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和女帝有個約會

    首先,隋煬帝楊廣是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絕非演義中的昏庸,其一生統帥三軍平定江南,一統天下;修大運河聯通南北經濟脈絡;遠征高麗,開疆拓土;開創科舉,喚起千萬寒門學子生機。其功在千秋,其悲哀之處和秦始皇異曲同工,過於激進的政治措施,過於想要建功立業,維護統治。最後為關隴貴族捲起天下大勢所滅。但是好在唐太宗明白隋煬帝的內心,兩個人從政治上本質是一樣的,英雄惜英雄,只不過唐太宗為了保證唐代推翻隋朝的正義性不能說而已。唐太宗繼承了楊廣的遺產,進一步拓展大運河;完善科舉制……對於楊廣而言,也算是在事業上後繼有人了,總有那麼點安慰。

    其次,崇禎皇帝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其也不失為一位合格的帝王,但是偏偏生在了明末,大廈將傾,人力何為,整個明朝從內到外都已經爛透了,雖然其登基後殺掉魏忠賢,做出了很多積極措施,可是就算髮動機再給力,架不住整個明朝這輛戰車其他部分已經報廢了。最後只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滿清入關,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終端濺起了一朵不大不小浪花就消失了。

  • 2 # 魅力老照片

    隋煬帝楊廣作為隋文帝的第二子本無成為隋朝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楊廣心思縝密,對皇位一直有覬覦之心,透過自己的優點平江南之功,不好色,善良等性格深得獨孤皇后與隋文帝的喜愛。最終登上皇位,開疆拓土,揚威塞北,東征高麗,開了隋朝大運河等不朽功績。但是對於百姓他卻有這樣的不顧。最終在江都宮變結束了自己悲劇而又傳奇的一生。

    崇禎作為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朱常洛本來就不被崇禎的祖父萬曆皇帝喜愛,一直欲想廢掉他,最終登上了盼了三十八年的皇位確只當了一月的皇帝便魂歸西天。等到哥哥天啟皇帝繼位,就知道打傢俱,任命魏忠賢打點大明帝國,便使國家民不聊生,朝堂昏暗,打壓忠良。等到天啟七年,天啟皇帝病重,又沒有兒子,唯一的親弟弟只有信王朱由檢,便招信王入宮。一見到信王就說:“來,吾弟當為堯舜。”崇禎皇帝一上臺便手除了禍國殃民的魏忠賢,曾一度使明朝有了中興的可能。然而大勢已去,最終在煤山殉國。

    隋煬帝接手的是一個強大的盛世帝國,確因不愛百姓使得國家破滅。崇禎接手的明王朝從他祖父萬曆皇帝那就已經埋下禍根,幾十年的弊病崇禎也無力迴天。崇禎對百姓一直是很愛護的,他的名言:“流氛原吾赤子。“死前遺詔:“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樣的君主如果在太平盛世,一定是中興勤政愛民的君主,或許可以和漢武帝,唐太宗一樣的皇帝,而他卻成為末代君主。也許是歷史的選擇。真是寧為盛世犬,莫做亂世人。”

  • 3 # 王榮聯1

    雖說隋煬帝和崇禎帝都是亡國之君,但比較而言,隋煬帝更令人遺憾和可惜。而崇禎帝死就死唄,北京景山公園裡那顆歪脖子樹,或許還能找回當年的噓唏回憶。隋煬帝在位時間不長,在短短的14年裡他乾的大事,遠遠超過了明末在位超半個世紀的昏庸之帝。科舉制,發端於隋文帝,成熟於隋煬帝。科舉制,不分貧富貴賤,不論社會背景,皆可入仕,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里形成的最先進的朝廷選拔人才機制。還有,隋煬帝開挖的那條大運河,綿延洛陽、北京、杭州於千里,造福唐、宋、元、明、清上千年。如果老天多留十年給隋煬帝,說不定他會出手什麼驚世之作留芳千古。可惜,老天留給他的時間實在太短。明朝滅亡的責任,其實也不能一股腦地盡往崇禎帝一人頭上推。萬曆、天啟二皇帝在漫長的五十多年的任上又幹了些什麼?難怪史上有“明亡始於萬曆,終於崇禎”之說。

