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玄谷真人

    西方近代史與中華近現代文明運動是交錯進行的,大約有三百多年的時間差,這個時間差不是偶然的,而是文明運動週期的半個時代。

    我們可以注意,一個典型的文明運動週期基本是列國紛爭文化爭鳴,然後進入帝國擴張形態,可以稱之為戰國_帝國運動模型。如春秋戰國到秦漢是一個文明運動週期,大約七八百年,其中文化爭鳴的春秋戰國佔三百多年(從老子開始算起),秦漢帝國佔四百多年。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到隋唐也是七百多年。西方則“古希臘”到西羅馬滅亡大約八九百年。西羅馬滅亡到阿拉伯帝國滅亡八百多年。雖然阿拉伯帝國這一段不很典型,但分裂戰亂到帝國興衰週期還是存在的。那麼,我們可以把七八百年的文明裂變、聚變視為一個大文明運動週期,三百多年到四百年則是半個文明運動週期,就象一日為十二個時辰,白晝黑夜大約各佔半天一樣。

    那麼,當東方中古帝國大唐滅亡,人類文明進入全球範圍文明運動時,我們看五代北宋以後的中華文明運動史與西方文藝復興以後的文明運動史,可以注意到一個大約三百多年到四百年的時間差。這就象東方日出,西方是黑夜,西方亮天了,東方就是幕鼓,有半天時間差。東方的再一個黎明要待來日太陽復升!

    如中華新儒家論起步應算開始於五代陳摶,然後宋初三先生和周敦頤登場。這個東方人文主義新文化萌生的歷史階段,以兩宋儒家文化為主,時間三百多年。而西方文藝復興開啟於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是西方近代文明的揭幕,使西方文明開始近代性文化爭鳴階段。這個兩宋文化與文藝復興的時間差正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

    東方中華五代遼宋夏金後,蒙元統一中華,如同春秋戰國後秦國統一中華,中華近代文化因素萌生期進入帝國發展期,並且,蒙元也開始向西方擴散東方文化。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發生於十七世紀中後期,打敗荷蘭“海上馬車伕”登上西方真正舞臺中心,成為主要帝國,也在這一時間段。從文藝復興到英國成為主要帝國力量,也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而蒙元東方性帝國與英國登上西方帝國之位這個帝國運動時間差也是三百多年。

    從文化思想發展的高峰說,東西方之間也有一個三百多年的時間差。宋明新儒家內聖追求的高峰應該是王陽明心學的大成,之後基本向實學和啟蒙發展了。西方近代哲學的發展如果把黑格爾唯心主義思想體系的建立看成高峰,那麼,這個時間差也是三百年餘。

    還有其他方面的文明表現也存在大約三百多年的時間差。如蒙元二次西征,馬可.波羅遊記的流傳,意味著全球文明運動中東方文明開始影響西方。而西方傳教士來華,與明末士大夫接觸,一面傳教一面介紹一些西方文化,大約在十六世紀末,意味著西方文明開始傳向東方。這個時間差是三百多年。

    可是,傳教士來華對東方文化的影響只是一個開始,而傳教士譯介中華文化典籍,有規模地向西方介紹東方文明,繼而在西方形成中華文明熱,這個發展是一個規模很大持續時間很長的過程。而中華明末學習融合西方文化的過程因滿清統治而中斷,到清末西方文化再傳入,並形成規模和持續文明程序,派遣留學生去西方學習,已經是洋務運動時期,繼而維新變法、民主革命,這個時間差還是三百多年!

