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韓冰
-
2 # 夜聽風雨1992
每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都是不同的,心理素質強大哦人往往能悲喜不驚,一般壞的情緒到達頂點後,人就會失去理智和對本身的控制力,在這種情況下會分裂出另外一個自己,去做出一些預料不到的事,但是當你冷靜後卻後悔的事。對於控制情緒,天生的方面性格溫順的人佔了一些先天優勢,A型和D型性格的,情緒容易大起大落的人往往對情緒控制不好,當你控制不住壞情緒的時候,先告訴自己,這個時候不做任何事和任何決定,睡一覺後再來做決定,睡覺能夠讓大腦將這些不愉快全部歸零,等到睡醒了過後,大腦要理智許多,會考慮到很多你情緒失控時考慮不到的方面。
-
3 # 呆子情感
百人百姓百脾氣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態度,但是每個人面對自己不能控制的事情就會忍不住發脾氣,他不發脾氣他是對事情有底。
發脾氣是對事情無法掌控每個人都有脾氣,對不同事情的不同態度,是我們發脾氣或者不發脾氣的原因,如果是發脾氣,肯定是對這個事情極度不滿意,或者是對事情的無法掌握。
發脾氣的時候過度就不好有一句話說的好,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更何況是人呢,都有發脾氣控制不住的時候,不發脾氣也不好,太發脾氣也不好,只有適度的發脾氣,讓別人知道你不是軟弱可欺就行,過度了就不好。
解決辦法不要老去想不開心的事情,過去就讓它過去。儘量使自己開心,即使不開心也要裝的開心。如果是別人犯了錯,你就告誡自己,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多替別人想想,也許我們會釋然。只有我們有了本事,我們的脾氣才會有人尊重,要不然那只是發脾氣。 -
4 # 親子天下
會有這樣的反思,相信您已經是夠好的父母了!管教孩子,誰沒有情緒失控過呢?教訓完孩子,自己心裡的怒氣也消失了,這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懊悔自責。
因此,我們要謹記心裡這一萬個對不起,幫助自己重新站起來。
情緒管理是一門學問,也是做父母需要學習的一門功課。這堂課,過去學校沒有教,而我們的父母也不瞭解,但是我們這一代很幸運的,有很多渠道可以學習,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父母。
我們需要方法,更需要日常的練習。
推薦您閱讀情緒教養專家楊俐容老師的著作《教出高情商的孩子》(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書中提供了務實的方法,以下重點摘要您參考看看: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對於家有幼兒的父母而言,生活難免有蠟燭兩頭燒的高壓力狀況,陷入情緒高漲的盛怒狀況時,如何懸崖勒馬避免失控,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以下提供幾個原則與方法供大家參考:步驟1:注意身體的警訊。步驟2:暫停、放鬆、深呼吸。步驟3:學習表達自己的情緒。步驟4:牢記親子對話的禁忌。 -
5 # 沙漠君子
人有時會控制不了情緒。很正常。人有七情六慾,人有悲歡離合,人本身就是感情動物。尤其是在大喜大悲時,相信每個有感情的人都無法控制情緒。
人的控制能力是有底線的。是無法超越的。有時,適當的情緒發洩。可以緩解一下自己的壓力。減輕不良情緒對我們身體造成的傷害。適當的發洩,可使我們緊張情緒緩解下來,減輕我們的心理壓力。重新振作起來。重新開始。
控制情緒根本的辦法,是要積極面對。當情緒不好時,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只有冷靜,才能控制情緒,解決情緒不穩定的問題。你要明白,我們活著,就會有喜有憂,有苦有甜,人生的悲歡離合,人生的喜怒哀愁。我們都要面對,我們都要經過。
這就看我們怎麼面對,怎麼解決。消極的面對,你一事無成,情緒越來越難控制。自己萎靡不振,無所事事,這樣生活你願意度過一生嗎?
