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婷兒143046575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

    春節象徵團結、興旺,是一個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大年初一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

    正月初二,回孃家

    是一種很有特色的習俗,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正月初三,禁忌多

    傳說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後必須早早熄燈就寢,以讓老鼠家族舉行婚禮;並在家中各處撒鹽與米,稱為“老鼠分錢”,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不許摔壞東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東西,趕緊說:“碎(歲)碎(歲)平安。”這是提醒人們過年別得意忘形,也應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掃,忌將垃圾掃出門外。忌跟還在睡夢中人拜年,須等到對方起床後再拜年。

    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傳統習俗,這是諸神降臨人間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諸神。若是經商之人的話,應該閉門歇業,民間認為若不這樣做的話,會導致虧待諸神,引起諸神不滿。

    正月初五,“破五”吃餃子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是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因中國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

    正月初六,下田備春耕,窮氣送出門

    農曆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中國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於送走窮鬼。反映了華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七,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傳說女蝸初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民俗專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祈福納吉和求平保安的願望以及對“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動,就是把家裡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初八放生,不僅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願望。

    正月初九,天公生

    在中國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為玉皇聖誕,俗稱“玉皇會”,傳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這一天都要隆重慶賀。

    正月初十,石頭節

    正月初十日,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稱為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正月初十亦稱老鼠娶親日,俗稱十指。

    正月十一,請紫姑,請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

    正月十二,十二搭燈棚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雲:“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灶下點燈

    南通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有“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之說,並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之舉,即正月十三上燈之日吃圓子,正月十八落燈之日吃麵條。

    正月十四,試花燈

    在古代,為了準備正月十五的上元宵節,中國民間和朝廷都會在這天搭建燈棚,懸燈結彩,並做一些遊藝節目的預習活動,稱為“試燈”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至於市面上賣燈籠的小販,早就準備了各式各樣的花燈,準備販賣,稱為“燈市”。

    正月十五,吃元宵,點花燈,猜燈謎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 2 # 使用者6849366025117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儲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裡也不可以打碎傢俱,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春節俗稱“過年”,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

    正月初一講究的是開門炮仗: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拜年,大年初一第一天,到親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電話問候是必不可少的,說聲“過年好”,祝福每個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正月初二

    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正月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吃餃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

    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

    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

    農曆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信眾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正月初十

    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十二至十五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亦是道教上元天官大帝聖誕,為天官賜福之辰,又稱為“上元節”。

  • 3 # 我的奶香咖啡

    大年初一串門走親戚

    大年初二媳婦回孃家

    大年初三老鼠嫁女兒

    大年初四迎接灶王爺

    大年初五開市接財神

    大年初六千家送窮鬼

    大年初七人日撈魚生

    大年初八穀日惜糧食

    大年初九拜天公壽誕

    大年初十祭石頭生辰

    大年初十一岳丈請女婿

    大年初十二選燈塔燈棚

    大年初十三點燈買燈籠

    大年初十四春夜猜燈謎

    大年初十五上元食湯圓

  • 4 # 使用者8750502327635

    初一不出門,初二回孃家,初三走親戚,初四隨便玩,初五迎財神,初六送窮神,初七剪綵花,初八接順星,初九祭玉帝,初十石不動,十一請子婿,十二清淡食,十三做燈籠,十四寫燈謎,十五鬧元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國榮為什麼可以扮演那麼多經典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