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西真
-
2 # 百味寫春秋
今天是陰曆牛年的正月十五,古稱“元宵節”。中國漢族區域仍還沉浸在過大年的氣氛之中,好像是不過了正月十五就不算過完大年。甚至有一些北方的鄉村還有不過了“二月二”就不算過完大年的習俗。
這自然是無可厚非的民間習俗,因為在當今世界上再沒有比中華民族更厚重與連綿不斷的文化傳承了。
作為一個漢語言文學的後繼者,我為此獨有的民族文化而“驕傲”!
然而,我們在為祖先創立的古老文明“驕傲”之時,是否應該多瞭解一些先祖給我們留下的農耕文化和生活知識呢?我覺得,時當思之,樂當解味。
比如,我們今天說的“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看起來這些俗言詩句,人人皆知,廣泛傳誦。其實,其中蘊藏的天道、人文、自然等背後的哲理以及人生智慧卻是現代人不為詳知的。
一是古代用生活經驗和勤勞智慧來詮釋這句詩話:如果說秋天八月十五的月亮被雲彩遮住,那麼,到了來春的正月十五就會降下大雪,打溼了房前掛的燈籠。照實說,中秋節與元宵節相差100多天,一個在秋季,一個在來年的開春,中間還隔著一個嚴冬。這樣的詩話究竟是文人墨客信口雌黃,還是真的有自然的關聯性呢?
實際上,我們的古先很聰慧多智,雖然那時候沒有精密的測量儀器。但是,他們愚笨善記,能把每一天的天氣變化都時時刻刻地記錄下來,甚至“三戶日同,十戶相對,百戶不誤。”世朝歷代,概莫如此。
古人透過觀察天氣的日常變化,有了類同的奇妙發現:每遇哪年中秋烏雲遮擋了月亮,等到了過年的正月十五,必然會漫天飛雪。不能說絕對,卻有很大的準確率。這在歷朝的史書上均有記載,所以,自唐以來就多有詩詞人而大同小異地引用此番詩語。
二是用現代的科學觀點來詮釋這句詩話:眾所周知,每到中秋時節,往往氣候乾燥,又是冬小麥的播種季節。如果中秋雲彩遮擋了月亮,會預示著後來一段時間下雨,這當然對於小麥的生長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天氣之間又存著對應的韻律關係,韻律其實就是某種天氣出現後,在之後的日子中會出現對應的天氣狀況。按常年的氣象短期韻律和長期韻律來講,八月十五與正月十五相差都在150天上下,而“雲遮月”和“雪打燈”是雲和雨的兩種形態,都是空氣活動後所產生的不同自然現象。
這種大自然的韻律,其實就是一種迴圈,就像冷空氣的入侵和散去,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因此,至直現在我們的氣象臺除了利用現代科技的資料之外,也經常結合古代的一些經驗做天氣預測,而且效果良好。
由此看來,古人的無論是俗話諺語,還是詩詞歌賦,並非就是“陳詞古調”,而是一種千百年來的智力彙總,值得後世借鑑傳承併發揚光大。
必須承認,“光陰如梭,斗轉星移”。由於自然環境每年都在發生著變化,再加上現代人類的環境汙染,都會導致我們古人發現的天氣韻律的波動變化,可能會出現今古的誤差,但是都不會相差太大。
也必須清醒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流轉,風雨雷電,實時而行。伴隨著中國古人發現的天氣韻律,人類找到了大自然的節奏感,跟隨著這種節奏,人們和著節拍,與大自然和諧共存,彼此依靠,而去開創世代不息的明天。希望我們能夠永遠記住這些古老的民間詩話,讓這些燦爛文化,永久地流傳下去。
至於題主說的“瑞雪兆豐年”,是一句民間流傳較廣的農諺,意思是說冬天下幾場大雪,是來年莊稼獲得豐收的預兆。
解答至此。
回覆列表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瑞雪兆豐年的意思。
“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是一句農諺。意思是:今年“八月十五雲遮月”,是陰天或下雨。來年“正月十五雪打燈”,必有一場雪。這是人們在多年的勞動生產中總結出的天氣規律。一直流傳至今,幾乎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月圓,萬家團圓,競賞明月。是花好月圓,歲月靜好的佳節。
中秋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是萬家燈火對月明的佳節。記得小時候,一邊吃著月餅,一邊聽老人們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神話故事,爭相觀看月宮玉兔的神態。
正月十五鬧元宵、賞紅燈、猜燈謎。是春節後又一個傳統節日。過了元宵節,這個年就算過完了,一切迴歸正常,週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