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家經典
-
2 # yunyun945
要學會寬恕:
1) 明白人無完人, 誰都會犯錯
2) 你覺得你自己的利益受傷害所以憤怒, 這其實是自私。 假如是你傷害別人, 你可能會寬容自己。 假如受傷害的是別人, 你可能不會有同理心, 甚至幸災落禍。
3) 你只知道那人傷害你, 但你不知道他做過的好事。 評判人要整體地看。
4) 明白被傷害也是一種福。 逆境往往成就人。 好好修行吧。
5) 冤冤相報何時了。 報復不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反而把仇恨埋在你心中, 讓你變成一個魔鬼。
-
3 # 一點學堂
“以德報怨”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如果說用寬容來回報別人的怨恨,那該用什麼來回報別人的寬容呢?再往通俗裡講,就是不能用寬容回報怨恨,而是別人對你怎樣,你就對別人怎樣。這樣才是正確的回報方式。
然而流傳到現在,成語的意思就成了,旁人對你很壞,但你還要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他,意思已經被完全顛倒了。孔子所說的,與現在理解的出入很大,所以在很多人看來,孔子的理解也是有錯誤的。不過各方有各方的理由,孔子認為用寬容包容怨恨的方式不對。然而從現在的觀點來看呢,孔子的角度又是錯誤的。這或許是因為古人和今人的想法有所不同罷了。
-
4 # 靈魂流浪者D
首先,糾正一個對【以德報怨】的誤解:大多數人認為善良就是無止境的寬容。
連線下面的詞語是”但是“。
以德報怨的後面其實還有一句是“何以報德,以直抱直”。
原句出自《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
明白一下【善良】的真正定義
善良是指那些有能力的人透過思考後,將錯誤的做法糾正過來,使一切變得美好和諧。
最後,送一首小詩給諸位:
人生旅程的目的在於慈悲
當你超越了各式各樣的對立
你便達到慈悲的境界
我們的目標在於將靈性的寶藏帶回這個世界
將兩者連線起來
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明顯區隔只是次要的
在那充滿對立的世界之外
有一種存在於每個人內在看不到
但感受得到的和諧感與認同感
今日,地球本身乃是人類唯一適合的“集體象徵”。
你必須以無限的喜悅回到這個世界
並將它融入你的喜悅中
回到這個世界乃是感受無所不在的光芒
印度哲人羅摩克里希納說
“不要尋求智慧的啟發,
除非你像頭上著了火的人急著找池塘一樣。”
如果你要的是整體
神明會將它給你,但你必須準備好才行
你的目標是要像神一般的平靜
但卻以全速前進的能量去生活
就像酒神狄俄尼索斯能騎在豹子身上
卻不會被撕成碎片一樣。
-
5 # 和合小弦
怨恨和喜歡是在物理學體現為引力和斥力。掌握好這兩種力的平衡狀態事物就能和諧共處。1)承認事實,接受現實,任何事情都有好壞的兩面,不要執著於表面上的利害關係。簡單說就是心態平和,理性直面問題。2)平衡怨恨,面對斥力,找一個第三方力量,充滿愛的力量,用引力把斥力抵消掉。舉例說明:夫妻之間的怨恨,用對孩子共同的愛來抵消。朋友之間的怨恨,找一個共同信任的人來做中介平和的協商,以公正公平的原則來解決問題。商人之間的怨恨體現在經濟糾紛和官司上,法庭處理的方式一般都是先協商和解,再最後仲裁。最後總結。至於道德經以及孔子他們的說法也是有道理的,所有事情都有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關鍵是看用什麼策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
-
6 # 唐人知信
“以德抱怨”是很多年來被以偏概全地曲解的一句話。
原句:“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以德抱怨”不過是孔子的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
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通俗點解釋: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
-
7 # 穿越奈何橋
《道德經》的以德報怨如何理解?被他人傷害後如何實現不報復而內在自我心理平衡?
這個問題其實是二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老子《道德經》的“以德報怨”,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熟悉《道德經》的人就知道,老子《道德經》的“以德報怨”,並不是說要求你以德去回報別人的惡行,以德去替代自己心裡的怨恨。而是說,面對一位對自己不友善甚至有惡行的人,我們如果以德報怨,我們就無法去彰顯友善。連自己的心裡也無法平靜。
那要怎麼去做呢?
