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曆史文化

    安徽滁州是文化之地,歐陽修做太守寫就《醉翁亭記》,全椒縣是《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的故鄉,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家鄉。

    滁州過年習俗:

    一、大年三十及之前:

    1.請有文化的人,通常是老師寫春聯。我曾就為遠近的鄉親們寫過二十多年的春聯。現在很多人家都買春聯了。

    2.置辦各種過年貨物,包括煙花爆竹、新衣服、食物、菸酒、堅果瓜子、糕點糖食以及小孩戴花與玩物等等。

    3.大年三十上午上墳,如果天氣預報說有雨,可提前到臘月二十八,全屋裡男丁一道到祖墳上燒紙。以前還把草紙剪成小方塊用釘子釘成一上兩下三個眼,現在省事了,不用剪了也不用釘了,買來就燒。此外,還燒些冥王錢。大人們對小伢子說誰燒的紙多,燒時心誠又磕頭的,老祖宗就會保佑誰考上大學。

    4.吃年夜飯前,家裡當家的男人拿著幾盒香先後到村東頭的岡廟(舊廟址上只倒放著一個小水缸)、村南的小土地廟和村子中間的老太廟燒了香。最複雜的是在老太廟裡燒香,廟裡錄音機反覆放著“南阿彌陀佛”頌詞,原來祠堂改建的廟裡供著好幾個牌位。城裡有寺廟的也會去燒香拜佛,為全家感謝神靈一年平安。

    5.從廟裡回來,忙著貼上五福、橫批和門對,貼好門對菜已端上桌。最後由家裡男主人把大門對聯細心認真地貼好,放完爆竹,關上門。然後全家才能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吃完年飯後每個人要在碗裡夾個肉圓和一塊魚肉,表示團團圓圓,年年有餘。

    6.小孩子沒等大人吃完,早早打溫熱水給長輩洗臉,有的忙著磕頭。等著大人給壓歲錢。

    7.然後看春節聯歡晚會,嗑瓜子。孩子們出去撿爆竹玩去了,年輕人相約去打牌去了。

    二、大年初一至大年初三

    1.年初一早,家裡男主人早起來開門(現在有些年輕人喜歡睡懶覺,看完春晚就放了爆竹)。刷牙洗臉(廢水不能倒掉)後,開門在家裡燒香,然後放很多鞭炮,一般和除夕一樣多。然後到附近的廟裡燒香,期盼神靈保佑新的一年全家平安健康。

    2.女主人給孩子們穿新衣服一身打扮漂亮,準備茶水點心,全家坐在一起喝茶吃點心。然後吃餃子(三十前已包好)。

    3.男主人帶孩子給住在附近的家裡人拜年,然後回家等著接待紛紛而來的拜年人。拜年後大家相約玩牌、聊天或者看戲看電影,中午不食,晚上一家人要團圓吃飯。

    4.大年初二一早,男主人放完鞭炮後爭先恐後地要到附近的水井擔水,這叫“元寶水”,象徵發財。年輕人和孩子早飯後開始出動,未婚的給舅舅拜年,已婚的給岳父母拜年。上歲數的男女主人通常在家等外甥或者女兒女婿來拜年,他們自己通常要等到家裡親戚拜年差不多了才出門給親戚拜年。有村裡組織成立的拜年表演隊挨家挨戶拜年表演(感興趣的,可看本人影片裡的滁州民俗表演),給些菸酒糕點和錢作為喜酬。

    5.大年初三是新年的最後一天。俗話說,過了三天年,又是原還原。早上男主人依舊要放爆竹,早飯後年輕人和孩子要出門給七大姑八大姨拜年,下午回來,晚上全家吃團圓飯也是送年飯,要放鞭炮的。

    三、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小年。早上開門燃放爆竹,中餐豐富,三十晚上的“元寶魚”(從三十晚、年初一初二初三及來人拜年時都要擺在桌子上,但都不能吃)也上桌,可以吃了。晚餐吃炒湯圓。孩子們玩花燈。

