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鳥的天堂簡介: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馬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曆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幹。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鳥雀。白鶴、灰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裡遊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鳥的天堂,原名“鳥墩”,婆娑的榕葉籠罩著20多畝的河面,樹高約15米,榕樹枝幹上長著美髯般的氣溫根,著地後木質化,抽枝發葉,長成新枝幹。新幹上又長成新氣生根,生生不已,變成一片根枝錯綜、撲朔迷離的榕樹叢。在這樹叢上,棲息著十多種小鳥,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即夜鷺,俗稱診遊鳥)。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鶴群一出一歸,盤旋飛舞,掩映長空,嘎嘎而鳴,蔚為奇觀。
二、有關傳說
500多年前,天馬村年年鬧乾旱,農田乾涸,莊稼歉收。鄉親們為了抗旱,開了一條人工河——天馬河,引進珠江的水灌溉農田。可是年景不見好轉,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硬說是天馬河開壞了,把風水給破了,強迫村民把這條河堵上。村民們含著淚水,把挑來的泥土用船載著倒在河心,不久堆起了一個土墩,成了河心小島。當時有個村民在土堆上插了一根榕樹枝,用來繫住船隻,想不到第二年這根榕樹枝長出根兒,發出新芽。由於水分充足,榕樹越長越高,每年從枝上長出了許多氣根倒垂下來,鑽進泥土裡。過些日子,入土的根兒長成了新的枝幹,枝幹長粗了又垂下許多氣根來……這樣年復一年的不斷生長,樹幹多得不可計數。經歷數百年生長,一棵樹長成了一片林子,覆蓋全島,佔地達18畝,近看像原始森林,遠望像浮在水面上的綠洲,真是南國奇觀!
三,課文分析:
文章表達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點,進行靜態與動態的描寫;第二,借景物描寫表達感情與直接表達感情相結合。
本文的重點是寫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沒有看到鳥,重點寫了大榕樹的碩大無比和充滿生機的美麗。作者按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先寫它佔地面積大,並透過爭論榕樹的多少,說明這株榕樹是孤木成林,表現榕樹之大;接著寫近看榕樹,透過對枝幹和綠葉的描寫,展示了大榕樹的勃勃生機。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後,作者發出由衷的讚歎:“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作者著重寫了眾鳥活動的熱鬧場面。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了這兒鳥的數量多、種類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們生活的自由、快樂。
四、經典段落賞析:
“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巴金善於運用確切的詞語,描繪事物的性質、狀貌,恰到好處地抒情表意。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裡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湧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
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鳥的天堂”裡有許多鳥,可作者為什麼只具體寫一隻畫眉鳥呢?
這就是我們曾經說過的點面結合的表達方法。這隻畫眉鳥就是這裡的點,許許多多的鳥就形成了面。以一隻畫眉鳥展示鳥兒們的自由快樂,讓我們感受到了群鳥歡騰的壯觀景象,這又叫動態描寫。那麼前面的大榕樹就屬於(靜態描寫)。動靜結合是本文的又一表達方法,在今後的寫作中,同學們要善於運用這兩種表達方法。(設計意圖:語言文字的感悟中輕鬆自然地滲透表達方法的學習,學生既學文又學作文,發揮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
