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驛站強哥

    露天電影洩露了大家的年齡,大凡看過露天電影的人現在都40歲以上了,那是60 70年代農村不多的公共娛樂節目,到了90年代末隨著DVD碟機家家有的時代,露天電影就基本上沒有了。

    記得那時候放露天電影,一般都是放影隊順著村子輪流放,放電影的在哪裡放電影就在那個村子吃飯,因為要晚上放電影,晚飯要準備好一點的,村子會安排村子裡的青年人白天去另一村子把放映機和音響幕布拉過來,下午吃完飯就在村子廣場豎立兩個木杆子撐緊幕布,這也今晚放電影的活廣告,天色剛黑了,就用留聲機放一些戲曲,那打音箱傳很遠很遠,這個時候放映員就跟村長去吃晚飯了,而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就朝著大喇叭聲聚集過來。

    大家搬著凳子,一夥一夥的都圍聚在廣場開始看露天電影,賣瓜子的小攤總能夠找到哪裡放電影,搜刮著孩子們那一角兩角錢,也有大人來買廉價的香菸。

  • 2 # 雨後135276507

    謝謝!我70年的,14歲以前生活在老家農村,那時候都是露天電影,看電影是一件大事,說和過節一樣也不誇張!即使影片很單調就那幾個片子也左村右莊的樂此不疲反覆看!我記憶深的影片很多,地道戰,地雷戰,智取華山等更老一輩的影片就不用說了,改革開放後的喜盈門,甜蜜的事業,月亮灣的笑聲等都記憶深刻,還有外國電影大蓬車,佐羅等!但我記憶最深的是南斯拉夫的橋,當時是冬天後又下起了雪,因為橋開始看不進去又加上冷!人們陸續的都回家了!最後剩6個人,還有一個是放映員,我是其中唯一一個小女孩子!影片後半部精彩極了!幾個人都被吸引住了,是我看過最精彩的戰爭片!看完一個人回家,還好離家很近!美好的童年回憶!

  • 3 # 軼聞雜貨鋪

    記憶從來都是不講道理,隨時以一種排山倒海氾濫成災的陣勢,突然想起了小時候,一場場的露天電影。

    以及放電影的,那一個個熱鬧沸騰的很晚才睡覺的夜晚,露天電影都是在天黑之後,兒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天黑喜愛,大都跟露天電影有關。

    村幹部把村中有點權威和有點學識的人,都叫去幫忙了。可見放一場電影有多隆重。

    記憶最深的就是改編自聊齋的《畫皮》看的我好長時間不敢一個人睡,不敢看外面的黑夜。小時候只覺得鬼好可怕!長大後才知道:活人比死人可怕!

    其實,對於孩童的我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晚上有什麼零食吃。 記得一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嬌嬌小姐》,這麼美麗而有富想象力的名字,讓我的鄉親們,旖旎了半天的想象力。那該是怎樣的一位美麗的姑娘,不過,電影開場後,鄉親們很是失落,原來啊,嬌嬌小姐是隻大熊貓!哈哈!但鄉親們很快拾起了失落的心情,津津有味的看著。

    還有一次放的電影名字《兩對半》,讓很多自覺家教甚嚴家風很好的家長們,把成年還沒物件的女兒們,反鎖於家中,不準去看,怕看壞了孩子的思想。

    每次看電影,父親帶我,奶奶媽媽帶弟弟,爺爺獨自一人最後去,爺爺是家裡的後勤部長,在確定安全後,才離家去看電影。

    事隔多年的今天,我全然不記,電影放什麼了?但依然記得:我那些可愛的鄉親們,又一次思想跑偏了!

