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子周遊了列國,為何漏了秦國?
7
回覆列表
  • 1 # 柳氏異聞錄

    子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

    網路上流傳著這樣的一個說法,說是孔子開始秦人缺少教化,他覺得打算去秦國辦學,然後到了潼關,看見到幾個秦國小朋友正在路邊玩泥巴,用泥在搭城牆的模型。孔子要讓他們不要玩了把路讓一下。然後,秦國的小朋友就不開心了,說:馬車遇到城牆,應該是馬車繞道,哪有拆城牆給馬車讓路的道理。孔子被秦國小朋友用言辭給堵了回去,他就感嘆地說:秦國小朋友這麼厲害了,秦人何須我來教化!然後,孔子就沒了入秦。

    這個故事吧,聽聽就好。其實孔子雖然周遊列國,但是他老人家一生都在中原腹地轉悠,主要活動地界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山東省,偶爾去一下湖北省。孔子不入秦,一是秦國那會兒不是什麼大國,然後秦國路遠地偏。說白了就是不值得孔子折騰,值得折騰比如楚國,他也去了。二是秦華人民那會兒確實不用孔子教化。不過,不是因為秦國欠教化,而是因為做春秋活雷鋒。秦華人民整體教化太好了真的不用再來什麼儒家教書匠說教。

    按著《史記·孔子世家》的說法,齊景公與晏嬰一起來了魯國,齊景公問孔子:"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紲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

    可見,孔子對秦國的評價不低啊,在孔子的眼裡秦國是一個行得很正的諸侯國,確實不用他教化。然後,不僅是孔子,當時有北孔子,南季札的說法,南方吳國的大聖人季札在魯國欣賞了《秦風》的音樂後,直接說:“此之謂夏聲。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之舊乎!”(譯過來,這是真正華夏之聲,能夠奏出這樣華夏化的樂風他日必能強大,這大概是周朝的舊日之聲吧。我可以強大到周王朝鼎盛時那樣了吧。)

    雖然戰國時期的秦國,被入秦的荀子評價為無儒少禮,但是春秋時期的秦國真心不缺禮,人家是春秋活雷鋒,華夏諸侯的典範。

  • 2 # 燕子塢南慕容

    孔子周遊列國,到了秦國的邊境後駕車往大道而去,途中有一夥秦國小孩在道路中央玩耍。孔子弟子么喝小孩讓路,可小孩並沒有理會,繼續玩耍。孔子於是停車對小孩說,我要去見秦王,請借道讓我們車馬過去。誰知小孩聽見卻笑了,他們告訴孔子,只見過車馬繞城而走,有聽過城池給車馬讓路的嗎?說著小孩指指道路上用泥巴做的“城池”。孔子一見,大吃一驚,心想:秦人小孩尚且如此彪悍,我又有何能力去遊說秦王啊?說完調轉馬頭,離開了秦國。

  • 3 # 愛你傾漫

    孔子雖然有"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但是他並非不顧一切,還是有理智尚存的。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有限度的,別人認為他糊塗,其實他清楚地知道什麼應該爭取,什麼應該放棄。

    孔子周遊列國並不是為了遊山玩水,甚至有幾次差點丟了性命,"子畏於匡"。他希望各個國家能夠用他的思想去治國。

    他知道秦國的統治者肯定不會接受他治國的觀點,因為秦國的軍隊強大,而且當時法家在秦國也很活躍,秦國統治者明顯傾向於法家。所以就不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秦國遊說,而是選擇那些有可能接受他治國觀點的國家去宣傳。

  • 4 # 若塵緣

    原因很簡單,孔子認為秦國是未開化的不毛之地,是野蠻人的所在地,不配接受儒家學說的薰陶。換句話說,孔子看不起秦國。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孔子也不會去秦國,孔子信奉危邦不入,亂邦莫居,當時的秦國忙著開疆拓土,孔子很是反感秦國的這種行為,認為這與儒家的政治思想不符,加上他對秦國確實存在一些偏見,就始終沒有踏入過秦國,而是周遊六國,將希望放到六國君主身上。

  • 5 # 夏目歷史君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傳說弟子三千,在當時名氣很大。他曾多次周遊列國,到各個國家講學遊說,宣傳自己思想。而當時孔子周遊列國那麼多年,幾乎所有國家都去了,那為何唯獨忘了大國秦國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距離相差太遠

    孔子是齊華人,遠在東方,而當時秦國在西邊。當時的齊國和秦國,地理位置一個是最東端,一個最西端,這個距離在當時來真的太遠了。在當時又只能馬車和走路,那就有點西天取經的味道了!所以去秦國,在孔子來看太不現實了!

    二、孔子看不起秦國

    秦國在當時雖是強國,但在當時中原國家的人看來還是蠻人、西戎。孔子是重視禮儀、教化的,秦國民風剽悍,在他看來是不服教化的野人、夷狄,他當然不會去咯!

