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學地理楊老師

    二戰時的美國並沒與加入軸心國的條件,自然也就不存在和日本、德國一起征服世界的可能。儘管在二戰爆發前,美國因為經濟危機也一度遭遇了動盪不安的局面,但是美國與德國、日本的情況終究不同。

    軸心國擴張計劃

    首先,美國國內的市場相對廣闊,並且擁有拉美后花園,抵禦經濟危機的能力比較強,沒有必要透過武力擴張來解決經濟危機。

    儘管二十年代末的經濟危機是從美國開始的,但是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能力要遠遠強於德國和日本。作為一個領土大國,美國擁有豐富的資源與廣闊的國內市場。整個拉丁美洲也基本上都是美國的後花園,商品傾銷地和原料來源地。儘管美國國內的法西斯政黨一度也非常活躍,但是完全沒有機會上臺執政。

    經濟大蕭條

    其次,美國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自然要儘可能的維護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秩序,沒有理由和德國、日本一起破壞自己的利益。

    作為一戰的戰勝國,儘管美國在巴黎和會上並沒有實現主宰世界的企圖,但是在隨後的華盛頓會議上,還是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在海軍噸位上取得了與英國平起平坐的標準之後,經濟上早已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又向軍事霸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華盛頓會議

    與美國不同,試圖挑戰原有國際秩序的德國,在一戰中戰敗,受到了極為苛刻的制裁,不僅丟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本土也遭到了損失,軍隊被大量的裁撤,資源也被法國控制。戰後的魏瑪政府軟弱無能,數次被法國欺辱,加劇了德國民眾的憤怒與不滿,復仇情緒高漲,只要有一個火星,立馬就是沖天的大火。

    魯爾危機

    日本也是一戰的戰勝國,在戰爭中也發了一筆戰爭財,從一個債務國轉變為債權國,戰後更是接管了德國在中國的特權。不過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短缺,國內市場狹小的國家。相對落後的社會制度和不夠徹底的資本主義經濟,讓日本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基本上都要依靠不斷的對外擴張來維持。一戰期間膨脹起來的經濟隨著戰爭的結束,迅速進入衰退。二十年代的關東大地震和隨後的經濟危機,讓日本國內局勢動盪不安。繼續擴大侵略,轉移國內矛盾和經濟危機,是日本的必然選擇。

    九一八事變

    與日本和德國相比,美國無論是國內的資源和市場,還是海外的資源和市場都要更為豐富和廣闊。只存在別人透過戰爭挑戰美國利益的可能,美國沒有理由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最後,美國相對民主的政治制度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德國、日本那樣輕易發動戰爭。

    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是姍姍來遲,一方面是在等待機遇,以便在最好的時機用最小的代價換回最大的勝利。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美國不可能輕易的捲入任何一場戰爭。正義的戰爭尚且要再三權衡利弊,非正義的侵略就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珍珠港事件

    總的來說,二戰時的美國,正享受著一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帶來的巨大利益,完全沒有理由自己破壞自己建立起來的秩序。同時,美國豐富的資源和市場以及國內的政治制度,決定了美國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會和德國、日本一起征服世界。

    與此同時,因為戰略空間足夠大了,美國的國家戰略與德國、日本、俄國等國不同,並不陶醉於陸地上的爭奪,而是注重對海權的爭奪。所以美國對外的侵略,很少是以割讓土地為主(早期的擴張除外),更多的是搶佔市場,經濟上的擴張。

    羅斯福新政

    當然了,美國之所以沒有法西斯道路,也要感謝羅斯福總統,正是在他的帶領下,美國走出了經濟危機,也成為了二戰反法西斯陣營的中流砥柱,為整個二戰貢獻了巨大的人力與物力資源。

  • 2 # 軍武次位面

    完整的問題應該是2個:1、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2、為什麼要加入同盟國?

    篇幅問題,本回答的重點是側重為什麼不加入軸心國?