    其實,那時對於我們這群孩子 ,電影的吸引力,絕對沒有,操場周圍的零食對於我們的吸引力。

    小小的腦袋瓜裡想的:全是白天,一雙小眼盛裝了無數次的家長眼裡奢侈的零食,作文上的"垂涎三尺"大都用在諸如此類的地方了。平時晚上早早關門的‘代銷店’,是的,是鄉合作社,下設的分銷點,那時在農村,貌似沒有個體戶,因為放露天電影的緣故,那時,只有在放電影的晚上,卻燈火通明,把一應零食擺放在門口,為了最大限度的呈現零食的誘惑力,店主搬出夏天,用於乘涼的"涼床霸"來擺放零食!記得最清楚的是,用廢舊的報紙或是廢棄的作業本紙,把瓜子包裝成粽子的三角模

    吸引我和弟弟除了吃外,就是那一架,高高的,不可思議的,放電影的機器,在我還沒真真切切的看清它的模樣時,就理所當然的越來越根深蒂固的認為:像一架紡車。為此,我和我的弟弟,把家裡廢棄不用的紡車,"撈"出來,猶如放電影的架勢,可惜,那副掛在東院牆上的,白底白花的床單上,就是走不出人來,第一次的"創造發明",無疾而終不幸夭折。

    那時小小的心裡 對於,放電影的人,也充滿崇拜和敬畏,好傢伙,一束大大的光,經過他的手一調教,打過去,打在黑邊白布上,便就是鮮活的一個個人物,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來。

    當然,那是不叫"放電影的人",儘管是一個人,但還是冠上一個大氣的頭銜——放映隊。

    露天電影最大氣最壯觀的場面,莫過於電影散場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散去的人群 ,有打手電筒的有舉火把的,猶如逶迤著四條火龍,延伸到夜的最深處 ,更有過分的,沿路燒路邊的草叢或是藤蔓,以其照明。似乎鄉親們早有默契,前面放火,隊伍後面的人滅火,所以,從沒有造成火勢不可控的局面。

    以此來豐富茶餘飯後的談資和博學多才的例證!無傷大雅,只覺得是憨態可掬! 這座城市,偶爾也放露天電影的,可是對我來說,似乎少了一點什麼?只是少了點什麼呢?

  • 4 # 燈花物語

    每次放電影,村裡一般會用大喇叭廣而告之。到了傍晚,公社裡的電影放映員,就會支上雪白的、長方形的、鑲著一圈黑邊的影布,並架好放映機。這時候,心急的孩子們,就忙著搬著板凳去搶佔觀看的好位置。夜色籠罩鄉村時,丟下飯碗的大人孩子陸續就座,一時間人聲鼎沸,暄鬧異常。電影一旦開始放映了,人們的注意力便集中到了熒幕上,瞬間便鴉雀無聲了。天上的星星靜悄悄的,地上的人們靜悄悄的,只有熒幕上的人們在說話。

    放完一卷膠片後,放映員便忙著換下一卷。此時,觀眾席上便會有些許的躁動,打呵欠的,評論剛才看過的情節或者人物的,埋怨放映員動作慢的,呵斥孩子的,各種聲音都有。這個過程也就幾分鐘時間,幾分鐘後,觀眾席上便重新恢復了平靜。也有特殊的情況,等待的時間比較長,那就是遇到“跑片”的時候。所謂的“跑片”,就是有兩個村莊、甚至三個村莊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這個村莊演完了一卷膠片,下一卷膠片在別的村莊正在上演,或者是在從別的村莊來的路上。這個時候等待的時間就較長了,等待半個小時也是正常的。等待歸等待,不滿歸不滿,但一般沒有人會離開。

    除了公社(80年代初期改稱鄉政府了)安排放的電影,村裡誰家有紅、白事了,也常有人湊份子,請人放電影。紅事的話,多數會放《喜盈門》,這部影片批評了不孝順老人、妯娌不和睦的現象,有教育意義。有時也放《李天保娶親》,是一步戲曲片。白事的話,合適的影片不好找,聰明的放映者便說放映《李天保弔孝》吧。其實放的還是《李天保娶親》,只不過裡面有弔孝的情節。

