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我與地壇》賞析

    《我與地壇》是一篇在當代非常難得的、值得人反覆吟讀的優美散文,作品篇幅不短,將近一萬五千言,讀過之後,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什麼叫做“生命之重”。它透過作者與地壇的長久對峙,將個體的情感和生命投射到地壇一草一木、一景一石之上,在凝神冥想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對自身經歷的思考中,逐漸超越個體命運的挫折和苦難,探詢生存的意義、死亡的意味和工作的價值,進而感悟生命的永恆和宇宙的生生不息,體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執著的探索精神。

    本文全部講述所圍繞的核心是有關生命本身的問題:人該怎樣來看待生命中的苦難。這問題的提出首先是由於他自身經歷中的殘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種並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個體的頭上,使他的命運頓時與他人判然有別,而他對這命運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獨自來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屬於他個人的心境內容。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篇散文的體悟是不同的,所以我無法表達我對此中蘊含的哲理的感悟,只能對它極盡絢爛的文字做些淺析。

    本文景與情的自然融合令人拍案叫絕。每一處景物描寫都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最好詮釋。

    “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在這樣一幅古舊荒涼的畫面之中,雙腿殘疾、心灰意冷的作者走進了地壇,其心情的絕望,神情的灰暗,意志的消沉,似乎已經讓我們從地壇之景中感受到了。此景近乎完美地烘托了此情,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段文字。

    “十五年中,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的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Swift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鬱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臥,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作者用個六個“譬如”組成了排比句,寫了石門落日,Swift高歌,孩子腳印,蒼黑古柏,暴雨驟臨以及秋風忽至六種情景。這六種充滿激情的情景,正是作者對生命拾回信心,充滿熱情和探索的寫照。

    我與地壇》風格獨特,向人們提供了散文寫作的新的可能性,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與創作主體有一定距離的創作散文,而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訴的意味,創作主體以真實的身份投入到作品之中,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內容上,它打破了抒情、議論與敘事、寫景的間隔,以思辯為主導,而又自始至終飽含情感,從容地闢出專章寫景、敘事、繪人,容量豐富,內涵飽滿。在這麼長的篇幅裡要容納這麼多的內容,結構顯然是一個關鍵,但偏偏在這一點上,史鐵生顯示出大將風度,寫得相當自由灑脫,他似乎無心於章法,率性而為,全文分章而列,各章之間難得見到起承轉合的過程,好多章節開端接續顯得似無關聯,個別章節似乎是透過嵌入而組合進去的,但是整篇作品讀過去又讓我們感到生氣灌注。史鐵生是從大處著眼的,他抓住的是文章的氛圍和情調,不管各章的筆法如何,不管是思辯,還是寫事記人,全都透出一股情深思沉的味道,顯得和諧而毫無齟齬。

    史鐵生是偉人,儘管他是一個被人嚴重忽視的偉人。他21歲時候雙腿癱瘓。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靠著每週3次透析維持生命。他說自己“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

    我以為新時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鐵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達,也最真誠的一個典型。他是個殘疾人,他曾幾次為此而悲觀欲自殺,但當他終於覺悟到無差別便不成 為世界時,他便坦然“接受”了殘疾之軀,“接受”了自己與別人的差別,並努力做一個精神上的健康人。

    什麼是神?其實就是人自我的精神。史鐵生如是說。 我一度非常想去地壇一遊,不過北京綠化實在做得太好了,恐怕早不見了當年的景緻,深以為憾。不過轉念再一想,我心於地壇,何處不是地壇?我所追尋的也必將在我的地壇中找到真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可以洗掉衣服上的膠印怎麼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