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3650前進

    就好比安卓手機用安卓系統.蘋果手機用蘋果系統,一樣,這個叫鴻蒙手機用的就是鴻蒙系統。

    電腦就用的windows系統。

  • 2 # 雲淡風輕IEI

    華為在下一盤大棋,鴻蒙,萬物互聯,為鴻蒙的生態打基礎,電腦,手環,車機,手機,一切終端無縫對接,這是現在哪個系統都做不到的,哪怕是蘋果也不行。支援華為!

  • 3 # 老鄧家的綠水青山

    1.現在手機有兩大體系:安卓手機(安卓系統)和蘋果手機(IOS系統),目前鴻蒙OS系統會搭載在華為的安卓手機上。

    2.就目前來看,華為手機仍會優先使用安卓系統,但如果未來安卓被禁(老美搞鬼,谷歌不讓用安卓系統),也隨時可以啟用自研鴻蒙OS系統,從安卓系統遷移到鴻蒙OS非常便捷,只需1-2天。那時候可以稱此手機為鴻蒙手機!

    3.安卓系統有超過1億行冗餘、核心超過2000萬行,而一般使用者所能用到的程式碼僅僅不到8%,整體上來看比較冗餘,這也是安卓手機用一兩年比較卡的原因。而鴻蒙系統致力於解決這一難題,至於解決沒有,有待考驗,有待進一步開發。

    4.鴻蒙系統是開源的,大家都可以為促進這個系統添磚加瓦。安卓系統其實也開源的,不過人家也是說不讓你用就不讓你用,鴻蒙的開發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為了不在技術上受制於人。

  • 4 # 月滿大江流

    可以理解為中國版的安卓系統,安卓肯定會輸給鴻蒙,4G使用者中國超過世界一半,5G估計在70%左右,有中國手機生態圈支援,鴻蒙必勝。

  • 5 # 萍山相逢48477946

    安卓會有冗長的語句表達一個操作指令,而且很多時侯不夠準確。蘋果同樣用冗長的語句表達一個操作指令,多數比較準確。鴻蒙既簡單又準確,乾淨利落,但如果用安卓和蘋果APP,鴻蒙系統就會發瘋,讀不懂或者讀語句相當慢,所以即使相容安卓蘋果系統,這兩個系統下的APP必須重新寫過才能用。這是目前最簡單最深刻的解釋了。

  • 6 # SimonTsing

    電腦除了Windows作業系統外,還有一個linux,大家都基於它的核心做自己的作業系統,手機也不例外,比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索愛等等,直到谷歌做了個安卓,把它們全部收編了。

    安卓有個虛擬機器,就像電腦上的遊戲模擬器,遮蔽了底層的差異,一個app編譯一次就能跑在各種品牌的安卓手機上。

    直到有一天,川普不讓華為用安卓了,於是華為就推出了備胎鴻蒙,這個鴻蒙也是基於linux的,和以前諾基亞摩托羅拉用的沒有本質區別。但是華為厲害啊,又基於一個叫GCC的東西搞出一個方舟編譯器,這個東西能把安卓app原始碼直接編譯成鴻蒙能用的app,而不再需要安卓或者虛擬機器!但是這樣這個安裝包就只能執行在鴻蒙上,也就變成了華為專用版。比如你想下微信,就只能找微信(鴻蒙版)。想想看雷軍用方舟編譯米家app時痛苦的表情~~

    當然啦,因為linux和gcc都是GPL協議,也就是說你可以用我的程式碼,但是也得和我一樣公開原始碼,所以鴻蒙和方舟也都是開源的。

  • 7 # Luckymonkey

    安卓系統比較臃腫雜七雜八一大坨,不管在什麼裝置上安裝,都要連屎帶尿一起裝上,這樣很多功能除了累贅,沒有任何作用。

    鴻蒙微系統是可以精確分拆的,需要哪部分就裝那部分,那些與目標裝置無關的內容就不安裝,自然執行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 8 # HIshing

    先狗頭保命。(提示:此回答有加密內容)

