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三日談
-
2 # 史學達人
李鴻章是慈禧的左膀右臂,當時對付外國列強,能幫助慈禧的,給慈禧出謀劃策的人也只有李鴻章了。
正是因為李鴻章對慈禧有利用價值,所以,慈禧才把很多軍國大事,交給他來處理的。李鴻章在外華人眼裡就是清廷的代表。
正如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時候,清廷派誰去,外國列強都不答應,除非是李鴻章來。因為李鴻章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代表清廷的。
所以,他的言行就是當朝天子光緒的言行,就是慈禧太后的言行。
因此,清末很多不平等的條約也都是李鴻章簽訂的。
當慈禧太后聽說李鴻章去世了,她當然要流淚了。畢竟以後國家再有什麼事情,她只能自己來擔當了,李鴻章再也不能為她效力了。
這是於公來說,李鴻章是國家重臣,他要協助慈禧處理國事,所以,在他去世之後,慈禧要為他流淚,甚至是吐血。
於私來說李鴻章和慈禧打了幾十年的交到,從平叛太平軍,就開始被重用了。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慈禧一直都把李鴻章當做了自己的依靠。
他們之間肯定有很深的私人感情的。作為老朋友的話,李鴻章去世了,慈禧肯定也不會那麼爽的。
因此她為老朋友流淚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更何況當時清廷的外部情況依然很糟糕,李鴻章的突然暴斃,慈禧有點接受不了。
所以,對於李鴻章的死,慈禧還是多多少少的感覺到,日後的路肯定更加的艱難了。再也沒有人為自己的遮風擋雨了。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清廷滿族貴族派的衰落引起的,正是因為他們滿清皇室,沒有可用之才。
所以,才導致了他們不得不用外人的。
因此,李鴻章在慈禧面前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
不過李鴻章這個人,關於他爭議還是有很多的。
因為李鴻章簽訂了很多不平等的條約,所以,很多人都罵他是賣國賊。但是,我覺得這個情況,還是要放在當時具體的國情來看的。
李鴻章簽訂賣國條約的時候,已經是一個七十多歲的一個老人了。這樣的一個老人,按理說無論古今什麼年代,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了。
李鴻章這麼精明的一個人,難道他不知道自己簽訂賣國條約,會揹負千古罵名嗎?
他當然知道了,但是,清廷讓他去,外華人讓他去,他不得不去。
因為不去就會打仗,打仗又打不過人家。
最終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所以,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不得不去簽訂那些不平等條約的。
當時簽訂《馬關條約》的時候,為了給日本談判,儘量的少賠付一些銀兩,李鴻章的臉上還捱了一槍。
還好,李鴻章的命大,沒有被打死。不過,也正是因為他被打了一槍,原來日本讓賠付的3億兩白銀,改為了2億兩白銀。
所以,我覺得李鴻章簽訂的那些條約,還是應該公平的對待的。他當時之所以要簽訂那些條約,是逼不得已而為之的。
-
3 # 史不知味
即便是一條狗,讓慈禧養了幾十年,她也會對它產生一定的感情,更不用說一個讓她用了幾十年,也擁護了她幾十年的李鴻章了。
所以,李鴻章在1901年11月7日病逝之後,慈禧一聽到他的死訊,心中對此確實頗有感觸,情緒也有所失落,一時之間沒忍住落了淚也是人之常情。
只不過,若說慈禧因為李鴻章的死而哭到吐血也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她男人、她兒子死的時候都沒有這麼誇張。
李鴻章的死要從慈禧在1900年的一場瘋狂的宣戰開始說起,當時正值“拳亂”愈演愈烈的時候,洋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在華利益不會受到一絲一毫的威脅,紛紛開口要求清政府出手鎮壓“拳民”。
這便給了慈禧一個錯覺——難道“拳民”真的刀槍不入,竟然連洋人也怕他們?
雖然“拳民”起事之時打的是“反清復明”的旗號,卻發現自己不是清政府的對手,所以他們的領導們為了能夠繼續存在下去,便將政治口號給改成了“扶清滅洋”,試圖以此換得清政府的好感。
既然是扶清滅洋,如今清政府有了危機,“拳民”哪能坐視不理?
所以,慈禧在錯以為洋人怕拳民之後,很快便想到了一招“驅狼逐虎”的妙計,她想利用拳民去對付洋人,給洋人一點顏色看看,於是便有了她向11國宣戰的一幕。
只是慈禧明明一向對洋人極盡諂媚,卻為何突然挺直了腰板向洋人宣戰呢?
這是因為洋人曾幾次三番地流露出要撇開慈禧,去扶植光緒皇帝成為他們在華利益代理人的想法,光緒皇帝上去了,慈禧自然便得下來,以慈禧如此強烈的權力慾又怎麼可能將手裡的權力交還給光緒皇帝?