五、文章特點:
節奏明快,情深意厚
《鳥的天堂》全文節奏鮮明,聲音鏗鏘,自然流暢,琅琅上口。課文開頭多用短句,簡潔明快,令人漸入佳境。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具體生動,情深意厚,耐人尋味。寫群鳥嬉戲,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生動熱鬧,給人以急促的動感。作者又用“連環”“頂真”等寫法,“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讀時就給人以“應接不暇”的感覺。作者又較多運用排比、復迭的句子,體現熱鬧歡騰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於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如在划船途中“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寫景抒發內心的愉快。當沒看到鳥後失望、迷惑“鳥的天堂裡沒有一隻鳥,我不禁這樣想”。明寫想法暗寫心情。當被大榕樹生命力所傾倒和被群鳥的歡樂所感染時,直接抒情:“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那歌聲真好聽”前面的間接抒情對後面的直接抒情又給予襯托鋪墊,使結尾的抒情顯得異常強烈,震撼人心,結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欲揚先抑,氣韻貫通
文貴曲忌直,本文圍繞作者的思想變化,欲揚先抑。先寫第一次看到是幾株大榕樹的錯覺,先抑,後寫真是一株大榕樹,後揚;先寫沒有看到鳥的遺憾,又抑,後又突出寫群鳥嬉戲的場面,再揚。證實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前後對比,波瀾起伏,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全文讀之自然流暢,誦之琅琅上口,歸功於文章的氣韻貫通,寫動態的第一段,作者用兩個表時間的名詞“起初”“後來”,用兩個寫拍手的短句,連起了由靜寂到有鳥,再到鳥開始飛起,最後到處是鳥,各具情態的整個場面變化過程。下面的一段,則體現了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描寫到區域性刻畫的連通:由“眼睛應接不暇”的概寫,到“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再到一隻畫眉鳥的細寫,連貫流暢,緊湊而又有變化。
一、鳥的天堂簡介:
“鳥的天堂”是廣東省的一個聞名中外的旅遊風景區。在距廣州市100公里外的新會縣天馬河的河心沙洲上,有一株500多年曆史的奇特的大榕樹。這棵樹的樹枝垂到地上,扎入土中,成為新的樹幹。這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棵大榕樹竟獨木成林。林中棲息著成千上萬只鳥雀。白鶴、灰麻鶴朝出晚歸,灰鶴則夜作晝息,它們相互更替,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蔚為壯觀的“鳥的世界”。1924年,著名作家巴金來到這裡遊覽後,有感而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散文——《鳥的天堂》。鳥的天堂,原名“鳥墩”,婆娑的榕葉籠罩著20多畝的河面,樹高約15米,榕樹枝幹上長著美髯般的氣溫根,著地後木質化,抽枝發葉,長成新枝幹。新幹上又長成新氣生根,生生不已,變成一片根枝錯綜、撲朔迷離的榕樹叢。在這樹叢上,棲息著十多種小鳥,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鶴和灰麻鶴(即夜鷺,俗稱診遊鳥)。白鶴朝出晚歸,灰鶴暮出晨歸,一早一晚,鶴群一出一歸,盤旋飛舞,掩映長空,嘎嘎而鳴,蔚為奇觀。
二、有關傳說
500多年前,天馬村年年鬧乾旱,農田乾涸,莊稼歉收。鄉親們為了抗旱,開了一條人工河——天馬河,引進珠江的水灌溉農田。可是年景不見好轉,當地有權有勢的人硬說是天馬河開壞了,把風水給破了,強迫村民把這條河堵上。村民們含著淚水,把挑來的泥土用船載著倒在河心,不久堆起了一個土墩,成了河心小島。當時有個村民在土堆上插了一根榕樹枝,用來繫住船隻,想不到第二年這根榕樹枝長出根兒,發出新芽。由於水分充足,榕樹越長越高,每年從枝上長出了許多氣根倒垂下來,鑽進泥土裡。過些日子,入土的根兒長成了新的枝幹,枝幹長粗了又垂下許多氣根來……這樣年復一年的不斷生長,樹幹多得不可計數。經歷數百年生長,一棵樹長成了一片林子,覆蓋全島,佔地達18畝,近看像原始森林,遠望像浮在水面上的綠洲,真是南國奇觀!
