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二太極
-
2 # 聞而思之
我謹以陳拳太極為例,體感丹田發力,作此表述:
1.一說到丹田,就知道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丹田源自道家內丹術、據說是丹成、呈現之處,後中醫、氣功、武術都在講丹田。
2.丹田是個虛無縹緲的無法物質看見的,無法物質化的東西;有中醫解釋:丹田其實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交接血液轉換封閉迴圈的的地方,還是很有道理的;中醫的學歷教育中還有“氣功養生”的課程,講丹田;
3.丹田都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這是中西文化的交流才會有此比較。
上丹田,從下巴算起,頭部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兩眉之間的印堂穴)。
中丹田,從下陰算起,軀幹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兩乳頭的膻中穴)。
下丹田,從腳部算起,身高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臍下三寸的關元穴)。
4.丹田只是一個部位,丹田發力的丹田是一個部位、一塊位置。絕不是一個穴位。
丹田人體中處於一個“重心”的位置。縱向也是出於一個“中心”的位置。
丹田發力一般指的是下丹田,臍下三寸+向內三分處,人體縱軸上。也符合太極“守中”的中。
5.丹田發力指下丹田,說的是以丹田這個部位為力的發源地,簡單比喻就是“丹田”是打拳時候的發動機,開過汽車的都知道,第一要打著發動機,這才是核心。車在地上跑,力源自發動機、透過傳遞傳動帶動輪子,人體“丹田發力”帶動四肢進行運動。“其跟在腳”那更是謬誤。
6.丹田處於腰胯脊椎的核心位置,古人將其喻為丹田,氣功裡也有這個穴位。
配合一下丹田的位置+“黃金分割線”的位置,你會發現,古人知道這塊重要,所以以“丹田”這個常人看著都暈的詞來命名。
7.怎麼傳承的補丁:傳承中要將古人的東西用現代的描述解釋清楚,不能啃老。不能守著祖宗視作神話,因循守舊不做發展,倚老賣老最後就把祖宗的招牌砸啦。
所以,“丹田發力”就是“發動機”。如何發力,再問再答。
-
3 # 小天使FB
如何理解丹田發力?
丹田發力,是中華傳統武術,內家拳,外家拳共同使用的發力技巧。丹田發力也是中華武術文化,傳統武術對人體生命科學,最成功的生命功能的發楊光大。它充分利用了傳統武術實踐出真知的鍛練方法,利用傳統武術都共同遵循,丹田發力技巧的通理法則。患然各門派,各拳法在丹田鍛練方法上有一些差異化的不同,但是用丹田發力的目的和效果都一樣。丹田發力方法上的差異化不同,基本上是大同小異。共同採用的是傳武共同認定的修練方法。