不想,你不想這樣的生活。那你就要勇敢的站起來。堅強起來,振作起來。不要讓情緒左右我們。我們自己把握情緒。控制情緒。情緒掌控在自己手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提高自己的情商智商。充實自己的精神食糧,知識食糧。使自己更具有抵抗力。戰勝情緒波動。更有信心度過我們美好幸福一生。
-
6 # 么米日誌
如果有人給你講:
你要控制自己的脾氣
你這樣對孩子成長不好
——無效
明知道做完會後悔,你還是做不到改變,下次繼續迴圈。
——道理你都懂,但做不到
這樣的情況,想一次性解決,可以做心理疏導。
你的情緒在以前而不是在現在
需要幫助可以私下交流
-
7 # 小左爸爸
情緒
人當然都有情緒,肯定也有情緒無法控制的時候。
但到達什麼樣的閾值,就會使情緒失控,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如果你將一切都看的淡些,又或者你的自控能力很強,那麼你就會很少發脾氣。
不過,這裡我們主要談論的是,在孩子犯下錯誤之後,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對著孩子先發一頓脾氣,這樣可以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這雖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可惜的是我們家長,往往不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法官,所以對於度的衡量,有時會有偏頗。
當我們所發脾氣的大小與事件本身的大小,不對等時,又或者我們過於依賴發脾氣時,我們的脾氣往往就會開始失去效果。
而且發脾氣時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往往都會偏離自己想要表達的初衷。
那麼當孩子犯錯誤,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獨處這裡所說的禁閉,其實是事後在第一時間,建立一段獨處的時間。
這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處罰,而且孩子與我們都要分開獨處。
在這段獨處的時間裡,我們可以發脾氣,但不要被孩子看到。
我們家長最好能盡情宣洩自己的不滿或者失望,但最好不要使自己受傷,或者傷到他人。
其實通常在十分鐘之後,我們的情緒就會開始平靜。思緒也會開始變得清晰,這便為接下來的談話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那麼孩子獨處的時候在幹什麼呢?
如果他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那麼他會反思,甚至會思考如何能將處罰降低,亦或是如何能彌補錯過。
如果他覺得自己被冤枉了,那麼他也會在這段時間宣洩自己的脾氣,即便是出於壓力不敢宣洩,也會因為時間的流失,而使他也慢慢平靜下來。
交談當雙方都冷靜之後,我們便可以開始於孩子交談。這裡不要有高高在上的指責、批評或者抨擊,我們只要和他將所發生的的事過一遍,然後談談他這個錯誤會給別人來帶的傷害,或者給環境帶來的傷害,最後談談受傷本體對他反饋的傷害。
讓他明白,一個小小的錯誤,都會給對方以及自己帶來傷害。
當他看清了問題的起因、發展、結果,他應該會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接著,我們最好與他談談我們自己小時候經歷的事,讓他從側面對這件事加深印象,加深瞭解。
最後他應當對我們有所保證,這是鍛鍊他承諾意識的好時候,我們應當對他也有所信任,並且鼓勵他改正錯誤。藉此我們也可以立下賞罰的規矩,防止孩子以後再次犯錯。
-
8 # 天空171041
我想會的!每一個人都會有那麼一刻是很難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嘛!畢竟是感情動物,真情的流露也是人之常情的事!
做了父母的人們或許都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就是孩子犯錯了以後心裡雖然明白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有些時候就是無法控制自己衝動的情緒,還是會打兩下的!但事後就像您說的,總是默默的會後悔!不知道人有沒有同樣的體會?
其實,人就是如此,有些時候總是這樣做了以後就會後悔,但還是做了!
人嘛!總有些失誤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沒有必要過分的自責!只要我們是出於善意的,那就其他的交給上天,我們順其自然就好了!
