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2月26日報道,英國一名5歲女童因為比預約時間晚了幾分鐘到達診所,遭到醫生拒診,5小時後哮喘病發夭折。
4
回覆列表
  • 1 # 勵人

    答案是肯定的。我贊同預約就診的模式。

    首先,是因為預約就診是醫院對醫療資源的一種現代管理手段,有諸多優點,比如說,減少患者等待時間,院方可以根據預約總量安排調配醫生等等。

    其次,無論是透過現場還是網站,只要是預約成功,就相當於簽訂了一份協議。從這個角度來說,別說晚幾分鐘,晚1秒都是違約。醫生如果已經準時就位了,等1分鐘沒到,等兩分鐘沒到?是不是對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哮喘病是病,其他病人的病呢?對於醫院來說,患者違約,按照流程繼續處理下一位病患,沒有問題。而對病人一方的父母如果知道是這樣一個結局,我相信給他們100個天大的理由,他們都不會遲到!

    第三,當英國5歲女童以生命作為違約代價的時候,也讓人們開始思索醫院的制度,是否完善,在生命危急的關頭,是否有生命搶救的綠色通道?是否能按照病患的危機程度,進行一次先後就診的排名?對於實行資訊化的院方,沒有根據系統進行人為的協調,緊急處理。但是當生命的紅燈開始閃爍的時候,錯過了預約,急診呢?如果所有的資訊科技,醫療模式,醫護專家在生死麵前都無動於衷,那些就都變成了形同虛設,那誰還會贊同呢?

  • 2 # 詩安

    這個問題真是一言難盡。

    作為一個被迫享受過英國免費醫療的留學生,我對英華人這種預約才能就診的醫療模式簡直是受夠了啊!這種不人性、不方便、效率低的醫療模式居然還存在,英華人居然還能泰然處之也真是沒誰了!

    首先,英國實行以社群為基礎的醫療系統。

    如果病了,要先打電話預約社群門診的全科醫生(GP),然後再去社群門診看病。如果當天沒有預約上,哪怕你肚子疼得要死,你也不能直接跑去社群醫院,因為沒有醫生會給你看病——每個人都得按預約號,一個一個等著叫號,然後再就診。我第一次就診是因為國內帶的感冒藥吃完了,打了三天電話才預約上GP,然後等我看完,我感覺病都好得差不多了。

    社群診所只有週一到週五才出診。

    如果不幸週六日病了,請撐著點,堅持到週一早上爬起來打電話,如果沒打進去,或者當天的預約滿了,那就再撐著點,堅持到明天。反正,生了病你就得打電話預約。不預約,你啥也看不上。只有GP推薦才能去高一級的大醫院看,社群診所除了醫生,感覺沒有任何儀器或裝置,想做個血常規檢查都做不了。我的同學牙疼,靠吃止疼劑撐了一個多月,直到回國就醫,因為社群診所連牙都拔不了,她又不願意再花更多時間去醫院。

    救護車不能隨便叫。

    英國的救護車服務也很低效。我們學校附近停了一輛救護車,上面寫了一行宣傳標語:“打救護車並不能加快你的就診流程,請三思後再撥打XXX”。其實它的核心意思就是:沒有十萬火急的情況,不要打救護車電話,老老實實按流程就診。“(我覺得是專門寫給中國留學生看的~~)

    那哪些情況才可以叫救護車呢?1. 失去意識; 2. 精神不定或癲癇不能停; 3. 胸口劇烈疼痛不停止; 4. 不能呼吸; 5. 大出血或血流不止。

    總之,英華人認為沒有生命危險,不要叫救護車。如果是感冒發燒拉肚子,躺在家裡床上靜養,多喝水就行了,連就醫都不必。

    英國實行醫藥分離。

    這個是我覺得很好的一個方面,不需要吐槽。醫生開了藥方之後,我們拿著去藥店買藥就行了。我在曼城附近上學,看病以後每次交8.4鎊就可以去藥店拿藥了(不管這藥是多少錢,都是8.4鎊一次。)

    有時候,事情沒輪到自己都覺得無所謂。如果我患有某種發作迅速的病(如哮喘),我也會感到恐懼,因為發作的時候剛好藥用完了,必須要打電話預約才能看病,到了藥店,你沒有醫生處方,店員也不給你藥,那是不是就只能等死?