    三、秦國不符合他的治國理念

    孔子宣傳的治國理念是德治,而秦國只講究用暴力解決問題,他們只對符合國情的法家感興趣,哪有心思聽孔子扯大道理,孔子的德治等儒家思想一說出來,估計都要被秦王攆走。所以孔子去秦國根本沒有什麼意義,還不如不去。

    因此,孔子當時是不會選擇去秦國。當然可能孔子也有想過去秦國,只是一直沒有機會,這也是有機率的!

  • 6 # 古梁鏞

    孔子,為春秋百家儒家創始人,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孝悌忠義!孔子一生,可謂是豐富多彩的一生,收了很多弟子,並且是不分高低貴賤!孔子55歲開始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期間用時十四年!

    孔子游歷的國家,有衛國,宋國,鄭國,晉國,齊國,陳國,蔡國,楚國等等,但是唯獨沒有去過秦國,大家就比較好奇,秦國那麼大的國家,孔子為什麼視而不見呢?小哥覺得主要原因有下!

    第一:孔子年事已高!

    孔子55歲開始周遊列國,古代的物質生活遠遠沒有現代豐富。而古代人的壽命和身體素質,也是遠遠不能和現代人相比的,也就是說,55歲的孔子。在那個時候,已經是一個老人家了,而秦國地處西北,氣候和環境和中原大大不同,所以我們也能幾個孔子為什麼沒去秦國了!

    第二:秦國戰亂!

    那個時候。秦國正在和西戎打仗,而孔子曾言。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亂邦莫入!所以孔子不去秦國,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既然傳播自己的道義,首先就得自己履行自己的道義嘛!所以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三:孔子看不起秦國!

    秦國,由於地處西北,多和蠻夷戰鬥,或者互通有無,所以在炎黃子孫孔聖人的眼裡,秦國是荒蠻之地,不通禮數的,所以也沒有必要去!

    第三:秦地多英豪!

    這個主要是一個故事,話說孔子要去秦國傳道,但是在秦國的邊境,遇到秦國小兒在路中玩耍。用土修築城池玩耍,孔子弟子的車架要過去,老遠喊叫孩子讓路。但是有個小孩子就和孔子理論起來,問車子和城池相遇,是車子該讓路城池呢?還是城池讓路車子?孔子唔塞,最後率領弟子調頭離開,說秦國小兒尚且如此,那大人肯定更加能言善辯,所以孔子就離開了!

  • 7 # 史說新傳

    前段時間我寫了篇"六國卑秦"的文章,看過之後,大家應該就會對秦有個清晰的認識了。

    秦地處關外,本與西戎雜居,春秋時期先祖非子因給周天子牧馬有功,被周孝王賜姓"嬴",獲得封地,稱為秦。正式成為了周王朝的附庸。這一賜姓分封改變了秦人“戎人”的身份,不再是跟西部蠻夷少數民族一樣,成了周王室成員的一部分。

    但與其他中原封國相比,秦人並不是周王室嫡親,就像“乾兒子”一樣的關係,介於其他中原諸侯與戎夷之間,這一身份給秦人的心理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也激發了秦人想正式成為正式封國的願望。到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時,秦襄公率兵護送有功,被周平王封為了諸侯,並將岐山以西的土地賜與秦國,從此,秦國被列為諸侯序列。

    透過這前面的介紹,各位就不難發現,秦建國曆程與其他周朝諸侯國並不一樣。秦地處關外,一直都是蠻夷之地,而關內諸國也是周王室分封的嫡親等,地位優越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遠在秦之上,這也就導致了後來"六國卑秦"現象的出現,諸侯國之間組織個活動從來不和秦國玩耍。

    孔子作為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周遊列國從地理位置上來說,肯定是魯國及其周邊的大小諸侯國,秦在關外,距離遙遠。另外從思想上來說,其儒家思想是被周邊各諸侯國所認可的,但孔子對秦的觀點估計跟其他諸侯貴族一樣,認為秦是未開化之地。

    但對於秦,民風彪悍,崇武尚勇,後來在歷史上變法過程中,接受了法家思想,也就是說即使孔子去了秦也不一定被接納。

  • 8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儒學為後世顯學,有眾多資料研究考證孔子生平事蹟,孔子周遊列國,在公元前497年,時年55歲。在外遊歷14年。公元前485年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孔子返回魯國,不過魯國君臣對孔子只是敬而不用。孔子晚年編纂經典,73歲時患病去世。

    (孔子周遊列國路線圖)

    秦國在春秋末期,已經不是大國了。春秋晚期,當時的天下已經形成了晉國、楚國、齊國、越國四分天下的態勢。秦國在公元前632年秦穆公時代獨霸西戎,被周天子賞賜12面銅鑼的威風時代早已過去了。在公元前578年,晉厲公率14國聯軍(像不像聯合國)討伐秦國,在陝西涇陽打敗秦軍,佔領了河西之地,秦國從此被晉國死死壓制,不得東出。

    後來秦國趁著晉國內亂想攻打晉國,在魏氏的領地上就被打敗了。泱泱大秦,竟然不能對抗晉國的一個公卿。晉國這樣的公卿還有6個,秦國國力已衰敗至此!

