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效應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學現象。
1964年,美國曾發生過一起殺人案。在歹徒行兇的35分鐘時間中,38位目擊者,但只有一人報了警。警方接到報警後2分鐘便趕到現場,但被襲擊的女孩Kitty Genovese已經死亡。兇手至今被關押在紐約監獄中。
這一事件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譴責大城市居民人情冷漠。社會心理學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認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並對此展開研究,而後他們提出了“責任擴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這一概念。
意思是,在突發事件中,旁觀者越多,人們心中“有人會幫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就越強烈,個人承擔責任和內疚感越低。
也就是說,事故發生時,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在場,不救助要承擔的責任和內疚感要比有旁人在場要大得多。
還有一種現象是,面對一些無法判斷是否發生了事故的情況,我們也傾向於不伸出援手。因為我們害怕盲目熱心會引來旁觀者的嘲笑,害怕難堪。這種現象叫做“評價憂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之前在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問題,在大街上被一群人圍住說“抓小三兒”然後被拖上車帶走,如何自救。每每想到這個問題我都覺得後背發涼。真發生這種事,別說施救,路人說不定還會罵你“不檢點”;即使有懷疑的,還沒判斷清楚柺子就把你拖上車了,何談救援?
另外,即使我們確認發生了事故,在施救前,我們還要掂量一下利弊。就拿那個經典問題來說吧,路邊暈倒的老人扶不扶?
為此,Darley和Latane提出了一個“助人模型”。
所以,社會冷漠是否冷漠暫且放一邊。突發情況下,我們逃不過人的社會性,逃不過我們正常的心理反應。
當然,面對這樣的事件我們也不是隻能嘆息。有研究表明,當人們知道了“旁觀者效應”後,他們會更樂意伸出援手。(參考Beaman在1978年的研究)
危急時刻,千萬不要以為已經有人提供了幫助或一定會有人提供幫助,我們應該永遠像只有一個人在場一樣去行動。
旁觀者效應是一種正常的心理學現象。
1964年,美國曾發生過一起殺人案。在歹徒行兇的35分鐘時間中,38位目擊者,但只有一人報了警。警方接到報警後2分鐘便趕到現場,但被襲擊的女孩Kitty Genovese已經死亡。兇手至今被關押在紐約監獄中。
這一事件在當時掀起軒然大波,人們紛紛譴責大城市居民人情冷漠。社會心理學家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認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並對此展開研究,而後他們提出了“責任擴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這一概念。
意思是,在突發事件中,旁觀者越多,人們心中“有人會幫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就越強烈,個人承擔責任和內疚感越低。
也就是說,事故發生時,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在場,不救助要承擔的責任和內疚感要比有旁人在場要大得多。
還有一種現象是,面對一些無法判斷是否發生了事故的情況,我們也傾向於不伸出援手。因為我們害怕盲目熱心會引來旁觀者的嘲笑,害怕難堪。這種現象叫做“評價憂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之前在微博上有一個很火的問題,在大街上被一群人圍住說“抓小三兒”然後被拖上車帶走,如何自救。每每想到這個問題我都覺得後背發涼。真發生這種事,別說施救,路人說不定還會罵你“不檢點”;即使有懷疑的,還沒判斷清楚柺子就把你拖上車了,何談救援?
另外,即使我們確認發生了事故,在施救前,我們還要掂量一下利弊。就拿那個經典問題來說吧,路邊暈倒的老人扶不扶?
為此,Darley和Latane提出了一個“助人模型”。
所以,社會冷漠是否冷漠暫且放一邊。突發情況下,我們逃不過人的社會性,逃不過我們正常的心理反應。
當然,面對這樣的事件我們也不是隻能嘆息。有研究表明,當人們知道了“旁觀者效應”後,他們會更樂意伸出援手。(參考Beaman在1978年的研究)
危急時刻,千萬不要以為已經有人提供了幫助或一定會有人提供幫助,我們應該永遠像只有一個人在場一樣去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