  • 4 # 月明如昔

    關於隋煬帝的記載可以說有失偏頗。修大運河其實是千秋功績,但有一點就是徵高麗確實失敗了,國內民壯損失慘重。

    而崇禎沒能作為中興之主確實比較遺憾,但是當時情況也是沒有辦法。

    崇禎元年,欽定逆黨,智除魏忠賢;

    崇禎三年,己巳之變,圓嘟嘟平遼到北京。

    崇禎八年,農民軍破鳳陽,崇禎下罪己詔。

    然後啟用楊嗣昌,四正六隅獲得奇效。到崇禎十一年,李自成十八騎進深山,張獻忠投降。

    崇禎十五年,明清松錦之戰,喪失最後精銳十三萬,洪承疇降清。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國破留遺詔: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借用當年明月說的話:真的是氣數已盡。內有農民起義,外有關外清軍。天災頻繁,大臣不思為國,財政困難,空有良將難挽大廈以傾。

    兩個人都有好的一面,後世普遍對崇禎皇帝同情更多。

  • 5 # 浮沉於史

    楊廣和朱由檢都不能純粹的說可憐,他倆亡國,都有自己作的成分。

    楊廣濫用民力,好大喜功,弒父殺兄,欺娘淫嫂,他本身就不是一個好人。

    楊廣修運河確實是惠澤後世, 他也可能被李世民抹黑,不過,開皇盛世被他折騰沒了是事實。

    他接手過來的是一個富庶廣大的江山,這跟宋徽宗的情況差不多。

    把一個盛世糟蹋得不像樣子,作為帝王,是絕對有錯的,楊廣難辭其咎,他並不可憐。崇禎跟楊廣就比不了了,他繼位之時,國家已經陷入內憂外患之中。

    崇禎之前,嘉靖帝近二十年不理朝政,萬曆皇帝更不用說,28年不上朝。這倆不理政事的時間加起來有半個世紀,這無疑是可怕的。

    除了他們,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度也很有問題,藩王兼併土地,激化社會矛盾,並且國家每年還要承擔宗室的贍養問題,這加重了國庫負擔。

    這很明顯是前人闖禍,後人背鍋。

    背鍋也就算了,崇禎本人還經常犯錯,崇禎年間,大臣們屢屢撤換,將領們旦有失利,就傳首九邊。

    他親手逼反了不少人,也打破了光宗留下來的平衡局面。崇禎失國,原因是多方面的。相比之下他比楊廣要更為可憐,畢竟崇禎確實是殫精竭慮,一心圖治,楊廣亡國更多是錯在自己。

  • 6 # 關東俠客

    隋煬帝楊廣和明思宗朱由檢都是亡國之君,沒有治理好國家身死國滅。但兩個人面對的國情不同,朱由檢接手的是千瘡百孔的亂攤子,加上本人剛愎自用,疑心太重亂殺大臣,導致離心離德。才不足而同國家一道滅亡沒有什麼可同情的,而煬帝楊廣接手的是一個國富民殷的盛世,本人文治武功兼備,敗得另人可惜!

    明崇禎帝朱由檢(1610一1644)十七歲時由番王坐上皇帝寶座,歷史上少有的幸運兒。不幸的是他接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亂攤子,關內被農民起義軍弄得一塌湖塗,關外女真人虎視耽耽。朱由檢年輕氣盛想重現昔日大明的輝煌,他清心寡慾,勵精圖志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

    朱由檢有老朱家人共有的毛病疑心太重,亂殺大臣,做了十七年皇帝,首輔象走馬燈似的換了幾十個。把一生中大部分精力用在同文官集團鬥智鬥勇上,浪費了大好時機。朱由檢當皇帝時(1628年),洪承疇己打敗陝西農民起義軍,李自成率28騎逃入商洛商裡為寇,張憲忠歸順朝庭。