    四、正月十六走太平

    全椒城東有一橋,名太平橋。每年正月十六這一天,全椒城內萬人空巷,四鄉八鄰,扶老攜幼,傾家出動,從清晨到深夜,數十萬人到太平橋上走一走,祈求一年風調雨順,太太平平。“走太平”有一條傳統的行走線路,即走三橋過兩街。三橋為積玉橋、紅欄橋、太平橋,兩街為袁家灣老街和太平老街。這條線路民俗意義深刻:走三橋,取積玉橋之“玉”,紅欄橋之“欄”,太平橋之“平”,諧音“遇難平”,寓意遇到災難和困難皆可平定;走兩街,取袁家灣之“袁”,太平老街之“平”,諧音“團團圓圓”、“平平安安”。這一傳統民俗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東漢初年。據傳,東漢建武年間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劉平出任全椒長(民不足萬戶曰長,逾萬戶曰令),恰逢荒年,劉平將上司所撥建城款用於救濟災民,把原可建30裡的大縣城縮小為僅3裡的小縣城,由原來的“城包街”變成了現在的“街包城”:縣城反而被市肆包圍,成了古代建城史上一個奇怪現象。劉平因此獲罪罷官,押解京城。全椒百姓得知訊息後,傾城相送至城東小橋,揮淚而別,此日恰為正月十六。以後,每逢此日,百姓必到此橋上焚香燃燭,祈求祝願,緬懷劉平,於是漸漸衍化為全椒一大民俗“走太平”,此小橋因此稱作太平橋。也許是因為全椒百姓的祈福保佑,劉平押到京城後,得到大臣鍾離意的幫助,不僅免於治罪,還榮任侍中、宗正之職,位列九卿,名垂青史。

    五、二月二

    二月二,龍抬頭。附近同姓氏的人家家出份子錢,中午在廟與祠堂周圍聚餐。

  • 2 # 曼殊書院

    我們老家是廣東陸豐碣石的,這個地方保留這很傳統過年習俗。舞龍舞獅,小孩子打扮成財神爺和各種仙人仙女去巡街。最重要是大年初三要去玄武山求落馬籤,這個籤很靈,所以會有五湖四海的人到玄武山去求籤,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堵得水洩不通,非常熱鬧。。如果有興趣過年的時候可以到我們哪裡去感受一下傳統的過年習俗。

  • 3 # 仲夏蒂娜

    相互之間送餃子:

    三十吃過午飯,大家就開始嚴陣以待,豎起耳朵聽聽誰家先放鞭炮。習俗是餃子入鍋的時候放鞭炮,鞭炮一響也表明這家的年夜飯已經下鍋了。

    常說“吃的早,過得好”。這方面家家也像比賽似的。在我們都小時,人多做事的人少,水餃自然包的慢,聽到別人家開始放鞭炮,都急得哇哇叫。人大了都能上手的時候,包完了也不見鞭炮響。出去兜幾圈再來開火煮水餃。

    鞭炮陸陸續續響了起來,鄰村的隱隱約約也能聽到。遠遠聽著就像水餃一個個的撲通撲通下鍋的聲音。

    鞭炮聲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就像沸騰了似的。人也開始歡欣鼓舞,小孩子就在院子裡轉來轉去,歡快的叫“過年嘍,過年嘍”。

    水餃煮好,不能馬上吃,要盛起來先端給玉皇大帝,財神爺以及灶神爺。然後再拿個水餃,一點點的,揪了扔在地上,嘴裡還要念“天爺爺,地爺爺,王母娘娘,老爺爺,老奶奶言語不到的都來嚐嚐我們的水餃”。

    接下來要先準備幾碗,送去大伯,二伯,以及附近的一位奶奶家。大家也只是收一兩個品嚐一下,有時再裝幾個他們的水餃到碗裡。

    這時除了鞭炮聲,就是送水餃的人來來去去。鞭炮聲蓋過了人聲,見面都帶著呵呵的笑,說什麼也聽不清楚。

  • 4 # 夢醒了179753106

    過年了你老家有什麼習俗?

