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i8605

    包月車,是有錢的人家自己買車,僱傭車伕專拉自家人乘坐的車。這種車比較講究,車廂後邊釘有“自用”銅牌,車伕都是比較年輕力壯、穿戴也比較體面些的人。拉包月車,每月工資雖然不高,但外錢不少,如主人零碎賞錢,外會飯錢,買東西佣錢。拉包月的車伕多住在主人家,地位與保姆相當。

    人力車在北京叫洋車,在天津叫膠皮,在上海和南京叫黃包車,最早叫東洋車,一聽就跟日本人有關係,它是從日本傳進中國的。

    人力車是一種很實用很便捷的交通工具,它取代的是速度慢、成本高、受眾少的轎子。 1886年北平東交民巷最先出現人力車。早期這種車的輪子是木製,上釘以鐵圈皮,跑起來噪音很大。宣統三年出現了膠皮車,之後洋車在北京流行起來。

    民國年間洋車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路口、飯館、市場、店鋪的門外,都能看到人力車伕的身影,隨叫隨走。據1928年調查,北京約有人力車3.7萬輛,是當時老北京第一位的交通工具,人力車伕約5.5萬人,而當時北京人口為80萬人左右,人力車伕的人數約佔當時北京總人口的7%。

    當時規定,人力車必須安裝車燈,普通車輛裝兩隻燈,闊氣的車也有裝四隻燈,有的車還裝有後尾燈。車燈最初是蠟燭燈,後來改為電石燈,也有點煤油燈的。車上還必須安裝銅喇叭或腳鈴,喇叭安裝在車把上,由車伕手捏發聲,腳鈴則由坐車的主兒用腳踏發出叮噹響聲。腳鈴是從外國進口的,音響特別宏亮。夏天車上有用帆布做的防雨蓬,冬天掛棉暖蓬。 

    1915年,北京內外城人力車伕共2萬餘人。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人力車伕增至5.5萬人,佔當時北京總人口的7%。老舍先生的名作《駱駝祥子》創作了北京人力車伕的經典文學形象。和今天的“的哥”一樣,“祥子”們絕大多數都依靠租賃車行的洋車拉活兒度日,也要給車行交“份兒錢”。北京內城外城都有車廠子。車廠子大的都有一、二百輛車。小車廠子有一、二十輛車。每輛車分白天黑夜兩班拉,兩班按城門開門關門的時刻劃分。白班大約是早六點到傍晚六、七點鐘,其餘時間為夜班。(這跟現在北京雙班“的哥”幾乎一樣。)

    車廠主多是地方上有點勢力的人,這些人是官私兩面都能說得開、站得住的頭面人。車伕中自己有車的約佔2%,其餘都是從車廠賃車,每天交車費(“份兒錢”)數十枚。車廠主人對於車伕極其嚴厲,規矩甚多,稍不如意即令停賃。

    三輪車是在洋車和腳踏車結合的基礎上改造而來。1937年小日本進了北京以後開始有了三輪車。據說北京的第一輛三輪車是日本人送給漢奸北平治安維持會會長江朝宗的。由於三輪車比洋車更快捷,更舒適、乘坐更安全。當年兒歌唱到:“三輪車,真時興,不用腿跑用腳蹬。去前門,逛故宮,東便門外蟠桃宮。坐三輪,心寬鬆,不用擔心打天秤”。1940年北京城三輪車總數已發展到了1萬輛左右。洋車逐漸的被三輪車所取代。解放以後洋車就徹底的消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快速將oppo錄音整理成文字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