    如果朱由檢不把軍隊調到關外,農民起義不會死灰復燃,關外同清軍劃界和議,大明不會亡國。朱由檢剛愎自用用,群臣離心離德,誰都不正心玩,當李自成大軍包圍北京時,用一根繩子吊子。“非亡國之君,當亡國之運。"個人才能不足,身死國滅沒什麼可惜的。

    隋煬帝帝楊廣(569一618)以晉王身份立為太子,進而當上皇帝。楊廣“美姿儀,少聰慧。”文韜武略兼備,天縱之奇才。二十歲任兵馬大元帥滅掉南陳,如果有人任為他是一個擺設那就錯了,楊廣任揚州刺史十年,江南治理的歌舞昇平,民心歸附,這也是他在天下大亂時跑到南方的原因,有群眾基礎嗎!

    楊廣當上皇帝后接手的是一個強國,經濟發達,百姓安逸,人口890萬戶。楊廣雄心勃勃決心做一番事業。驅突厥,修長城,打敗吐谷渾,把中原王朝疆域擴充到青海地區。他又經營洛陽,實行科舉制,按土地多少徵稅。楊廣最偉長的歷史功績是修建了大運河。

    溝通了南北經濟,加強了南北聯糸,一千多年還被後人使用。只不過楊廣急功近利錯誤的發動三次對高勾麗戰爭,加重人民負擔,百姓起義,軍事貴族集團發動叛亂國家滅亡。後人有詩嘆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楊廣是曠世奇才,太過急功近利,一時罪魁,為後人留下千秋功業。如果沒有三次對高勾麗戰爭,楊廣可以建立一個偉大盛世,後面沒有李唐什麼事了,功績可比秦皇漢武。所以,楊廣的下場是最令人痛惜的。

  • 7 # 歷史de縫隙

    亡國之君,何來冤屈可言。

    崇禎皇帝接受了東林的治國方陣,天下大亂以致亡國身死。他冤嗎?我覺得不冤。自古治大國如烹小鮮,何況已經內憂外患了,他沒有抓住主要矛盾,不為千萬普通老百姓謀福利只是呆板地學習孔子學術,國家滅國他不冤。

    楊廣純粹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他心比天高,好高騖遠好大喜功,把文帝的家底子敗光了。徵高麗,開運河哪一件不是把國家折騰的傷筋動骨。他也許有想法,但堵上國運去實踐他的想法是不可取的。隋朝兩世而亡,他不冤。

  • 8 # 嶽之嵐

    首先,從繼位前的社會環境來看。隋煬帝繼位時接手的是隋朝結束了南北朝割據局面,完成了大一統天下,改變了魏晉以來華夏三百年的分裂狀態,開創了開皇盛世局面,國力強盛。而明朝崇禎繼位時接手的是萬曆皇帝后期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導致國運衰敗,黨爭持續,朝政日益腐敗,加之國庫空虛,天災人禍的社會局面。輪到崇禎手裡已經回天乏術,這是明朝滅亡的原罪,明亡實則是始亡於萬曆皇帝。

    其次,兩人的作為不同。隋煬帝繼位後,沿襲了科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並疆擴土,三徵高麗,開鑿大運河等,這些舉措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可以說隋煬帝不失為一個有作為的帝王,雖然壞事做了不少,但他不是昏君。晚唐詩人皮日休詩云“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來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可見開通大運河對當時及後世都有積極作用。反觀崇禎繼位後,雖然其勤政簡樸,如果處於太平盛世,或許能做個守成之君,但其面臨的社會環境,崇禎卻不是一個匡扶社稷的有為君主。其性格多疑,剛愎自用,對武將不信任,缺乏明斷性格,朝廷政黨傾軋,這些都使得崇禎被祖宗制度套住,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