    首先,春節是一個闔家團聚的節日。無論你身在何方,都會在大年三十之前趕回家中,與家人團聚。俗話說: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置辦年貨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年前”,把整個春節期間需要的菸酒糖茶,花生瓜子,水果蔬菜,雞鴨魚肉等置辦齊全,就等著全家人都到齊之後,開始漫長的節日聚餐,各個地方的習俗有所不用,我的家鄉有以下習俗。

    一,之前在農村臘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要磨豆腐,做年糕,二十九把過年要吃的肉洗好,炸二酥肉。殺雞,殺鴨,一切準備工作做好,迎接新年,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過新年。

    二,貼對聯是必不可少,家家戶戶都貼上了喜慶的對聯,放鞭炮,是中國春節重要的一個活動。這些年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要求提高,很多城市開始禁放煙花爆竹。但放鞭炮是小時候過年最喜歡的專案之一。

    三,壓歲錢,小輩要在12點鐘聲敲過之後給長輩拜年,然後長輩給晚輩紅包及壓歲錢。

  • 5 # 柳小豬的窩

    小時候,過了臘月二十四,家家戶戶開始抹窗戶,洗桌子凳子椅子櫃子、洗被套曬被子、買五花肉鴨子魚豬大腸做臘鴨臘魚臘肉臘大腸,置辦年貨,購買原材料在家各種煎炸,買各種各樣的鞭炮,從小年開始,每天都家家戶戶老老少少的忙碌著,期待著過年。這是可見的全村人行動一致的時候,有種被包圍的人幸福感和喜悅感。

  • 6 # 一真詩文

    年過四十,過了四十多個春節了,留下的關於春節的記憶越來越少,卻也越來越淳,如一杯酒一樣,很耐人去品味,特別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品。

    曾經最盼望的是新做的花棉襖,花棉褲,黑燈草絨棉靴,它們都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已經放在床邊了,一個冬天,做母親的都在準備兒女們的這些新年新裝。這些新裝,要在正月初一一大早孩子們滿村跑著給長輩們拜年時,讓全村的大人小孩們看,一身身花新裝會在一雙雙欣賞的目光下接受檢驗,檢驗著他們的製作者,孩子們母親的手藝,甚至可看出來一個家庭年景的好壞。這春節簡直就是一個服裝的秀場,孩子們是模特,而母親們是設計師。

    在還不富裕的年月裡,很多人也只有春節才有一身新衣穿,平時誰身上的衣服能沒有一兩個補丁呢?可就在春節裡,有的小孩撿炮子時不小心讓炮子給衣服燒了個洞,有的小孩跑得太快了,衣服被堆在門口的樹枝掛了個口子,這些小孩總免不了要挨母親一巴掌了。不過孩子們轉個身就忘了,還是會去撿炮子,還是會去瘋跑,誰讓這是春節呢?大家都在高興啊!

    春節裡所謂的“下鍋”同樣是各家的大事,因為春節裡親戚們走動,少不了這下鍋的內容。走親戚要給親戚們送油餅筐子,這油餅就是透過各自家的油鍋炸出來的。現在人們都知道這油餅是油炸的,不大符合養生的規則,但在那時,一年到頭吃這油炸食品的機會幾乎沒有,春節一到,家家炸油餅互相一送,既品嚐了一道美食,又在互相走動時避免了空手而去的尷尬。這油餅,現在看來,真是應運而生,合情合理的了。

