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465424935672

    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方法就是好的學習方法!不適合自己的就不是好方法

    一、關於語文知識

    語文知識的學習內容比較多,文體有議論文、記敘文、詩詞曲賦、小說(“4學分”為說明文);從作品的時代看,有古代、現代、當代之分;“6學分”的還有外國文學作品。對於利用業餘時間學習的考生來說,量是很大的。學習貴在得法。方法正確,可以事半功倍。當然,學習方法因人而異,我認為,可以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注意抓重點。重點如何抓?不同文體的作品重點不一樣,精讀和泛讀課文的重點也不一樣。概括地說,每篇課文主要抓作者、作品(課文的出處)、字、詞、句、章等幾個方面。

    作者,主要注意時代與國籍。主要代表作、藝術風格及生平大事。比如,屈原,是戰國時楚華人,代表作為《離騷》,藝術風格是“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采華麗,富有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其中的核心是“積極浪漫主義”。其他內容則可以一般瞭解。再如,郁達夫,他是現代文學史上很有影響的作家,曾經組織過創造社,參加過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其小說主要採用“自敘傳”的方式和第一人稱的寫法。代表作有《沉淪》、《薄奠》、《出奔》、《春風沉醉的晚上》、《他是一個弱女子》等。再如,高爾基,是俄羅斯革命作家,前蘇聯文學的創始人,代表作是長篇小說《母親》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等。

    作品,如《季氏將伐顓臾》出自《論語·季氏》篇(課文註釋1交代出處,每篇必看),《論語》是語錄體散文,內容是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為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主要著作。《風波》選自《吶喊》,《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再如《石崇與王愷爭豪》選自《世說新語》;《爐中煤》出自郭沫若的《女神》,等等。比較而言,“4學分”的在這方面要求不高。

    字詞,不僅指文言文、詩詞曲賦中的難字和古今義不同的字詞,而且包括現代文中的一些字詞。“非我愆期”的“愆”,“有為神農之言”的“為”等固然在命題範圍內,現代文中的“大去”,“賦閒”等也可能考到,不能不注意。當然主要是文言詞語。

    文言文中單音詞居多,如“耶孃妻子走相送”,“妻子”指“妻”和“子”兩個概念,不能只解釋為“老婆”。

    文言文中一字多義的現象非常普遍。比如“之”,一般解釋為助詞“的”,但《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之”,釋為“到……去”(釋為“去”不對),“不如早為之所”中的“之”,是名詞“她”,應該嚴格加以區別。《季氏》中三個“過”,分別用作動詞、形容詞、名詞,詞義差別很大,值得重視。

    文言文中實詞活用的現象比較多。動詞的使動用法:如“既來之,則安之”,“有糧者亦會”,“有衣者亦衣”,其中的“來”“安”“會”“衣”均為使動。意動用法,如“子萬民”,“侶魚蝦而友糜鹿”,其中的“子”,“侶”,“友”均為意動。名詞作狀語,如“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學而時習之”中的“夜”“四”“時”均作為狀語,翻譯為“在夜裡”,“從四面八方”“經常地”,等等。還有名詞用作動詞,如“順流而東也”,“匍匐前稱弟子”中的“東”,“前”翻譯為“向東”,“向前”等等。解釋這些字詞時應堅持字不離句的原則,就是這個字要在句子中能說得通,否則便不對。

    句,文言中的句式比較特殊,與現代漢語句式不同。判斷句,一般不用聯絡動詞“是”,而用“××者,××也”表示判斷,如“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譯為李將軍名廣,是隴西成紀人”。被動句,往往用“於”、“見”、“為”引出主動者,如“勞力者治於人”,“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就是典型的例子。倒裝句,有幾種情況,一是主謂倒置,多用在感嘆句中,如“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二是賓語前置,其一是在否定句中,如果出現否定副詞“不”、“莫”、“未”,那麼句中的賓語可提到動詞前面,如“莫己若”,“未之有”,“不我若”;其二是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一般可提到動詞或介詞前面,如“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賓語“爾”,“何”都前置了。三是定語後置,如“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雨花臺者”,定語是“問桃葉渡,雨花臺”,翻譯時應放在中心詞“士女”的前面。總之,翻譯句子應掌握句不離文的原則,即這句話要在全文中能結合上下文講通。

