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輕輕傾卿
-
2 # 當非尹非
之前投稿過一些網路雜誌,出實體書的。雖然過稿不過最後沒有出版,感覺不太靠譜。
其他的就是在一些網站上發文,如果和網站簽約會有一些稿酬,不過不多。
實體雜誌的話應該聯絡出版社吧,看是想寫哪方面的稿子了。
-
3 # 餘韻快報
我最喜歡的一本雜誌是一本32開本的小雜誌她叫《小小說選刊》。
喜歡她,是因為這本雜誌是一個真正的小舞臺,卻實實在在的反映了整個兒一個大世界,她包羅了世間永珍,寫儘量人情冷暖。
喜歡她,是因為她發表的小小說不僅結集了名家作品,還匯聚了新一代作者的精品。年復一年,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小小說創作高手。
喜歡她,是因為從初中起受其影響在別人還在考慮湊作文字數時,我就學會了寫作時惜墨如金。
喜歡她,因為得益於她的薰陶,讓我在中學時期寫起文章就得心應手。接著,創作並在紙媒上發表了若干篇小小說。
喜歡她,是因為自從與她邂逅至今不管是在學校 、在部隊、在單位還是在我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她都帶給了我永不寂寞的時光。
喜歡她,是因為作為傳統的紙媒,她確確實實物美價廉。其幕後工作人員數十年如一日,以傳播文化為己任的滿滿的正能量支撐著她生存在,感動著新老讀者。
喜歡她,是因為她就是一名文學戰士,傲立在多媒體之中,永遠都熠熠生輝!
-
4 # 晚晚讀書
上學的時候就很喜歡看一些心靈雞 湯,那時候特別迷一本雜誌《讀者》。
每一次開啟她,總是能感覺自己在瘋狂地汲取知識。不管是她講的故事,還是她講的經歷,都深深吸引著我。
那時候正值青春期,是叛逆的時候。很多時候父母說的話,都會反著來。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看什麼都不順眼。
但是有一次我從《讀者》上,看到一個感人的故事。雖然很俗套,但是很真實。講的是一個小男孩,他的父母在一次車禍中去世了。就留下他和奶奶相依為命,他每天就跑十幾裡的山路上學。儘管條件艱苦,他卻沒有缺過一天課。每天放學回來,他還會幫奶奶幹活。
十幾歲的我,頓時就淚流滿面。別人在那樣的環境下都能認真學習,我呢?每天無所事事,拿著父母辛苦掙來的錢,吊兒郎當。我當時就愧疚極了,發誓一定要好好學習。
《讀者》帶給我的不僅是心靈上的慰藉,更是我學習的基準。她伴隨我的成長,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朋友。
-
5 # 顧光國南山
我最喜歡的一本雜誌是《讀者》,上初中時,就開始喜歡。
以至於後來從事媒體工作,或多或少也跟長期閱讀《讀者》有關。
《讀者》創刊於1981年,是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辦的綜合類文摘雜誌。
1980年12月,《讀者文摘》開始籌備。1981年4月,正式創刊,1993年3月,正式改名為《讀者》。
截至2019年8月,《讀者》雜誌的累計發行量超過20億冊。
截至2019年8月,《讀者》編輯部有責任編輯1人、編輯3人、美術編輯1人、製版1人。
1980年12月,甘肅人民出版社成立叢刊編輯部,胡亞權和鄭元緒正式開始此項工作。在一間大約6平方米的小屋裡,開始籌備《讀者文摘》雜誌。
1981年4月16日,《讀者文摘》創刊,為半月刊。
1992年,美國《讀者文摘》委託律師致函中國《讀者文摘》,要求停止使用中文商標《讀者文摘》。
1993年3月,《讀者文摘》刊登徵名啟事,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共收到應徵信十萬多封。最後使用了《讀者》一名。
1998年,《讀者》又主動放棄“READERS”註冊商標,啟用新的漢語拼音商標“DUZHE”。
2000年,《讀者》改為半月刊。
2005年8月,李長春同志視察讀者雜誌社,稱讚《讀者》是“大漠瑰寶”;
2006年8月,在國家商務部組織開展的“商務新長征,品牌萬里行”活動中,《讀者》被列為知名品牌,成為“多彩甘肅、精品隴原”的重要標誌。
《讀者》(叢書)
2008年1月,《讀者》海外版創刊。
2011年1月1日起,《讀者》開始在臺灣發行,成為第一本進入臺灣發行的大陸雜誌。
2012年,《讀者》雜誌宣佈計劃推出包括平板、液晶觸控一體機在內的多款數字化新品,其中平板電腦內建了《讀者》雜誌30年期刊的電子版本。
辦刊條件
組織部門
讀者出版傳媒內設有行政辦公室、人力資源部、財務部、總編辦公室、發展規劃部、證券法律部、審計部、資訊中心、營銷中心、下設讀者雜誌社、期刊出版中心、甘肅教材出版中心等部門。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
《讀者》雜誌設定的主要欄目有文苑:卷首語、文苑、社會之窗、人物、雜談隨感、青年一代、人生之旅、人世間、在國外、風情錄、知識窗、生活之友、心理人生、經營之道、趣聞軼事等等。
刊登內容
讀者物件
《讀者》雜誌的讀者物件以社會各界群眾、青年和知識界為主。
人員編制
截至2019年8月,《讀者》編輯部有責任編輯1人、編輯3人、美術編輯1人、製版1人。
職務 姓名
責任編輯 韓維善
編輯 李秀娟、馬逸塵、李永康
美術編輯 劉全鏞
展開全部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截至2019年8月,《讀者》雜誌的月發行量最高達132萬份,累計發行量超過20億冊。
據2019年8月31日萬方資料知識服務平臺顯示,《讀者》載文量為1248篇。
