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zhang866683
-
2 # 濱州拾光自習室
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大人看著就好了 ,不要插手讓孩子獨立完成,可以從小事培養,小時候先讓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慢慢的讓他洗自己的內衣,孩子的獨立性都是從小培養的
-
3 # 15290849758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思想,作為家長,跟孩子做好有效的溝通,有效的陪伴,以及正確的引導!
-
4 # 您的健康教育生活顧問
我個人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踐經驗來說,我認為在從小撫養和教育孩子的時候,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身體健康,我每天都能遇到一些孩子,從幼兒園的到初高中的都有,在我眼裡幾乎沒有幾個孩子是真正健康的,大部分的孩子身體健康都有問題,當孩子身體健康出現問題的時候,孩子的身心都會受到影響,比如好動、脾氣暴躁、易怒、易感冒等,有的孩子甚至會由於感冒引發肺炎等比較嚴重的疾病,有不少孩子學習成績上不去也是由於自身的身體健康有問題了,從而影響了孩子大腦的記憶力和反應力等。
接下來就是父母首先要有正確的習慣,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步帶動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父母親積極運動、喜歡看書和聽音樂等,都是在教育孩子和帶動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再就是當孩子有很多問題的時候,做父母的一定要耐心的去為孩子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還要注意方式方法,要做的講解的話語是孩子聽的懂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去自我成長和展示,只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時候我們在孩子的請求下再去幫孩子,還有就是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要告訴孩子犯錯的結果,還有就是提醒孩子怎麼才能不犯錯或者少犯錯。
-
5 # 仁智睿者
對於孩子,我們家長必須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首先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長大以後也是他們自己獨立生活,做家長的只能引導他們,從小培養他們獨立意識,無論學習或生活儘量讓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樂觀面對困難,把困難變成促進提高自己能力,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不以學習成績高低判斷個人好壞的標準,即使成績不好,也可以培養獨立生活的技能,即使將來走上社會幹的是勞力的技能,也引以為榮,快樂面對人生
-
6 # 安帝醬菜孫東梅
父母們一定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口渴了,你起來給他拿水;孩子的房間亂了,你起身幫他收拾整理;孩子說“媽媽來”,你就伸手幫他擺正他的玩具……
但這種幫助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怎麼樣才能讓孩子變得更獨立一些?其實,在孩子獨立的路上笨拙求救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哪有真的“鐵石心腸”、任何情況都能堅持“你自己來”的父母呢?很多時候,父母的某些做法真的會成為孩子獨立的障礙。
擔心和負罪感
看著孩子慌亂的用小手扒食,弄得自己渾身凌亂的時候,家長的內心或許會變得非常糾結:到底要不要干預,幫助他重拾乾淨的狀態,把飯粒都撿回來,把食物都擺放好呢?他還那麼小,他真的吃得飽嗎?這些,是家長在當下的“負罪感”。
如果我出手了,孩子可以變得更乾淨整潔,也可以吃得更多,至少我能保證他能得到成長所需的能量;但是如果我不出手,孩子就多了一次學習獨立的機會,難道孩子自己就判斷不出來他自己想要的飯量和份量嗎?