    這個,一方面是三德子的中二操作讓美國不敢急於下場,一方面是鬼子的蜜汁操作讓美國不能下場了。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區域性戰場,也就是中國東北,中國上海,西班牙內戰這樣的場合,乃至到了1937年到1939年日軍已經開始轟炸重慶的時候,美國官方的態度還是十分達觀的。明面上舉著不干涉歐洲事務的旗子,實際上快樂地給交戰雙方兩頭下注——三德子重整軍備對外擴張的資金支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華爾街財團的融資(不知道有多少是猶太人的PY交易),鬼子的聯合艦隊與海軍航空隊有足夠的燃油轟炸重慶也是得益於美華人的石油供給——很正常,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早期本質上就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德、日擴張勢力範圍尤其是試圖瓜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是大英帝國)勢力範圍的戰爭,作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美國自然不能立刻下場,作壁上觀卞莊刺虎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對於德、日這種國家而言,其實把美國拉上賊船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三德子的利益的,畢竟德國試圖在歐洲大陸上確立陸權地位可以以部分承認美國在兩洋地區的海權作為交換。但偏偏元首是個種族主義優越感爆棚的二貨,在他的民族設定里美利堅民族被列為“被其他民族血統汙染的雜種民族”,僅僅比斯拉夫人好那麼一丟丟。因此跨洋征服美利堅甭管現不現實,反正三德子就是這麼宣稱的;至於三德子的好基友日本,在太平洋與亞洲大陸的瓜分問題上本身就跟美華人有結構性矛盾——美國也同樣面臨著東進進入亞洲大陸與控制太平洋海區的問題,這同急需擴張其絕對國防圈,又準備向亞洲大陸擴充套件其戰略縱深,還打算向南進入東南亞奪取資源地帶的日本來講簡直是不共戴天。因此這倆國家一箇中二病晚期,一個一頓操作猛如虎地先搞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然後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不僅沒有把美國拉上賊船,反而逼得美國迅速加入到另一方去了——而美國毫不客氣,藉助盟國的力量同樣完成了登頂大業。

    這個,一方面是三德子的中二操作讓美國不敢急於下場,一方面是鬼子的蜜汁操作讓美國不能下場了。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區域性戰場,也就是中國東北,中國上海,西班牙內戰這樣的場合,乃至到了1937年到1939年日軍已經開始轟炸重慶的時候,美國官方的態度還是十分達觀的。明面上舉著不干涉歐洲事務的旗子,實際上快樂地給交戰雙方兩頭下注——三德子重整軍備對外擴張的資金支援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華爾街財團的融資(不知道有多少是猶太人的PY交易),鬼子的聯合艦隊與海軍航空隊有足夠的燃油轟炸重慶也是得益於美華人的石油供給——很正常,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早期本質上就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德、日擴張勢力範圍尤其是試圖瓜分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主要是大英帝國)勢力範圍的戰爭,作為新興帝國主義國家的美國自然不能立刻下場,作壁上觀卞莊刺虎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對於德、日這種國家而言,其實把美國拉上賊船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三德子的利益的,畢竟德國試圖在歐洲大陸上確立陸權地位可以以部分承認美國在兩洋地區的海權作為交換。但偏偏元首是個種族主義優越感爆棚的二貨,在他的民族設定里美利堅民族被列為“被其他民族血統汙染的雜種民族”,僅僅比斯拉夫人好那麼一丟丟。因此跨洋征服美利堅甭管現不現實,反正三德子就是這麼宣稱的;至於三德子的好基友日本,在太平洋與亞洲大陸的瓜分問題上本身就跟美華人有結構性矛盾——美國也同樣面臨著東進進入亞洲大陸與控制太平洋海區的問題,這同急需擴張其絕對國防圈,又準備向亞洲大陸擴充套件其戰略縱深,還打算向南進入東南亞奪取資源地帶的日本來講簡直是不共戴天。因此這倆國家一箇中二病晚期,一個一頓操作猛如虎地先搞法屬印度支那進駐事件然後又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不僅沒有把美國拉上賊船,反而逼得美國迅速加入到另一方去了——而美國毫不客氣,藉助盟國的力量同樣完成了登頂大業。

  • 3 # 邋遢傲慢馬歇爾

    一是羅斯福野心說,羅斯福為了擴大權力,站在俄羅斯這一邊。原因是法西斯國家,比如德國 克羅埃西亞 匈牙利,兩牙都是鬧紅色或者靠近俄羅斯的國家,這就好比一個人被割傷了,傷口周圍會紅腫化膿,你把免疫系統騙過去就不會了。

    二是德裔復國說,美國的德裔不願看到自己的母國被一個奧地利人掌控,變成一個流氓國家。

    三是得罪猶太人說,美國二戰前是最大的猶太國家,德國得罪猶太人太狠,這種假說也解釋了為什麼戰後,一度想幫猶太人在中國東北復國的日本受得懲罰少得多

  • 4 # 旁觀者看的最清楚

    為什麼要加入軸心國?和希特勒爭老大去?乾脆先把武器資源倒賣好,一邊賺錢一邊觀望,抓住時機力挽狂瀾!其實老美連同盟國也沒有加入過!他們打造了聯合國!自己當老大!

