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O態總裁
-
2 # 一位退休的大學教授
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對的。但若說:己之所欲亦施於人,這就不對了。因為己之所欲,不一定就是別人所欲,若將己之所欲,也施之於人,那就是強人所難。譬如:你喜歡吃辣,就讓別人吃辣,以為別人也喜歡吃辣,這就是強人所難。所以是不對的。
-
3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己所欲也勿施於人,那不就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了嗎?
孔子的理想社會是君主管理百姓,為百姓著想,替百姓做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君主應該具有的素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民服從於國君,兒子服從於老子,把自己的利益訴求完全寄希望於別人幫自己達成。而君主熱愛百姓,猶如父親愛自己的兒子。這樣的社會就是最有秩序,最完美的社會了。
為什麼你可以“立人”?為什麼你可以“達人”?為什麼你可以“施於人”?因為他把他自己完全委託給你了。
你啥都“不施於人”,那人家要你幹啥?
我們今天呢,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理論。那個理論認為,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利益,肯定是由他自己來維護最有利。所以誰也別“立人”、“達人”、“施於人”,不干涉別人的生活,也別替他們著想,個人管個人的。每個人都應該自私,只要他不侵害別人的自由,那他想做什麼都可以。
這個就叫“個人主義”。西方一切的民主法制,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和孔子的觀點完全是南轅北轍。
-
4 # 印度神棍
沒必要,畫蛇添足,已所不欲勿加於人,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你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讓他去做,但是這句話並沒有說你所喜歡的可以或者不可以強求別人去做,那是另一個問題!
-
5 # 田川居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儒家思想的高度總結,也是孔夫子對於世人的勸告與要求。
至於閣下所說的“己所欲也務必施於人”,我本人是不同意的,就孔子來說應該也不同意,因為《論語·子路》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意思就是君子可以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係,但在具體問題上卻不會苟同於對方,小人則是與之相反。
眾所周知,孔子是希望世人以君子之道相處的,所以當然也不會同意這句話,不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別人。
但是實際上後來儒家的做法有時是與孔子相反的,自從“罷拙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天下的思想就變成了一種思想,只允許一種聲音的出現,或者是完全與之相反的聲音。
這也是後來再也沒有百家爭鳴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容不下別的聲音所以也不會“百家爭鳴”。
其實,實際生活中人們遵從的是“己所欲務必施於人”,就像“巴黎聖母院事件”,以及“W女士維權事件以及後續問題”,從近期發生的事就可以看出,現在的華人容不下別的聲音。
-
6 # 風格廣告1
這麼沙的你還不去屎。己所不欲,比如你不希望親幼兒被人殺了當菜吃,所以你也不能殺了別人的小孩當帶吃。己所欲就是隔壁老王喜歡日你老婆,難道老王必須把他老婆貢獻給你才能嘿嘿嘿?
-
7 # 崇拜王羲之
謝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有故事背景的,來源於春秋時,晉國一個判官,叫李離,他在一次審案中,聽信了下屬的諫言,把一個好人給誤殺了,過了多年以後才得知真相,李離愧疚萬分,責怪自己沒有盡判官的職責,捶心頓胸,眾人勸他,事情過去了,而且是你下屬沒有查清事實由來所度致的冤案,該責罰的應該是他!但李離搖搖頭,“這豈能責怪下屬呢,是我的武斷所致”我是主審,他是我安排下去做調查的,罪當歸我!於他人無關!最後李離還是拔劍自刎,以死贖罪!後來孔子,覺得此人乃是的清官,在論語裡說了此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麼是用來形容,不要把自己的過錯,推缷給別人的含義,
但很多人理解為是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給別人去做了,似乎文字上是這樣理解,然而大家細想一下,你不喜歡不等於別人不喜歡,你做不好,不等於別人做不好,各有所長,各有所好,因此這樣理解有所不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自己的過錯自己承擔,不要推缷到別人身上!