    從上述敘述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東西方文明的交錯運動,甚至交流。由於東方文明的近代文明因素的萌生與發展在先,有三百多年的文化先行期文明發展期,所以,東西方的互動運動中首先是中華文明向西傳播的過程,當我們全面地瞭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西方文明近代運動的主要大事件基本都有中華文明的要素提供了西方近代程序的發展條件。由於近幾百年西方文明比較強勢,有些人為了鼓吹西化,極力宣揚西方文明對東方對中華的影響,而中華文明對西方的影響則某些人極度予以掩蓋、迴避。甚至,這種對西方文明的鼓吹企圖上溯到史前,如所謂兩河文明、古埃及文明比中華早,如所謂青銅器自西向東的傳播,等。可是,這些上古史其實史實根據是很不充分的,論述充滿了猜測。而中華文明西傳,則從漢代的絲綢之路,到唐朝的造紙術經阿拉伯西傳,數學經印度到阿拉伯西傳,火器從陸路、海路西傳,馬可.波羅遊記對西方的影響,傳教士譯介中華典籍,等等,這都是史實很清晰的,為什麼就很少有學者好好研究,寫出中華文明西傳對西方文明近代影響的專著,挺真胸膛大聲宣傳一下呢?為什麼我們不能公開講講西方文明是在中華文明影響下才開始近代程序的呢?

    西方企圖排除所有其他文明對西方歷史程序的影響,企圖構築一個西方自身發展的歷史鏈條,就是所謂古希臘發的到古羅馬,古羅馬發展到中世紀,中世紀發展到近代西方。好象其他文明在人類發展到近現代的程序中都是沒有用的。這是天大的謊言,無恥的歷史偽說。

    西方近代的淵源雖然不能離開西方自身的歷史,但是,從文藝復興說其起因既有阿拉伯文明的傳遞,也有中華文明的西傳,兩個西傳是西方文明近代啟動的全球文明互動的大邏輯。

    恩格斯說:“阿拉伯人留傳下十進位制、代數學的發端、現代的數學和鍊金術;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留下。”應該說阿拉伯人的貢獻還不只如此,還包括天文、化學、醫學等。那既然基督教的中世紀什麼也沒留下,西歐進入文藝復興以後的很多文化與科技基礎當然就不在西歐的中世紀,而在中古時代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融合幾個文明圈的文化,發展了中古時代的科學技術(詳見另文),這些成果當阿拉伯衰敗了很多傳入了西歐,其中也包括中國的一些科技,如代數、造紙術。所以,大家看十字軍東征以後的歷史和西方科技的近代起步,可以瞭解到這個自東向西的文化轉移過程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展過程,體現了人類文明的不同文明體在不同時代的貢獻,從而共同創造了人類文明。

    在阿拉伯帝國中古文明貢獻西傳之後,也是亞歐大陸西半邊完成了一個自東向西的文明傳播之後,開始了以中華文明為主的東方文明因素的向西傳播過程,標誌性歷史事件就是蒙元西征。大哉乾元這個乾奇妙地體現了十二訊息卦中的乾卦。

    蒙元二次西征在歐洲打敗了歐洲聯軍,也劫掠了歐洲很大部分地方,這個歷史事件產生的效果對當時的歐洲人應該是非常震撼的。歐洲在中世紀建構的整個基督教信仰體系,被蒙元的打擊給衝破了。當神職人員和教徒以痛苦而又殘酷的方式死亡,又無奈於蒙古人的打擊時,活著的人當然要懷疑神靈的存在與耶穌的所謂神子的身份。在西征的掃蕩下,歐洲人對千年間構建的神學體系信守的神學所宣揚的種種觀點、看法必然地產生了懷疑,進而對神權的統治產生了疑問,以致教皇在1245年稱“韃靼人是基督名字的死敵”。

    武力打擊產生的震撼以外,蒙元的征伐雖然有諸多殺戮和破壞性,但也打通了亞歐大陸的交通,亞歐大陸上的幾個文明圈有史以來第一次完全聯通起來。從這個角度說全球文明運動已經開始了,因為人類文明的幾個主要文明圈就在亞歐大陸上,這幾個文明圈聯通了,就是全球文明運動開始展開了。貿易和文化交流也必然地在東西方之間深入展開。其中對東方文明與社會狀況的資訊傳佈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馬可.波羅,寫有《馬可.波羅遊記》,還有一個是柏朗嘉賓,寫有《柏朗嘉賓蒙古行紀》,這本行記似乎不為大眾所知,該書分九章,詳細介紹蒙古的地理概況、衣食住行、宗教信仰、民間習俗、大汗王室、戰略戰術、征服地區情況,以及深入探討抵禦蒙古入侵的戰術等內容。影響比較大,為一般讀書人所知的是馬可.波羅,他的遊記記述了他的東方見聞,地域包括西亞、中亞、中國和東南亞,以介紹中國為重點,佔有最多篇幅。