  • 3 # 唐大嘟嘟看民生

    首先謝謝邀請,對於此類問題,看了一些資料。預約就診是國外發展較為成熟的一種醫療方式,大都是由患者先由之前確定的家庭醫生進行首診,再由家庭醫生負責轉診預約,在規定的時間到醫院就診看病。但這個預約是個非常嚴肅的約定,也就是一種口頭合約,不能輕易地取消或遲到,否則會被認為誠信有問題。

    以普通的感冒來說,預約時,要和值班護士進行溝通,對方才會與醫生聯絡,由醫生再和患者聯絡。醫生與患者電話聯絡時,還要核對詳細的個人資料、現今身體狀況後,才給出解決方案,如吃些退熱藥等。

    如果你有幸在預約的時間到達醫院,將會按照護士的安排進行測量體重、血壓、心跳、脈博、體溫的檢查。在醫生到來後,再進行其他檢查等。

    綜上所述,預約制度為保證良好的醫院就診環境和秩序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但是刻板的制度又導致一些意外的發生,這就需要我們在引進國外預約就診方式的同時,結合國內就醫人群的特點,可以在中高階領域開展預約就診,而門診掛號就醫也同時存在,滿足不同病人的需求。

  • 4 # 滴滴麻麻

    這個問題吧,沒出過國感受過這個模式的都說好,出過國的簡直苦不堪言,當然醫生不算。你能知道僅僅是在美國想做個體檢,最近的預約時間在一個半月以後麼?還好是體檢,要是真有問題預約時間到了,人都涼了。朋友在澳洲,想去看個病,排號排到兩個月以後了。平常生病真的沒辦法看醫生。雖然有急診,但是急診價格高就不說了。你以為真的去了肯花錢就能給你看呀?一個朋友在美國半夜急性腸胃炎跑去掛急診,疼的躺在醫院椅子上起不來。你以為醫生給你看啦?美的你!不是要死的病你就在急診室等著吧。等到第二天天都亮了才給他看了下,然而開了點藥繼續疼。填保險申報單的時候一邊填一邊跟我抱怨,在醫院疼了一夜,屁都沒管,最後自己好的,還要交好幾千的急診費。其實我真的不知道在國外有什麼病需要去醫院的,除了真的要犧牲的那種。小毛病吧,等你預約時間到了病就好了。中等的毛病你也糾結,等到預約時間到太痛苦,不等掛急診吧,也不是那麼急,犯不了花那麼多錢。再說留學生就更費勁了。看個病要先去醫務室預約,醫務室看完後,覺得他能治,你就不能去醫院,要不學校保險是不管的。如果他覺得他治不了,再給你預約專科醫生,嗯,等專科醫生給你看了就不知道是幾個月以後了。那時間都夠你買機票回國打個來回了。這還是國外人少。要是換成國內的,我估計就得等預約時間到了現去地裡刨了。

  • 5 # 狐仔與兔寶

    中國現在大醫院,特色門診,也是預約的。

    但普通小病,頭疼發熱的,去小醫院可以直接看,而且排隊時間也不長。

    作為一個常年被歐洲診療制度摧殘的人,覺得這個制度很合理。

  • 6 # 觀界Mr楊

    我們現在的看病模式是最容易最省錢的看病方式!我預測,以後的模式將會是國外模式,也就是三級診療,可能短期內還不成熟,但長久肯定是這樣的!所以大家會在以後和自己孩子們說,你爸爸我當年想看病就看病,想吃藥就吃藥,想上哪就上哪,想罵就罵,想打就打,呵呵珍惜吧你們現在的醫療是最好的!