    這下鍋是一件大事。你看,親戚多就多炸,家家如此,因為量大,所以這是一個重體力活,要請一年輕有力之人提面。這又是一個技術活,加多少水,多少鹽,多少鹼,多少白礬,沒有經驗,沒有技術可不行,得有人指導才行。什麼時候面提得冒泡了,什麼時候能開始炸了,都得聽行家一句話。等家家的油餅炸完,涼涼,從初一開始,這些油餅就要坐上小竹筐子開始它不知目的地的旅行了。大路上人來人往,飄過的都是一股子油餅的香味。

    為了迎接客人的到來,每家都會在農曆臘月二十四這天打掃一下房屋,特別是招待客人的堂屋裡。該掃的掃,該扔的扔。屋頂上也要用木棒綁著掃帚掃一下,神壇上的神像要用溼抹布擦一擦,神壇也要掃一掃一年下來的老陳灰。花瓶裡要插進去新買的兩束塑膠花,牆上的畫如果破了也要換一張新畫。

    說到這牆上貼的畫,可是一件重要的物件,在陳舊的房間裡,只要貼了幾張新買的畫,立刻會使屋裡多了幾分喜慶,真應了一個詞,蓬蓽生輝。在我走親戚時,走一家要看一家的畫兒,很少有重樣的。一個小孩子家走親戚,也不會和大人們拍個啥話,幾句客套話問完後,我常常對著親戚家牆上的畫看個沒完,有連環畫的有情節有文字,我邊讀文字邊看圖畫,有領袖畫的,我會對著發一會兒呆,想像著,畫得是不是真人的模樣,有神仙畫的我也常思考著,神仙咋都是古人的穿戴,像戲臺上唱戲的。最愛看的是那些電影明星照,他們的穿戴確實既好看,又陌生,在現實生活中根本見不到,只有心生嚮往了。

    我們小時候人們走親戚,交通工具最多的是腳踏車,親戚家遠的騎車去,近的,有時乾脆步行,挑挑子,提筐子。田間地頭的小路都被踩成光光的樣子,腳踏車與行人交錯而過,鈴聲此起彼伏,連路口平時不是市場的地方卻在春節時形成了集市,劈甘蔗,放炮子,打牌,閒談,小孩哭,大人叫,熱鬧非常。

    也有路遠走累的大人們,把挑子暫且一放,蹲在路旁,抽一支菸,邊歇邊看著過往的行人。也有腳踏車掉了鏈子的,正兩隻手沾著黑油在安鏈子。

    又到春節了,我已老,春節也已老。兒時的春節已不見蹤影,想是步履蹣跚,跟不上這勻速前進,亙古不變的時光巨輪了。

    我的春節已經老去,可它在我的記憶中依然鮮活,如剛剛過去的昨日。

  • 7 # 不知命不知禮不知言

    新年各地的習俗有的是一樣的,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拜年,迎財神等;習俗最不一樣的應是飲食,都說眾口難調,由於地域差異和個人喜好,下面我說說老家新年吃的習俗。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龍香芋頭,不僅是因為它味美香甜入口即化,瞬間流入血管,瞬間和你融為一體,也不僅是因為它上了舌尖,長輩們說吃了它新年會與貴人交好運。