    以下內容為全網獨家訊息,轉述自專案相關員工,資訊量遠高於各路自媒體。

    我看知乎上這麼多開發者都在抱怨鴻蒙,我觀點跟其他開發者差不多,釋出會約等於什麼都沒講,但其實沒必要這麼激動。

    不管你對釋出會滿不滿意,先不要點反對,這篇文章絕對有你要找的東西。

    華為的技術一直都還可以,這次釋出會的問題是沒有請專案負責人來講解,餘本身也多年不碰技術,讓他講ppt,其實不是個正確選擇。

    正好我周圍有幾個華為的朋友,工作跟鴻蒙相關。前後問了很多東西,很漲姿勢,這裡分享給大家。都是要公開的東西,也不存在洩密。而且也不涉及具體技術實現。

    現在很多人說開發者大會連一點文件,開發工具都沒放出來,連用什麼語言都不知道。目前開發工具確實沒準備好。但是已經很有進展了。

    朋友的同事A,目前在做形式語言及相關理論的研究。

    這次釋出會強調統一IDE支撐一次開發,多端部署,可以實現跨終端生態共享。

    A所在的組正在設計鴻蒙的開發語言,以及相關的開發工具,這次華為不打算用Java,而是基於超文字標記語言改進,設計了一套全新的語言。叫做原生標記句法語言(Native Marked Syntax Language),簡稱NMS語言。 這是解釋型語言。

    很多人會說,解釋型語言不是很慢嗎?是的。

    但是解釋型語言可以降低新手的學習門檻,對開發者友好,現在鴻蒙需要生態,要吸引開發者,只能這樣做。

    但不用擔心,這次NMS也會納入方舟專案,採用的是直譯器+預編譯技術,後期會慢慢更換為純編譯。效能上有望接近C++和Rust。

    A其實是個神人,屬於特別有天分的那種,他初中時,在一次演算法比賽中,他用C++寫出了O(1/n)時間複雜度的演算法,當時編譯沒有透過,他非常憤怒,錘了一下電腦,然後編譯器連結錯誤,於是他只能現場用機器語言寫一個非常粗糙的編譯器來編譯程式,最後比冠軍晚提交了5秒,只拿了亞軍。

    後來就喜歡上了編譯原理,高一之前就把龍書虎書鯨書都讀完了。直到現在還沉迷在編譯技術中。整天想著怎麼改進haskell和Lisp。

    這次他在新語言的直譯器裡貢獻了相當多的程式碼。(據 @Bricklayer 的內幕訊息:方舟編譯器將比GCC多一個級別的最佳化選項,-O4最佳化,僅內部使用。此選項為雲最佳化,編譯時程式碼將上傳到A的伺服器上,由A親自最佳化)

    朋友B,做安全的。他算是大學就一起玩的死黨了,上文和後文的同事,其實都是他的同事,我們玩到一起了而已。

    他老大非常牛逼,是華為花大價錢挖過來的白帽子。釋出會上說的基於微核心架構提升裝置安全性,其實就跟他們組有關。

    講大了就泛泛而談了,所以我就講一個點。

    如果提到CPU的安全性問題,很多開發者會想起去年初爆出的Meltdown和Spectre漏洞,目前Intel和AMD在售的CPU,幾乎都中招,一時間人心惶惶。

    簡單介紹下這兩個漏洞吧。

    現代的CPU,不管是x86還是Arm,都使用分支預測技術(Branch Prediction),CPU會在執行if語句,流水線閒置等待的時候猜測一個分支並執行,預測失敗就恢復,執行對的分支。因為程式具有區域性性,加速效果非常明顯。

    沒這個技術,現在的CPU速度至少降低一半

    現代作業系統還有虛擬記憶體,程序之間無法直接訪問對方的記憶體,這方便管理,並且保證資料安全。

    這本來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問題出在快取上,當分支預測失敗時,CPU會恢復到執行之前的狀態,這在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是現代CPU出於效能考慮,不會恢復快取。也就是說,一次分支預測之後執行的程式碼,導致一些資料載入到快取了,如果分支預測失敗,這些快取是不會主動退回的。