    從蒙古西征與上述遊記,甚至之前經阿拉伯西傳的中國文化,我們可以知道當時中國文化、社會狀況、科技成果已經從東方傳向西方,併產生歷史推動作用。如造紙術早已經阿拉伯傳播西歐。據資料,十世紀造紙技術已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開羅、埃及與摩洛哥,而歐洲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統治的西班牙。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紙作為文化思想載體,對文化的發展作用肯定是巨大的,上百萬字的作品出現於阿拉伯,以及文藝復興得到廣泛展開,與造紙術的傳播是一定分不開的。安田樸的《中國文化西傳歐洲史》也有相關資料敘述了中國的藝術與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關係。所以,至少說作為文化載體的技術和中國文化透過一定途徑的傳播,對文藝復興產生很大作用,是有史可據的。

    對文藝復興的影響只是一個開始。從此,東方文明在西方近代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程序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藝復興開啟之後,西方的重要歷史事件是大航海。中華文明對西方大航海的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論述。一個是大航海的動因,一個是大航海的技術條件。大航海的動因是西方人要從海路尋找東方,馬可.波羅遊記讓西方產生了很強對東方文明的憧憬,而陸路又被奧斯曼土耳其控制了。大航海的技術條件則不能離開指南針的作用。

    唐宋元明時代的中國早就航海了,也有很發達的貿易。阿拉伯人也早航海了,與中國也早有貿易。但是,華人、阿拉伯人都沒有到處殖民。而西歐某些國家一“發現”新世界,他們就占人家的土地,搶人家的東西,這是泰西人的民族性,還是時代有什麼經濟因素呢?可是,無論發展什麼主義有什麼經濟動力,跑滿地球搶佔地盤,又掠奪又殺人是要有武器支援的,在完全的冷兵器時代,遠航又去與當地人為敵,那是自取滅亡,所以,殖民的重要條件是火器,火器使殖民者有了絕對的軍事優勢。而火器是宋代開始發明創造出來,蒙元西征使用和傳播,另一路據說從海路傳播。

    宗教改革,紙和印刷使因信稱義成為可能。

    宗教改革以前,由於經文載體限制,舊新約只有神職人員可以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宗教經文,也只好聽信各地神父對經典與教義的解釋。造紙術的傳播和印刷術的出現,使信眾可以自己閱讀經書,自己思考,也帶來對教會解釋的質疑。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者的文章也透過印刷發行迅速傳遞到各地,宗教改革的思想迅速傳播。

    資產階級革命,馬克思說:“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槓桿。”其中火藥槍炮的軍事意義對歐洲政治變革來說就是讓騎士階層失去了中世紀的作用而退出歷史舞臺。

    金融,紙幣和票據。人類要遠距離貿易顯然易貨和金屬貨幣是極不方便的,人類在全球化程序中商業自然是建立在以紙幣、票據為手段的金融基礎上,而紙幣、票據是華人在唐宋時代創造的。

    制度,西方的議會是西方人自己在歷史演進中形成的,但在十九世紀以前沒有考核選官制度,其文官制是在學習中國科舉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首先出現於英國,一般以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頒佈的正式確立公開競爭考試製度的樞密令,作為英國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標誌。由於這個制度的進步性,很快為資本主義各國所採用。加拿大和美國在英國的影響下,分別於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德國、法國、日本長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真正確立現代文官制度。

