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818小南瓜娛樂

    北影學生稱遭班主任父親性侵 還被同學老師歧視。

    微博實名認證為“暢毅文化藝人事業部總經理”的@宋澤塵Leslie_AM發表微博,稱好友“阿廖沙”在北京電影學院就讀期間,遭遇班主任之父性侵。事後阿廖沙更遭遇來自老師和同學的排擠和歧視。不少網友紛紛湧向北京電影學院官博討要說法。截至目前,事實真相尚有待核實,而院方也未就此事發表宣告。

    北影教授之父被曝性侵學生 竟是賈樟柯前岳父

    大V曝北影好友遭教師之父性侵後,有網友扒出當事人班主任朱炯的百度百科詞條截圖,顯示其前夫為知名導演賈樟柯。也就是說,被指性侵的朱炯之父朱正明,真實身份竟是賈樟柯的前岳父。

  • 2 # RR手作生活

    賈樟柯,山西汾陽人,06年,賈導演的《三峽好人》在水城威尼斯榮獲金獅獎,賈被冠以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三峽好人》在汾陽進行全國首映,小縣城裡轟動了。這幾年陸續看了《三峽好人》、《小山回家》、《站臺》等。其實,我對裡面的很多場景是蠻熟悉的,小縣城裡的故事,拖拉機的聲音以及拖拉機過後路上揚起的黃土。再次看到、聽到這些,都會讓我產生很強烈的認同感和感動,太真實了。

    《小城小事》,一筆一筆的燒錄,很慢,慢到不能忍受,一部電影(站臺)竟然可以長達三個小時,那群年輕人,迷茫過,折騰過,最後歸於平靜,我還記得半夜,喝醉酒的哪兩個男人唱著"成--成--成吉思汗",斷斷續續的,以及站臺末了,尹麗娟抱著孩子,煤氣上那壺熱開的水。

    他的《三峽好人》,每一個場景只用一個長鏡頭,用得那麼不動聲色渾然天成,太變態了,直接跪了。

    一個煤礦工人,一路從汾陽到三峽,尋找自己多年前買來的媳婦。另外一個山西來的女人,到三峽尋找自己兩年沒回家的丈夫。一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城市,就在那樣叮叮噹噹的敲打聲中就消失了。那張印有黃河壺口瀑布的舊版50塊錢,不知道誰還有?

    賈樟柯的好,在於他對於小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於社會變遷中普通人的關注。他的影片中體現出對時代的思考在中國導演中並不多見。用一句很冠冕堂皇的話說,他對於這片土地有很深的熱愛。第六代導演中,目前仍然保持穩定高產且質量出色的只剩他和婁燁了。

    有人說好的藝術作品給人以疼痛感,並且讓人深思。

    賈樟柯用很藝術的方式做到了這一條。

    做導演,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情懷。

    賈樟柯的情懷,出自於他對小人物的觀察,那些或者木訥、或者有些窩囊的中國男人;但是,在鏡頭下,這些個話不多的人,內心裡卻都有著極強的爆發力和生命力,這是一種生活的還原,同時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昇華,我們在他的長鏡頭裡看到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

    賈樟柯的問題在於,他似乎太專注於小人物了,以至於很多時候顯得墨跡。電影之路不進則退,不過賈樟柯的片子其實虧本的不多,對投資者也是負責的。至於要投機電影賺大錢的投資者,還真不大會去找賈樟柯。

  • 3 # 志博雲天

    做導演,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情懷。賈樟柯的情懷,出自於他對小人物的觀察,那些或者木訥、或者有些窩囊的中國男人;但是,在鏡頭下,這些個話不多的人,內心裡卻都有著極強的爆發力和生命力,這是一種生活的還原,同時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昇華,我們在他的長鏡頭裡看到了我們自己的生活,看到了自己。