此外,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一度想要廢了光緒皇帝,可是這事偏偏受到了洋人的阻撓,說她沒有氣是不可能的。
因此,她想著能夠藉助刀槍不入的拳民給洋人好看,讓他們知道,清朝是她說了算,他們想要撇開她是不可能的事。
讓慈禧沒有想到的是,刀槍不入的拳民並沒有她想象中的那麼厲害,這群烏合之眾也沒有什麼心思幫她去教訓洋人,反倒是進入“繁華”的京城之後,一個個只想著搶錢發財去了,洋人他們沒有殺幾個,反倒是為了搶錢殺了不少城中百姓。
拳民打不過洋人,清軍也打不過洋人。
東南一帶的督撫們又事不關己地唱了一出“東南互保”的戲將慈禧晾在了一邊,李鴻章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已經讓慈禧很鬱悶了,張之洞一句“坐擁東南,死不奉詔”更是讓慈禧氣得發抖,近在山東的袁世凱也加入到了東南互保,對八國聯軍攻打北京一事裝聾作啞。
慈禧當時究竟是何心情,可想而知。
當然了,李鴻章所謂的“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顯然不是他的本意,他本便屬於慈禧陣營,他的利益早已經緊緊地和慈禧捆綁在了一起,可謂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慈禧利益受損,他又能好到哪裡去?
只是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作為清政府代表去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成了人人唾罵的賣國賊,慈禧為了穩定形勢,也為了讓李鴻章避避風頭,不得不將他雪藏起來,讓他遠離了清政府的中樞,一路“貶”到了廣東。
所以,當時遠在廣東的李鴻章之所以違背慈禧的旨意,只是因為他勢單力薄,不得不受張之洞等人的裹挾罷了。
慈禧一逃,洋人佔領了京城之後,李鴻章心裡也急呀,時時刻刻關注著京城局勢,所以慈禧讓他北上找洋人和談的命令一到,他便迫不及待地北上去了。
李鴻章更是知道,此一去,他註定了揹負罵名,註定了要成為歷史的罪人,可他還是不得不去。
清政府在《辛丑條約》中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慘重,單單是賠款便達到了4.5億兩白銀,但是為什麼偏偏是4.5億呢?因為當時中國的總人口數是4.5億,如此一來,便正好是每個人賠一兩,“人均一兩,以示侮辱”。
李鴻章簽訂條約時也很無奈、很心酸、很糾結,所以,他在簽字時甚至不敢籤自己的名字,生怕惹來千年罵名,只在條約上顫顫巍巍地簽了一個字——肅。
這一個“肅”字,可謂滿是血淚,道盡了李鴻章的悲哀,也道盡了清政府和華人的悲哀。
落後便要捱打,這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他在簽訂完《辛丑條約》之後,心中鬱結,一口氣沒上來,竟然一口老血給噴了出來,然後倒了下去。
這一次,他再也沒有起來,簽訂條約之後僅僅過了三個多月,李鴻章便一命嗚呼了。
李鴻章病死的訊息很快便傳到了慈禧的耳中,慈禧一聽,瞬間便忍不住落了淚,她和李鴻章幾十年的“君臣之情”從此便斷了。
當然,她落淚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她“離不開”李鴻章,不是說她和李鴻章有什麼私情,而是李鴻章是她最忠實的擁護者,是她最重要的對外視窗,列強或許不知有慈禧和光緒皇帝,卻知道清政府有一個李鴻章,這也是李鴻章被人調侃為“東方俾斯麥”的一個原因。
李鴻章已經成為了清政府的“簽約專業戶”,洋人只要和清政府簽約,多數只認李鴻章,更有甚者直接點名讓李鴻章去籤。
他一直以來,便不斷地在給慈禧“擦屁股”,為的便是維護和穩固慈禧的統治地位。
李鴻章一死,又有誰有這個能力能夠取代他的位置?又有誰肯像李鴻章一樣不顧一切地為她“擦屁股”?
他雖然自稱是清王朝的“裱糊匠”,實則只不過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罷了。
所以,李鴻章一死,慈禧落淚了,因為再也沒有第二個李鴻章能夠如此不計代價地為她撐起如此複雜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了。
回覆列表
慈禧太后上位時,清政府面臨的內外局勢並不太平,一般的瓜貨做到那個位置,很可能就如一個段子編排溥儀的那種:“拉倒吧,朕的大清早亡了!”這話很可能在十九世紀的六十年代,也就是1861年前後就應驗了!
正是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後力排眾議,大膽啟用漢人中的優秀知識分子,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劉坤一等人,使得清朝在風雨飄搖中又堅持了50年,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沒有慈禧太后這個老妖婆的話,清政府可以撐一百年的。
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慈禧太后在用人方面的大膽以及遠見卓識,1856年至1860年的鴉片戰爭,對晚清政府來說就是一個劫。
但福無雙至,禍卻不單行,外患未彌,又添內憂,在中國的南方――廣西的金田村,洪秀全又發動了幾乎讓清朝敗亡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運動!
當然,這一切的難題和憂患,都有一批精悍能幹的漢族地主在幫他應對,曾國藩的湘軍從湖南老家打到江西;李鴻章的淮軍在江浙一帶勉力支撐;後來又到北方與捻軍作戰。
而在平息外患方面,從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李鴻章就成了簽訂不平等條約專業戶,第一人選,慈禧太后的鍋,全讓他背完了。
這樣的情況下,李鴻章死了,對於清政府對於慈禧太后來說,可不就是少了一個肱骨之臣,但無論如何,說慈禧太后哭到吐血,還當場,演戲都沒這麼誇張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