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來歷: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之爭,持續了五年的時間,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後來劉邦的實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於劣勢。雙方曾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東屬楚,西屬漢,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楚軍發起進攻。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猝不及防,被漢軍逼到了垓下。韓信又設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強大的漢軍,項羽很難突出重圍。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命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佔領了所有的楚地。項羽夜裡聽見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驚地問:“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愛的虞姬和那匹烏騅馬。想到這裡,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自刎於烏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拓展延伸: 【成語】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基本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 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例 句】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近義詞 】八面受敵 八方受敵 【反義詞】 歌舞昇平 左右逢源
四面楚歌的來歷: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楚漢之爭,持續了五年的時間,戰爭初期,雙方互有勝負,但後來劉邦的實力不斷壯大,項羽逐漸處於劣勢。雙方曾約定以鴻溝東西邊作為界限,東屬楚,西屬漢,互不侵犯。 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向東開往彭城的項羽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楚軍發起進攻。劉邦的這一舉動,項羽猝不及防,被漢軍逼到了垓下。韓信又設下十面埋伏,將楚軍團團圍住。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也沒有了。面對強大的漢軍,項羽很難突出重圍。為了徹底瓦解楚軍的鬥志,劉邦採用張良的建議,命漢軍高唱楚地的歌曲,使楚軍以為漢軍已經佔領了所有的楚地。項羽夜裡聽見四面都唱起楚地的民歌,吃驚地問:“劉邦已經得到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他深感大勢已去,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解愁。他此刻最放不下的就是他心愛的虞姬和那匹烏騅馬。想到這裡,他一邊飲酒,一邊悲哀地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最終自刎於烏江邊。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拓展延伸: 【成語】四面楚歌 【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基本釋義】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出 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例 句】我們利用有利地形,又調來幾支隊伍,使敵人陷於~的絕境,不得不繳械投降。 【近義詞 】八面受敵 八方受敵 【反義詞】 歌舞昇平 左右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