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矽谷13
-
2 # 徐鑫鑫啊
傷寒論是醫聖張仲景所著,產生於東漢,是集理法方藥一體的經典著作,如果沒有傷寒論,就沒有現在的中醫
溫病學是清朝以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為代表治療溫熱病的理論體系,條辮第一方就是傷寒論的桂枝湯,很多方源自傷寒論。溫病學為治療溫熱病以及傳染病提供了理論基礎,是中醫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越傷寒論
-
3 # 復新河畔
《難經》58: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溼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素問·五執行大論》:風寒在下,燥熱在上,溼氣在中,火遊行其間。
《傷寒雜病論》陽明病篇:身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這就是溫病,方用白虎湯,渴者白虎加人參湯,是符合溫病治療原則的。
《溫病條辨》辯證用三焦辯證。《傷寒論》用六經辨證。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用桂枝湯治療風溫也是錯誤的,風溫不可汗。
在前人的基礎上,根據氣候時令因地制宜變通的發揮。
沒有誰厲害,只有誰對症。
-
4 # 如墨輕風
迴歸大自然!傷寒是較普通的病。而溫疫是1號流行性傳染病。傳染牲強,死亡率高,一旦被染多伴危及生命,凡接觸之人都有可能被傳染,傷寒現在都百分之百治好,不能比,迴歸大自然!永遠迴歸大自然!!!
-
5 # 撒滿神罐王思剛
其實張仲景是先寫的傷寒雜病論裡面包含著溫病的,後來隨著印刷術的發展有人把傷寒和雜病分開的而有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傷寒論和溫病條變的。兩者沒有可比性。
-
6 # 執業中醫師董有剛
仲景原著無《傷寒論》,無《金醫耍略》。仲景原著書名《方論三十六卷》,其中有中風,傷寒,溫病,所以無法相比,仲景傷寒病與清代溫病誰歷害與不歷害。
-
7 # 健康從這裡開始凌國棟
傷寒
包括
溫病
傷寒
是
所有
自然外邪
-
8 # 醫源
這個問題就如同問上半年的春夏和下半年的秋冬相比,那個好?
但從歷史角度來看,它們是順承關係:地球變暖是持續性的,但在漢之時,寒冷致病是想當厲害的,張仲景在《傷寒論》序言就有自己宗族因寒冷而致死“十之八九”,說明應對寒冷致病是人類當時最大的難題;在宋之後,天氣變暖,溫熱導致細菌的滋生,瘟疫——也就是溫熱致病引起了大面積的傳染、死亡。對於溫熱致病的機理在長江以南就逐漸產生,經理元、明、清,才形成了現今完整的溫病理論。
但就中國的地域而言,北方仍舊寒冷,南方溫熱,所以兩種理論並存。
同時,一年氣候的寒熱溫涼,又將寒熱理論表現在一個地域。
因此說:大醫不分寒溫,不分南北,沒有什麼門派之別。
-
9 # 為人排憂解難
傷寒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傷寒,是指冬季過於嚴寒,人體感受寒邪疫毒所致。廣義的傷寒,指的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而西醫上所說的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胃腸道傳染病,屬中醫的溫疫範疇。
溫病學的發展是在明清時期,當時也是正處在溫疫流行時期,一些醫家發現,沿用傷寒的辨證論治法則適應不了一些急性發熱性疾病。開始著書立說,發表自己的見解。創立了溫病學派,把溫病從傷寒中分離出來。其代表人物有葉天士,吳鞠通,王孟英等。
以傷寒病的發病特徵看,它的發病,發展,與轉歸,按照張仲景的傷寒六經辨證,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溫病包括了溫疫,它的發病特徵是,流行於一方或一家,發病急驟,蔓延迅速,互相傳染,不管老幼,病狀相似。象腦膜炎,霍亂,非典等,多兇險,死亡率高。
兩者相比,溫病要比傷寒厲害的多。
回覆列表
傷寒論是醫聖張仲景所著,產生於東漢,是集理法方藥一體的經典著作,如果沒有傷寒論,就沒有現在的中醫。黃帝內經只是理論著作,只有12個方。溫病學是清朝以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為代表治療溫熱病的理論體系,條辮第一方就是傷寒論的桂枝湯,很多方源自傷寒論。溫病學為治療溫熱病以及傳染病提供了理論基礎,是中醫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但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超越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