家長會在面對孩子的獨立與否的事情上,有很多的困擾和疑慮,總是免不了的“擔心”孩子!這些負罪感,都會影響到我們對孩子教育方式的選擇,願不願放手,以便讓孩子變得更獨立。我們的擔心和負罪感,成了孩子獨立的障礙。
一味的順其自然、靜待花開
作為父母,有時候會陷入一個怪圈:雖然讀了那麼多的育兒書,但具體到生活中,卻常常分不清,孩子到了哪個階段我們需要介入引導?哪個階段又需要我們順其自然?什麼事對他來說是學習、練習一下就能達成的?什麼事對於他來說又是遠超能力範圍的?作為父母太容易淹沒在日常的瑣碎裡,分不清。
-
7 # 快意連珠
感謝邀請。對於孩子,無論孩子是十歲還是七十歲,在父母眼中,他(她)永遠都是孩子。在我大天朝,“養兒一百,長憂九十九”的說法,只能說有這種想法的父母,他的孩子真是幸運也是不幸運的。幸運的是,他無時無刻都有父母的關照;不幸運是他永遠也單飛不了!一旦失去了父母的保護,他就會經歷常人所經歷的挫折的10倍。怎麼樣才可以對自己的孩子放手?那就是父母或者是長輩,要做好“傳、幫、帶”,要教會孩子,學會“漁”,而不僅僅給予孩子“魚”。挫折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但一顆強大的心也是能夠鍛煉出來的,不要怕他(她)受到傷害,雛鳥只有翅膀硬了,才可以單飛,才可以自己築自己的家。如果父母愛他的孩子,就要在適當的時候放手,讓他們自己得到鍛鍊,堅強而茁壯地成長。
-
8 # 三尺講談
對孩子適度放手,有利於孩子動手能力與自理能力的綜合培養,更有利於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長,但是,這個“度”如何把握?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想從以下幾個階段談一談我個人的見解。
一、學齡前階段。理論上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何幫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是做父母的神聖而崇高的責任。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些年輕的父母們又都做了些什麼呢?他們大都或忙於工作,或忙於生活而疏忽了對孩子的培養,養育管理孩子的重任往往就落在了家中老人們的肩上,這種隔代的培養本身就有與生俱來的善意缺陷,因為老人們對孩子或溺愛、或順從,最後給孩子的教育問題留下了隱患。其實,嬰幼兒時期的教育問題可塑性很強,孩子模仿能力也極強,寶爸寶媽們只要能親力親為,正確科學地引導,都能達到預期的結果。所以,年輕的寶爸寶媽們一定要有責任意識,孩子是你們自己的,再甜蜜溫馨的親情也替代不了父母對孩子的愛。
二、小學階段。我們知道,小學階段是孩子們真正邁出父母懷抱的第一步,大部分父母覺得把孩子送到了學校,自己的任務完成了,自己就輕鬆了,責任就小了。我覺得其實而不然,教育孩子的任務和責任不但沒有減小,相反,而是增大了,孩子們正式開始接收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家長本身也需要與孩子同步提高,適度的放手是可以的,但絕不能放任自流,我們放手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學習自理能力的練習與養成,不能放手的是對孩子各方面錯誤的及時糾偏和科學指導。
三、中學階段。隨著孩子們身體的健康成長和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家長朋友們應該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欣慰,但是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們最容易“跑偏”的時期,因為孩子們的心理正緊隨生理的變化而變化,我們不僅僅應該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更應該密切注意孩子的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時常與孩子們保持心靈上的溝通。對於一部分家長來說,輔導孩子的學業自己已經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所以,關於學習方法的探討以及孩子在學校的閱歷和想法,都可以作為與孩子交流的話題,讓孩子時時處處都能夠感受到您的關心和關愛,能夠感受到您在學習生活等方面對他奉獻與支援。
總之,各個時期都應該生活上適當放手,精神上適當放鬆,有缺點適當批評,有優點就大力地賞識表揚,這樣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很有意義。
-
9 # 跳舞的皮皮峽
首先要確定一下孩子的情況?什麼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
那種不打不成才的孩子,能不能放手?
估計這是很多家長在放手之後的困惑,不干預孩子吧,自己焦慮;干預吧,又怕孩子不開心。如果隨意放手了。後面又要管控起來,孩子反抗的更厲害,又放手,又管控。來來回回,家長和孩子都是身心疲憊。
為什麼想要家長放手?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處於“折騰”狀態:孩子非常叛逆,或是沉迷於遊戲,或是顛倒黑白。
家長已經使出渾身解數,但還是苦於沒有招數,只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和方法。或者某一時刻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但最初還是想透過這個“手段”來獲得孩子的改變。
還沒有到青春期的孩子儘管不是這樣嚴重,但是問題是越管越糟糕,親子關係更加糟糕。
家長在放手之前應該如何對待孩子的?
