了馬蹄格還有其它的格式嗎?也有的。

    比如:

    清朝《對聯話》的作者 吳恭亨曾經問他的師父:作聯諧平仄是否亦如作詩之平仄相間否?(這裡是說對聯平仄是不是和格律詩的平仄要求一樣?其實也是問的馬蹄格)。

    朱答曰:“非也。一聯即長至十句,出幅前九句落腳皆平聲,後一句落腳仄聲,對幅反是,此其別也。”

    我們管這個叫“朱氏規則”,即九平一仄,或者多平一仄。

    除此之外還有“龍鳳格”,例如:孫笠帆官廬州太守,自制大堂一聯雲:

    法堂下無非士,無非農,無非商賈,敢任性縱情,漫道我惟行我法;

    廬州境也有山,也有水,也有田園,試探風問俗,斯來吾亦愛吾廬。

    上聯每句尾字平仄是:平仄平仄,下聯相反。

    這種每句尾字平仄交替的就是龍鳳格了。

    除此之外還有嗎?還有!!!!!

    但是我懶,就不在舉例了。

    有這麼多的聯格,那麼有不合聯律的嗎?

    也還是有。

    據傳明朝天啟宰相葉向高和新科狀元翁正春的戲對

    七鴨浮塘,數數數三雙一隻,

    尺魚躍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清朝侍學士榮光,因爭設津浦鐵路車站,受到輿論的譴責,時有一聯:

    榮光爭設站,求榮反辱面無光。

    勝保妄談兵,未勝先驕身莫保。

    例子很多,不再舉了。

    那麼說了這麼多,對聯到底要不要平仄呢?

    我就這麼說吧。有律對,有寬對。

    你要是求工整,你就按照平仄來。要是求一樂,可以不按照平仄來。

    現代對聯還有很多分類。拿寬對來說,還有不對對這種說法,這種不對對連上下聯字數都不做要求,甚至連是不是漢字都無所謂。例子嗎,我就不舉例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了解一下。

    還有機巧聯,很多時候會為了機關,會犧牲平仄的要求。而且玩機巧聯的人也有很多。什麼時候要用平仄呢?可能現在就只剩下參加比賽之類的活動了吧。

  • 2 # 簡單些好84

    拋開對聯起源、格律要求這些不說,這也不是一兩句能說清楚的,單就從審美角度簡單說說吧!詩也好,對聯也罷,為什麼會美。一是意境,二是韻律。意境有仁智之見,也不討論。僅說韻律,簡而言之,就是讀來朗朗上口,聽來抑揚頓措。如果沒有平仄之分,是很難感受到美的。舉個簡單例子,一個好聽的店名、人名…,通常都是平仄相間,如果全平(全仄)總會覺得不那麼舒服,三字以下還好,特別是四字以上很是明顯,不信你對照身邊的樓盤名、公司名,大部分是平仄相間的。所以,對聯講平仄,也是為了美,好讀,好聽,好看。

  • 3 # 紅旗漫卷西風612

    對聯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它起源於五代,盛於明清,脫胎於詩詞歌賦而又自成體系,號稱“詩之中詩”。

    古代漢語中音調分為“平上出入”,平即為平聲,上出入為仄聲;現代漢語中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出聲,陰平和陽平為平聲,上聲和出聲為仄。詩詞歌賦在發展完善過程中,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平仄規律,即平仄相間,上下聯頭尾相粘,相對的字平仄相反,給人一種和諧的美律美。既然對聯起源於詩詞歌賦,它就完全把詩詞歌賦、尤其是詩詞中的平仄和對仗等特點繼承下來了,並且有相應的要求和規定,即上面提到的平仄要求。

    最常見的對聯為五言和七言,它與五言和七言律詩中的頜聯和頸聯的平仄要求是一致的。其它字數和句數的對聯平仄要求都需要遵守平仄相間,上下聯頭尾相粘,上下聯相對的字平仄相反,上聯尾字為平下聯尾字為仄的規律。當然不重要的個別字的平仄放寬,也遵守律詩中“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律。

    平仄規律讓對聯在朗誦時產生一種錯落有致的音律美,更何況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我們要學習、繼承和發揚,就需要遵守它的基本規定,就得講究平仄規律。

  • 4 # 枕溪居主

    對聯為何要仄起平收?