-
9 # 格格物和致良知
為人父不需要考證,直接上崗,誰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會犯些錯誤,不用太往心裡去。
我自己也是,經常在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忍不住去訓斥他,每次看到他淚眼汪汪的時候心理又愧疚的不行,感覺傷害了孩子的感情。
其實咱們有這種想法,無非就是對孩子愛的太深了,其實也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今年開始,我和兒子的相處融洽了許多,一些小的建議送給您,希望有幫助。
第一、不要遷怒。
從心理專業的角度來說:人們往往會對身邊的人生氣,其實是一種情緒遷移的心理。
人類因為社會屬性而成為人類。
每個人都有受傷的時候,在社會中生存,我們不得已都會壓抑自己的情感。我們必須要保證自己被社會所接納,所以我們在家庭之外受到委屈和不滿的時候,總會壓抑自己。
人類的負面情緒必要要有發洩的出口,於是我們回到家裡,面對處於弱勢的孩子,往往不自覺地就會傾瀉自己的負面情緒。
這是很可怕的。
這一年來,我每次進家門前都深吸一口氣,告訴自己說:你已經下班了,你現在是一個父親。
把白天的不愉快全忘記吧,開心的和自己可愛的孩子相處一會兒。
第二、教而後訓。
其實從三歲起,孩子就已經有了自己不成熟的世界觀和處事方法,也能夠聽的懂道理了。從這個時候開始,就要注意對孩子的言傳身教。
遇到問題,儘量去和孩子溝通,瞭解他的想法。
有一次兒子把家裡的一疊畫報剪得七零八落,本來想教訓他的。後來忍著怒氣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孩子說:想給媽媽做一個賀卡。不知不覺就剪多了。
看看?其實也沒必要生那麼大的氣,告訴他要愛惜東西就好。
回覆列表
我們看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發展,我們一直在研究“情緒”。我們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都是在講情緒。人類有多長的歷史,情緒就一直伴隨著這個過程。我們不會講太遠,從達爾文開始。達爾文從寫《物種起源》開始,他就研究猿猴與人之間的關係。當時在筆記本上,他就畫了6個猿猴的表情,因為他每天都在觀察,記錄這個。從達爾文開始,到現在也不是特別遠啊。一百五六十年前,他就畫了這個。達爾文就發現:猴子的行為當中就會有這些表情。
而你發現我們人也同樣做這些表情。達爾文就在他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人與動物的情感研究》中記錄了情感和情緒有什麼用呢?
第一,情緒是自我保護的反應。
第二,情緒是相對弱勢的提醒。”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碰到一件事情產生情緒,是因為我們對這個環境的一種反應。也就是說,情緒就像一個訊號,它告訴你這個環境跟我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比如說:有兩個家長進來稍微遲到了一點。他們進來時的情緒是什麼?心裡就會有點“忐忑不安”——“哎喲,壞了壞了,遲到了!影響大家了!”它說明什麼意思呢?它說明,這個人進屋的行為,和周邊的環境發生了一定的關係。情緒就像一個訊號一樣,告訴他和現在環境的關係。這個時候,情緒是自然而然產生的。我到了一個很安靜的地方,我一下出了一個大的聲音,我就會說:“喲,不好意思不好意思。”這個反應是一個自動反應。並不是一個你想好了設計好了的反應。再舉個例子:一條狗向你跑來,你害怕的感覺是一種本能反應,不是預先設計好的,不是說狗過來我應該害怕,還是不應該害怕。達爾文的意思是說,我們產生的情緒就和我們的吃、睡、呼吸一樣,是我們的身體本能。“本能”幹嘛呢?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狗跑過來了,你不害怕?也不太好吧。狗跑過來的時候,你會害怕一下,是身體的本能反應。然後呢,當你處在一個環境的時候,你感覺不好的時候。比如我們今天上班到公司,感覺辦公室裡的氛圍特別嚴肅,我們就會想:“是不是領導發脾氣了?大家跟平常不一樣,是不是要有什麼重大事情要宣佈啊?——我得小心點兒。”這時候,我們在這個環境中是一個非常弱的狀態。我們不知道周圍發生了什麼,你沒有辦法去控制這個環境。所以你就會變得低調。本來之前說話非常的張揚,但看今天的環境都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環境,你馬上情緒就下來了。大家很容易理解吧,這兩句話。
從達爾文開始就認為是我們的本能反應。第一個保護我們自己,第二個對環境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