    章,指文章的篇章結構,包括思想內容和藝術性兩方面。這是重中之重,也是學習的難點所在,更是考試的重點。

    思想內容的掌握可以根據課本中的提示,先分段,歸納出段意,弄清楚一段中講了幾個層次,比如《諫逐客書》論證部分分三層,即以古論今,以物論人,就事論理三個自然段,而“以古論今”一層中,又列舉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個例子,接著又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客卿在秦國曆史上的貢獻。仔細劃分好層次,容易把握其內容。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總結全文的主題或中心。

    藝術性主要從構思、寫作方法、修辭手法幾個方面去把握,比如《前赤壁賦》在構思上以清風、明月、流水為線索,結構文章;寫作方法是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結合為有機的整體,運用主客對話來說理;語言表達上注意駢散結合,穿插歌詞、對話,顯得生動活潑。

    理解篇章結構,應學會分析文章。不僅要抓住幾條筋絡,幾個概念,而且要能舉例說明,有血有肉。比如《風波》中七斤和趙七爺的形象,既要了解他們分別是愚昧落後的農民典型、善於韜晦的帝制餘孽,又要把握他們的具體特徵,趙七爺的辮子和竹布長衫的變化和作用便不容忽視。把握藝術性也是如此,如《張中丞傳後序》的夾敘夾議和場面描寫,必須進行分析加以理解。

    這些做起來不太容易,又無捷徑可走。好在教材上都有提示,考生認真參照“提示”,深入鑽研教材,掌握了基本方法以後,便可以舉一反三,化難為易了。

    其次,運用巧妙的方法幫助記憶。比較法,如歷史散文中,《左傳》是編年體,《戰國策》是國別體,《史記》是傳記體。再如,培根、莫泊桑、契訶夫、歐·亨利的國籍分別是英、法、俄、美,幾個外國作家就不至於混淆起來。綜合法,如現代作家大多參加過文學社團,郭沫若、郁達夫曾在日本組織過創造社,而茅盾、朱自清、冰心則參加過文學研究會。巴金既未參加創造社,又未加入文學研究會。再如,教材中,北宋的作家有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柳永,南宋的作家有陸游、辛棄疾,而李清照是跨北宋、南宋兩期的作家。“4學分”教材中說明文單元,錢學森、竺可楨、茅以升、華羅庚都是自然科學家,分別是核物理學家、地理學家、橋樑專家、數學家。這就比較容易記住了。個別記憶法,如老舍是滿族,沈從文是苗族,[越調]是諸宮調調名,《世說新語》是筆記小說集,等等。

    複次,掌握一些文學常識,這不單純為了應付考試,而且在生活中也常會用到。如古體詩與今體詩的區別,律詩與絕句的區別,詩、詞、曲、賦的形式特點,諸子散文與歷史散文的特徵,等等。有興趣的考生可以分別把散文、韻文分門別類用線索貫穿起來,或者瀏覽一下“附錄”中的“中國文學史概述”,對於各種文體的發展線索就清楚了。

    最後,背誦一些詩詞名篇名句。中國文學源遠流長,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流傳了一千多年而歷久不衰,作為炎黃子孫,不能不瞭解。教材中選的詩、詞都是思想性與藝術性結合得最好的佳作,讀熟背誦應該是一種享受,而絕不是負擔,又何樂而不為呢?

    二、關於作文

    作文是對考生思想修養、語文知識、表達能力的綜合測試,在試卷中佔40分,是“把關”的題型,也是考生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6學分”試卷的作文考議論文,命題有三種類型,一是命題作文,二是材料作文,只考過一次(關於“羅程殺人”的一段材料),三是材料加命題。從近年命題的情況來看,命題作文與材料加命題可能性大。而材料加命題是兩種命題形式的綜合,這類作文既受命題的限制,又必須緊扣材料,操作難度大,考核比較全面。比較而言,這種形式最難寫,但考試可能性最大。

    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寫作基礎,適當練習寫幾篇作文,請老師批改,指出缺點,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那麼,如何練習呢?

    審題。把試卷上所提供的材料和命題認認真真看三遍,要一字不漏,聚精會神。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如果審題錯了,就會下筆千言、離題萬里,後果不堪設想。

    一審材料,看材料給我們提供了什麼資訊,有什麼要求?材料與題目有什麼關係?

