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如果說二戰期間,最能體現同仇敵愾、密切合作,一定是盟軍中的美英軍隊,他們在地中海、在非洲,尤其是一起跨過英吉利海峽,解放歐洲;如果說如何說明他們之間的關係,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說:“英美不分家”。

    其實,大多數人都認為英美一家親,儼然是“鐵板一塊”,卻很少有人知道在盟軍中,兩軍的“摩擦”是最大的。經常是惡語相加,暗地使絆,彼此誰也不服誰的。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兩軍的比較中尋找答案。

    首先,兩軍的兵員素質不同,對待戰爭的看法也不同。

    解放歐洲前夕,美陸軍的步兵師並不是精銳部隊,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相對各國來說,兵源素質較高。他們平均年齡26歲,半數以上都是中學畢業生,並且十人中有一人受過高等教育。正如《美國陸軍史》中所描述的:“他們是歷史上所有軍隊中受教育程度最高計程車兵。”

    由於年輕和文化素質高,對於戰爭的認知也就有了清晰的看法。那就是為什麼而戰?如何戰鬥的問題。在面對重傷或者死亡時,這些年輕計程車兵普遍認為自己很機靈,受到良好訓練,這些事攤不到自己頭上。所以,初上戰場的美軍新兵不怕死。

    結果戰爭的洗禮,讓他們對死亡有了理性的認識。但不是怕死,而是變得更謹慎了,更仔細地注意自己的隱蔽,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來避免危險。也就是我們老一輩革命家常說的,儲存自己,是為了更好地消滅敵人。

    而英軍又是另外一回事。普通士兵的受教育程度或健康情況都不及美國士兵。表面上看,他們注重軍人養成,如著裝、敬禮等等,比美國兵好很多;但在戰爭中,他們在接受與執行命令卻比較鬆懈。

    德軍橫掃歐洲時,英軍中的老兵曾遭到痛擊。在新加坡,他們的海外軍團向一支裝備較差的日軍投降;在託布魯克,向德軍投降等等。在阿拉曼,英軍取得第一次勝利,那是因為非洲軍團在軍需物資、武器和兵力各方面都不及他們。

    他們並沒有表現出多少殺人的衝動。他們會因要泡茶喝而放棄追擊,甚至在彈藥不足、燃料用盡,或被包圍的情況下迅速投降。就連蒙哥馬利向他的上級彙報的提到:“我們英軍小夥子的問題是,他們天生就不是殺手。”

    這種差異,讓美軍打心眼裡看不起他們,經常的貶損他們。

    其次,作戰經驗的多少,是他們彼此不服的根源。

    在大多數英華人看來,美軍是新手,缺乏戰爭經驗,主要依賴大量精良的裝備和後勤供應。他們對所有美式的東西不免流露出目空一切的蔑視,他們自認為英軍的技術、方法、戰術和領導才能是最先進的,有責任訓練與教導美華人。

    其實,大部分的英軍也未見過戰爭場面,戰爭經驗也很少。在與德國交戰的4年中,只有少數幾個師經歷過戰鬥。同時,一戰的陰影籠罩在英國青年的心頭。更人擔心的是,軍隊中的高階軍官大都是塹壕戰的倖存者,曾經的噩夢,使他們不再相信攻擊性的戰役,更不相信直接的正面進攻。

    當命令他們向前衝鋒時,他們不願去。他們知道這樣做非常愚蠢,認為是徒勞的,甚至是等於自殺。他們錯誤地將一戰的教訓適用於所有戰役。說白了,就是怕死。但他們卻還在恥笑美軍的“傻”勇敢。

    當然,美陸軍在當時,是最缺乏經驗的軍隊。被挑選出來參加西北歐戰役的近50個師中,只有2個師曾經參加過戰鬥。然而,他們憑著自己的熱情和魯莽大膽的態度,很快就解決了經驗缺乏的問題。

    美軍十分反感打仗不勇敢的英華人。當然,他們也是有原因的,英國的兵源幾近枯竭,擔負不了重大損失。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英軍的謹慎過於現實主義了。但恰恰是這一點,在美華人看來,減少傷亡的有效辦法就是進攻,而不是躲起來等死。

    更為重要是,他們的摩擦還來自於誰來主導盟軍。常話說得好,強龍不壓地頭蛇。在英華人看來,美華人遠道而來,在他們的國家,就應該唯命是從,聽從他們的擺佈。

    而美華人認為,對方的武器裝備都是靠美方支援的,現在到倫敦是為了幫助他們打仗。隨著更多的美軍為了登陸歐洲大陸來到倫敦,這種優越感越來越強。更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是,美軍的待遇比他們好許多。

    為此,常聽到英軍常取笑美軍是“津貼過高,性慾過強,來人過多”,而美國大兵回敬說他們報酬過低(這是事實),性慾冷淡。這個傳聞或許是真的,因為他們有錢揮霍,倫敦女孩子自然地轉向美國大兵身邊。

    其實,美英雙方心裡都明白,在盟軍中,英國部隊只有美方的1/4。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軍,英國想要美國聽他們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當然,他們的“摩擦”相對而言,還是屬於“人民內部矛盾”, 相互協作,一致對外是他們的基本共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因為什麼放棄玩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