    賈樟柯,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他特立獨行,用鏡頭語言去描繪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他直言批評當代中國電影缺乏對真實生命的關注:第四代執著於倫理道德,第五代迷戀於歷史寓言,第六代在都市搖滾裡陶醉、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透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關於賈樟柯,在於他對於小人物的關懷,以及對於社會變遷中普通人的關注。他的影片中體現出對時代的思考在中國導演中並不多見。用一句很冠冕堂皇的話說,他對於這片土地有很深的熱愛。第六代導演中,目前仍然保持穩定高產且質量出色的只剩他和婁燁了。

    在中國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中國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 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透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一一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賈樟柯更是從不故弄玄虛,傾力專注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持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如何切入現實對很多導演來說困難重重,賈樟柯卻舉重若輕,這來源於其獨特的視角和敏感的心態,總是能找到自己的方式重構歷史的記憶:《小武》中冷靜的鏡頭、紀實的風格立即從紛繁複雜的變遷中重塑了一代人的感覺;《世界》在更大規模上表達了中國的變遷;《三峽好人》不但展示出廣闊的社會變遷圖景,而且虛構性被置於紀實性的敘述之中。他的電影有自己的世界,並且在以自己的方式在思考這個世界變遷的意義。

  • 4 # 南山頑石

    賈樟柯,山西汾陽人,中國導演、第六代導演代表人物之一。1990年在報考南開大學失敗後轉學美術。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同時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1997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04年,擔任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委會主席...

    影視作品:後會無期(2014年),一切都好(2016年),任逍遙(2002年),汾陽小子賈樟柯(2014年),等等

    出生:1970年5月24日(47歲),汾陽市

    編寫劇本:天註定(2013年),山河故人(2015年),三峽好人(2006年),二十四城記(2008年),等等

    獲得獎項:釜山國際電影節 新浪潮獎(1998年) 獲獎作品:小小武,北京大學生電影節 最佳導演獎(2016年) 獲獎作品:山河故人,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觀眾選擇獎(2015年) 獲獎作品:山河故人

    賈樟柯作為一個來自於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追求影像“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特立獨行,用鏡頭語言去描述一個巨大的社會轉型時代普通人所需要承受的代價和命運發生的轉變。直言批評當代電影缺乏對真實生命的關注。

    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漸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與曾經流行的批判現實主義相比,賈樟柯的敘事更為沉靜和不張揚。從不做單純的道德判斷,而是透過個性鮮明的紀實性風格去拓展。與現代虛無主義相比,更是不故弄玄虛,致力於歷史變遷中的細枝末節,在冷酷的現實中保留這著一種溫暖的基調。

  • 5 # 書房記

    賈樟柯,被視為中國第六代導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小武》(1998)《站臺》(2000)《天註定》(2013)及榮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三峽好人》(2006)等。

    據說賈樟柯當年考大學原本是想考美術院系的,沒想到有天在家鄉的電影院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竟萌生了做導演的願望,於是就真的轉考北京電影學院,考了3次,才終於如願以償,進入電影學院學習。

    之後,賈樟柯這些年也陸續操刀了幾部紀錄片《東》《無用》《海上傳奇》《語路》。其中,以中國著名服裝設計師馬可為中心人物的《無用》,獲得包括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第12屆米蘭國際紀錄片電影節Fnac影片大獎等多個國際獎項。

    賈樟柯從出道至今的作品,你會發現“現實主義”這個旗幟鮮明的特徵。可以說,賈樟柯的電影創作,深深根植於當代中國近20年的社會現實中。1995年,他拍攝的第一部短片《小山回家》(57分鐘)榮獲香港映像節的大獎。這部片子在今天看來未免粗糙和不成熟,但日常的敘事手法和社會真實展現出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延續到他後來拍攝的“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任逍遙》中。

    賈樟柯是山西汾陽人,他善於在故鄉的現實背景下描摹電影中人物的生活和命運,突出表現邊緣個體在急速變化的當代中國所面臨的困境和掙扎。他的電影敘事不急不躁,卻有種動人的張力。2010年,《鄉關何處: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結集出版。賈樟柯在序文《我的邊城,我的國》中談起3部影片的創作歷程坦言道:“這三部曲的確是我不滿現實的結果。

    陳丹青說:中國有千千萬萬個小武,賈樟柯是第一次把小武搬上了電影!

