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鄭禕晗
-
2 # 戰拖成長學院
解釋風格對人的生活影響非常大,它可以讓人對生活失去興趣,也可以讓人充分享受人生;它可以讓人對有難度的目標望而卻步,也可以讓人愈挫愈勇、一往無前。
解釋風格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這個時候所發展出來的悲觀或樂觀的心態是基礎性的,新的挫折或勝利經過它的過濾,最後會變成一個牢固的思維習慣。
同一件事情,孩子對它的解釋不同,產生了不同的歸因風格。比如,給孩子測試這個問題,看看他的回答。
你講了一個笑話,但是沒有人笑。A 我不太會講笑話。B 這個笑話大家都聽過,所以不覺得好笑。
第一種觀點認為它與孩子的母親有關。小孩非常注意父母的言行,尤其是母親對情緒化事件的解釋。小孩會問很多“為什麼”。這是因為他們要得到對周邊發生的事情,尤其是社會生活的解釋。他們會仔細聆聽大人對某件事的解釋,而我們平常的說話中,大約每分鐘都有一次解釋,只是自己沒有察覺而已。孩子對這種解釋會一字不落地聽進去,特別是對不好的事情的解釋。他們會注意到這些解釋是永久性還是暫時性的,是特定的還是普遍的,是你的錯還是別人的錯。
第二種觀點是孩子聽到的批評方式也會影響他的解釋風格,如果這些批評是永久性的、普遍的、內在的,那麼他對自己的看法就會轉向悲觀。
比如,寒假期間,有位爸爸指著自己的孩子,對來串門的朋友說,“我家孩子就是笨,這次沒考好,正常。”這樣給孩子的印象就是永久性的。沒考好是因為自己笨,不是因為不努力、貪玩。
第三,孩子早期生活經驗中的生離死別和巨大變故。如果這些事件好轉了,他就會比較樂觀;如果這個變故是永久和普遍的,那麼絕望的種子將會深埋在孩子的心中。
我們可以參考這些觀點,把孩子培養成具有樂觀積極的心態的人。樂觀的孩子生活裡總是不缺Sunny。
——
只有改變自己 才能改變生活井媽說愛,用愛讓你成長樂觀的人處處解讀快樂同樣一個事發生每個人解讀出來的資訊是不一樣的大家想想是不是解讀出來的資訊和什麼有關係和他原來杏仁核儲存的情緒有關係比如說汶川地震有的人解讀出來了感恩,因為我們這個地方沒地震有的人解讀出了恐懼,我煙臺的一個朋友2008年,房價最低的時候他一看汶川地震了,他害怕煙臺也地震了趕緊賣房子,結果把房子賣了以後後悔死了2008年(房價)最低的時候也就是說,他解讀出來了恐懼有的人解讀出了責任,我要去幫他們有的人解讀出了悲傷,還有人解讀出了各種各樣的不滿也就是說,不管怎麼樣每個人解讀出來的資訊是不一樣的這與一個人的內心有關係所以,什麼叫樂觀你會發現他處處解讀快樂也就是說樂觀的人,你總得想辦法樂觀起來那麼要樂觀就得有樂觀的思路你怎麼把自己給安慰了又馬上就快樂啦,樂觀的人怎麼都能找到樂觀的因素和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