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揮舞的鋤頭
-
2 # 濁哉是個啥
粥的歷史
粥在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淵源流長。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周書》中有“皇帝始,烹谷為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更有養生專家認為“粥後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著名詩句;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清代養生家黃雲鴣在《粥譜》一書中對喝粥做出了更為精闢的闡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
粥的歷史
粥在中國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可謂淵源流長。自古就有將粥喻作“滋生育神丹”、“滋養胃氣妙品”、“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周書》中有“皇帝始,烹谷為粥”的記載,這是關於粥的最早的記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不細,有極細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更有養生專家認為“粥後就枕,粥在腹中,暖而宜睡,天下第一樂事也”;大文豪 、美食家蘇東坡在食粥後寫下了“深心顛倒不自知,更知人間有真味”的著名詩句;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只將食粥致神仙”的詩句;清代養生家黃雲鴣在《粥譜》一書中對喝粥做出了更為精闢的闡述;“一省事,二味全,三津潤,四利隔,五易消化”。
粥(conjee)或稱糜,是一種把稻米、小米或玉米等糧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不同地方的粥有不同的濃度,而不同地方對其他地方的粥也有不同的別稱。其他常見別名還有:稀飯及撩命湯。
廣東粥
廣東人(潮汕地區人士除外)煮粥一向都愛把米煮爛,使粥變得綿滑。這種粥容易消化。而北韓人在生病時也都只喜歡吃類似這一型別的粥而不進食米飯。
廣東粥有時不加配料,稱為“白粥”(俗稱米皇),或只加少量陳皮或銀杏伴煮,吃時以幼鹽佐食。白粥配油條是廣東常見的早餐。其他廣東粥有:
艇仔粥: 據說起源自以前廣州荔灣的小販,撐著小艇(艇仔)賣的特色粥品,稱為“荔灣艇仔粥”。內有碎牛肉、花生、魷魚等。
及第粥:據說以前有一書生落難行乞,得人施捨一碗粥,內放有各式內臟等廚房雜燴。後書生高中狀元及第,以及第名此粥。
油鹽粥: 只加少量的鹽和一點點的油,通常在生病了的時候吃
潮州粥
潮汕及福建人的粥稱為“糜”,米粒剛煮得爆開後,要馬上收火,其貌似湯泡飯的粥水,粥身較稀,水量比廣東粥多,吃時佐以乾花生、菜脯或梅菜;也有一味蠔仔粥,在粥內放入新鮮蠔仔,味帶鮮腥,常以芫荽和胡椒闢腥。
福建粥
粥在福建稱為“糜”,水量比廣東粥少,如日本粥一樣濃,甚至可以單以筷子食用。福建白粥材料只有白米和清水,著重米香和外觀,與廣東粥相反,不能把米煮爛,不能過分攪拌以免破壞米粒的形狀,由於水量少,必須長時間監察爐火,輕輕攪拌以免燒焦,吃時佐以菜脯、炒花生、肉鬆、小魚乾、煎雞蛋或蚵仔煎等等。福建鹹粥就是加入了其他材料的粥,粥身比福建白粥稀,但還是比廣東粥較濃,材料隨個人喜好,例如香菇、魚和瘦肉等等,通常會用醬油調味,因此稱為“鹹糜”,顏色多為淡棕色,吃時加上蔥花,佐以菜脯和炸花生,鹹糜容易食用,特別受兒童和老人歡迎。
江南粥
江蘇、上海及浙江等地用稻米煮成濃稠的白粥,一般不加高湯、澆頭等。有時加入白糖煮制,稱為“糖粥”或“甜粥”。 相傳范仲淹早年求學時,食用冷卻後結成凍狀的厚粥,這樣比較便於等量切割及攜帶。江南人民至今還這樣操作。 錢塘江以北地區(“浙西”,包括蘇南、皖南、上海)用剩飯(吳語叫“飯餈”)煮成的稀飯,稱為“泡飯”或“水泡飯”,有獨特焦香,是這些地區通常的早餐主食。江南人不把這種食品歸入“粥”的範疇,但在北方有時混淆。浙東地區(舊紹興、寧波兩府)民俗早餐不吃“泡飯”,只吃現煮的米飯或粥。
其它
兒童的吃法:很多家長為了讓兒童成長時多吃飯,就在粥里加肉鬆,肉鬆拌白粥。
在北韓半島和日本的粥是病人的食品,在粥中打入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