    現在,對賈樟柯的創作進行蓋棺定論還為時尚早。但是,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成功主要源自他本人充分的、深入的感受力和豐沛的“縣城體驗”,一定時間的沉澱。

    可以說,賈樟柯正在路上,他對電影貢獻的空間還很大!

  • 6 # 勇叔茶話

    評價肯定是不敢。

    我只看過《小武》《山河故人》《三峽好人》

    賈樟柯的出現當然少不了運氣,他本身不是導演科班,他是文學系的,又是一個有現實情懷的人。他說過,類似國內大導演拍的商業片,他也能拍,因為在他看來,無非是用華麗的鏡頭語言去掩飾導演內心的空洞以及敘事的無能(大意如此)。。。對此不予置評,等他真的拍出叫好叫座的商業片再做定奪。但是他至少做到了一以貫之的關懷,關懷他的過去以及現在,其實也在關懷這個國家一直避而不談的那些無人區。

    他除了是一位電影導演,還是一位作家,一位詩人。

    賈樟柯導演骨子裡時時刻刻流露出文學愛好者的本色,或流淌著作家的血液、詩人的感傷和天真。即便這樣描述,感覺還是不對,其實,他就是一位作家。陳丹青說他是“和他們不一樣的動物”,那是因為,除了導演,他本質上是一位“作家”。陳丹青以前像畫家,對很多讀者而言,他更像作家,比作家更像作家的“作家”,而不是和“畫家”不一樣的“作家畫家”。

    有別於其他導演的大致:

    第一紀實性,他的電影要全面展現一個人的狀態——他所處的環境,他的性格特點,性格與環境的衝突,難以改變的命運。更多的,是對個人命運的關懷。正因為如此,他較少在故事上用力。電影沒有明顯的開始、高潮、結束,卻有大量的碎片。這些碎片難以拼湊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卻可以拼湊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第二長鏡頭,可能學了點,魔戒 百夫長的長鏡頭流。樸實無華,靜靜的去觀看身邊的一切,自己思考人生,讓觀者覺得真實,那才是真實的人生 都是小成本的製作,關注平民的生活,但肯定賣不出好價錢。

    第三是特意夾雜很多的電影符號象徵的意向,幾乎每一個鏡頭都有寓意,很少有廢鏡頭,從第五代開始,都是正經的學院派出身,對電影符號鏡頭的使用非常重視,第五代導演還佔有著大量的市場投資與份額,第六代導演在商業電影上發展動力不足,所以他們認為低成本的文藝電影是他們的出路,因此,在每個鏡頭上都下足功夫,賈樟柯作為北電畢業的更是如此。

  • 7 # 手機使用者68057289723

    談兩部賈樟柯的兩部口碑還不錯的影片吧《山河故人》和《小武》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還蠻蠻意外的,雖然仍有很多讓解讀者興奮的元素(畫幅、汾陽、過去現在未來、抗刀的人),但是,他包裹的卻又始終是個無聊的情節劇(尤其第一部分)。思鄉以及對時間的懷念。趙濤結尾母親式的舞蹈也並沒有預想的那麼好,整體沒什麼能讓人記住的瞬間,或是亮點。。

    搜視網上面記錄的其中裡面幾句臺詞覺得寫的還不錯,就給截了下來放這裡

    而《小武》呢,這部電影蠻現實的。。主人公小武在社會的邊緣存活,純情,道義,無奈,都交織在這一個人身上。

  • 8 # 三聲

    目標明確的人往往擁有實用主義的一面,這與他對於關公等民間神靈的敬畏、對於香港電影江湖豪情的崇拜、對於更自由表達氛圍的追求並存,共同組成我們看到的賈樟柯。

    你很難想象,這位年少成名的電影大師會一生只關注在自己的電影內容上。10年以來,在那家主要負責藝術片業務的公司西河星匯裡,他就是一位成功的商業運作者。同時,他也在家鄉投資酒廠和煤礦,也趕上了十年呂梁煤礦的黃金時代。2016年,賈樟柯創辦的專注於商業片運作的暖流影業,也獲得了曹國熊等資本大佬的青睞。