影響因子
據2019年8月超星期刊顯示,《讀者》文獻量233篇、2017年影響因子為0.0008。
2007年1月,《讀者》2006年1月A版獲得“2006年暢銷書排行榜”第四名。
2013年9月,《讀者》獲得“2013年度中國郵政發行報刊百強排行榜”第一名。
2015年,《讀者》獲得“最受海外機構使用者青睞的中國期刊發行排行”第一名。
2018年9月,《讀者》獲得“2018年度中國郵政發行報刊百強排行榜”第四名。
2019年6月,《讀者》獲得“2018數字閱讀影響力期刊TOP100”海外榜單第一名,中國國內榜單第二名。
收錄情況
2012年12月20日,《讀者》雜誌被龍源期刊網全文數字化收錄。
《讀者》被超星期刊、萬方資料等收錄。
榮譽表彰
1999年,《讀者》獲得“國家期刊獎”。
2001年,《讀者》被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為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
2003年,《讀者》獲得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2005年,《讀者》獲得第三屆“國家期刊獎”。
2009年,《讀者》入選“60年60品牌”。
2018年1月,《讀者》獲得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8月,《讀者》獲得2018年“中國最美期刊”。
社會公益
2000年2月,中國青基會與《讀者》雜誌社開始聯合舉辦“保護母親河共建讀者林”活動。
2009年8月,《讀者》雜誌社舉辦了回報讀者公益行”活動。
2012年,《讀者》雜誌社舉辦了二屆“讀者杯”感恩母親愛心公益簡訊徵集活動。
2016年5月20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與《讀者》雜誌社發起“圓夢光明寶寶行動”弱視兒童徵集義診活動。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刊徽
《讀者》的標識是一隻小蜜蜂的圖案,其含義為蜜蜂採花,傳播花粉,引來的是百花盛開,得到的是蜂蜜,如果說小蜜蜂給人類提供高營養的物質食糧,那麼讀者給予人們的是真善美的精神食糧。
刊名
《讀者》刊名題寫於1981年春節前後,由書法家趙樸初題寫。
社會評價
這本雜誌最大的特點,是她的封面。封面是刊物的眼睛,《讀者》的封面如她的明眸清澈見底,水靈靈的,讓人看了就覺得她十分可靠,值得信任,是一個真誠的老朋友。有人說,不管在哪一個報刊亭,離得遠遠的,就會在花花綠綠的刊物中一眼認出她。正如古詩詞所說:“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她的封面,設計特色獨有韻味。清新,自然,大方,美觀、舒適……整體上看,似乎利用了黃金分割法,使人看後過目不忘,印象深刻。從第一期開始,好像每期的封面是一幅幅美輪美奐的自然或者人物圖片,有嚴肅的,有快樂的,有童趣的,有調皮的,有沉寂的,有虛幻的,有動情的,有靜謐的,有流動的等等,但她絕不以妖冶媚人,不去迎合世俗,保留原始的純潔,恪守著自己的童貞。當初關於她的價格,倒不是主要的——隨行就市即可;加上幾幅彩頁作廣告,也未嘗不可,只要不犧牲讀者的利益。其實她的封面也是經過了發展和變化:封面白底,用邊框圍住 ,圖片在中間位置,襯得刊物十分醒目。後來,封面中的圖片,用邊框框住,那個大邊框沒有了。也有整幅封面是圖片的時候,但後來不見了;刊名是趙樸初先生題寫,俊逸瀟灑,曾經豎排、橫排、疊排過,也曾經在封面的上方、下方遊移過;字型顏色紅、綠、藍、黑不斷變化;圖片大都是風景、人物、鳥蟲的攝影,偶爾也用油畫、國畫,但很少見。(華夏經緯網評)
-
6 # 情感一杯羮
我最喜歡的雜誌就是《讀者》。
《讀者》雜誌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創刊於1981年1月,是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的一份綜合類文摘雜誌,原名為《讀者文摘》。
《讀者》雜誌,雅俗共賞,圖文並茂。其中一些文章貼近生活,寫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幾十年來,每年訂閱《讀者》,有時候出門在外,遇到書屋,第一個都是挑選《讀者》。
《讀者》陪我走過無數的夜晚,度過許多寂寞的歲月,留給我許多美好的記憶。
-
7 # 空中世界的百花園
《讀者》《青年文摘》《課外生活》《百花園》《金色少年》《時代青年》《季侯風》《西南大學學報》《創新學刊》《海洋大學學報》《少年文藝》《我們愛科學》《瞭望週刊》《半月談》《時事報告》《內參》《火星飛風家》《空中世界》《時代》《鳳凰》《啄木鳥》《十月》《收穫》《莽原》《崆峒》《暖泉》《山花》《藍盾》《保安》《秘書》《老年大學學報》《笑話》《故事家》《故事會》《生活與理想》《總參》《特別文摘》《新月》《覺悟》《渭濱文化》《人物》等。
回覆列表
《讀者》《愛格》《意林》類的雜誌我都挺喜歡看的,也比較知名。如果是偏文學一些的投給雜誌之類的比較好,看你的文章符合哪家雜誌社的要求就好了。或者你也可以選擇知名度比較大的雜誌社,根據他們的具體要求確定你的文章。
圖方便的話,就投給你所在地比較知名的雜誌就好了,投遞也方便。
要是想寫偏娛樂性質的話,個人覺得網上寫文更方便一些,畢竟紙媒的發售量有限,成本比較高。網上寫文更為方便快捷,並且傳播範圍更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