丹田發力。它先必須要做到能氣沉丹田。沒有氣沉丹田,那來的勁力實發。氣沉丹田,是所有傳武內家拳,外家拳,氣功,站樁,都必須刻苦修練的基本功法。氣沉丹田,也是傳統中醫,佛教,道家修身養性,保健養生,延年益壽的修練大法。氣沉丹田,利用丹田發力,傳統武術用它來提高技擊技巧,抗擊打能力。氣沉丹田,佛教,道家,現代保健養身氣功利用它防病養身,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丹田發力,必須氣沉丹田。氣沉丹田,它是全身放鬆,透過逆腹式呼吸方法,全身放鬆,形松意緊,透過呼吸時的勻,松,緩,慢,讓呼吸產生的大量能量,聚集在丹田部位。氣沉丹田,也是呼吸方法與技巧的訓練,透過正確得法,時長的累加訓練,就可以一呼一吸直達丹田,也就能做到氣沉丹田,也就可以正確運用丹田發力了。丹田發力,必須在意念指揮下,才能發揮到極致,意念是丹田發力的老大,意念也是丹田發力資料採集,正確運用的指揮者,它能讓傳武鍛練者做到,意到,力到,勁到,讓武者將丹田發力,做到極致,釋放出超強的力量。
丹田發力。用現代醫學科學詮釋它,就是充分利用逆腹式呼吸方法的技巧訓練,讓人體胸腹淺自然呼極,變成深,勻,緩的逆腹式呼吸,讓膈肌下降的幅度大化,讓下腹部在呼氣時有凸感。胸腹空間的最大化,讓下腹部貯存能量,空間配比平衡,能量聚集,這就是氣沉丹田,它能做到讓丹田發力。這就是我對丹田發力的回答。歡迎點評。
-
4 # 黃周子城
丹田發力是中華傳統實戰武術走向高階殿堂的必經之路,也可以說是傳統實戰武術的核心功夫!無數學子瞎撲騰一生連門都未沾大有人在,路有千萬條,試問?最直最平的路在哪裡?會者自珍,多不輕易外傳,也在情理之中,畢竟,得來確實也不容易,局外人又怎麼能知道其中艱辛呢?如果有緣一如一把金鑰匙……插進去一扭,這條門就打開了,窮其一生苦苦追求的真功就在裡面……。
-
5 # 大成拳黃景文
淺說大成拳的丹田發力。
這種發力,現代體育引申為人體核心動力,漸漸被搏擊運動高度重視,很有探討的必要。
可能是為了跟氣功區分開,大成拳不叫丹田發力,叫渾元力,也被稱為整體力。據意拳名家薄家聰先生在文章中回憶,他小時候見過王薌齋老先生洗澡,老先生小肚子明顯鼓起一塊,相應姚宗勳先生臨終時他也看到這一現象。現在就讓我們試著揭開其中謎底。
當武術大眾的理解還停留在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的時候,丹田發力便被少數高智慧的拳家視為不傳之秘了。
此類拳家敏銳的認識到,丹田為臍下腹腔,不是某穴位,是某穴位附近的肌肉部分。
這一部分位於人體總重心,只要整體移位,必須是腹腔總重心帶著人體移動,並且腹緊背松,腹腔肌肉瞬間收縮,可以拉動脊椎壓縮,產生強大的背肌爆發力。
說到底,丹田發力是和力由脊發相輔相成的,下面我們稱臍下寸許的丹田為腹腔中心或人體總重心,為科學起見。
前、後、左、右移位,先調動人體總重心,有一個重要意圖,就是能把人整個體重調動起來。
腹腔位於人的上下中心位置。有的拳種理論認為,這個地方不能動,一動重心就會不穩,就會為敵所趁。不信你看公園裡的太極推手,丹田位置特別穩,講究動步為輸。實踐可知,腳下求穩只可防守,不利於進攻。要善於利用步法調整,充分調動人體總重心,將人整體在空間移位,像掛起的面口袋悠盪起來,發揮整個體重的力量,立足於運動中求平衡,這是腹腔中心Elantra全身的功能之一。
因此,練習站樁時,所謂丹田的位置應該有適度的緊張,有意鍛鍊這一部位的鬆緊力度,告訴自己,人體總重心是整體移位運動的動力源泉。
接著再聊聊腹緊背松。
透過站樁,我們要建立腹部和背部的對應鬆緊關係。站樁時,要想著腹腔中心一點輻射向四肢梢端即兩手、兩腳,它們互相有牽拉關係。腹部一緊能夠牽動四肢,並且背部整個肌群放鬆。
腹緊背松有什麼用呢?