-
8 # 小朱33360529
已所欲也務必加於人?或許早期孔子有這個想法,後來改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史記,孔子為政,三月誅少正卯,欲一禮義;墮三都,尊君命,欲以魯為天下率而行周禮,使天下人都按自己的理想行事。最後,孔子周遊列國,無人敢用。
多年的顛沛流離,孔子雖然堅持仁與禮,但也明白強擰的牛不喝水,治世的路不可強逼,但可以逐漸引導,幔慢改變。於是改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表面上是告誡學生不要強加於人,實際上是說,輔佐他人行禮樂,此道不行。
此後,孔子廣收弟子,逐漸推廣、傳播自已的思想,慢慢引導改變世人。星空不負趕路人,到西漢漢武帝時獨尊儒家,儒學大興。
-
9 # 炎冰2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話本身沒有錯 ,自己做不到的怎麼讓別人做到。但是面對現在的社會這很困難,因為善良的心,大家都有,如何去用這顆善良的心,則各人有各人的看法。首先得有正義,再得有社會共識,最後得有輿論引導,_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改變不了歷史的進步,只有全民都進步了,國家才能繁榮昌盛!
-
10 # 國學思維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所欲也勿必施於人。
第一句語,按照我們正常的理解就是自己感覺不舒服的,認為對自己不利的和有害於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採取措施作用給別人,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心存善意的行為,也是踐行儒家倡導的"仁"德與"善"的精神。不管從儒家的“仁"德來看,還是從當下的道德文明來解讀,這句話都是十分正確的。……當然也有曲解與歪理這句話的,因為這些人認為儒家是講究的是馭人的權術,注重的是治人的術法。所以按照這種陰謀論而言,"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變成了這樣一種解釋,意思是說自己知曉了某個陷阱或某個圈套,自己就應該時刻警戒和注意起,絕不要讓自己落入圈套或掉進陷阱,但為了始終贏得生存生活中的優勝感,卻不願意把這個隱秘災難告訴其他人,而且故意使他人中計遭到挫折與損失,從而達到勝過他人,領先他人的目的。關於儒家思想是不是就是這種狹窄,小氣,庸俗的解釋,我不得而知。……因為儒家如果真是如此小氣,如此狹隘的格局,那麼《大學》的"止於止善",以及儒家之道“在於明明德",又情何以堪。顯然《大學》宗旨與所謂的儒家之道在於術的運用的說法是自相矛盾與完全不同的。當然我想世間絕大多數人同本人一樣都是些善良樸素以及簡單或單純的人,所以人們就不具有額外的奇怪的智力和想象的能力了,因此我們就想不出所謂的儒家就是"術"的學問了,因此我們只能得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仁“與"善"的道德提倡。
……而"已所欲也勿施於人"也不見得是一句不好的話,大家都知道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所喜歡的,不見得別人就喜歡。而我們所不喜歡的,也不見得別人就一定不喜歡,所以儒家對此又有另一句著名的語言,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相隙"。而《易經》的《恆》卦的初六爻又說道:"浚恆,貞兇,無攸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那怕我們擁有了像“至善"這樣的的"仁義明德",也不可強迫他人接受這種所謂的正義道理。因為這種道理,看似正義,合情合理,實則卻是一廂情願,這種"施於人"的"已所欲"實則為暴力的過度要求,因此《易經》說這種行為會遭致兇險的。……事實上這種"已所欲也必勿於人"的做法在歷史上或在當下的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而且也造成了許多不和諧不協調的後果。如在有些家庭中強勢的女人在交談時喜歡高聲大氣,滔滔不絕,喜歡別人恭維與自大;而柔弱的丈夫的性格卻是自卑自律,小心翼翼。因此男人這種倭猥的性格讓好強的女人大為光火,於是強暴的女人就要求自己的男人活潑開放,交際廣泛,像自己喜歡的性格生活。但恰恰就是這種活潑開放,交際廣泛的要求讓她的男人進退失據,性格分裂,最後使這個男人陷入天人大戰的境地,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天性相抗爭,這實際上是一種對自己生理與心理進行迫害的家暴。所以"已所欲也勿必施於人"是非常有道理的。……還有更多的案例,如自己喜歡甜食,也希望別人喜歡甜食,自己喜歡穿紅衣,也希望別人穿紅衣。自已以豐腴為美,也希望別人要養得肥肥的。這些現象也是"已所欲也施於人“的表現。
……因此"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體現了儒家的人性的同理心與良知心,也是儒家"仁"與"至善"的行為體現,而"已所欲也勿必施於人"體現了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高尚品格。
回覆列表
太Sunny輝照到每一個人,每一片樹葉上,要與不要都在那兒,以己之慾勿施於人,太陽沒有其它想法,想法如空氣一樣!也不施也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