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考學小秋

    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

    2020年已經到來了,迎接我們的第一個節日是臘八節。臘八節是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一碗香甜的臘八粥,開啟一年的好運!

    古詩詞裡的臘八節,不僅有香甜的臘八粥,還有濃濃的詩意!

  • 2 # 小杰幸福的一家人

    這首詩的整句是“香粥分雛鬧膝前,兒時風味渺如煙。老夫奉佛焚香了,自懺平頭六十年。”

    大概意思是想當年的時候子孫滿堂,為了分點臘八粥在家嬉鬧,如今再也沒有了當年的感覺。這應該就是作者晚年的寫照了吧,孤苦伶仃,子孫都不在身邊。無奈,才作出這般詩句。

    想想我們現在,又何嘗不是呢。鄉村裡面多的是留守老人,逢年過節,兒女也不回去看望一下,一個人在家孤苦伶仃,可能,他們也是和這個詩人一樣的心裡吧。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所以,我感覺這句話的意思雖然是寫的臘八要回去看看。但是,以我的觀點來看的話,逢年過節都應該回去看看,老人們不在乎你在外面掙了多少錢,我想,更重要的是陪伴吧。

  • 3 # 甲辛

    臘八日分香粥給繞著我的雙膝歡鬧的孫兒孫女吃,而我自己兒時吃香粥的風趣和味道,已經記不清了,像煙霧一樣淡化了,消散了。這是老年人哀嘆年華已逝的詩。

  • 4 # 德拉克騎士

    今天是臘八節,很多地方都有吃臘八粥的習慣,中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

    還有一個傳說,說臘月初八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為了苦求人生真諦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因長途跋涉,飢餓難忍的他昏倒在地。這時,一位牧羊女趕來,把自己帶的雜糧乾果剩飯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後把他救活了。後來,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沉思,於臘月初八得道成佛。

    寒冬臘月裡,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喝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晚清官員、詩人陳曾壽對臘八節那一天煮粥,相當有感觸,連寫兩首《臘八日煮粥感賦》,其一是

    “香粥分雛鬧膝前,兒時風味渺如煙。老夫奉佛焚香了,自懺平頭六十年。”

    陳曾壽(1878-1949)是晚清官員,詩人,是中國近代詩壇的一位重要作家,因為其所生的年代和經歷,造就了其詩“ 沉哀入骨,而出以深微澹遠”。“香粥分雛鬧膝前,兒時風味渺如煙“這首詩寫於陳曾壽晚年的時候,意思是臘八節,全家人一起分吃臘八粥,兒孫在膝前嬉鬧,但是卻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其實並不是臘八粥的味道變了,只是詩人懷念小時候,懷念小時候的社會制度。”老夫奉佛焚香了,自懺平頭六十年“陳曾壽信佛,這在他的很多詩句裡都有體現,加上臘八節又有傳說是釋迦摩尼成佛日的說法,詩的後兩句是說他去拜佛燒香了,在佛前懺悔自己剪去清朝的辮子很多年了,其實還是體現了詩人對過去的懷念,《臘八日煮粥感賦》寫盡了詩人自己的感受,寫盡了對舊社會的懷念之情。

  • 5 # 津沽一頁書

    大意就是懷念小時候,如今時光飛逝,自己已經是兒孫滿堂。

    原文是首詩歌《臘八日煮粥感賦 其一》

    (清末近現代初·陳曾壽)

    香粥分雛鬧膝前,兒時風味渺如煙。

    老夫奉佛焚香了,自懺平頭六十年。

    作者陳曾壽,曾祖是嘉慶時狀元,他本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成進士,辛亥革命前任廣東監察御史。

    辛亥革命後,於杭州西湖買地購屋,奉母以居。宦囊告罄,出售所藏宋徽宗《睛麓橫雲》山水畫、元吳鎮《蒼虯圖》及自作字畫維持生活。平日與一眾遺老詩人、詞人,包括馮煦、陳三立、沈曾植、鄭孝胥、朱祖謀、況周頤等交往。但他仍抱復辟之望,張勳於1917年擁遜帝溥儀復位,曾壽亦在上海幫助策劃。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逐出北京紫禁城,逃入天津日本租界,設立“清室駐天津辦事處”,任曾壽為顧問,卻未到任。至1930年,因陳寶琛的推薦,曾壽終於赴天津任溥儀妻婉容的教師。1932年,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溥儀在長春成立“滿州國”,曾壽雖洞悉日人陰謀,不願在傀儡政府中任官,卻始終對溥儀難捨難棄,遂在管理內廷事務的“內廷局”中任局長。最後仍因反對日人的干預而辭職,移居北京。抗戰勝利後,曾壽於1947年返回上海,依二弟曾則而居,兩年後於馬斯南路寓所辭世,享年72歲。

    作者是個典型的清朝遺老,看詩作內容,此詩應該是他60歲(可能是虛歲)那年臘八所做。也就是1936或1937年,當時他陪著溥儀在東北偽滿洲國,名義上是復辟,實際上是傀儡;陳曾壽雖然愚忠,但估計也對日本人的企圖一清二楚。

    所以這首詩記錄的是看到兒孫們一起喝臘八粥,感慨時光飛逝,自己感受不到孩童時過臘八的歡樂。而學佛久了,感覺這六十歲太多值得懺悔的事。

    詩人借用臘八粥的味道,感慨時光變遷,感嘆身不由己,感嘆做錯太多不能回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手機買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