    三,最終的結局都是亡國之君。隋煬帝雖然是有所作為的帝王,但因其好大喜功,勞民傷財,荒淫無度,終致民怨鼎沸,激化了社會矛盾,在各地爆發農民起義社會動盪中隋朝只有兩世而亡,一個朝代短短几十年命運,殊為可惜。明朝到崇禎帝已經歷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在中國歷史朝代難以超過三百年規律的大限,也在農民起義及關外異族勢力的內憂外患中,崇禎帝讓大明朝最終和他一起,化為歷史的塵埃。在這一點上,覺得崇禎帝很可憐。

    綜上,隋煬帝可惜,崇禎帝可憐。

  • 9 # 宋安之

    當然可惜的不是崇禎帝,而是整個明朝。

    崇禎帝這個人呢,八個字就可以概括“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放在平世,勉強一箇中庸的守成之君,放在亂世,哎說多了都是淚。

    明朝之後的清朝,閉關鎖國不得不說讓人很遺憾,現在大眾印象中清朝是放著熱兵器不用,使用冷兵器,雖然歷史上清朝也使用熱兵器,沒有那麼不堪,但跟明朝比起來差不多是原地踏步,是不進則退了。

    所以說崇禎帝如果不死,明朝還有一些希望,說不定有著更好的發展方向。

    隋煬帝就不可惜了,畢竟隋朝後面是夢幻盛唐。

    以個人來說,隋煬帝有些可惜。

    崇禎帝這個人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隋煬帝這個人呢,其實帝王心術是很不錯的,就是步子邁的太大了。

    因為他有著很大的野心,超越前人,所以不顧國力濫用民力修大運河、三徵高句麗、營建東都洛陽等,結果步子邁太多,搞壞了根基,不成功便成仁咯。

    所以個人認為隋煬帝要比崇禎帝有著更多的可可能,可惜的是他野心太大,實力卻跟不上,只能成為失敗者。

  • 10 # 史無止境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亡國之君都不是什麼好皇帝,比如秦二世、隋煬帝、後主劉禪以及宋微宗、宋欽宗,尤其是在皇帝素質普遍不高的明朝,亡國之君崇禎帝在人們眼裡更不是一個有什麼作為的好皇帝。有人更是認為他剛愎自用,嗜殺成性,一有不順心就殺大臣,殺掉囊崇煥是“自毀長城”,更因此認為他亡國是因為自己的昏庸。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崇禎帝不僅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皇帝,反而有很多可取之處。更令我感到遺憾和可惜。崇禎帝在煤山上吊之前說過兩句著名的話“請(賊)勿傷我百姓一人”、“朕非亡國之君,汝等皆亡國之臣”很多人認為前者是崇禎帝虛偽的表現,後者則是他為自己開脫。崇禎固然不是聖人,但他絕對是一個好人,甚至是一個好皇帝。

    但因長期受到清代官方妖魔化記述以及過分美化李自成起義的影響而對他的評價失之偏頗,甚至這兩句話都被人故意曲解。崇禎皇帝對自己接手下來的江山有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下了每日上朝的祖制,後來隆慶、萬曆皇帝改成了每逢三、六、九上朝的規定。萬曆皇帝更是創造了20年不上朝的先例,但是崇禎稱帝后,立刻恢復了祖制,十幾年如一日的天天上朝,確如自己所言:“朕自御極以來,夙夜焦勞”可以說,他是明朝皇帝中最繁忙、最勤勞、最憂苦的一位。

    不僅勤政,而且廉政。

    登基伊始,崇禎帝就首先從自己做起,毅然宣佈停止專供宮內使用的蘇杭綢緞織造活動,並讓太監從蘇州購置花紡車送進宮內教女紡布以供宮中使用。他自己也常常著多次洗過的衣服,而且為了耐穿,襪子都縫上了布底。崇禎十三年(1640年)七月始,他更是開始穿布衣,吃素食。

    一些歷史學家對崇禎評價很低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崇帝貪財,寧可亡國也不把歸自己用的內帑拿出來毀家紓難。但事實上崇末期內帑裡早就沒有什麼銀子,已經是窮的一乾二淨。崇禎皇帝因缺錢而面臨窘境,李自成眼看要進逼京師,國家窮到拿不出錢來給守衛京師附近地區的軍隊發軍響,直接導致昌平兵變。調吳三桂勤王之議,終於因為經費沒有著落而暫時作罷。這則記載和上面劉尚友《定思小計》中的記載共同說明崇禎帝手中以及國庫中都已經沒有錢財可用。其實只要想一想,如果有私房錢可用,崇禎絕對會拿出來的,如果不拿出來,明朝亡了,他的命都保不住,留下錢財何用?而且如果貪財,不是白痴的崇禎帝難道不明白打敗叛軍之後再徵收稅費能得到更多錢財的道理嗎?

