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豎
-
2 # 陳子帥菌讀文史曰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隨著國學熱的升溫,和人們越來越關注職場,曾國藩身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還是高官,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還是侯爺,封一等毅勇侯。
他的文治、武功、治國、齊家、當官都有可取之處。
但是他的名聲一直屬於譭譽參半。
有人譽之為千古第一完人,有人毀其為“曾剃頭”,殺人如麻、屠城無數。
而真實的曾國藩呢?
作為一名學者,曾國藩是一位有著很高文化與學識素養的傳統知識分子。他曾經深入研究了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而且做了大量的編輯整理工作,比如整理出來《十八家詩鈔》和《經史百家雜鈔》兩本書,還建立了古典文言文散文流派——湘鄉派。
作為一個政客,曾國藩是一個真正的權謀家,駕馭政治風雲堪稱老到,28歲中進士,步入官場,到39歲就升為從二品中央官員。後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更是風頭無雙,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死後諡號“文正”。
作為一家之長,曾國藩是一位智者、仁者,洞見世事,謹言慎行,齊家之風、修身之道堪稱模範。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堪稱模範夫妻。在曾國藩的影響下,曾氏子孫出現一大批精英人才。
作為一位封建官僚,曾國藩是一位看似忠厚拙誠,卻深諳厚黑學的閱歷資深豐富的老道官員,他就是中國千年厚黑權術的集大成者。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幾次催促曾國藩北上勤王,但是曾國藩以太平天國未平定的理由,硬是拖拖拉拉,直到英法聯軍攻破北京,湘軍一兵一卒都沒有北上。
而且曾國藩功高蓋主卻是少有的善終,更加證明了他的厚黑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作為一個歷史名人,卻是集“忠君愛國”等儒家思想和“曾剃頭”“百姓屠夫”“劊子手”於一身的矛盾體曾國藩愛國是肯定的,他不是漢奸,他的實力、能力和地位決定了他不可能背叛國家,但是他忠誠的是這個儒家傳統文化建立的國家。
雖然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但是他之所以帶兵打仗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對傳統儒家文化傷害太大,所以曾國藩才上的戰場,如果清王朝踐踏傳統儒家文化,曾國藩也會站出來抵抗的。
曾國藩忠誠的是儒家封建禮教,而不是某個具體國家。趙烈文《能靜居日記》中記載過曾國藩指揮過湘軍進行的大規模屠城有三次:
1)咸豐八年(1959年)4月,湘軍攻破九江,李續賓血洗九江,屠殺九江城中二萬餘人;2)咸豐十一年(1961年)8月,湘軍攻破安慶,屠殺數萬軍民;3)同治三年(1964年)5月,曾國藩曾國荃率領湘軍吉字營攻破太平天國大本營——天京,這次屠城史無前例,慘烈程度不忍卒讀。“逆目張朝爵、葉矮子不知下落,陳某、吳某皆死,殺賊凡一萬餘人,男子髫趾以上皆死,各偽官眷屬婦女自盡者數十人,餘婦女萬餘俱為兵掠出。房屋賊俱未毀,金銀衣物之富,不可勝計,兵士有一人得金七百兩者。城中凡可取之物,掃地而盡,不可取者皆毀之。”
“計是役前後陣誅賊不計外,其夏間鮑軍門攻破援賊劉瑲林,降者四千餘,疑其內應,盡殺之。”
“自四月至今,城外各賊營,陸續來降亦皆戮死,又八千餘人。”
“今城陷復殺賊及萬,共死三萬餘人。軍興以來,盪滌未有如是之酷者矣。” “聞收城之日,五鼓攻陷,殺戮至辰已,時城中昏昧,行路尚須用燭,至今陰慘之氣,猶凝結不散,屍腐穢臭,不可向邇。”
這些記載,字字句句都是鮮血鑄成的,曾國藩在天京屠殺了至少10萬餘人,足以說明曾國藩的決絕狠厲。
最後一個重要原因:曾國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集大成者,卻身處近代中國,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傳統文化對世界新形勢的應對曾國藩雖然無法解決現代中國的問題,因為他是一個生活在傳統封建社會的、過去了的時代的人。但是他是中國舊文化的最後一個集大成者,他的個人能力和個人品格都是非常出色的,而且在政策決策方面、政治鬥爭方面、組織協調方面、軍事才能方面、內政施政方面、文學學術方面,曾國藩都是當時的中國最頂尖,最一流的國家人才。
不僅如此,曾國藩還是一名真正的老師和伯樂,他在培育教育弟子,發現人才都有獨到之處。
但是當時的中國已經走到了懸崖邊上了,制度已經走向了山窮水盡,面對中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趕快實現現代化,跟上世界大趨勢,要麼就是被世界大趨勢拋棄。而曾國藩卻是這個關鍵時期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著傳統文化對世界新形勢的應對。所以曾國藩值得深入研究。
回覆列表
評價曾國藩其實不難,找到他的角色定位,也就把住了他的人物脈絡。
半個聖人。有評價說,中國歷史上有三個半聖人,其中孔子、諸葛亮、王陽明為聖人,而這半個便是曾國藩,不要小看了這半個,中國歷史上的人才輩出,名人何止千萬,從中推選出三個半又何等不易,足見其優秀。曾國藩作為儒家思想在清朝的集大成者,一生保持不斷地自我修煉,遵從聖人之道,謹言慎行,同時又有所創新,獨具一格,其思想之深邃,作人之圓潤,胸懷之通達,確為少有,不僅立有不世之功,更有思想傳於後人,立言、立功,立德皆而有之,是晚清的頭一號人物。
讀書的軍人。他從小苦讀聖賢書,只不一心考取功名。然而造化弄人,他開創團練,建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一個拿筆桿子的走了操刀弄炮之路,雖文弱但手段絕決,雖不懂軍事卻懂識人用人,手下猛將如雲,最終平了太平軍,滅了捻軍,將清政府搖搖欲墜的政權從懸崖邊拉了回來。
迂腐之人。建立不世之功,積累了龐大的人脈與資源,手下多有人勸其自立,而曾國藩力阻之,不為所動,一心要做一個忠臣賢將。面對腐敗無能的清政府,不想去創造一個新世界而只想去改造,去適應,結果無非是延長壽麵而已。當然,其行為準則就是立言、立功、立德,如果自己反叛起事,自然違背自己的道德準責,這也就是難能可貴之處。
凡人。曾國藩有其偉大之處,也有平凡之處。年青時,背書背不過,為樑上君子所恥笑。初到京城,留戀於煙花柳巷,好色之心盡起。在剿滅太平軍之時,多有失敗,兩次跳水尋求解脫。所以這些都說明他是一個凡人,但其能之處在於,他能知已而自省,不斷地去剋制慾望,擺脫凡人之態,尋求境界的提升,這種高度的自警自醒成就了他的聖人之路。
曾國藩其人有眾多研究的史料與書籍,也很難一句話就能將其評價全面。作為同僚,湖北提督郭松齡輓聯道,“偉業冠古今,滿而不溢,高而不危,統求國計民生,先憂後樂;薦賢遍天下,功則歸人,過則歸已,若問感恩知遇,異口同悲”。同治皇帝作為他的上級與,其輓聯道出了曾國藩評價:“功在國,德在民,名在天下;出為將,入為相,歿為神明”。這些評價也許可以參見其人其事,其功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