老子的意思是,要我們像聖人那樣,心胸寬廣,不與其一般見識。但決不是以更友善的方式去對待惡人。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另一位聖人孔子也是這個意思。
孔子說,面對一位傷害自己的人,我們不能以德報怨,而要以自己的“正直”去面對,絕對不能去以德報怨,姑息養奸。
第二個問題,被他人傷害後如何實現不報復而內在心理平衡?在這裡,請記住一個名詞:人生命運程式。
什麼是人生命運程式,就是說每個人的神經系統裡,都會有一套左右我們命運的程式,這套程式並不是我們平時說的命運掌握在神仙手裡。
這套程式是我們從小到成年共20年時間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們的性格,特徵,為人處事的方式,都是這樣形成的。而成年後,這套程式就像我們電腦、手機裡的程式一樣,在自動執行它。
我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告訴你,你之所以會遇到這些傷害,之所以會有不平衡的情緒,而不能像聖人那樣心胸寬廣,不能像聖人那樣“正直”,就是因為你的神經系統裡(思維裡)有程式在控制。當你遇到某件事後,情緒隨之而來,這就是你說的心理不平衡。
其實這種情緒是可以找到它的源頭的。
那就是你曾經的經歷。
當你把這些成長過程中的經歷所積累壓抑的情緒釋放後,你就不會遭遇這些傷害你的事情了,同時你的心就平靜了。
-
8 # 玉玄子說道說道
自漢武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特有的文化就是搞一些符合當朝統治階級的言論,天下的儒者讀書上進的目標是做官,拜託被壓榨的身份。因此很多聖人名言被段章起義,本來滿滿的正能量、自然規則的名言被說成、解讀成了要無限忍讓,無限服務,以所謂之仁義之心面對一切,所謂感化!
聖人之言不得全貌,無非也是讀書人少,少讀書而已,如果人人都能讀書、以窺聖人之言,豈能被那些為封建王朝服務的腐儒所矇蔽。
當今社會,民主自由,言論開放,讀書人多,書讀的多,自然不會被那些段章起義的可笑言論矇蔽了,所以對人傳了成百上千年的語句產生了疑問。正常。
-
9 # 李航解說老子
什麼是怨呢?開啟字典,發現怨有很多解釋,而主要的解釋是“恨”。可以這樣說,“怨”就是當一個人遇到了不公平的事件、受到了傷害而產生的情緒。更為奇特的是,這樣的情緒完全是主觀的,就是說所謂不公平或者傷害不一定在他人眼裡是不公平、是傷害,只要這個人自我感覺不公平,感覺受到了傷害,就會產生怨。因此,怨不僅包含像侵略戰爭對被侵略一方的切實傷害,也包含一些人主觀認為的、並非真實的所謂傷害。顯然,平復這樣的怨就是要解決心靈的創傷,無論這創傷是來自切實的傷害,還是主觀臆想出的傷害。就像醫院救治病人,醫院需要付出人力物力一樣,平復“怨”也需要付出,而付出的正是推動萬事萬物發生、發展的道。更有人將“怨”解釋成“反德”,可見,將“怨”的主要特點定義為“消耗道”是完全可行的。
既然怨是消耗道的,那麼,平復怨的方法是否就只有直接給予其道一種方法呢?不是!這就如同一個人欠了錢,解決他欠賬的方法不僅僅只有給他錢讓他去還上一樣。有可能他被債主打一頓,也可能被債主拉去做工抵債。對於怨的平復也有類似的幾種方式:類似於打一頓的叫“以怨報怨”;類似於拉去做工的叫“以直抱怨”,類似於給他錢還債或者由債主直接免除債務的叫“以德報怨”。
這三種平復“怨”的做法很難說哪一種更好,要因事而異、因時而異。例如,對付侵略戰爭所造成的怨,一般會選擇以怨報怨的方法。因為只有被侵略的一方奮起反擊,侵略戰爭才有可能停止。用以德報怨的方式只能使得侵略者更加肆無忌憚,其原因很簡單,只不過是慾望無法被滿足的特點反映到侵略者身上而已。儘管以怨報怨的方式可以結束侵略戰爭,但這種方式會留下後遺症,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二戰時日本侵略者塗炭了許多亞洲國家,同時也遭受了來自各華人們採用以怨報怨方式進行的抵抗和史無前例的原子彈的攻擊。然而,幾十年過去了,有關原子彈的受害者、慰安婦、南京大屠殺等話題還是在一直被提及,這就是和大怨之後的餘怨。
如果不是國與國之間的爭鬥,如果爭鬥雙方之上還有共同的組織,那麼採用由較為公正的第三方進行裁決的以直報怨的方式就比較適合。如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無法調節的問題,大家基本上認可透過法律來解決的方式。儘管這種以直報怨的方式有很大的使用範圍,但也不是能用在所有的場合。如果爭鬥的雙方之上沒有一個共同隸屬的機構,比如兩國關係,比如立法委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他們之間訴諸武力的畫面。