    思想文化,西方自身的文化思想是很薄弱的,大家看文藝復興時的文化狀況,主要是文學、藝術創作,真的是文藝復興,思想家少見,思想深度也有限。到十六世界耶酥會士來華,開始大量譯介中華經典,文化從文明強盛的地方向文明弱勢的地方傳播,所以,明末清初西方總體實力與中國比顯然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學習中國文化更主動。赫德遜說:“18世紀的歐洲在思想上受到的壓力和傳統信念的崩潰,使得天主教傳教士帶回來的某些中國思想在歐洲具有的影響,超過了天主教教士在中國宣傳的宗教。”

    自16世紀,中國道儒經典已開始譯介到西方。利瑪竇翻譯了朱熹注的《四書》,“中國熱”隨之興起,“中國學”也正式成為歐洲的顯學。到17世紀末葉已有數十種中國經典譯本在歐洲流行,如《論語》、《大學》(以《中國的智慧》為名)、《中庸》(以《中國政治道德學》為名)、《孟子》等四書,以及《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等五經,還有道家《道徳經》等其他著作均被翻譯成西方多種文字在西方發行。此外,歐洲學者研究中國文化和哲學的著作也不斷湧現,如《中國通史》、《孔子道德論》、《華人的政府和道德觀念》、《中國哲學》等,其影響體現在經濟、政治、哲學等多方面。所以,經濟思如重農學派和自由市場觀念與中國傳統重農思想與道家無為思想有淵源。政治思想如啟蒙運動與儒家思想影響有關。而哲學思想與易經、道徳經的傳播有文化聯絡。其中,儒家思想對啟蒙運動的影響是歷史重大事件,這裡敘述歷史大脈胳,具體文化傳播和對哪些思想家發生了哪些影響就不多論了,讓法國總統希拉剋告訴大家中國文化尤其儒家文化對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國前總統希拉剋說:“啟蒙運動思想家在中國看到了一個理性、和諧的世界。這個世界聽命於自然法則,又體現了宇宙之大秩序。他們從這種對世界的看法中汲取了很多思想,透過啟蒙運動的宣傳,這些思想導致了法國大革命。”

    科技,阿拉伯科技西傳後,又一次科技西傳。透過阿拉伯,中國科技早已經西傳過。蒙元西征、馬可.波羅遊記等也有文化與科技西傳資訊。自明末傳教士如利馬竇等來華,中國科技又開始了一個長期的大規模的西傳過程,利馬竇及其後較長一段時間,入華傳教士大多來自義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法國傳教士則相對較少。中國科技向西方傳播過程中,一個重大事件是一批法國耶穌會士1687年的來華。在1680年,柏應理受南懷仁派遣返回歐洲,籲請各國派遣精通科學知識的傳教士到中國。柏應理此行在歐洲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巴黎,法王路易十四多次接見柏應理,並決定派遣洪若翰、白晉、劉應、李明、張誠等傳教士作為“國王的數學家”前往中國。1687年2月,洪若翰一行五人抵達北京,一個多月後,康熙在乾清宮大殿接見了他們。在來中國之前,洪若翰、白晉、劉應、張誠就已被法國皇家科學院任命為通訊院士。因此他們入華的任務除傳教之外,還包括受皇家科學院之託,瞭解、調查中國的科學技術。我們中國那個時候沒有智慧財產權觀念哪,大量科技被無嘗帶走了。而今卻鮮有人知道中華科技西傳對西方科技發展的作用,而利馬竇之類卻被某些人一再吹捧。

    這個大規模東方文明西漸過程到啟蒙運動、工業革命以後,西方人對東方文化的興趣肯定就減弱了。當時的西方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也開始對中國文化中華文明有貶損之詞。再過幾十年,就武力侵犯。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就開始洋務運動進入東方大規模學習西方的程序了。從十六世紀中葉東方文明大規模西漸,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後西方文明大規模東漸,三百多年的歷史程序,半個文明運動週期。那麼,當中國開始學習西方文明以後,是否有兩百年左右的文明程序消化西學,達到東方文明覆興的高峰,而後對西方文明有幾分不屑?幾十年間拭目以待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姓女孩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