嚴格控制包辦孩子過多的事情,有些還會把孩子當做汽車開,操控著孩子前進的方向,決定著在哪加油(孩子什麼時候補課,補什麼……),什麼時候在哪修理(想批評孩子就批評)。
一直被司機操控的汽車,司機突然放手了,沒有司機駕駛的汽車會如何?會失去方向,會走彎路,甚至會撞車,而司機(家長)卻希望汽車(孩子)在放手後會自動平穩行駛。
剛開始放手時,孩子會不適應,管控不住自己,甚至會衍生出新的問題。
甚至於很多家長自己都不適應,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去管去說。
被包辦慣了的孩子,如果到了青春期家長才放手,孩子會出現玩手機不分時間,沉迷上網,抱著電視不放等現象……一段時間內處於無律狀態。
很多家長會經不住孩子的“折騰”,擔心孩子這樣下去,會廢掉。你見過只看不練手就能上路開車的司機嗎?新司機要想獨立駕駛,就得多練。
那就得允許他熄火,允許他方向盤不穩,您放手了,您如果害怕孩子跑偏,您這老司機總坐在駕駛座上不下來,孩子總坐在副駕駛上見習,那他永遠也學不會獨立駕駛自己的人生。
放手了,但又焦慮的家長,看似雖然放手了,其實還不具備愛的能力,這正是我們家長需要成長的地方。
我們首先做到的是:不焦慮。人在焦慮的時候,就是沒有安全感,說白了就是不信任孩子自己會改變,就會盯著孩子的問題和不足,希望孩子快點改變,來平復你內心的焦慮,急於想要看到孩子改變的結果。
那這時你就會要求孩子,其實你根本沒有放手,你也沒有去改變自己,而是“披著改變自己的外衣,內心卻努力改變著孩子”。
唯有放下內心的期待,放下焦慮,喜悅地接納(悅納)孩子的問題,不要求孩子,不再圍著孩子轉,讓孩子去體驗,去走彎路,去試錯。
有體驗才有經驗,有經驗才有智慧,讓孩子在不斷地犯錯、改錯的過程中去積累經驗,去擁有智慧。
做家長的應該把孩子看作是新司機,自己像老司機一樣坐在副駕駛上指點幫助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當汽車“開”。
溫暖地陪伴著孩子,給孩子“練車”的機會,儘管孩子會走彎路,會“違個章”但只要孩子不“撞車”,不掉進“懸崖”,就不要踩您腳下的“剎車”。
錯誤是寶貝,是讓我們進步的寶貝,只有改了的錯誤才是真寶貝。
認錯是一種能力,當你能認識到孩子錯誤的時候,孩子自己就會主動改錯,當你不高興接受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的問題就不願意主動改,而接納不在嘴上,而在心裡。
接受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接受孩子的情緒,也就是我們說的共情。能夠看見孩子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待在一起。另一方面,接受孩子的行為,孩子的不良行為忽略,尤其是你不喜歡的。
其次,和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先要尊重孩子的隱私,不隨便進孩子房間,不隨便察看孩子的微博,QQ等,孩子會對家長放鬆戒備心理。
有關孩子的事情,和孩子商量,聽從孩子看法,在安全和道德底線內喜悅的讓孩子做主。
孩子會越來越信任家長,主動尋求家長建議。建議要卓有成效,有合理化可實施性建議。
具體給出1、2、3、4、5,但孩子可以不採納,當孩子聽了您的建議,奏效了,他會覺得爸爸媽媽好厲害!