三,課文分析:
文章表達上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抓住景物特點,進行靜態與動態的描寫;第二,借景物描寫表達感情與直接表達感情相結合。
本文的重點是寫作者兩次去鳥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經過鳥的天堂,沒有看到鳥,重點寫了大榕樹的碩大無比和充滿生機的美麗。作者按由遠及近的觀察順序,先寫它佔地面積大,並透過爭論榕樹的多少,說明這株榕樹是孤木成林,表現榕樹之大;接著寫近看榕樹,透過對枝幹和綠葉的描寫,展示了大榕樹的勃勃生機。在飽含情感的描寫之後,作者發出由衷的讚歎:“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第二次經過鳥的天堂,作者著重寫了眾鳥活動的熱鬧場面。從作者的描寫中,我們不僅知道了這兒鳥的數量多、種類多,而且分明感受到了它們生活的自由、快樂。
四、經典段落賞析:
“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巴金善於運用確切的詞語,描繪事物的性質、狀貌,恰到好處地抒情表意。在表現榕樹生命力之美時,這樣寫道“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裡如果去掉“似乎”變成寫實,就顯得不真實了;如果換成“我覺得”就把感覺和景物截然分開,語氣平淡。“顫動”如果變成“湧動、跳動、顫抖”,就不能把綠葉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狀態準確地刻畫出來。“似乎、顫動”傳神地把當時作者的感受、聯想融入於景,具有“物我兩忘”的心態,意境深遠,妙不可言。寫榕樹的葉子亮麗,又反客為主,寫成“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葉子對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讓人不得不看,榕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
“到處是鳥聲,到處是鳥影”
從聽覺寫“聲”,從視覺寫“影”,寫影比寫鳥本身更能體現當時的熱鬧紛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撲翅膀”。充分寫出形態的多種多樣,生動形象,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鳥的天堂”裡有許多鳥,可作者為什麼只具體寫一隻畫眉鳥呢?
這就是我們曾經說過的點面結合的表達方法。這隻畫眉鳥就是這裡的點,許許多多的鳥就形成了面。以一隻畫眉鳥展示鳥兒們的自由快樂,讓我們感受到了群鳥歡騰的壯觀景象,這又叫動態描寫。那麼前面的大榕樹就屬於(靜態描寫)。動靜結合是本文的又一表達方法,在今後的寫作中,同學們要善於運用這兩種表達方法。(設計意圖:語言文字的感悟中輕鬆自然地滲透表達方法的學習,學生既學文又學作文,發揮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作用。
五、文章特點:
節奏明快,情深意厚
《鳥的天堂》全文節奏鮮明,聲音鏗鏘,自然流暢,琅琅上口。課文開頭多用短句,簡潔明快,令人漸入佳境。寫靜態的榕樹,多用長句,具體生動,情深意厚,耐人尋味。寫群鳥嬉戲,以詞為句,長短錯落,生動熱鬧,給人以急促的動感。作者又用“連環”“頂真”等寫法,“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了”。讀時就給人以“應接不暇”的感覺。作者又較多運用排比、復迭的句子,體現熱鬧歡騰的景象。
在感情上,作者善於運用多種方式表達。如在划船途中“三隻槳有規律地在水裡劃,那聲音就像一支樂曲”。寫景抒發內心的愉快。當沒看到鳥後失望、迷惑“鳥的天堂裡沒有一隻鳥,我不禁這樣想”。明寫想法暗寫心情。當被大榕樹生命力所傾倒和被群鳥的歡樂所感染時,直接抒情:“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那歌聲真好聽”前面的間接抒情對後面的直接抒情又給予襯托鋪墊,使結尾的抒情顯得異常強烈,震撼人心,結尾如豹尾般有力:“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欲揚先抑,氣韻貫通
文貴曲忌直,本文圍繞作者的思想變化,欲揚先抑。先寫第一次看到是幾株大榕樹的錯覺,先抑,後寫真是一株大榕樹,後揚;先寫沒有看到鳥的遺憾,又抑,後又突出寫群鳥嬉戲的場面,再揚。證實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前後對比,波瀾起伏,產生動人的藝術效果。
全文讀之自然流暢,誦之琅琅上口,歸功於文章的氣韻貫通,寫動態的第一段,作者用兩個表時間的名詞“起初”“後來”,用兩個寫拍手的短句,連起了由靜寂到有鳥,再到鳥開始飛起,最後到處是鳥,各具情態的整個場面變化過程。下面的一段,則體現了由概括到具體,由整體描寫到區域性刻畫的連通:由“眼睛應接不暇”的概寫,到“看清楚了這隻,又錯過了那隻,看見了那隻,另一隻又飛起來”,再到一隻畫眉鳥的細寫,連貫流暢,緊湊而又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