    雖然如此,但是秦國一直有心爭雄,一直圖謀東出。晉國、楚國、齊國、越國都是熱衷於爭霸的國家,甚至中原的宋國也摻合過一段時間。這些國家的國君想要的是國富兵強的霸道之論,對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的因循守舊的儒家仁政學說不感興趣。後來秦孝公重金求才,公子鞅面議帝道、王道,都不為孝公所喜,以為是老生常談。當聽到霸王之道時,才欣欣然有振奮意。

    大爭之世,孔子的仁政學說不為各國國君所喜,孔子也茫茫然無所適從,甚至說過:大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對紛亂的世道,孔子認為只要恢復周禮,就可以解決。《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大家都在講詐術詭道,孔子提倡正氣仁道,國君真要聽了,國家豈不危險?群狼環伺,沒有施行仁道的空間。

    孔子在魯國施行仁政,希望歸政於國君,結果被魯國權臣猜忌,魯國呆不下去了,只好駕車別去,到別國去宣傳仁政。(孔子周遊列國紀念郵票)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那些爭霸的大國怎麼會在意一個沒落的貴族的痴心妄想呢?

    所以孔子不去霸國,因霸國所作所為,絕不可能接受孔子的仁政學說。孔子本來想去晉國,結果到了黃河邊,感慨了一下:逝者如斯夫,晝夜不捨。就掉頭回去了。也曾到過楚國,楚王也派兵給孔子解圍,但是孔子最終也還是沒有去楚國。

    至於秦國。

    首先秦國已經不是大國了,備受晉國欺壓。

    其次,秦國地處胡夷雜處之地,民風野蠻,矇昧無知,孔子的學說過於玄奧,所謂夏蟲不可語冰。

    再次,秦國太窮了。倉廩實而知禮,秦國溫飽問題還遠未解決,現在去找秦國談仁政,不可能。

    最後,秦國一直處於戰亂中,不是義渠人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就是秦國王室內部的爭鬥。孔子一行人過去一個危機四伏的異國他鄉,很大機會被當成政治鬥爭的工具。

    此外,春秋晚期,軍事、政治權利核心在晉、楚、齊、越,文化中心在魯、宋、周。秦國兩邊都不挨著,在孔子眼裡,還是一個荒蠻之地。

    可能,這也是孔子不願去秦國的原因之一吧。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了秦國的崛起,沒有太多的機運巧合,而全賴人謀。秦國君臣齊心合力,把一個西陲落後的國家,建設成了第一個統一華夏的帝國王朝。這對於當代,無疑有十分大的借鑑意義。

  • 9 # 歷史軍魂

    感謝邀請!春秋時期的秦國是大國,但是僅限於領土面積大,根本不是一個政治大國。春秋時期的秦國不屬於中原的國家,而是西戎,也就是蠻夷國家。孔子主張恢復周禮,而秦國根本不是周天子分封的國家,根本不認同周禮。孔子作為中原國家的子民,去秦國周遊也會被人們看不起。

  • 10 # 師說歷史

    孔子周遊列國圖

    1、當時強大的國家,孔子沒去的地方還挺多的,不只是秦國,還有吳國和燕國等。題主為什麼只針對秦國呢?想說明什麼呢?

    2、孔子不去秦國可能的原因

    (1)孔子不是去旅遊,也不是學術交流去了,是去找政治實踐的機會,想要施展自己政治抱負的。會對各個國家君主的政治主張有一個評估,是否可能會接受儒家思想?

    (2)從魯國到秦國,路途遙遠,而當時兵荒馬亂的,去秦國不容易啊。

    (3)可能有一些個人情感方面的考慮,孔子終身都致力於恢復周禮,而秦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認為是蠻夷。但其實綜合孔子一身的行為來看,只要君主願意接受他的理念,肯放權給他實踐,其他條件都是可以談的。所以這個比重會很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計。

  • 11 # 圖影觀史

    原因麼?不外於以下幾點

    1。 有說在春秋時秦楚不算中國,是蠻夷之地,在孔子的眼中缺乏

    其實不然,孔子曾對齊景公言:秦,國家雖小,志向卻大;雖地處偏僻,行事卻中道恰當。

    2 荀子打算輔佐秦國的時候,秦昭襄王就很明確的告訴他:儒無益於人之國。

    儒家的學說不適合秦國國情,也許孔子早都明白這一點,所以才終身不入秦

    3 秦國太遠,路途不方便。要知道,孔子可不是一個人行走,他是帶著一大幫學生。雖然史上並無記載,有多少學生跟他去了,但是畢竟他有三千學生七十二賢徒,跟著他走的人肯定不少。這麼多學生,要吃飯,要住店,那絕對是一個問題

    4 孔子開始周遊列國的時候,他已經滿55歲。現在我們可能覺得55歲不算什麼,要知道,春秋戰國時期,人的平均年齡大約也就30來歲,孔子的55歲,絕對是一個老而又老的老人,這樣的老人,去三秦之地,在崇山峻嶺中顛簸,那絕對是要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關於傳承友誼的經典現代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