    但是快取訪問更快,記憶體慢,如果某個惡意程式被執行,並且跟普通程序有記憶體共享機制。那麼惡意程式可以引導普通程序進行特殊地址的訪問,然後惡意程式測量訪問速度,猜出訪問的是快取還是記憶體。進階版本的實現甚至可以dump普通程序的整個記憶體映像。這是一種旁路攻擊。

    本來硬體的漏洞,在作業系統層面是沒法修復的,只能補救。如果要軟體修復,要不就是不能完全抵禦攻擊,要不是就是犧牲大部分CPU效能。

    朋友B所在的組基本上以很小的代價,解決了這個問題,而且這項技術未來也會應用在鴻蒙OS上,這點上其實可以稍微吹一吹,因為目前Windows和Linux都沒做到這點。具技術原理我沒聽太懂,大致是預先訓練一個模型,透過識別程序上下文,提前預判程式的執行流程,可以達到跨秒的預測,大幅降低預測失敗的可能性,這叫熱點換頁演算法(Boiling Point Page Swap Algorithm)。

    再說說當年他老大怎麼進來的。

    面試現場,面試官問了個網路安全的問題,然後老大看到面試官的Thinkpad裝的是Kali Linux,想著就不用囉嗦了,直接上手幹,實力說話。於是老大就用那臺thinkpad在面試期間拿下了華為一個生產環境的資料庫,差點拖庫了。雖然不是什麼核心的伺服器,算不上重大事故,但面試官一下子就拍板,漲了一倍薪水,把人要了。所以是一戰成名。

    朋友的同事C,這也是個神人,騷話特別多,喜歡玩各種底層的輪子,之前混幣圈的,主要是做分散式,其實就是挖礦。

    覺得沒意思了,來了華為,這次鴻蒙的分散式架構有他參與。

    最近他們在測試鴻蒙同時在100臺終端上的協同計算能力。測試方式沒定,他問老大,老大說跑深度學習?算了,不是特別熟。那挖礦吧,畢竟之前就玩這個。老大就答應了。

    然後充分利用了鴻蒙的特性,寫了很多指令級最佳化,比如透過提高資料訪問的區域性性來提高快取命中率,使用迴圈展開來提高整數和浮點單元,及流水線的佔用率。還充分利用了CPU的SIMD技術。其中有一種麒麟晶片的擴充套件指令,原生高階向量指令(Native Advanced Instruction in Vector Edition),簡稱NAIVE,支援2048位寬度的向量運算,高於Intel的AVX2擴充套件指令,能做到高度的資料並行。

    最後透過共享基技術(Shared Base)部署到100臺機器上。單臺機器的運算速度最佳化到了之前的1.7倍。

    因為有如此大的提升,他當時沒反應過來,一下子沒法相信,還以為程式出錯了,根本就沒算出正確結果。於是他心算了一波非對稱加密的金鑰,和程式結果比較,發現其實都是對的。這波最佳化其實相當漂亮,在內部還專門做了場報告,而釋出會根本沒有提。

    最後再說說釋出會上宣傳的低延時引擎,其實實時系統的低延時不是什麼值得吹的效能,如果連低延時都做不到,那就不叫實時系統了。就像汽車有四個輪子一樣,這算不上feature。

    只是這次鴻蒙用了全新的排程演算法,反搶佔式排程演算法(Anti-Navy Preemptive Algorithm)。

    以往的實時系統可以保證低延時,但是沒辦法保證CPU佔用率,這次鴻蒙做到了既可以執行實時任務,還能儘可能榨乾CPU的剩餘效能,保證CPU空轉等待的機率降到最低。

    這部分在釋出會上就是一筆帶過,難怪這麼多人不滿意了。

    總體來說,華為技術可以,但這次釋出會完全就是翻車現場。對著一堆已經寫進教科書的技術吹,而自己做的東西一點都沒講。這恰好滿足一部分外行半懂不懂喜歡虛榮的心理,但又讓開發者感到矇蔽:這都是正確但無卵用的廢話,說了半天等於啥都沒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你最希望發生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