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2375999

    我是雲南人,80後,小學學漢語拼音,但不標準,那時候沒有通電,電影很少能看到,所以沒出過遠門的一般人,包括大人,也包括多數老師,沒人能說流利的普通話,好在雲南方言以西南官話為主,發音和普通話相差不大,學會拼音,會查字典後發現,方言和普通話的區別絕大多數只是聲調的區別,以滇中和滇東為例,普通話第四聲,方言發音比較接近第三聲,或第二聲,比如”幹部” 都是第四聲,方言發音對應出來接近的是第三聲,用普通話讀”敢-補”(都讀第三聲)就很接近了;而普通話裡第一聲 雲南方言裡絕大多數也最接近是第一聲,如”天生” ,“逼逼機”,“丹丹” …… 普通話第二聲,在雲南方言裡接近第四聲情況較多,如“人民” ,“雲南”都讀第四聲! 而三聲的規律性沒有那麼明顯,對應一聲和四聲都比較常見,“比較” 紅河文山讀音接近“逼餃” 滇中大部分又接近“必餃”! 以上普通話一聲但四聲對應滇中方言大部分還是比較規律,但云南幾個地方方言聽起來很溫柔或者比較有旋律感,以一聲用的最多!如祿勸,尋甸部分,楚雄市部分,雙柏,思茅,臨滄等,紅河口音和以上地區區別較大,但也是以一聲為多!

    廢話了一堆堆,回主題。我們方言與普通話區別主要在於聲調,就算遇見生字,一查字典拼完以後,知道普通話裡的讀音,也知道方言怎麼讀,假如有人用方言問我,“鱖魚”怎麼讀,而我也不知道的話,我查字典後一般不會用普通話告訴他 ,而是用方言說,讀“鬼域”(近音), 這樣的話,我們這裡,80後和之前的60 70後的人,在上初中之前,對普通話的接觸,是偶爾的電影和偶爾的收音機,老師除偶爾個別以外,大多數以方言教學包括語文,而我的語文老師是高中畢業的,他教語文是讀課文時用普通話,不讀課文時也都是方言,其他年級的老師連讀語文課文都是用方言,開始還小沒覺得不一樣,三年級的時候我們村通電,開始經常看電視,對普通話發音有些認識,也發現很逗的現象,整個學校一年級到五年級,早讀的時候讀語文除了我們年級,其他年級都在用方言大聲朗讀,而且那方言跟我們講話還很不一樣,比較接近滇中方言(我是文山人),大概那是老師帶來的雲南官話吧,100多人五個班同時在大聲朗不同的課文,聲音混雜,挺像唸經,反正現在想想挺逗,挺好玩的,“王二小” ……特別劉胡蘭那篇,印象深刻聽到隔壁班用方言讀“寒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而我們也是隻有語文讀課文的時候用普通話,四年級學到自然,很多要背誦的,我也是用方言背誦,語文課文我倒是從來沒有用方言朗讀過,但後來物理化學還是統統用方言,直到大學才全部轉為普通話發聲。

    到現在對我的影響是這樣,根據環境,內容,和物件,我會在方言和普通話直接切換,不只是聲音的切換,而是在上述條件下看到文字,內容,在心裡默唸都會切換,比如我要考試,學習教材內容,我心裡默唸都是普通話,哪怕我一邊和身邊人講著方言;如果內容是新聞或者是社會資訊類,說報紙吧,我心裡有區分物件,如果內容是我的家鄉的我讀出來或是心裡默唸都是方言,如果提前知道是嚴肅內容或是看一點後知道內容嚴肅如,國家政策,國際問題等,我心裡又是普通話的讀法!

    收到信件,字條,或聊天內容等,這個就主要是物件,如果我們知道來信人的前提下,心裡或者讀出來都是根據對方,如果我家人發信息給我,哪怕資訊多得像篇作文,內容再文縐縐,我默唸或出聲都是方言,除非裡面有古詩!總之,溝通上,看和對方講什麼話?

    看小說普通話,看小段子,要看環境,我身邊沒人,心裡一般默唸也是普通話,如果身邊有人我想和他分享段子,哪怕沒開口說,也是想著和對方交流的那種話。總之,一個人,看書的話,我多數是普通話,但是我在看規範時竟然默唸和出聲都是方言,如果正式場合也只有出聲才會用普通話。

    總之,語言真的好神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動軟程式碼生成器生成好以後要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