    到後來,時興個體戶了,有的村莊便有了專門的電影院。說是電影院,其實還是露天的,一個大院子,也沒有座位,進院子看電影要買票。到底是條件太簡陋了,這樣的電影院壽命都不長。我記得最後一次在村裡的電影院看電影,看的是《少林寺》。當時這部功夫片風靡全國,人們對它十分痴迷。我買了票,進影院時,驗票員卻不能驗票了,人太多了,我被周圍的、後面的人擁擠著進了影院,根本沒機會把票給驗票員。影院四周的牆頭上、樹木上,都爬滿了人。要是現在出現這樣的情況,估計警察都要干預了。

    再到後來,電視逐漸普及了,走進了各家各戶,露天電影、露天電視便退出了歷史舞臺。近幾年,縣裡的文化大篷車送電影下鄉,也是露天的,去看的人很少。在文化生活異常豐富的今天,露天電影風光不再了。

  • 5 # 無影樹

    很小的時候看過一部這樣的電影。

    那個時候全村的人都跑去看,也沒有路燈啥的,都是打著手電去的。

    我還記得那天晚上看的片子是《楚留香》,已經太多太多年了啊,讓我對楚留香這個名字念念不忘了很多年。

    另外的很早的電影記憶就是學校組織的看電影的活動,我記得看過的有《離開雷鋒的日子》,當時還要寫作文的,不是光看了就結束了。

    我好像還記得那個時候的電影票,就很小的紅色的那種,那個時候可沒有手機啥,沒有辦法拍照留念。

    這部電影倒不是在露天看的,而是在我們縣城的老電影院裡面看的,裡面的座椅都是老式的那種,而且坐特別多特別多,我還在那個老電影院裡面參加過歌唱比賽。

    這些事情好像都已經忘記了,因為回答這個問題又給從記憶裡面找回來了,很久很久以前的記憶了。

    對於80後來說,電影的確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體驗,以前的老電影院,還有現在特別厲害的現在影院,真得變化太大了。

  • 6 # 尋你and奔跑

    記憶從來都是不講道理,隨時以一種排山倒海氾濫成災的陣勢,突然想起了小時候,一場場的露天電影。

    以及放電影的,那一個個熱鬧沸騰的很晚才睡覺的夜晚,露天電影都是在天黑之後,兒時有很長一段時間對天黑喜愛,大都跟露天電影有關。

    村幹部把村中有點權威和有點學識的人,都叫去幫忙了。可見放一場電影有多隆重。

    記憶最深的就是改編自聊齋的《畫皮》看的我好長時間不敢一個人睡,不敢看外面的黑夜。小時候只覺得鬼好可怕!長大後才知道:活人比死人可怕!

    其實,對於孩童的我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晚上有什麼零食吃。 記得一部電影的名字就叫《嬌嬌小姐》,這麼美麗而有富想象力的名字,讓我的鄉親們,旖旎了半天的想象力。那該是怎樣的一位美麗的姑娘,不過,電影開場後,鄉親們很是失落,原來啊,嬌嬌小姐是隻大熊貓!哈哈!但鄉親們很快拾起了失落的心情,津津有味的看著。

    還有一次放的電影名字《兩對半》,讓很多自覺家教甚嚴家風很好的家長們,把成年還沒物件的女兒們,反鎖於家中,不準去看,怕看壞了孩子的思想。

    每次看電影,父親帶我,奶奶媽媽帶弟弟,爺爺獨自一人最後去,爺爺是家裡的後勤部長,在確定安全後,才離家去看電影。

    事隔多年的今天,我全然不記,電影放什麼了?但依然記得:我那些可愛的鄉親們,又一次思想跑偏了!

    其實,那時對於我們這群孩子 ,電影的吸引力,絕對沒有,操場周圍的零食對於我們的吸引力。

    小小的腦袋瓜裡想的:全是白天,一雙小眼盛裝了無數次的家長眼裡奢侈的零食,作文上的"垂涎三尺"大都用在諸如此類的地方了。平時晚上早早關門的‘代銷店’,是的,是鄉合作社,下設的分銷點,那時在農村,貌似沒有個體戶,因為放露天電影的緣故,那時,只有在放電影的晚上,卻燈火通明,把一應零食擺放在門口,為了最大限度的呈現零食的誘惑力,店主搬出夏天,用於乘涼的"涼床霸"來擺放零食!記得最清楚的是,用廢舊的報紙或是廢棄的作業本紙,把瓜子包裝成粽子的三角模