除了以上兩種方式,我們還想知道以德報怨應該用在什麼地方,有什麼使用規則。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先看看以德報怨所帶來的問題。如果一個人傷害了他人,既沒有遭到報復,也沒有被關起來,生活一如既往;如果一個人欠了別人的錢,債主給免了,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我們猜猜看,會發生什麼呢?是的,這個犯了錯卻沒有招致懲罰的人會變本加厲。我們沒有必要指責這樣的人,因為這是慾望無為變大的屬性在作怪。可見以德報怨所帶來的問題是會使得慾望變大。儘管如此,以德報怨還是有它適用的場景的。總體來講,當事者雙方社會地位、財富水平相距甚遠,而受到傷害的一方是地位、或財富水平高的那一方時,就適合採用以德報怨的方式。比如一個兩輪電動車撞了一輛幾百萬的豪車,那豪車被撞掉的一塊漆就比十個電動車還貴,如果此時豪車車主不依不饒、一定要讓電動車主賠,大家肯定覺得這個人太過分了,儘管他的要求符合以直報怨的原則。但是如果豪車車主什麼也不要、或者要個10元、20元做個樣子,大家一定會給豪車車主鼓掌。透過這個例子,我們看到了以德報怨的使用場景和使用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當事雙方必須有著巨大的身份差異,我們可以說一方高、一方低;或是一方大、一方小。而那個怨(也就是損害)對於一方來說是多,而對於另一方來說是少。這就如同那輛被撞的豪車,其損傷對於電動車主來說就是多,而對於豪車車主來說就是少。在這種“大小多少”的狀況下,適合採用以德報怨的方式,也就是不講責任,其損害完全由“大”的一方來承擔。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則,就是“大小”和“多少”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以德報怨所要承擔的損害對於“大”的一方來講一定是少的。如果一個無名小卒跑到富豪家裡無緣無故地殺人放火,造成了對“大”的一方也屬於“多”的傷害,同樣不能使用以德報怨的方式。
清楚了三種應對“怨”的方式,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對於道的提供者而言,他在面對社會中的怨時所應採取的方式和使用道的基本原則。對於道的供給者而言,他可以提供的是道,而不是別的。道對萬物的作用是“衣養”,也就是對萬物提供支援和扶植。顯然,道是不可能傷害萬物的。因此,道無法採用以怨報怨的方式。此外,衣養萬物的道還不會主宰事物的發展程序,也就是“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因此,道的提供者也不能以評判者的身份來處理社會中的怨。也就是說,以直報怨的方式也不適合道的提供者。由於道的提供者在社會大網的供給側,而道的使用者在另一側,他們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僅就道的擁有量而言,符合“大小”的原則。因此,對於道的供給者而言,他應對社會中怨的方法只有以德報怨一種方式。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怨”就是所謂的負能量,就是可以將“孔德”化為烏有的負能量。因此,學會應對負能量正是試圖將自己的“德容器”由“孔德”做進一步升級的人所必須經歷的演練。正如上面一段所講的那樣,以德報怨的前提條件除了“大小”之外還有一個“多少”。道的供給者需要在社會中選擇那些對於某人某事屬於“多”而對於自己又屬於“少”的怨,使用自己的道對其進行直接補償。如果那個怨對於當事人來講也不算多,則儘可由他自行解決而不用理會。但如果那個怨對於提供者自身,甚至對於整個大網、對於“天下心”而言也算是“多”的,則不能採用直接予以補償的以德報怨的方式。因此,在為了給“德容器”做進一步升級時所做得演練中,一個重要的總體原則就成為了演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原則就是,在“大小多少”前提下,對社會中那些符合前提條件的“怨”進行以德報怨的直接補償。
摘自《人生成長的啟示,老子全文解說》第六十三章:https://www.toutiao.com/i6579036062495015428/?group_id=6579036062495015428
-
10 # 寂語堂齋
《道德經》裡的以德報怨,這個怨字是指埋怨,責怪,怨你,怨恨,仇恨,怨聲載道等意思,並沒有產生被他人做出實質性的傷害行為。只是從言語上進行責備,或者是情緒上的憤怒,怨恨。這樣就沒有必要採取報復的行為,《道德經》明確告訴瞭解決的辦法是以德報怨,從而調整內在自我心裡平衡。