    二審文體,一般是議論文,但還必須看清楚,以防意外,應以試卷題目要求為準。

    三審題目,看看題目與材料有何聯絡。抓住題目的關鍵詞。

    四審字數,一般要求600字至1000字。

    五審其它要求,如聯絡實際,聯絡切身體會,不得出現本人姓名,等等。

    立意,一是根據材料和題目,確定中心論點,有時題目就是中心論點。二是確定分論點,這是比較重要的步驟,也是有難度的一項工作,一般圍繞中心論點,再分二至三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可自成一段。三是選擇證明論點的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事實論據分為歷史事實和現今的事實包括資料,一般舉兩個事實論據,可以安排一個歷史事例,一個現今事例;一個正面的事例,一個反面的事例。這樣說服力更強。在寫法上可採用一詳一略的方法。而理論論據可以是科學原理、定理、公理、定律、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諺語、俗語。理論根據可以使文章具有深度,提高文章質量。選擇的論據要注意典型,精當,以一當十,以少勝多。當然,立意不僅要考慮寫什麼,還要考慮不寫什麼,與中心論點無關的東西,一個字也不能寫。

    謀篇,選擇了材料以後,就可以考慮文章結構佈局,材料的安排配置。由於考試時間有限,來不及打草稿,通常採用列提綱的方法。在可能的情況下,提綱愈細愈好。一篇短小的議論文,一般分三段,第一段提出論點,一篇優秀的議論文,論點總是極其鮮明的,如《諫逐客書》、《五代史伶官傳序》、《論毅力》、《今》等都是開門見山,開宗明義的。第一段兩、三行字即可,切忌吞吞吐吐,欲說還休,更不能“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開頭簡潔,論點鮮明,可以使人一見鍾情。第二段證明論點,是文章的主體,可按幾個分論點,依次進行論述,注意舉事實,講道理。本著正反結合,詳略得宜的原則去統籌安排。論證方法一般常用歸納法、演繹法或類比法,可選用其中一種,也可以幾種並用。不僅要注意論述層次清晰,而且要注意邏輯性,還要精心設計每一節的開頭語,考慮節與節之間的過渡關聯詞語,乃至於一些典故、成語等細節問題。第三節是結論,總束全文,要戛然而止,饒有餘味,文字要乾淨、利落、精煉,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理成文透過去粗取精的加工,把文章抄寫到試卷上。由提綱到文章,不僅是文字的充實發揮,而且是精雕細刻、推敲琢磨的過程。既能表現出基本功,又能展示各自的才華。相同的提綱,不同修養的人可以寫出不同的文章。還要注意抄寫的規範,如語言通順、文字工整、標點進格,行款格式等方面。

    修改,文章寫完,還要抓緊時間修改一遍,可以採取邊看邊改的方法。主要是拾遺補缺,查詢紕漏,如多字、漏字、錯別字、語句不通、標點錯誤,等等,都可以透過修改而加以解決,使文章臻於完善。反正,如果不加以修改,這些隱藏的問題,就會影響文章的質量,影響得分。

    作文的生命是“新”,考生寫作力求能寫出新意,有了新意質量就高了,自然也能得高分。但考試不同於平時,一般考生心理比較緊張,能正常發揮自己的水平就是大幸,何談超常發揮呢?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強調求新,而是強調先求穩,或曰“穩中求新”。也就是先求穩,再求新。如果片面求新,則有風險。對於絕大多數考生,還是以能寫出一篇平達通順,中心突出,符合要求的議論文為好。

    “4學分”考生的作文不同,《大綱》要求:“考核的重點是議論、說明和記敘的能力”,措詞比較含糊,結合近年來的考試命題情況,出夾敘夾議的文章,可能性比較大。從比“6學分”降低一點要求看,則應以記敘文為主。寫記敘文應注意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前因、後果,尤其要注意記敘文中的議論,做到議論與記敘相結合,請記住,記敘是議論的基礎,議論是記敘的昇華。比如,1998年考試作文題是《心願》,要求是記敘文。記敘自己確立心願到實現心願的經過。主要筆墨是記敘,但有些部分可以適當議論。比如,為什麼要確立這一心願?實現了這一心願有什麼重要意義?等等。有了些許議論文字,文章就有了靈魂,文字便增加了閃光點,通篇虛實結合,就血肉豐滿了。不過,應該注意,議論篇幅不宜太大,適可而止,三言兩語,畫龍點睛;不能喧兵奪主。論說成分只能是輔助,是佐料,是調味品,不可大段議論,遊離於主題,那反而降低文章的分量。所以夾敘夾議應把握好這個度。