    吸引我和弟弟除了吃外,就是那一架,高高的,不可思議的,放電影的機器,在我還沒真真切切的看清它的模樣時,就理所當然的越來越根深蒂固的認為:像一架紡車。為此,我和我的弟弟,把家裡廢棄不用的紡車,"撈"出來,猶如放電影的架勢,可惜,那副掛在東院牆上的,白底白花的床單上,就是走不出人來,第一次的"創造發明",無疾而終不幸夭折。

    那時小小的心裡 對於,放電影的人,也充滿崇拜和敬畏,好傢伙,一束大大的光,經過他的手一調教,打過去,打在黑邊白布上,便就是鮮活的一個個人物,演繹著悲歡離合的故事來。

    當然,那是不叫"放電影的人",儘管是一個人,但還是冠上一個大氣的頭銜——放映隊。

    露天電影最大氣最壯觀的場面,莫過於電影散場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散去的人群 ,有打手電筒的有舉火把的,猶如逶迤著四條火龍,延伸到夜的最深處 ,更有過分的,沿路燒路邊的草叢或是藤蔓,以其照明。似乎鄉親們早有默契,前面放火,隊伍後面的人滅火,所以,從沒有造成火勢不可控的局面。

    以此來豐富茶餘飯後的談資和博學多才的例證!無傷大雅,只覺得是憨態可掬! 這座城市,偶爾也放露天電影的,可是對我來說,似乎少了一點什麼?只是少了點什麼呢?

  • 7 # 大悔憶智冰

    我所看過的露天電影不多,大都是在劇院和電影院看的。

    露天電影主要是文革十年放映,此前此後都不怎麼在露天放。露天電影我們這裡土稱“壩壩電影”。

    首先是北韓電影。

    記得北韓電影《賣花姑娘》,搞忘了是不是在露天看的了。很可能不是,因為露天是16毫米窄銀幕。

    印象最深的是哭,很多人哭。

    現在又知道了是金日成編劇,金正日導演。

    北韓兩代最高領導人,父子。

    看過的北韓電影還有《鮮花盛開的村莊》、《摘蘋果的時候》、《看不見的戰線》、《南江村的婦女》、《無名英雄》、《火車司機的兒子》、《金姬和銀姬的命運》……

    金永山是個勤勞樸實的農民,解放後才過上了幸福生活.可是他漸漸忘記了過去的苦日子,愈來愈自私,一心只想著自己家過更好的日子.二兒子受他的影響,從學校畢業後回到農村,不安心勞動,到處闖禍.大兒子炳哲從部隊復員回到家鄉,一踏進家門,就發現自己面對著一場特別的戰爭,而他的“敵人”,就是他久別重逢的老父和疼愛的弟弟……

    北韓電影兩個特點之一:打感情牌,所以當時的順口溜說,“北韓電影哭哭笑笑”。

    北韓電影特點之二:大家看出來了,片名都是偏正結構。

    不知道那時候為什麼大量引進北韓電影,好像比別的國家的都多。

    其次是阿爾巴尼亞電影。

    順口溜是這樣說的,“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

    《海岸風雷》、《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

    之所以感到莫名其妙,是對於地域、文化、歷史、民族性格和情感的完全陌生吧?

    有一個印象很深的鏡頭,法西斯頭目對就要被處決的年輕貌美的女游擊隊員說:“你看,天是多麼藍啊,可是你就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女游擊隊員並沒有慷慨激昂,而是十分平靜地望著天空,在這平靜裡表現出英雄主義和更多的情感,意在激起觀眾對殘忍的法西斯的仇恨。

    很多中國觀眾是不明白這一切的,感覺你這拍的什麼法西斯,還和游擊隊員談天抒情?你死我活的鬥爭啊!游擊隊員英勇就義怎麼不呼口號?

