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瓩
-
2 # 朱朱爸爸1
主要是風向和洋流問題,首先在靠風帆給船隻提供動力的古代,航線受到風向限制,很難越過赤道,赤道叫“赤道無風帶”。其次,洋流在赤道兩側的方向是相反的。正是因為洋流和風向對亞洲國家南下造成巨大的阻礙,所以一直沒有發現澳洲。
同樣,西方早在15世紀就發現了美洲,但澳洲直到1770年才被發現,而且是從美洲方向發現,不是從亞洲、歐洲方向。
另外一點,亞洲造船技術跟歐洲造船技術有區別。亞洲最先進的中國走的是平底船路線,西方走的是尖底船路線。尖底船和平底船航行原理不同,尖底船吃水深,破浪航行。而平底船吃水淺,壓浪航行。小型平底船經不起海上大風浪,但巨型平底船卻完全可以在海上安全航行。
日本師承中國造船技術,自然走的平底船路線,如大型的安宅船、中型的關船等,不過,由於噸位遠小於鄭和寶船,所以這些速度慢,載量大,平穩穩定的平底船多用於內海和洋流平穩的海峽。
況且,當時擁有最先進航海技術的鄭和寶船也無法南下發現澳洲,原因很簡單,寶船雖然體型龐大,承載量大,航行平穩,造船技術很先進,但是在蒸汽機發明之前,帶動如此龐大且華而不實的寶船前行,只能靠洋流和風向,而赤道無風帶和相反的洋流會讓平底鉅艦陷入絕境。
看下鄭和七下西洋的路線可明白,鄭和主要行經的是印度洋,印度洋環流是可以隨季節改變方向,是鄭和艦隊天然的動力,雖然鄭和擁有龐大的船隊,但始終沒有遠離海岸線,最多也就是在赤道附近的爪哇或者東非順著沿岸洋流航行。
風向和洋流的阻礙,使得鄭和船隊無法主動跨越赤道,當然更不會出現把船隊帶到毫無補給的大洋中心去尋找新大陸的情況。中國官方大型船隊都很難到達澳洲,那就更別提日本發現澳洲。當然我們不排除中國或日本有個別私人船隻到達過澳洲。
所以,在古代礙於航海技術的限制,日本人擴張的目光始終盯著北韓,無非是兩國間海峽洋流較平穩適合平底船航行。
雖然澳洲是發現最晚的大陸,1770年被英國宣佈為自己領地,日本也沒少惦記,在日本發展起來以後,就多次表示希望可以移民澳洲,但是英國和澳洲沒有答應。
後來,很多人認為日本選擇中國作為侵略突破口,是最大的戰略失敗,如果當年日本把主要兵力用到了澳洲,很大可能佔領澳洲,然後進行大規模的移民活動,藉助澳洲豐富的礦產資源,說不定日本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更強大的國家,至少不需要再和美華人爭奪資源了,也就沒有珍珠港事件和太平洋戰爭了。
那當時日本為什麼沒有侵略澳洲呢?
說起來,還是著名“攪屎棍“英國在中間起了很大的作用,英國把中國遼東半島作為獎品,推波助瀾,掀起了一場日俄戰爭。為了堅定日本對俄開啟戰爭的信心,英國首相於1901年7月15日主動在倫敦向日本公使提出兩國正式結盟的建議。
其真實目的是,同時削弱新興海上強國日本和老牌陸上強國俄國的實力,希望日俄間較量長期化且不能和解,這是有利於英國和歐洲,俄國會遏制黃禍,而日本會遏制俄禍……
日本相信了英國,1902年1月30日,日本大使同英國在倫敦白廳大街的外交部簽訂了《英日同盟協定》,當日宣告生效,其談判速度可以說是空前的。
英日同盟不僅是英國脫離其長達百年的“光榮孤立”政策,對日本來說也意味著“悲慘孤立”時期的結束,轉頭忙著準備同俄國打仗,從此把自己不多的實力全部消耗在了中俄兩個鄰國的身上,打消了對盟友的領土一一澳洲的覬覦之心。現在的日本只能感嘆:“自古多情空餘恨”了。其實是野心和實力不匹配,失去了改變國運的機會,而機會一旦失去,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
3 # 吳春明
沒有工業化的基礎,是不可能強國的。歐洲的文明,也是進入的工業革命時代。總之都是為了霸佔別國,搶劫一切可利用的物質,包括人類,先得先利。而日本當時不發達,沒有先進技術,又沒資源,那麼就學,後跟上歐美,當然無法去侵略遠於發達歐美,那就拿鄰居試刀,先北韓後清朝,太容易得到戰果了不是嗎?
-
4 # 我才是天微星
幾百年前日本哪兒有能力佔領澳洲,那時候最有能力佔領澳洲的是中國,別太高看日本了,它跟中國做了兩千年鄰國,也就近一百多年蹦躂了一會兒,早晚還是要回到它該去的位置上。
-
5 # 綱吉來了
日本幾百年前還處於幕府時代,各個大名之間各自為戰,基本沒有對外的作戰能力。之後明治維新帶來工業革命,但是此時澳洲屬於日不落帝國,日本沒有能力。再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以戰養戰,太平洋沿岸多地作戰,戰線太長,且海軍陸軍不和,沒精力去遠洋作戰。
回覆列表
640年前,蒙古攻日,日本在臺風庇佑下才免於滅國。
430年前,日本在豐臣秀吉才完成統一。
420年前,日本第一次侵略北韓半島失敗。
242年前,英國在澳洲建立殖民地。
166年前,日本被美國軍艦敲開門戶。
152年前,日本兼併琉球。
110年前,日本開始明治維新。
也就是說,日本人幾百年前還是戰國時期,自保尚且勉強,更不要說去澳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