    崇禎帝不僅勤政、廉政,而且還是一個勇於做自我批評的皇帝,他每次施政出現重大失誤之後,國家每次出現重大危機之後,差不多都要下“罪己詔”。在歷代皇帝中,崇禎帝是下“罪己詔”最多的一個。然而即便他做了如此多的努力,明朝還是亡國了,他還是成了殉國的亡國之君。

  • 11 # 北疆之城

    分析歷史不能只從具體歷史人物的角度來分析,我們更應該從歷史物所處的歷史趨勢來解析歷史。

    隋煬帝繼位時,隋朝已經把東南西北的鄰居打了個遍。所以從對外矛盾來看,隋朝是處於強勢的一方,暫時還沒有哪個鄰國能夠威脅到隋朝的存在。

    而對內來看,經過隋文帝時期的休養生息,老百姓的生活相對富足。所以政府與人民的矛盾也相對緩和。

    從統治階級內部來看,世家大族雖然對科舉制有所不滿,但在強大的國家實力面前,他們也並不敢造次。

    從這個局面來看,隋煬帝應該順應這個大趨勢,對外以國家實力為支撐,外交為輔助,讓四夷臣服。對內繼續發展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對統治階級內部,應當逐步抬高科舉制的作用來壓制世家大族。

    但作死的隋煬帝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三次遠征高句麗,士兵與民夫戰死累死人高達百萬。而對外作戰所付出的巨大經濟代價,也被轉移到國內老百姓的頭上,國內的經濟基礎受到撼動。

    而隋煬帝不但不知悔改,反而還變本加厲的為了自己的千秋功業和享樂,不斷在國內修建各種大型工程。這些工程的代價全部被轉移到老百姓頭上,國內的經濟基礎已經接近崩潰。

    當國內的老百姓不滿隋煬帝統治,而烽煙四起的時候,原本被科舉制和隋朝強大國家實力壓制的世家大族,也和老百姓一樣揭竿而起,他們一起顛覆了這個曾經強大的王朝。

    所以在國內外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隋煬帝這個敗家子,竟然也能把一個強盛的王朝弄得身死國滅,他也是不簡單。

    而崇禎雖然也是一個敗家子,但卻和隋煬帝有著本質的區別。

    崇禎繼位的時候,外部有著來自滿清的壓力,要知道滿清是半農耕民族,所以他們對土地有著天然的慾望和需求。因此雙方的矛盾只可以緩和,但不可能消除。

    當時明朝內部,因為時間的積累,也因為制度的缺陷,士大夫階層腐敗無能,軍隊戰鬥力低下。而民間因為土地兼併嚴重,所以農民與大地主大官僚的階級矛盾已經到了快激化的地步。

    此時崇禎皇帝最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對內削弱大地主,大官僚的勢力,減輕土地兼併的程度,以此來緩和政府和地主與農民的矛盾。但他偏偏不這樣做。

    而對外當時的滿清皇帝皇太極,為了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曾經想透過嚮明朝稱臣的方式換取互相貿易的權利。如果崇禎此時答應了議和那麼外部的壓力就可以暫時緩解。他就可以騰出手來專心的整合國內資源。只要國內的矛盾緩和了,以大明的國力,滿清根本就沒有機會入主關內。但崇禎卻拒絕了,理由是華夏怎麼可以和蠻夷議和。

    其結果就是,皇太極不斷地率兵襲擾明朝的邊境地區,而軍事壓力而帶來的經濟壓力,又被崇禎不斷的施加到明朝國內的老百姓身上。最後在地主官僚的剝削和崇禎的逼迫下,國內烽煙四起。