  • 7 # 儲殷教授

    醫療、教育、就業,這幾個問題在哪個國家其實都是老大難,哪個國家都不敢拍著胸脯說自己如何如何優越,各有各的問題。其實不只是醫療方面有預約服務的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幾乎所有的服務業都是如此:大到法律事務、市政辦公,小到好一點的理髮店、餐館,到店辦事、隨到隨走幾乎是不可能的。預約意味是一種契約式的商議,買賣雙方相互認可對方,確認時間地點而進行交易。這裡更有一個潛臺詞,那就是買方在購買服務及產品的過程中尊重,甚至是向賣方妥協,以保證交易順利完成。

    簡單來說,利就是保證交易中的雙方是出於一種理性的自願,更可以規範交易,保證整個過程可複製、可監控。但預約這一行為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買賣雙方地位幾乎平等。一旦買方出於劣勢,預約就是換了一種形式的排隊。

    英國的國民保健服務系統(NHS),即英國醫保,在2015年僱傭了160萬人,花費了1367億英鎊,相當於用全國勞動力總人口的5%和GDP的9.4%去搞全民免費醫療。在中國這兩個數字分別為1.17%和5.5%,醫療供給不足,且價格偏低,排隊就在所難免。想不排隊,得花錢,俗稱是黃牛號,或者是貴族醫療,亦或者是權貴醫療。這個暫且不表,但其實中國也試著搞過預約,結果就是搶購,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另一種形式的排隊。

    回到我們的話題,既然英國是純純的免費醫療,就是那種大病小病都免費的醫療,那麼問題來了,便宜有好貨嗎?便宜的好貨應該誰來買單呢?答案都知道,是全體老百姓。錢雖從納稅人來,可經過了預算體系,那就意味著醫療體系是對預算機構,而非納稅人或者是醫療的直接“消費者”負責。服務態度差,排隊時間長,投訴也沒用,患者雖是直接購買醫療服務或者是醫療產品的“消費者”,但錢是從上面來,不是從面對面的“顧客”手裡來的。

    錢一旦來自患者,再去找保險公司報銷,像比利時、法國、美國這樣的體制,服務會好很多,但問題就又來了,貴,而且標準不一樣,保險制度極其複雜。例如比利時的藥比德法都貴,而且諸如鼻腔噴霧這類的常用藥根據保險規則還不全報銷,比華人民只能出國買藥。便宜和好真的很難兼得,這還是不出問題的情況下。

    一旦出了問題,按照程式走的人是不會受罰的,大家都是照章辦事而已。預約其實也是整個程式中的一小部分,所有事情都按規定來,大家就都服氣了,也就沒人能鑽空子。這就是西方醫鬧少的根本原因。可凡事都有兩面,一按規矩來,那規矩就會事無鉅細的規定問診流程、問診方式,規矩就是去除個人主觀因素,去人性化,參雜個人感情的短平快就完全不可能了。按規矩來,就等於慢,拖,繁瑣。

    回到問題,預約就診究竟是什麼?是預約然後去問診嗎?基本上是,但不完全是。在歐洲,例如英國、比利時、法國都有全科醫生general practitioner。GP有固定的出診時間,要麼去診所排隊,要麼預約他們,上門服務得加錢;如果問題沒有解決,想去醫院看病,從GP那邊拿開好的條子再去醫院預約。一套程式走完,感冒發燒什麼的就直接好了,運氣差點遇到其他毛病,人就急診了。如果想繞過GP直接去醫院,就是走急診程式,不用預約,但還是要排隊等。

    筆者在比利時的時候,曾經陪一個頭破血流的朋友去醫院急診,本以為很著急,叫了救護車到了醫院之後,發現急診室都是斷胳膊斷腿的人,流著血躺床上在等。過一會醫生A簡單處理一下,止一下血,看看不出人命就走了,患者只能繼續等著,天大的問題一樣是等著,最後叫到了才能進去問診。醫生B問診完了,再換醫生C來做諸如縫合等其他工作。一套流程下來,下午6點進的醫院,清洗縫針之後,一看錶,都到第二天早上5點了。

    總而言之,西方醫療程式的特點就是大家預約辦事。保證相互尊重,也防止出問題,當局也好監管,可一按規矩來,事就會拖。便宜沒好貨,醫療的世界裡沒有 “多快好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輪胎加大,對車有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