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2、完璧歸趙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以毀玉要挾秦昭王,無奈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3、唐雎不辱使命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3、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在夜晚用繩子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4、班超出使西域漢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獨大控制了西域各國,多次脅迫西域各國一同出兵進攻東漢邊境,掠奪東漢的河西等地區。於是在公元七三年時,班超棄筆投戎,跟隨竇固等人征討匈奴。班超等人首先抵達姍姍,利用他出色的口才說服下屬攻擊被北匈奴襲擊併成功殺死他們的北熊的使者。後來,他們懇求善國之王回到東漢,成功說服姍姍國王同意。回到法庭,送他的兒子作為服務員到東漢。這一次西域之行,班超等人到達了于闐國,成功鎮壓安撫了于闐國,使得於闐國歸屬於朝廷,並且也使西域其他國家同意歸順東漢,至此,時隔五十六年,西域與中原的關係得以重新恢復。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陽。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來到了大宛國,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絡。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1、晏子使楚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示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讚揚了晏子愛國,機智勇敢,善於辭令,靈活善辯的外交才能與不懼大國、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諷刺了狂妄自大,傲慢無理,自作聰明的人。2、完璧歸趙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帶和氏璧去秦國,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以毀玉要挾秦昭王,無奈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又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3、唐雎不辱使命戰國時期的最後十年,秦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相繼翦滅各諸侯國,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企圖用“易地”的政治騙局不戰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遷移之名行滅國之實),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國一事。3、燭之武退秦師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文公無禮,並且從屬於晉的同時又從屬於楚。晉軍駐紮在函陵,秦軍駐紮在氾水的南面。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了!假如讓燭之武去見秦伯,軍隊一定會撤退。”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也不能有什麼作為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這件事。在夜晚用繩子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手下的人。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 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麼會滿足呢?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裡得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4、班超出使西域漢明帝初期,在西域北匈奴一家獨大控制了西域各國,多次脅迫西域各國一同出兵進攻東漢邊境,掠奪東漢的河西等地區。於是在公元七三年時,班超棄筆投戎,跟隨竇固等人征討匈奴。班超等人首先抵達姍姍,利用他出色的口才說服下屬攻擊被北匈奴襲擊併成功殺死他們的北熊的使者。後來,他們懇求善國之王回到東漢,成功說服姍姍國王同意。回到法庭,送他的兒子作為服務員到東漢。這一次西域之行,班超等人到達了于闐國,成功鎮壓安撫了于闐國,使得於闐國歸屬於朝廷,並且也使西域其他國家同意歸順東漢,至此,時隔五十六年,西域與中原的關係得以重新恢復。直至公元一零二年,班超才重返洛陽。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來到了大宛國,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絡。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