    大明朝最後在內憂外患下被李自成攻入北京,而崇禎皇帝也在煤山自縊而死。

    有人說崇禎的死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不太贊同這個觀點,因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他的最終目的是生存。在生死存亡面前說什麼氣節,對政治家來說是幼稚的話。而領導這個國家的政權,是最應該明白這一點的。如果崇禎在面對內憂外患時,不是較真的去爭什麼名節,而是去爭一些實際利益的話,大明的命運真的未可知。

    總的來講,隋煬帝是把一手好牌給打的稀爛,而崇禎本來手上拿的就是一堆爛牌,大明本來就離死不遠了,而崇禎的亂出手也不過是早點把牌打死而已。

    所以我認為隋煬帝的責任要大於崇禎。

  • 12 # 有意思的檳榔

    如果單純分析隋煬帝楊廣和崇禎兩個亡國之君誰更令人惋惜,

    我覺得是隋煬帝楊廣 如果誰的遭遇更令人同情,

    那我覺得崇禎更令人同情一些 具體我是從兩個方面進行思考的。

    楊廣的令人惋惜是惋惜的市局國運,如果隋煬帝少作一點,別太著急,則隋煬帝可能成為繼秦始皇以來的第二個雄才大略的皇帝 而崇禎帝呢,怎麼說呢,他所處的時代,基本上已經是一個破鍋了,補並不太容易補,如果換個成朱元璋來的話也不見得就能做好

    1.令人惋惜的隋煬帝

    隋煬帝其實很厲害的,文韜武略都能拿的出手,既然說到隋煬帝楊廣的詩詞成就和才華,那我們先來看一首楊廣的詩:“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野望》怎麼樣,夠文青吧,另外楊廣做過10多年的揚州總管,促進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發展,真正的是“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

    再說他的武功,平定南陳,更是一舉統一南北,使隋朝成為了真正的大一統國家。這樣一個牛人,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國內國力強盛,政通人和,國外,沒有啥太厲害的遊牧民族入侵,如果是個守成的君主,這樣的局面隨便是誰幹都是千古一帝,其實李世明就是佔了這個便宜,這樣的局面就算是崇禎那樣的應該也會成為一個名帝。

    但是,我們的隋煬帝不是一般人,也不是蠢人,他是一個聰明人,他想做一番大事業,所以他的年號叫大業。他開創科舉,破除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門閥對皇權的威脅。鞏固皇權。他遷都洛陽跳出了關隴貴族的包圍圈。他修建京杭大運河,加上了南北的交流和聯絡,使分裂數百年的南北方重新融合。功勞堪比秦始皇統一度量衡。

    但是他有點著急了,碰了一個潘多拉盒子,關隴貴族,說通俗點隋朝是個集團公司,隋朝皇帝是董事長,其他關隴貴族階層是董事。隋文帝當皇帝很大層面是關隴貴族支援的,後來的李淵也是管控貴族,也就是說隋朝變成唐朝只是換了個董事長而已。楊廣做的沒錯,他應該削弱董事的權利,加強自己的權利,但他太急咯,真正的關隴貴族消亡也是武則天時期。

    他為了打壓關隴貴族就頻繁對高句麗,讓幾百萬的關隴士兵喪命於高句麗,企圖消滅關隴貴族的基礎,再利用南方軍隊勢力打爛關隴的根基,但是在打爛關隴集團的根基的同時,由於南方消化吸收不徹底,使南方也反叛了。

    隋煬帝后期叛亂四起,一番盛世被打的稀爛,關隴集團趁機換了一個董事長,李淵整裝上陣,所以說隋煬帝這個境遇的皇帝隨便搞一搞都能成為千古一帝。要是你是個大混蛋,搞爛了國家也有情可原,但是隋煬帝是雄才大略的,他做的事都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所以隋煬帝更令人感覺到惋惜。