如果不聽,那陪著孩子一起跳坑,然後再幫他從坑裡跳出來。他會更崇拜你。家長應該是孩子遇到困難時首先想到的並信任的求助物件。
父母放手後,孩子可能會經過一段“放縱”的時間,但只要父母不再管控孩子。
孩子都會有向上的願望的,只是這樣的孩子缺乏自信和麵對困難的力量,需要家長的欣賞和鼓勵,孩子縱然是滿身的缺點,尤其是在父母包辦管控過久突然放手後的孩子。
在父母眼裡肯定是“毛病”更多,但是每個人都有閃光點,哪怕是極微小的進步也是值得稱讚的,只有父母欣賞和鼓勵孩子,孩子才會認為自己是能行的!
只有“我可以!”的認知不斷在孩子腦海裡那種不打不成才的孩子,就不能放手?所以家長朋友們,我們也是要成長起來啦,給孩子們做個好的表率。
-
10 # 東方沫沫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起最近看到的一個報道——《大齡啃老族,在父母去世後生活不能自理,竟然活活被餓死》大意是說日本的一個叫伸一的53歲大叔在年輕時,想找份英語方面的工作,然而卻未能成功考上大學。後來就在一些書店等地方打工,但做的時間都不長,最後就乾脆在家裡做起了“家裡蹲”,靠父母的養老金養活。
然後在父母去世的十餘年一直獨居。後因營養不良而衰弱死,繼而被稱為活活餓死。
這有點厲害了啊。
其實啃老族,家裡蹲每個地方都有,那麼是什麼造就了這一現象呢?
我們村就有一個啃老族,20來歲結了婚。婚後兩人出去打工,通常不到三個月就得回來。即使在外打工也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連生活費都問父母要。
回家後,家裡有吃的,但是沒有零花錢。父母每個月給其寄1000元的零花錢。
家裡還有爺爺,奶奶60來歲,因身體健康,還種著很多地,餵了幾頭豬跟養了幾頭牛。偶爾還會做點零工找點零花錢。
這爺爺,奶奶找的零花錢還要給孫子用,然而這孫子跟孫媳婦卻是每天吃了就玩,什麼活也不幹,碗都不洗那種。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從小父母在外打工,其爺爺,奶奶對孫子過於溺愛。通常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讓其做任何事,懶覺睡到中午,當然,現在也是如此。
其實一個人的成長就跟那樹一樣,小的時候你發覺它可能有點彎,你不去給它捋直,長大後你還想捋直,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面對孩子,家長該怎樣適度放手這個問題而言。
我覺得家長什麼事都不要大包大攬,要把孩子看成是個獨立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打掃衛生,收拾房間等。孩子在做完事時,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誇獎,讓孩子有種成就感,喜悅感,繼而保持做事的好習慣。
小時候,媽媽經常教我們做一些事情,做完媽媽經常表揚我們。久而久之,我們都很自覺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僅沒有感覺累,而且還有種滿滿的幸福感。現在長大了就非常的獨立,從來沒問父母要過錢。
現在有很多人在攀比自己什麼事都不用做,好像自己特牛,特幸福一樣。注意,不要被這種風氣帶壞了,只有廢人才不做事,正常的人事都忙不完。要做好孩子的榜樣,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不要成為所為的“家裡蹲” “啃老族” “巨嬰”的代名詞。
回覆列表
對於孩子家長也應該實行以教育為主,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階段:孩子在六歲時是兒童期,在十二歲時是成長期,在十八也就是成熟期了。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也就是在成長期才是最好的,在六歲時也是重要的時期,那就是誘導教育期,也就是因為這時孩子對什麼事情都不懂,所以家長要進行慢慢誘導說服教育,也就是慢慢去講道理,這時的孩子有很多為什麼讓家長回答也就是這個道理。只有在孩子到了成熟期也就不用管了。如果按照孩子學習期進行管理那就是小學和初中進行管理,高中時期適當管理,這樣才能使孩子能夠更好的成長,也會使孩子能夠理智的去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