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貞

    這是一種誤導,以我幾十年的生活經驗愛錢不一定有錢,但有錢人大機率是愛惜錢財的人。一般說來社會以善惡去界定是否道德,這是一種偏執,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忠信之簿而亂之首。善惡是失禮之後的產物,離仁義都遠何況道德?所以慣常所體認的道德是偽道德。

    二十一世紀是個大時代,人心覺醒是可以給道德一個確切的定義了:德即生存延續進而成道的正確有效途徑;道即全知全能心想事成,是人類並萬類的終極歸宿。

    自有生滅是非以來,道即成為人類並萬類乃至萬事萬物,以碎片形式存在,所以莊子說道在糞溺,黑格爾說存在即合理,即道己失。而人類並萬類的品質頂端即德,即生存延續生生不息,在生滅是非苦海中。到如今人心已醒德己圓,是成道的時候了。

  • 2 # 詩意人生6111

    不認同這樣的觀點。在我們這裡有這樣一句老話,叫“窮大方”,意思是說有的人越窮越大方,為了幫助需要的人,寧願把自己的東西都毫無保留地拿出來。曾看到過這樣一幅照片:一個衣衫襤褸的討飯人,把討來的所有錢(包括百元大鈔)都捐給了為地震災區設立的捐款箱裡。我想,他就沒想要回報,他只是想幫助比他還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說,一個慷慨的人未必就是富人,窮人照樣可以做到慷慨解囊。而且現實生活中卻不乏那種雖說很富裕,但卻做不到慷慨這一善良之舉的。

  • 3 # 我高興18

    謝邀。慷慨的人都是豁達開朗,正直大義的人。這樣的人朋友多人緣好,平時樂助善施幫助別人,當自己有困難時必然也會得到別人大力的幫助。故民間有一句老話;吃小虧佔大便宜。慷慨的人不一定都是大貴大富的人,窮人中也有慷慨的人。民間還有一句老話叫做有錢分分寶,沒錢更看破。就是說有的有錢人為富不仁,當守財奴,有的人錢雖然少反而更大方樂助善施。這是由於人的不同品德而出現的不同表現。

  • 4 # 有哥在一切妥妥的

    不認同,我認為人心都是向善的。為何要用惡意的心態去揣度那些慷慨的好心人呢。他們就不能單純的做點好事嗎?

    古人教導我們“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如果我們都以這樣的心態去惡意的攻擊那些慷慨的人,那誰還願意再次慷慨。

    把每次的慷慨都看成是一次利益的交換,這種思想不健康。因為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有選擇權。我可以選擇慷慨,也可以選擇不慷慨。當我心寒了,不慷慨了。我不付出了。你又能做什麼呢?我們彼此不都是還過著自己的日子嗎?只是這個社會少了一個慷慨的好心人而已。而真正受傷害的是那些需要幫忙的人啊!

    你看我像佛,我就是佛。你看我像屎,我就是屎。我是佛是屎,只是你心中的定義。而我還是我,既不是佛也不是屎。

  • 5 # 博睿迪

    慷慨大多指的是一個人的氣質,正向積極,不畏困苦這樣。比如很多革命先烈,面對敵人的兇殘,從容赴死,慷慨就義。

    慷慨也多指一個人大方,不計較得失。但是這個是有前提的,慷慨多和義有關。並不是對所有人無條件的慷慨,無條件的不叫慷慨,叫慈善。慷慨一定是有連線的,或者是繼續共同信念,或者是基於共同價值觀。有義連線的他就慷慨,沒有這個連線的,他也不會對你慷慨。

    我們對待敵人是不可能慷慨的,對待特務漢奸也是不會慷慨的。

    所以,一個人慷慨和是不是有錢,是不是貧窮沒有必然關係。

    慷慨更多的是指一個的氣質,對於回報,並不在慷慨的人的考慮範圍之內。古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個人相信慷慨的人是回報大於付出的。

  • 6 # 翁怡澤

    不認同,慷慨不論窮富,慷慨是大方,給予,禮贈,而貧窮是一無所有,一貧如洗,四壁塗空。貧窮也可以慷慨,例如贈土特產,雞,水果,一地瓜等或者是付出體力,在窮人眼裡已經是費了"九牛二力,而在富人眼裡只是"垃圾",在金錢為上的今天,容易被人忽視,誰會正眼看窮人呢。富人的慷慨比較有影響力,例如媒體,廣告,身份,名聲,容易被人看到,記得,至於他們的回報,無可介定,大小不一或者無回報,例如,行善,積德,,,,。

  • 7 # 羅會珍

    慷慨不分窮富,慷慨之人大氣善良,心窮之人再富也會針上削鐵,慷慨之人助人為樂,大公無私,一生坦蕩,到哪都是熱心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4S店做保養,人不在現場,維修師傅會不會不給更換機油或者更換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