    他們不懂法西斯“聊天”的殘忍和歪果仁英勇的不同。

    還有一個印象很深的鏡頭,是學生們在教室做遊戲,諷刺法西斯,他們邊做遊戲邊喊:“墨索里尼,總是有理,而且啊,永遠有理。咚卡,咚卡!”

    中國很多觀眾是搞不懂這遊戲的深刻諷刺的。

    電影裡地下游擊隊接頭的暗號中國觀眾都知道。

    一方說,“消滅法西斯”,另一方說,“自由屬於人民”。

    第三是越南電影。

    順口溜裡“越南電影飛機大炮”,說的是越南電影反映戰爭的比較多。其實,越南電影也有看不懂的,如《琛姑娘的松林》。

    第四是羅馬尼亞電影。

    順口溜說,“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歐洲人直率、外向,表達感情不顧場合,讓當年的中國觀眾感到難為情。

    如《多瑙河之波》,男的太愛女的,不僅摟摟抱抱,還對女的開玩笑說,“我要把你扔到河裡去!”

    這臺詞很多人記得。

    其實這是一部反法西斯戰爭片。

    第五,中國電影。

    順口溜說,“中國電影新聞簡報”。

    雖然新聞簡報猶現在天的新聞聯播,但是每一場電影必須首先放映的,放完才放故事片。

    為什麼“中國電影新聞簡報”?因為那時拍的新故事片相當少,屈指可數,老片除“三戰”《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又不可以放。可《南征北戰》主演馮喆當時受迫害,以致死亡!

    順便說說,這個關於當年電影的順口溜居然成為今天某地高二的一道試題,問是哪一個年代的電影特點,是選擇題。

    這個順口溜沒有概括到當時放映的南斯拉夫電影。

    南斯拉夫電影最有名的是《橋》和《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

    《橋》有點像中國武俠小說,幾個英勇的游擊隊員去炸法西斯鎮守的大橋,阻斷法西斯的退路 ,有人壯烈犧牲。

    “俠客”們路上唱的歌英勇豪邁又具有異國情調,非常有名,當年中國人幾乎都會唱,隨時哼兩句: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一天早晨,

    從夢中醒來,

    侵略者闖進我家鄉。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游擊隊啊,

    快帶我走吧,

    我實在不能再忍受。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如果我在

    戰鬥中犧牲,

    你一定把我來埋葬。

    請把我埋在

    高高的山崗,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把我埋在

    高高的山崗,

    再插上一朵美麗的花。

    啊,每當人們,

    從這裡走過,

    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每當人們,

    從這裡走過,

    都說啊多麼美麗的花!

    我根據當年風靡全國的地下故事改寫的小說《三張五線譜》,放在我網文《微小說與小小說》作為置頂篇,其中特意寫到男主和女主唱這首歌。這首歌太能表現時代背景了。

    至於《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從片名看,瓦爾特保衛一座城市,那更是一個大俠。

    憶中不可分割的一分子。

    順口溜沒有概括到的,還有蘇聯電影。

    蘇聯電影比較有名的是《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

  • 8 # 唐風宋月

    看過。

    我大概七八歲的時候吧,村裡開始經常放露天電影。我村有個戲臺,戲臺邊有個磨坊,影幕就掛在磨坊的東牆上,東牆是一大片空地,村裡的男女老少吃了飯,每人搬個小板凳,坐在那裡邊吃邊看,男人們抽著菸葉子,女人們嘮著嗑,小孩們跑來跑去。

    那時候播放最多的電影是《海燈法師》和《少林寺》,還有《少年犯》啥的,其他還有一些革命電影好像,輪流演,每場爆滿。那時候村裡特別窮,好多人家家裡都沒燈,不是沒電線,而是點不起點燈,交不起電費。偶爾安了燈,也不常點,用的時候著一下,不用了趕緊拉滅,就跟電話剛出來一分鐘好幾塊錢的時候打電話一樣。所以人們看電影成了唯一的消遣。

    也沒幾年,好像就是兩三年吧,電視機就在村裡普及了,開始是黑白電視,後來是彩色電視,人們就都跑到別人家裡看電視了,電影也沒人來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擇APN不同網路接入點有什麼不一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