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滴逃逃

    氣與血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皆化源於水谷精微和腎中的精氣,在生成、執行、和發揮作用方面,都有賴於肺、心、脾、腎、肝等髒的功能活動。 氣與血“密不可分”,既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維持人體生理活動。氣屬陽,主動,主溫煦;血屬陰,主靜,主濡潤,這是氣與血在屬性和生理功能上的區別,但兩者都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在生成,輸布(執行)等方面關係密切。故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所以《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這種關係可概括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一、氣對血的關係,可以概括為“氣為血之帥”。

    氣為血之帥包含著三方面的意義: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1.氣能生血 一是指氣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從攝入的飲食轉化成水谷精微,從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其中沒一個轉化過程都離不開氣化,而氣化又是透過臟腑的功能活動表現出來的。則臟腑的功能活動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強;氣化能力減弱,則臟腑功能活動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二是指氣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營氣。所以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故在臨床治療血虛疾患時,常常配合補氣藥,就是補氣以生血之意。

    2.氣能行血 指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動力。氣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動血行,如宗氣。另一方面有可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透過臟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執行。氣之正常運動,對保證血液的執行有著重要意義。總之,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氣有一息之不運,則血有一息之不行。所以臨床上治療血行失常,常以調氣為上,調血次之。如氣虛不能行血則面色白,補氣行血則面色華;氣滯則血瘀,婦女月經閉止,行氣活血則經通。

    3.氣能攝血 即氣對血的統攝作用,使其正常迴圈於脈管之中而不逸於脈外。氣攝血,實際上是脾統血的作用。若脾虛不能統血,則血無所主因而脫陷妄行。氣不攝血則可見出血之候,故治療時,必須用補氣攝血之法,方能達到止血的目的。如臨床上每見血脫之危候,用大劑獨參湯補氣攝血而氣充血止,即是這一理論的具體運用。

    二、血對氣的關係,可以概括為“血為氣之母”。

    血對氣的關係,即血為氣之母。血為氣之母是指氣在生成和執行中始終離不開血。

    其一,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各臟腑和經絡之氣的聲稱和維持起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水谷精微又賴血以運之,藉以為臟腑的功能活動不斷地供給營養,使氣的生成與執行正常地進行。所以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

    其二血能載氣。氣存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為氣之守,氣必依附於血而靜謐。否則,血不載氣,則氣將易於流散,無以所歸,因為人身之血即以載氣,故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證論·陰陽水火血氣論》說:“守氣者,即是血”,《靈樞。營衛生會篇》說:“營行脈中”,即指營氣存在於血脈之中。所以在臨床上,每見大出血之時,氣亦隨之而渙散,形成氣隨血脫之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姿大白水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