    “4學分”作文的步驟略同於“6學分”作文,只是將純議論改為夾敘夾議罷了。記敘文也有自身的特點,就是要波瀾、曲折,不能一覽無餘。“文似看山不喜平”,應儘量採用倒敘、插敘、補敘等手法,要善於設定懸念,做到尺水興波,避免平鋪直敘。還要著力寫好事情發展的過程,即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適當講究文采,注意運用修辭手法,加強文章的可讀性。

    記敘文中除了可以穿插議論,還可以穿插說明。只要掌握說明的方法,如定義說明、比較說明、比喻說明、舉例說明、圖表、資料說明等等,在必要時進行說明就可以了。

    “4學分”作文考試應熟練掌握以記敘為主,穿插議論、說明的寫作方法。

    三、注意事項

    經常與一些自學考生接觸,發現不少人在自學方法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現歸納成幾個方面,提請考生注意。

    一是正確處理課本與參考書的關係。自學任何一門課程都必須以綱為綱,以本為本。自學《大學語文》必須以課本為主,根據“大綱”的要求,認真學習每一篇課文,特別是精讀課文,不僅要掌握字詞句章,而且要深入到細部,掌握其內在的知識點,比如《香市》一文,文章首尾兩次出現“農民”,有何深意?《背影》中先後四次出現“背影”,各有何作用?等等。但不少考生想走捷徑,往往將教材束之高閣,而死死抱住參考書,作為救命稻草。我以為,這是本末倒置。我們不反對看參考書,而應該結合課本有針對性地參閱參考書,如果脫離教材,單獨看參考書,那是不可取的。何況現在受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各種參考書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如果不檢查質量,而盡信參考書,有時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可以不看參考書,而必須熟讀文字。

    二是正確處理語文知識和寫作的關係。不少考生存在偏廢現象。有些人在課文上下的功夫多,但懶於練作文,自以為考試時能發揮靈感。殊不知,我們寧可相信汗水,而不可依賴靈感,何況靈感也是由汗水孕育出來的。可能有的學員從事文字工作,自我感覺良好,也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作文。我以為還是要加強作文訓練,尤其是要適應考試需要,不打草稿,只列提綱,直接由提綱擴充為作文。至少練三篇作文。可以把前幾年考過的作文題目練習一下。另有一些考生作文水平不錯,以為能得高分,所以在語文知識方面花時間不多,存在僥倖心理。特別對於文言文,難以讀懂,便繞道走。走馬觀花,不求甚解,似懂非懂,一考就錯。我建議凡是應考的考生都必須把課本認真讀兩遍,力求甚解。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求取知識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只有尊重客觀規律,循序漸進,勤學多問,才能成功。總之,語知和作文兩手都要抓。

    三是正確處理文言文中字詞理解與文章分析的關係。有的考生花了很多精力去弄懂文言字詞,也確實取得了成效;但放鬆了對篇章結構的全面把握,結果對於一些大的問題卻所知不多。諸如人物形象,藝術風格,修辭手法等反而被忽略。這其實是抓了芝麻,丟了西瓜。弄懂字詞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課文,如果片面強調字詞,而忽視文章分析,則是原地踏步,雖樂此不疲,卻永遠到不了彼岸。退一步說,一兩個字詞沒弄懂關係不大,而整個課文不能理解則可能鑄成大錯。所以,應該把疏通文句與分析文章結合起來。

    四是注意考試中非智力因素的發揮。這與自學無關,而是考試技巧。這個方面內容很多,我只簡單說幾點。諸如在答卷時間安排上,保證作文的足夠時間,寧可犧牲幾個小題,也要保證作文寫好;答卷書寫要工整,字跡要清楚;論述問題時條理要清晰,注意舉例分析要全面具體,不要三言兩語,草草了事,等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每一個考生只要態度端正,目的明確,方法適當,再加上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毅力,那麼,這門課程是可以學得很好的。這不僅能使你成為一名合格的大學畢業生,而且對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努力吧!勝利一定屬於你的!