    2.崇禎更值得同情,

    他不想做亡國之君,但是國家已經是一盤爛攤子,如果不是有點本事的人,是整不好這個爛攤子的,更何況崇禎不是很有能力的人,他能力可以說很平庸,多疑,敏感,謹慎,完全沒有領導才能,他在位17年換了19任首輔,平均一年換一個多,百官之首的首輔都尚且不被信任,其他的官員更不用說。

    在李自成快要攻入北京的時候他曾經授意李明睿上本遷都,滿朝同意,結果因為一個小官的阻撓,說與首都共存亡,他抹不開面子,也不好意思走了,結果還處分了李明睿。事後一點補償都沒有,還踢皇帝背黑鍋,所以滿朝文武離心離德。在李闖攻城時都去迎接,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另外,自己笨吧,老天爺也對你不好,小冰川時期的到來,使大批農田減產,完成大量流民,為起義軍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所以這是崇禎亡國的兩個原因,所以他比較值得同情。

    如果說隋煬帝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是上天的寵兒,只是自己作。那崇禎真的是苦命孩子,祖上留的爛攤子,已經積弱難返。各種問題已經浮出水面,土地兼併嚴重,國家賦稅收不上來,人和方面,文武離心離德,從朱元璋時期就看不上這幫幫自己管理國家的人,工資低的可憐,沒有假期,想打板子就得脫衣服打板子,各種特務檢查,所以文武離德。地利也是黃河氾濫,農田絕收。偏偏崇禎又是一個比較無能的聰明人,如果他像李後主,陳後主一樣醉生夢死,也不算可憐,他憂國憂民,勤勞節儉,但這都對帝國的命運無濟於事,所以崇禎是睜著眼睛,眼看著自己的國家滅亡。所以他才可憐值得同情。

  • 13 # 江千戶

    楊廣開挖大運河徵高句麗等不論對錯感覺有點作,再加上有個高智商高能力親戚,滅亡是沒辦法的。崇禎就不一樣了首先運氣不好,民變、邊患、財政沒錢、東林黨誤國等一系列問題愣是把崇禎拖死,鬱悶。他那句:皆諸臣誤朕一點錯都沒有。

  • 14 # 周易燈花

    楊廣的下場更人惋惜。楊廣是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時,開科舉,築長城,徵高麗,開鑿大運河。他的致命缺陷是總要去挑戰極限。開鑿大運河,工期逼得大緊,弄得民怨沸騰。三徵高麗,大可不必,一個撮爾小國,能掀起什麼風浪?隋朝立國時間短,國力不強,不宜大興土木。開鑿大運河也應分段進行。也難怪他,那個時候的人懂得什麼預決算呢?如果他能量力而行,隋朝的江山可能會更長久。一代雄主,壯志未酬,身死國滅,甚是可借。而崇禎雖然勤奮,卻沒有能力。在用人方面尤其顯得弱智。像曹文詔賀人龍那樣的名將都不能好好使用。李自成兵臨城下,只他封個王就撤兵,他硬是不肯。讓他們捐款,大臣們卻惜金不惜國。他一籌莫展,毫無魄力。他就是一個固執而又自以為是的人。內無股肱之臣,外無忠志之士。其實不一定沒有,是他未能發現。這樣的皇帝不亡國,更待何時。所以崇禎帝真沒什麼值得去惋惜的。

  • 15 # 倒可倒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隋煬帝的江山感覺更遺憾可惜一些。楊廣本來應該子承父業,不要說發揚光大父業,起碼父歸子隨還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其人德不配位,品性極差,完全是敗家的公子。有人說他開鑿了大運河,功勞是有的,這個事實是惠民的工程,可是他開鑿大運河的出發點是為了遊玩用的,其心可誅。這樣的當權者,受苦的還是廣大的人民,不亡國不足以謝天下人民。遺憾可惜的是大好的江山斷送了,其人並無可惜遺憾的。