    “我覺得我自己是在用一個我的藝術標準,來判斷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平遙國際電影展之前,我們在北京見到在為電影《時間去哪兒》做宣傳的賈樟柯。

    這部電影的源頭是今年金磚五國領導人會議時,金磚國家電影節也同期在成都舉行。電影節官方提議,是否可以五個國家的導演一起來拍一部電影,後來這個“任務”的中國部分就交給了賈樟柯。

    “你對這樣一個政宣專案的興趣點是在哪裡?”面對我們的提問,賈樟柯回答道,“我非常興奮,因為作為導演來說,它提供了一個我們跟其他幾個電影創意很強國家的近距離合作的機會。”

    坦白說,我難以相信“創意很強”這樣的形容詞。某種程度上,這部影片幾乎是時下政治最高規格對待的電影專案之一,這與多少與賈樟柯的一種既定的形象並不符合。

    在我的感覺裡,輿論容易糾結的“商業片”“主旋律”、“政治觀念立場”、“和體制關係”等問題幾乎不會困擾賈樟柯。目標明確的人往往擁有實用主義的一面,這與他對於關公等民間神靈的敬畏、對於香港電影江湖豪情的崇拜、對於更自由表達氛圍的追求並存,共同組成我們看到的賈樟柯。

    “無情慈悲”是賈樟柯相信的一種境界,在老家汾陽的賈家莊隱居時,他強化並享受這種狀態——不指望尋求共識也就難有世俗煩惱,也就可以提高效率追求目標。這樣的日子裡,賈樟柯上午透過網際網路處理完各種公司事務,下午兩點半一直到天黑都是賈樟柯的寫作時間,“去年我寫了三個劇本,這樣持續的工作時間是我以前所沒有的。”

    這些事情之於賈樟柯還有別的意義,或者是賈樟柯對於藝術和商業趨勢的判斷,他自己也會參與和推動這種潮流——回老家寫作、建賈樟柯藝術中心和辦平遙電影展,這三件事情被賈樟柯認為是”文化資源向小城市迴流”。

    賈樟柯生於物質和文化資源普遍匱乏的1970年,屬於自覺的文藝分子,在學校跳霹靂舞,組織詩社,泡錄影廳……憂愁上身時,他也會反過去檢視彼時環境。賈樟柯總能想起那時“喜歡電影看不到電影時的感覺”,十八歲時賈樟柯想考電影學院,在老家汾陽逛遍所有的書店,最後只買了一本和電影相關的書。

    資源飢餓感伴隨了那個年代很多人的一生,賈樟柯自己也說過,“沒有資源,一個有電影夢的人可能就實現不了他的夢”。

    在中國內地舉辦“電影節”,除了經驗和能力之外,取得政府部門的認可同樣十分關鍵,甚至是能否成行的決定條件。善於同政治資源的合作,成為賈樟柯“行事”的另一個重要切面。

    “不拒絕”的態度至少起始於2010年的《海上傳奇》。這部作品的另一個身份是當年世博會的獻禮紀錄片。今年,賈樟柯則拍攝製作了影片《時間去哪兒》。某種程度上,將自己的藝術成就做到同政府意願的高度契合,賈樟柯是為數不多的人選,其他人則“有的是不屑,有的是不能。”

    在中國創辦不一樣的電影節既來源於賈樟柯的成年生活體驗,也是他電影人生終究會觸碰的板塊。從1998年第一部長片《小武》拿到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開始,賈樟柯就開始攜電影在世界各地電影節的體驗。賈樟柯說,“在亞美尼亞,重溫帕拉傑諾夫的《石榴的顏色》,在聖保羅,和沃爾特·賽勒斯一起聊電影的時空,這些生命中重要的時刻,都是各種各樣的電影節賦予我的”。