    思維有兩個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異,二者缺一,思維就不能起飛。求同,在於認識事物的共性,從而發現規律;求異,在於認識事物的個性,從而發現特點。這兩者之間,互相聯絡,互相轉化。發現規律與發現特點都是發現事物的“本質”,都是思維中的“創造”。語文學習離不開這“兩翼思維”。

    從語文活動方法的角度說,語文學習離不開“兩翼思維”。語文學習在許多方面需要“求同”。怎樣學好語文-這是要探求的第一層次的規律。怎樣聽,怎樣說,怎樣讀,怎樣寫--這是要探索的第二層次的規律。怎樣聽講課,怎樣聽廣播,怎樣聽談話,怎樣交談,怎樣演講,怎樣論辯;怎樣讀說明文,怎樣讀記敘文,怎樣讀議論文,怎樣讀文學作品;怎樣寫說明文,怎樣寫記敘文,怎樣寫議論文,怎樣寫應用文--這是要探索的第三層次的規律。還有第四層次,第五層次,等等。不善於“求同”,就只能在“感性”的世界裡碰撞。語文活動同樣有許多“求異”的事情需要做。學習語文與學習數學有什麼不同,聽廣播與聽講課有什麼不同?說話與作文有什麼不同?讀一般實用性文章與讀文學作品有什麼不同?甚至讀詩歌與讀小說有什麼不同?等等。不善於求異,就不能因事設法,各循其路,也就不能取得學習的高效率。

    從語文活動內容的角度看,語文學習更是需要“兩翼思維”。先說讀,比如讀巴金的散文《燈》。他由“山那邊”平房裡射出來的幾點燈光,聯想到自己過去雪夜行路時看到的“一點豆大的燈光”,又聯想到歐洲古代傳說中的哈里希島上指引航船的燈光,又聯想到古希臘女教士希洛為自己的情人點燃的火炬,最後又聯想到自己的一個友人投水被救後看到的一盞燈。這些“燈”各個不同,不同在哪裡?這些“燈”又表達著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主題是什麼?這就需要“兩翼思維”。比如我們讀過魯迅的若干篇雜文,能否說出一點魯迅雜文的共同特點?再縮小一些範圍,我們拿《記念劉和珍君》和《為了忘卻的記念》做一比較,它們的共同之處在哪裡?不同之處在哪裡?透過比較,啟動兩翼思維去讀,實在是閱讀的重要途徑。

    再說寫,要把文章寫好,同樣需要兩翼思維。比如魯迅雜文的特點,有人從魯迅大量的雜文中提煉出兩大特點,一在於它的戰鬥性,一在於它的多彩的筆調。有了這個認識,自然就可以動筆為文。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小人”,這是一批靈魂卑下的人物。如果我們研究一下這批角色,抽出它們靈魂中某些共同的特點,不也可以寫一篇很有意味的文章嗎?生活中有人把野蠻當勇敢,指改革為折騰,你若能把它們的本質區別說清楚,不也就是很有價值的文章嗎?高考作文中,《鳥的評說》中的鳥兒們的共同特點是什麼?調查材料中讚賞別人的樂於助人與自己臨事的“悄悄走開”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這兩幅漫畫的共同點在哪裡,“我更喜歡”其中一幅漫畫的“更”體現在何處?這些都需要“兩翼思維”。作文不會寫,往往是因為不會想。會想才能會寫,兩翼思維就是“會想”的表現之一。

  • 2 # 無為者有為

    學習語文是屬於文科的內容,重在死記硬背,還要大量閱讀,掌握語法知識等。

    背誦經典文章、名篇佳句是培養語文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這樣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方法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古人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法,大量閱讀是學好語文必需的功課,因為在大量閱讀中,可以獲取很多的知識,還有一些生詞生字,詞語的豐富量也會得到顯著提高。大量閱讀自然需要一目十行,以求提高閱讀速度。閱讀速度,也是近幾年考試考查專案之一。想要多讀書就必須掌握讀書的方法,當然,最重要的是讀得快,讀得快需要掌握閱讀方法,特別是快速閱讀法,此法建立於訓練大腦反應能力基礎上。比如jint的速讀記憶訓練工具就基於眼腦直映原理來專門重點訓練眼晴看得快和大腦馬上反應並記憶的眼腦快速反應協調機制,長期訓練大腦反應得到提高,自然閱讀的速度提高了許多,這樣就能閱讀許多書籍了。

    為了寫出好文章,平時,需要“練兵千日,用兵一時”,要多寫文章,也可以多寫日記,透過練筆,提高書面表達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改,反覆閱讀自己定的文章,刪除多餘的話,修改病句或者哆嗦的話,補充一些沒有說到的內容,讓文章讀起來更通順。透過修改,一篇精華文章就誕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玫瑰代表什麼藍玫瑰花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