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352144702989

    瀉藥,借鑑百度及作業幫的知識回答。

    就叫霧吧,好像沒有特別的稱呼。

    霧從山上向下流動,是大氣環流和山谷風作用的結果。在夜晚,大氣溫度降低,水汽遇冷凝結成小液滴從而組成霧,所以說,霧大多形成於夜晚。日出後,大氣溫度上升,靠近山頂及山坡的大氣升溫劇烈,山谷地區大氣升溫幅度小。我們知道溫度越低氣壓越高,所以在山谷地區,由冷高壓控制,盛行下沉氣流,在山坡地區,由熱低壓控制,盛行上升氣流,所以,在山谷地區,就出現了霧向下移動的現象。此外,霧向下移動還與,霧本身的重力有關,地球的引力有關,最大的作用因子還是大氣環流。

    如果不懂建議迴歸大氣環流的形成過程。

    接下來,霧的定義,霧與霾不同。

    1、凡是大氣中因懸浮的水汽凝結,能見度低於1千米時,氣象學稱這種天氣現象為霧.2、霧是接近地面的雲.3、霧是由懸浮在大氣中微小液滴構成的氣溶膠.(《環境監測》中的描述)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飽和.而氣溫愈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氣,氣溫在4℃時,最多能容納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氣溫是20℃時,1立方米的空氣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灰塵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氣中的水汽超過飽和量,凝結成水滴,這主要是氣溫降低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秋冬早晨多霧的原因. 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溼,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裡,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白天溫度比較高,空氣中可容納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間,溫度下降了,空氣中能容納的水汽的能力減少了,因此,一部分水汽會凝結成為霧.特別在秋冬季節,由於夜長,而且出現無雲風小的機會較多,地面散熱較夏天更迅速,以致使地面溫度急劇下降,這樣就使得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容易在後半夜到早晨達到飽和而凝結成小水珠,形成霧.秋冬的清晨氣溫最低,便是霧最濃的時刻.霧形成的條件一是冷卻,二是加溼,三是有凝結核.增加水汽含量.這是由輻射冷卻形成的,多出現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且比較穩定或有逆溫存在的夜間和清晨,氣象上叫輻射霧;另一種是暖而溼的空氣作水平運動,經過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漸冷卻而形成的霧,氣象上叫平流霧;有時兼有兩種原因形成的霧叫混合霧.可以看出,具備這些條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蒸發霧.即冷空氣流經溫暖水面,如果氣溫與水溫相差很大,則因水面蒸發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氣便發生水汽凝結成霧.這時霧層上往往有逆溫層存在, 否則對流會使霧消散.所以蒸發霧範圍小,強度弱,一般發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圍. 城市中的煙霧是另一種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類的活動.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鍋爐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煙塵懸浮物和汽車尾氣等汙染物在低氣壓、風小的條件下,不易擴散,與低層空氣中的水汽相結合,比較容易形成煙塵(霧),而這種煙塵(霧)持續時間往往較長. 霧消散的原因,一是由於下墊面的增溫,霧滴蒸發;二是風速增大,將霧吹散或抬升成雲;再有就是湍流混合,水汽上傳,熱量下遞,近地層霧滴蒸發. 霧的持續時間長短,主要和當地氣候乾溼有關:一般來說,乾旱地區多短霧,多在1小時以內消散,潮溼地區則以長霧最多見,可持續6小時左右.此外,有霧還不能有風.不然,空氣中的小水珠被風吹散,霧也是聚不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iwatch哪款價效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