  • 5 # 足球時光影像志

    美國為什麼要加入軸心國?美國利益本身就與軸心國衝突了,日本人在東南亞地區與美國早晚利益衝突的。這一點41年開始最大摩擦最後引發太平洋戰爭,拋開日本德華人佔領全歐洲不符合美國全球利益。美國總統羅斯福是一個高超的政治家,而政治家的思維模式力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所以美國不可能去幫助自己未來的敵人軸心國力量。

  • 6 # 癭郡野老

    美國為什麼沒有加入軸心國?不是他不想加入,是他很好的利用了隔岸觀火的妙計兩面通吃。二戰笑到最後的是美國,從一個二流國家看賣給戰爭兩方物資起家,最後一躍成為世界的一極。

  • 7 # 沒遮攔

    不愛吃麵少喝酒,啤酒也就漱漱口,生魚芥末太難受,不愛吃喝情怎有。只愛搖滾威士忌,因此跟著英倫走,高盧拿出鵝肝醬,點頭同意同桌友,老蘇急拿伏特加,其他酒類是渣渣,老美一喝要了命,從此不儆也畏懼。

  • 8 # 大霖論歷史

    筆者在此提一個觀點。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最根本的不同在於兩大交戰陣營是隨著戰局的不斷變化組合而成,既有戰前因為意識形態而組合,也有戰時因為諸多機緣巧合而組合。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大陣營則是在已經完成組合後,先冷戰再熱戰。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加不加入軸心國最大的因素在於該國在緊扣世界局勢的基礎上國家戰略的運作。也正因為如此,美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面子裡子一起轉的最大贏家。

    美國自18世紀中葉國內戰爭後開始確定了爭奪世界霸權的國家戰略。而此時執全球霸主牛耳的是擁有遍及全球殖民地的殖民帝國——英國(以下稱其為大英帝國),同時也是美國的母體。美國要想實現全球霸權實際上就等於要把大英帝國從全球霸主的位子趕下去,自己取而代之。但是以美國當時的實力與大英帝國全面對抗顯然是找死,只能是採取搭乘英國車的辦法在合作中尋找機會。

    機會很快出現了苗頭。隨著鐵路的出現,宣告了陸權的復興,老牌陸地強國如德國、俄國紛紛崛起,這對於依靠海權獨霸全球的大英帝國無疑是個巨大的潛在性挑戰。同時,美華人很清楚,未來爭奪世界霸權的焦點在於對全球財富集中地——歐亞大陸的控制權。而自己恰恰是被阻隔於歐亞大陸之外。要想參與對歐亞大陸的競爭,就首先必須入局。從這個意義上說,美國在二戰前夕採取的所謂“孤立主義”政策實際上是待機參戰的策略,珍珠港事件不過是個導火索而已。

    從19世紀中晚期,美國就開始了向歐亞大陸挺進的步伐。美華人沒有選擇從歐洲一側進入,因為那裡是世界強國林立的地方,而自己無論是陸軍實力還是海軍投送能力都不足以跨越大西洋。於是美華人選擇了從太平洋方向取道亞洲進入。在這個方向上,基本上沒有強國阻隔,歐洲列強在這裡也不過是實力十分有限的勢力範圍。19世紀最後的三五年裡,美華人趁著日本發動甲午戰爭與大英帝國、沙俄帝國矛盾加深的有利時機,發動了對西班牙的戰爭,從太平洋東岸一路打到西太平洋南中國海旁邊的菲律賓,取得了登陸歐亞大陸的前進基地。但同時與正在四面出擊拓展生存空間的日本迎頭相撞。大英帝國為了全力以赴在歐洲對付日益崛起的陸權強國——德國,需要美國的力量穩住亞太局勢。因此在一系列亞太問題上支援美國,比如充當日俄戰爭的調停人,在一戰後簽署海軍協定、西伯利亞條約……但是這同時與日本結下了樑子,也就成為後來太平洋戰爭的根本原因,因為日本要奪取南洋資源地帶,不可避免的要和左右亞太局勢的美英開戰。