    魚圓也是過年必吃的一道菜,也不僅是因為它經常進入外國元首的胃,在國宴中佔據一個位置,據說它象徵著團團員員和北方的餃子一樣。

    家鄉吃的習俗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端出來了,因為我已經餓了。

  • 8 # 有一個夢10

    說起新年的習俗,我記起老家大冶金牛有關過年的幾句歌謠:二十三掃灰塵,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買魚肉,二七二八福(意殺)雞福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日年飯畢。兒時吟歌謠,有口無心,人云亦云,現在才知道這首歌謠道出了新年將至籌備過年的情況。歌謠中,有兩天籌備過年時是有講究的:一是“二十四送灶神”,這一天灶神爺上天庭,向玉帝年度述職,祭祀灶神,除魚肉酒外,還必須供上一塊餈粑,相傳用餈粑(粘性)封住灶神爺的嘴巴,不讓他打壞報告。玉帝問起一年來工作情況,還存在哪些問題,灶神爺由於吃了餈粑,嘴張不開,一時無語,玉帝卻以為情況好得很,無話可說,於是玉帝降旨,無病無災,春回大地,福滿乾坤。二是“二七二八福雞福鴨”,本來是殺雞殺鴨,不能說“殺”,而說“福”,“殺”字凶氣重,過年了不吉利,但為何用“福”字呢?站在以人為本的角度,殺雞殺鴨,以享口福,不無道理。三十日團年飯,出嫁的姑娘——孃家父母健在身體好且主政的——一般都回孃家吃團年飯,但不能在孃家住宿,習俗是“出嫁的姑娘不能看孃家三十除夕夜的燈”。這一習俗,我認為是有道理的,姑娘回孃家團年,作為媳婦婆家就不團年了?此風俗能促進婆媳關係,和睦家庭,進而達到社會和諧。但這一習俗還包括如果離婚後,回孃家暫住的姑娘,這就不近人情了。我們老家還有“三十夜的火,月半夜的燈”俗語,意思是說,三十除夕夜,各家必燃一爐火,預示薪火相傳,代代延綿不絕,且有一爐火就有一箇中心,除夕守歲,一家人團坐在爐火旁,陪著父母,品茶吃果話今昔,含飴弄孫享天倫。月半夜的燈就是玩花燈,觀花燈,膾炙人口的“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句(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寫的就是月半夜觀燈。我們老家不僅月半夜玩花燈,而且從年初一就開始玩燈,一直玩到月半。在本村玩,到鄰村去玩,走村串戶——月半夜的燈,現在已經成為鄉村特色文化。最後談談拜年,拜年是有程式的,初一拜祖宗(包括本村長輩),初二拜外公,初三初四東西南北中(其他一般親戚)。我們老家還有規矩,剛過門的媳婦,年初一一大早,要給滿村長輩或年長者敬茶,連續三年。我想新媳婦剛到一個新環境,拜個碼頭,混個臉熟,去熟悉新群體,去融洽人際關係,這個規矩給新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也是很有必要的。我記得堂嫂,五十多歲了,每年年初一還給我母親敬茶,這就不是形式了,親情使然。相去十幾裡,習俗不盡同,男內女主外,熊貓叫貓熊。有特色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9 # 韓韻品齋

    新年各地的習俗有的各有差異,但有部分還是相似的,比如貼春聯,吃年夜飯,放鞭炮,拜年,迎財神等;風俗及習俗則因地而異,對於有潮汕地區文化來說,春節的大鑼鼓、英歌舞表演確是在農村或縣城經常會再現了這種節日氣氛,另外,在祭祀方面,潮汕地區大部分地區的大年三十、初一都需要去祭拜祖先的,由於地域差異,潮汕地區新年吃的習俗,則沒有太多講究,但多數仍以潮州菜系為主

  • 10 # 範佛安

    仲夏裡的一天下午,元進當兵幾年後第一次回家,下了火車,從縣汽車隊坐上回家的班車,班車走了一個多小時後,車上就剩元進一個人了,班車司機把車停到離元進家馬力鎮兩裡地遠的一座大橋頭,下到河裡鳧水去了。

    元進心裡這個急呀,家就在眼前,但他還有兩個大提包的行禮在車上,關鍵是他不想走回去,他探親到縣城才知道家鄉開通班車了,一天一趟,他心裡想著這好呀!他當兵走時是戴著紅花坐公社“五五”拖拉機到縣城武裝部的,他知道整個縣運輸公司就幾輛解放車,小鎮的人見一次汽車都很不容易,當時社會上就有一句羨慕汽車司機的順口溜:聽診器、方向盤、勞資科長、營業員,這是當時四個光鮮亮麗的職業。坐班車回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炫耀,那種滿足感可與今天開私家飛機出行相提並論吧。