腹為陰,背為陽,因此腹緊背松又稱陰緊陽松。
究其根本,力由脊發,不是靠脊椎發力,是靠背部強大的肌群。
力由脊發的運動原理是:腹腔肌肉(所謂丹田一點)率先產生收縮,造成身體向前移位,同時牽拉背部肌群帶著裹勁,同時橫膈肌下降,帶動脊椎節節壓縮彈射,爆發出整體前撞力。
由於這種力源自腹腔收縮,帶動全身,故又稱人體核心動力,傳統上叫丹田力,但不是培養氣團、產生氣流什麼的。
近年來,搏擊運動很多高手的打擊力度明顯要超越以前,很大程度是他們引入了人體核心動力的結果。
可惜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發力現象,還大量見於民間。
為了刺激腹腔丹田統領全身的動作屬性:
第一、站樁時腹腔下部要有一定的收縮意識,緊而後松,松而再緊,鬆緊互為。
大成拳管腹部下部收縮稱為實圓,腹部放鬆叫松圓。
蓄力為松圓,發力為實圓,進退迂迴為長圓。
第二、站樁要著意培養腹腔中心到四肢梢端的牽拉感,總重心一動牽動全身,完成力由脊發。
其中四個要素包括,腹肌收縮,橫隔肌下降,背部肌肉前裹,脊椎弓形壓縮彈射。
這樣說有點抽象,你只要看見搏擊運動員的發力瞬間都是弓著身子就明白了。
前撞、橫掃、豎劈等儘管方向、形式迥異,但腹腔肌肉瞬間收縮帶動全身的發力原理是不變的。
當胳膊是胳膊、腿是腿的理念遍行滿大街的時候,大家都在比誰胳膊粗腿粗,丹田發力卻被少數人看的比金子還重。
-
6 # 學習動車
所謂丹田發力,其實是前人在沒有解剖學和肌肉力學的情況下,對發力自我感受點一種描述。丹田發力就是發力時要有胯部的調整然後再配合呼吸,腹部一緊一鬆打出整勁。
回覆列表
我們經常聽到這個說法,唱歌也好,演講也好,吆喝也好,都要“丹田”發力。
發聲用“丹田”之力,與武術中的丹田發力,有相通之處,卻也有較大區別。
喜歡唱歌的朋友都知道,用丹田發力唱歌,氣息比較悠長,容易激發腹腔胸腔的共鳴,發出的聲音渾厚飽滿,就像俗話說的“聲音能從麥克風中衝出來”。
為什麼呢?
因為在這個時候,下腹部的丹田,就成為你唱歌發聲的一個初始力點,丹田發力,把聲音透過腹腔、胸腔衝出去,力點很低、通道寬闊、氣息悠長,引發的共鳴當然渾厚飽滿。
所以說,唱歌時很重要的一個技巧,就是運用丹田發力。
練習丹田發力,主要方法是順腹式呼吸。練習方法是:平躺在床上,全身放鬆,手平放在身體兩側,或者輕放在小腹上。
待思想松靜之後,開始練習。吸氣時,腹部隨之緩緩鼓起,吸盡後,停一秒,體會腹內感覺,記住這種感覺,然後呼氣,腹部隨之緩緩癟下,呼盡後,停一秒,體會腹內感覺,記住這種感覺,然後再吸氣,如此反覆。
躺著練一段時間,能夠比較自如地協調腹部起落與呼吸之間的關係了,可以嘗試採用站姿進行下面的練習:
一、慢慢地深深吸一口氣,用手放在腰的兩側,感覺腹部在緩緩漲大,這就是氣入丹田。
二、當無法再吸入時,停2秒鐘,集中注意力在肚臍下方約三指處,細細體會那個部位(丹田)周圍的肌肉在支撐丹田的感覺。
三、聚精會神感受丹田周圍的肌肉狀態,這樣其他的部位就會放鬆,然後緩緩的將氣吐出來,腹部隨之癟下去。
四、把身體裡的氣全吐完後,全身放鬆,準備再吸一口氣。
重複幾遍之後,你會感覺到小腹部的肌肉有一點酸,要記住這種感覺。
經常練習,你就會慢慢習慣並適應用小腹部呼吸和發力,也就是丹田發力了。
以上,僅僅對唱歌的人適用。練武術的人,按照老師教的練。
再次重申,呼吸之術,不可亂傳、不可亂學。順腹式呼吸,對身體風險很小,而逆腹式呼吸,則風險很大,千萬不要輕易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