這裡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當我們做錯了某一件事情,受到了別人的埋怨,責怪,怨你時,這只是一般性質的錯誤,問題並不是十分嚴重,我們可以做一下自我檢討,賠禮道歉就可以解決問題了。如果我們做錯了某一件事情,產生了別人對自己的怨恨,仇恨。說明這件事情已經不是一般性質的錯誤了,用賠禮道歉的方法是不能解決的,那麼就需要用以德報怨的方式進行解決。用自己的正直和善良,慢慢化解別人對自己的怨恨和仇恨。如果我們做錯了某一件事情,產生了怨聲載道的後果,說明這件事情的性質已經十分嚴重了,已經導致於事件本身發生了本質性變化,那麼這時候也需採用以德報怨的方式進行解決,但這時以德報怨的內容發生了變化,需要做大量的好事,去化解怨聲載道的局面。
如果是被他人直接進行了身心傷害,那是犯法行為,需要用法律手段解決,不能用以德報怨的方式解決。這樣才能達到內在自我心裡平衡。
回覆列表
“以德報怨”好嗎?下一句更重要,全句讀懂人生不悔
“以德報怨”經常被人掛在嘴邊,有時安慰自己受傷的心,有時安慰別人失望的情緒。時間長了,大家以為這是千古真理。然而考證它的來歷,會讓人有更加明悟人生。
“以德報怨”這句出自《論語》中,這本經典書是孔子言行的記錄,經常是有問有答的,讓人看著舒服自然然後豁然開朗,原來孔子也這麼願意閒聊,還聊出許多真理來,人品是槓槓的。
有人問孔子說:如果以德報怨,您看如何?
孔子遲疑了幾秒後回答:這樣還能用什麼報答恩德呢?我看應該以公正坦率來回應怨恨,以恩德來回報恩德。
原句是這樣的: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你看單獨摳出“以德報怨”,脫離當時的語境就變味了,是不是覺得不記恨別人的仇怨,給對方好處才好,這非常難操作,要分人分事。面對惡人的騷操作,你若舉杯與他共飲痛心的還是自己。有時這樣並不能終結怨恨,經常是在壞人歡宴的黑夜中隨波逐流……
那麼道家如何理解怨與德?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九章
我總結為一句話:雖然別人有“欠自己的債”或“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也要有像聖人一樣的心胸,不時時掛在嘴邊。
在老子看來,如果想與深度怨恨的人和好,一定會有消除不掉的怨言怨恨。如果要用德行來回報怨恨,實在不是最好的辦法。夫差摟著西施想與勾踐和好,國家亡了命也沒了……
“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論語》憲問篇
孔子也不贊同“以德報怨”的做法,他給出了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什麼是“以直報怨”呢?就是用“正直”來對待“怨恨”。孔子的意思就是,對於對自己有“怨恨”的人,自己做到“正直”就行了,不必刻意用“德”來對待對自己有“怨恨”的人;“德”是用來回報對自己有“恩德”的人。以德報怨,本身就很奇葩,一般人也難以做到。
在德與怨看法上,老子和孔子達到了驚人的一致,以德報怨沒什麼鳥用!以德報怨,老子認為不妥善;正確的做法,以聖人的心胸,不責於人。
現實生活複雜,很多人不願與人爭論是非,不願與小人撕來撕去,乾脆選擇了避而遠之,這成了平民生活常態。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時,就是兔子蹬鷹時。平民太需要法律武器,太需要全民監督力量支援。當社會事件發生後,如果網民們會擦亮眼睛指明事非是多麼幸運,當正義目光翻察到很多人忽略的細節來證實善惡美醜,打蛇打七寸擊中小人要害打怕黑暗勢力是多麼爽的事。如果有人堅持以德報怨處事,難免有諸多尷尬。別人罵你打你,你要“以德報怨”,溫和地回贈對方禮物,小心問候著,這樣好嗎?可能讓對方認為你是軟蛋精神病,變本加厲折磨下去,有些流氓一直流氓到老,死不改悔,有些不遵守社會公德之人,就是因為缺少全民的指責。可是如果跟他對罵動手,那就是以怨報怨了,經常會造成更多流血衝突發生,小毛病整成生死抉擇,大家都沒未來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適當的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凡事斤斤計較,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好處。無法寬恕別人,你就無法快樂。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唯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才能贏得一個溫馨的世界。
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有容乃大,不容無物。當你將心中的鬱結一一解開之時,換來的將是一片安詳、平和與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