    2007年,賈樟柯在荒木啟子和藤崗朝子的陪伴下在日本參加PIA電影節,日本PIA影展自1977年創辦,為當時數以千計的獨立短片、私人電影提供放映機會。他開始認識到這個電影節之於日本獨立電影的巨大意義。“如果被PIA影展選中,能進而獲獎,都有可能(為其)帶來進入電影界的機會”。

    當荒木啟子問賈樟柯中國有無類似的影展,他一時慚愧,“自尊心讓我沉默”。會場裡的年輕人顯得分外活躍,賈樟柯回憶道,“那是人家的事,與我這個華人無關。”

  • 9 # 陳令孤

    如今,賈樟柯這個名字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的代名詞,他雖然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但並不是導演系的學生,而是文學系的。他能夠成為一名大導演,一方面由於他受過高等電影學府藝術素養的薰陶,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天賦才華,是他對電影藝術的看法和對生活的認識。

    他用自己獨特的思考角度把攝像機的鏡頭對準家鄉人民的生活狀態,開創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新現實主義作品。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不偶然的,在我看來他只是選準了突破口,然後把胸中的故鄉情懷融入到精妙的電影劇本構思中,用略帶哀愁的悲憤將一個時代的變遷展現出來。

    賈樟柯的電影已經被貼上了一串符號——獨立製作,非專業演員,跟蹤拍攝,流行歌曲,長鏡頭——這些符號成為人們稱他的作品為藝術的重要因素。其實,賈樟柯的電影風格源於上世紀義大利的新現實主義作品,關於這一點他自己也承認過。

    比如,他的成名作《小武》就與義大利導演德西卡的《偷腳踏車的人》有關聯,在題材上都與一個“偷”字有關,不同的是,《小武》著重關注的是一個小偷的生活狀態,包括他的友情,愛情和親情,而《偷腳踏車的人》著重探討的是造成偷的原因,是對一個社會現象的抨擊。

    但是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兩部影片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們都是用移動跟拍的方式,選用的都是非職業演員,色調都比較灰色陰暗。賈樟柯憑藉這部影片獲得多項國際大獎,從此奠定了他作品的風格,也穩固了他在電影圈的地位,此後他的每一部影片的創作都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

    《小武》與此後的《站臺》《任逍遙》合稱賈樟柯的“故鄉三部曲”,主要是以他的家鄉山西汾陽縣城為背景,描述改革開放給這個小縣城帶來的變化,以及在這種變革之中人們是如何為生存而努力的。拍完《小武》之後,賈樟柯的名氣大增,這也使得他能夠拉來資金,拍攝了自己的第二部故事長篇《站臺》。

    儘管如此,由於缺乏商業上的因素,他的作品很難在影院上映。即便是他在2007憑藉《三峽好人》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也無法排上影院上映的日程表,因為有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雄踞在太師椅上。

    之後,他的幾部紀錄片有些失水準,看似在記錄失去的時光,但因為隔靴搔癢,並不像早期作品那樣能帶來觸動。直到《天註定》,他的風格再次上了一個臺階,簡單暴烈又深厚,可惜繼續無緣市場。

    如今的賈樟柯聰明很多,從《山河故人》正式上映,到拍攝獻禮片《時間去哪兒了》,再到舉辦平遙國際電影節,他再也不是當初的地下狀態了,而是追求藝術與商業的平衡,讓電影好看,又能被人看好。他已經成為新生代導演的中流砥柱,同時也是一批文藝青年的精神偶像。

    “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你的才華表達你對這個世界獨特的看法。”這是賈樟柯在一次採訪中的話,但願他還能繼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世界的看法。

  • 10 # 逗哥說電影

    幾乎賈樟柯所有的電影都有一種時代和宿命感,人物標籤也很明顯,隱喻和彩蛋非常多。

    這正是賈樟柯的電影“好看”的原因,你會在片中隨著三峽,隨著重慶,隨著西北那些真實無比的場景,陷入主角命運的漩渦裡。

    看完一部賈樟柯就像過完了一種生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的時候會吃什麼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