    元進從班車上走下來到河邊想催司機趕緊走,天氣很熱,太陽火辣辣的,班車司機索性脫光了衣服褲頭游上了,元進順手薅了一撮水渠邊的蒿柴,無聊的在手裡捻著,嫩綠的野蒿綠汁浸滿了他的手指,他拿鼻子底下聞了聞,一股撩人的野香喚起了他心底對家的熟悉味道,元進一米九的個頭,急的在河岸上站起坐下,他又一次催促司機趕緊走,司機也不耐煩了,在河裡對他說:“你急什麼,這不還早著嗎,你能幹的很你開上走嗎”。元進一下激情高漲了,轉身就回到車上,車鑰匙就在車上掛著,他轉動鑰匙,熟練的起步掛擋開上班車就向兩裡地遠的家去了,他一陣慢一陣快,他從反光鏡裡看見司機就穿著一個花布褲頭,抱著衣裳在後面追,這樣的,他一直讓司機追到班車停車點,他在部隊是汽車兵,那時候人連車都少見,哪能遇上會開汽車的汽車兵。我的家鄉,是甘肅天水東南門戶上的一個小鎮,西南與甘南藏族自治州相連,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比鄰,兼具少數民族習俗和漢文化傳統於一身,每到大年初二,小鎮有一個傳統就是開始搭鞦韆,這件事一般就由復原回家後的元進來做,他組織好事者,找來人腰一樣粗、四五丈長的幾根木頭,三根一組,擰成兩組高五丈有餘的三角架,把三角架相距四五米在同一直線上支起來,上面架一根木頭橫樑,樑上用削尖的硬木釘上兩個約五寸寬、豎起來的木楔空擋,用來擋住鞦韆繩不要在樑上左右移動,把胳膊粗細、有韌性、耐磨硬度高、粗纖維的雜木擰酥了用做鞦韆繩,鞦韆繩大的連小的,用木靿(yao)箍緊,下面綁上一片結實木板用來站人,鞦韆架便做好了,整個鞦韆架不用鐵絲,麻繩,全部是大小木頭做成。小鎮的女人們,正月初二幾乎是看著搭鞦韆架的,鞦韆架一搭好,便有膽大不怯的小媳婦兩人成一對,上到鞦韆架上盪開了,底下圍著要一展身手的成堆女孩小夥,一對下來,便有一個小媳婦帶上一個大姑娘上去,剛上去用勁時,兩人同時屈膝伸膝,屈膝時是用力向身體前方蹬,只幾下用力,便能看到鞦韆板把人高高帶起來了,吱扭吱扭木頭摩擦的聲音,伴隨著女人們銀鈴般的笑聲,把小媳婦大姑娘曼妙的身姿送到了小鎮人視野的最高點,那一瞬,女人們平時不被人發現的窈窕體態,尤其那細腰雖然被厚厚的冬衣裹著,給人的感覺依然似乎腰細到不存在了,細到像是支撐不了她們嬌嬈俏麗的肢體了;一旦開打,也就有小夥姑娘組合的,他們一上踏板,便面對面站著,相鄰兩腿便自然的互相交叉,以增加穩定性和安全感。

    一年一度的盪鞦韆便成了正月裡小鎮人聚集、觀賞,議論的場所了;誰家的小媳婦妖嬈,誰家的穩重,誰家的輕浮,誰家的小夥姑娘俊俏等等,都是小鎮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了。相傳鞦韆發源於古時北方一個叫山戎的少數民族,起初是用來軍事訓練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帶兵打敗山戎後,鞦韆也隨之流傳開來,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高層次娛樂和“釋閨悶”的運動,以至於古人有大量關於打鞦韆活動的描述,唐伯虎《鞦韆詩》便有“兒女嬌娥美少年,綠楊影裡戲鞦韆,兩雙玉腕挽復挽,四隻金蓮顛倒顛,紅粉面對紅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一篇適合少兒演講的笑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