    1.因為對聯的上聯一定是平起仄收,所以下聯一定要仄起平收。比如毛主席的七律詩《長征》中“頸聯”:上聯是平起仄收,下聯是仄起平收。如下:

    上聯:金沙水拍雲崖暖;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聯:大渡橋橫鐵索寒。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對聯的下聯都要仄起平收,也可以平起平收。比如山東省濟南市大明湖的一副楹聯:

    上聯:四面荷花三面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聯:一城山色半城湖。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3.因為所有的對聯的上聯最後一字一定是仄聲字,所以上聯必須是仄收。上聯的平仄有兩種:一種是平起仄收,一種是仄起仄收。

    4.因為所有的對聯的下聯最後一字一定是平聲字,所以下聯必須是平收,下聯的平仄也有兩種:一種是平起平收,一種是仄起平收。

    5.對聯的“起”和“收”以哪個字為基準呢?“起”,無論是上聯還是下聯均以對聯的第二字為基準,對聯的第二字是平聲字即為平起,對聯的第二字是仄聲字即為仄起。“收”,無論是上聯還是下聯,均以對聯的最後一字為基準,對聯的最後一字是仄聲,即為仄收,對聯的最後一字是平聲,即為平收。

    由於我對對聯知識瞭解的還很不全面,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各位老師指正。

  • 5 # 拾字路口

    對聯,我們經常見到,尤其在春節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貼。

    生活中,我們也偶爾對對子,用來陶冶一下情操。

    至於對聯為何要仄起平收?其實只是一個傳統習慣而已。就是相當於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對聯一般都是豎寫,上聯末字(仄聲)貼在右邊(上手),下聯末字(平聲)貼在左邊(下手)。

    對於如何判定上下聯,更為重要的是從聯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由於對聯嚴格規定上聯末字用仄聲,下聯末字用平聲。後人稱這種規則為仄起平落。

    如果說不按這種規則做對聯,就稱之為亂腳。

    比如:

    九州迎聖火;

    百載圓一夢。

    上下聯最後一個字都是仄聲,這就違背了上仄下平的規律,讀起來很彆扭,是因為亂腳,就不符合聯律了。

    當然,有些對聯也是不按這種規則的,平起仄落,平起平落。

    比如蘇東坡的抒懷聯:

    七年遠謫,不意自全;

    萬里生還,適為天幸。

    又如紀曉嵐對乾隆聯:

    池中蓮苞攥紅拳,打誰?

    岸上麻葉伸綠掌,要啥?

    所以,對聯仄起平收,不是絕對的,只是一種預設的習慣而已。對聯還要考慮內容,意境等等。最重要是作對聯者心情愉悅就好。

  • 6 # 使用者55718009942

    中華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對聯另稱為楹聯,

    是歷史久遠的文化藝術。對聯的藝術性,仄起平

    收,讀起來非常有韻律感。

    這一悠久的文化瑰寶,傳承至今,吾輩本人處在學

    習當中,還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不及格的作業!慚愧啊!!!

  • 7 # 玉鄉大哥1

    對聯的平仄和詩有相似之處,平是指我們拚音中的一二聲,仄是指拚音中的三四聲,上下字的平仄不同,讀起來才有韻律感。

    而對聯不光上下句平仄要對仗,一字或上下詞也要對仗,上句最後一個字要平聲,下句最後一個字要仄聲,這樣才朗朗上口,比如一對三,天對地,雲對雨等等,當然也有寓意相對的,這樣才叫對聯,要不就成順口溜了!

  • 8 # 靜遙遠的星

    仄起平收是寫詩或寫對聯的固定格式,對聯為何要仄起平收,其實我現在也只是一知半解,因為在對聯的時侯,就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多聯都是平音,卻要求對下聯;有的聯仄音,偏偏要求對上聯;按傳統要求,對聯應為仄起平收,也就是上聯的尾字應為仄音字,也就是我們學拼音中的三聲或四聲,下聯的尾字應為平音字,就是拼音中的一二聲,還也是我困惑的原因。以前初學時不懂,但是得到了好幾位師有耐心的指點,從平仄學起,我現在也知道了平仄的深意,仄起平收讀起來很有韻律,感恩一路指點我的眾位師友,謝謝大家的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怎麼區分燙頭藥水的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