    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大英帝國的重心始終都在歐洲,特別是在二戰前夕。憑藉與法國、波蘭的同盟關係以及英吉利海峽、馬奇諾防線這些戰略屏障試圖遏制德國,並將其推向東方。在亞太,大英帝國一面與美國一道繼續掌控全域性,一面暗中強化馬六甲海峽防禦,目的就是一旦亞太開戰或者戰局不利,大英帝國將放棄印度洋以東的殖民地,坐觀美日在太平洋廝殺。由此可見,大英帝國在歐洲搞得綏靖政策和禍水東引政策實際上是全球性的。坐山觀虎鬥,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更不是美國一家獨有。日本、德國、蘇聯、法國、義大利這些國家無一沒有這樣的心思和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說,二戰中的同盟國和軸心國集團不過是在各大國都捲入戰爭後才加以區分,戰前並沒有這樣嚴格的劃分。

    德國、日本因為戰略定力不足率先挑起戰爭,大英帝國和法國就被迫應戰。德軍橫掃千軍如卷席,一舉拿下了西歐大陸,大英帝國變得岌岌可危。

    但這對於美國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情,因為蘇德同盟實際上已經具備了瓜分亞歐大陸的實力,日本也挖空心思要加入其中。並且蘇德兩國又都是陸軍大國,美國很難介入。如果蘇德同盟不破裂,美國從此再沒有機會介入。而如果不介入,那將永遠成為一個區域性國家,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遲早會陷入歐亞大國的四面包圍中,或仰人鼻息委曲求全的討生活,或被大國兼併。因此,為了避免這一悲劇,美國必須想方設法進入歐亞大陸加入戰團,同時要千方百計的瓦解蘇德日同盟。這就需要歐亞大陸兩端還在與德日殊死拼殺的大英帝國和中國繼續抵抗下去,增加瓦解蘇德日同盟的變數。特別是英國,有英國在,美國只需克復突破英吉利海峽的距離,反之,就得來一場征服大西洋的跨海遠征。

    因此,從大英帝國由西歐大陸敗退至英倫三島起,美國開始大力援助英國。事實證明,正是由於英國的堅強抵抗,暴露出了德軍戰爭機器的尺有所短,奇蹟般的將禍水東引政策落到實處。蘇德戰爭爆發,震驚全球!

    這樣一來,先前混亂的世界局勢開始逐漸澄清,反法西斯同盟正在建立並走向牢固。而軸心國集團因為被初期的勝利衝昏頭腦,表面上看是聯合,實際上根本沒有一個清晰的戰略。

    但是隨著蘇德戰場上蘇聯的節節敗退,令美國沒有掉以輕心的理由。先前是懼怕蘇德兩國瓜分歐亞大陸,現在是如果德國打敗了蘇聯將獨吞歐亞大陸,比之先前的危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需要蘇聯堅持抗擊德國也就如同當初需要英國堅持抗擊德國是一個道理。

    於是,美華人又開始大力援助蘇聯,並且為了防止另一個法西斯軸心集團成員國日本與德國東西夾擊,美國宣佈與日本斷絕貿易往來,並且陳兵於中太平洋,一旦日本膽敢北進攻擊蘇聯,美軍便直搗日本本土。

    斷了與美國貿易的日本如同被掐了充電器的電源,於是鋌而走險發動了太平洋戰爭。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幾經周折的美國終於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行列。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英帝國、法國、德國、日本相繼在戰爭中被打殘,美國如願以償的登上了歐亞大陸,奠定了奪取世界霸權的基礎。

    所以,美國加不如入軸心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能否實現其登上歐亞大陸、實現全球霸權的這一基本國家戰略。

  • 9 # 林則漸

    做一個比方。如果你想成為有錢人,有兩個合作者:一個是曾經的世界首富,雖然收入開始逐年遞減,但瘦死駱駝比馬大,一年仍然能賺300萬。而另一個合作者是一個剛起步的後起之秀,憑藉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一年能掙50萬,完全是同行同齡的佼佼者。那麼你該怎麼辦?是跟後者一夥,一年後萬平分50萬?還是跟前者一夥一年平分300萬?