    崇禎皇帝繼承的就是個爛攤子了,國內矛盾重重,積重難返了,人民已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了。亡國是早晚的事,不是由外到內也是內部起義而亡國的。其本人也不具備治國的才能,雖有動作,難有作為的,且偏信讒言,驅逐良臣,由此看也不是治國的君主的。若是他換在隋煬帝的位置是可以不亡國的,只是明朝已經大廈將傾,他獨木難支罷了。這個並無可惜遺憾的。

  • 16 # 姜楠史話

    柏楊先生說的,楊廣此人有大頭症,一個表現是不允許臣下提出不同意見,輕則免官,重則殺頭,導致最後言路徹底斷絕。二是好面子,因為北韓王沒有來覲見他,在國疲民弊的前提下,爭意氣,三次功伐北韓均無功而返,甚至最後國內內亂爆發,他還是堅持先打北韓。三是好顯擺。每次從大運河下江南,數千個民夫為龍舟拉縴,中國曆代帝王除了石虎,高齊這些奇葩外,稍微正常的帝王,沒有這麼殘民已逞已欲的。或許他在科舉,運河開鑿等方面確有創新,但上不聽忠言,下不惜百姓,隨著自己的大頭症可勁折騰,完蛋也是遲早的事。而崇禎就不同了。他接手的是魏忠賢留下的千瘡百孔的江山,他勵精圖治,整夜整夜的不睡,也不近女色,他為前朝蒙冤的大臣平反,調動本朝能臣效力,想用一個君王最勤懇誠摯的努力來挽救一個龐大帝國衰落的程序。想到崇禎帝就想哭,他的努力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除了他之外所有的臣子和臣民都離心離德,最終導致積弊難返,無力迴天。在一繩吊頸時,他有沒有想過,如果是換個時代,他也可以創造一個輝煌省世,可憐,可嘆!!!

  • 17 # 袁氏無雙

    我們先來看看伴隨隋煬帝身上的詞條吧:東征西討,窮奢極欲,大興土木,殺兄屠侄,毒殺父親,非禮庶母,生靈塗炭,六親不認。他的功過飽受爭議,在史在政的人一定給予他極高的評價。但是從道德與芸芸蒼生看來。這還算得上一個人嗎?他那點能拿出來給予人來做標榜。他的“功”也是他自己身下的黎民百姓用壘壘白骨堆砌而成。一切皆因果,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明代在萬曆之後,宦官干政弄權。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歷史接力棒交到崇禎之手時,已是內外交困。無力迴天了。如果當年天啟皇帝傳的不是皇位,而是土木工程活計給他,那麼崇禎會是一個好的工匠,好的作曲家。也是一位好的丈夫吧。他和田妃琴瑟和鳴,風華流溢。即使景山自盡後,清世祖還是追封了田妃,並與崇禎一起葬於明思陵。

    以上種種表明我的態度,崇禎本來只想安靜的做個美男子。奈何天不幫他。所以我認為崇禎是值得遺憾而可惜的。

    手機打字好累啊,好多話只能省略著說,希望見者能懂我。

  • 18 # 替天行道吧

    簡單點說一句話四個字 沒有遺憾 一切都是命 過去了就讓它過去吧……

    如果硬要找點遺憾什麼的 個人更同情崇幀一點 大明江山到他手裡時已經快掛了 他從第一天當皇帝開始就老老實實 兢兢業業的、那又有什麼用……氣數已盡……

    楊廣嗎就有點心急了點.做事他媽的缺心眼還死要面子……雖然辦成了幾件利國利民的大事、但也傷了元氣 還死活要打高麗打就打吧 還他媽的用上百萬人去打、估計高麗給他送的美女玩的他不爽吧......

    打輸了一次還要搞第二次活生生的把老子留下的大好江山給丟了.

    好了結束 拿錢買菸去了……

  • 19 # 減肥研究所

    個人感覺:楊廣咎由自取,崇禎有道無福。楊廣好大喜功,三徵北韓,又大興土木,把大好盛世搞砸了。崇禎勵精圖治,偏偏趕上自然災害頻發,蝗蟲,北方遊牧民族崛起等等諸多因素,中興不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嫦娥和后羿的關係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