    前者就是大英帝國,後者就是德國。一戰後,歐洲經濟疲軟,但是交戰雙方誰也沒把誰打服,所以二戰更像是一場賭氣後的大爆發,靠自身經濟已經沒法再打大規模戰爭的。於是美國用賣武器,貸款等方式兩邊收好處的機會。

    看看德國,初期雖然猛,但是他除了軍工生產,還有什麼可以給美國的呢?就算打贏佔領了全歐洲,又能給美國多少東西還債呢?

    再看看英國,可以給美國的就很多了。首先,是把他幾百年積累的財富進行最後搜刮;然後提出用他的技術專利作為補償;再然後,用他海外島嶼和軍事基地作為補償;最後讓他欠美國一屁股債,用戰後幾十年時間償還,等等。

    現在明白了吧?回到之前的比方。在美國參戰的四年裡:

    第一年拿走了別人僅剩的存款;

    第二年安插了自己的人手;

    第三年拿走了別人賺300萬的產業;

    第四年借錢給別人,讓別人未來全給自己打工還債。

    戰爭結束後,美國就可以自己能賺300萬了,再把戰敗國德國的50萬和管理技術納入到自己的經濟版圖中,一年400萬都不止。而德國英國為了支付之前的貸款或賠款,至少要為美國白白勞作10年。10年後,美國4000萬身家對英德0身家。

    這就是的經濟思維,所以,有沒有珍珠港事件,美國都會站在同盟國一邊。不是他良心發現拯救人類,而是站在同盟國一邊的利潤要遠遠大於站在軸心國一邊。

  • 10 # 歷來現實

    二戰的時候,為什麼美國不加入軸心國,與德日聯手統一世界呢?加入同盟國是美國良心發現?還是為了全人類的福祉?

    答案很簡單,為了美國利益,加入同盟國更有利於美國的切身利益。

    所謂二戰,其實是一戰的延續,這20年的中場休息,也無非是為了讓大家喘口氣,然後戰爭繼續打下去,因為一戰最後的分贓不勻(日本),更因為對戰敗國的懲罰太嚴(德國),當然,本質上還是民族主義情緒下的世界勢力再瓜分。

    大家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以英法美等協約國的勝利,沙皇俄國的覆滅使蘇聯提前退出了戰爭,義大利中途倒戈轉向協約國最終成為戰勝國,德國、土耳其、奧匈帝國等同盟國的慘敗告終。

    很有意思的是在1919年一戰結束後,在《凡爾賽和約》簽訂之後,法國元帥福煦說:“這不是停戰,這是20年休戰。”果然1939年的時候,德國閃擊波蘭,重振旗鼓,一雪前恥,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讓整個歐洲大陸飄滿了納粹德國的萬字旗。

    為何美國沒有加入軸心國?

    美國是一戰戰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當中最大的贏家,而德國、義大利、日本是這一體系當中的輸家,尤其是德國被制裁的最慘。一個大贏家講道理是不可能跟一群loser玩到一起去的。

    凡——華體系當中是如何壓制這些未來的軸心國的?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制裁,根據條約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鋼鐵工業,還要賠款200億金馬克(德國不吃不喝二三十年也還不清),這些都不是硬傷。最狠的是對於軍隊的制裁,解散德國參謀部,廢除德國的義務兵制,海陸空軍隊總數不能超過10萬人、1.5萬人和1000人,陸軍不能有任何的裝甲機械裝置,不允許有飛機,天上只能飛風箏,水裡不能有潛艇,萊茵河以東50公里不能設防。

    疆域上,阿爾薩斯、洛林重新歸還給法國,但澤走廊歸波蘭,但澤走廊的損失使德國被分割開來。德國當時也就剩一口氣了。

    義大利的話,雖然是一戰當中的戰勝國,但由於義大利貢獻度幾乎為0,所以他什麼利益都得不到,英法一點利益都不願意給義大利,甚至在談判會場上義大利總理奧蘭多都倍受冷落,氣的他當場自閉,憤然中途退席。

    退席之後依然被英法無視,有木有義大利都一樣的感覺。

    再說一下日本,雖然說是名義上一戰的戰勝國,在凡爾賽上得到了一些利益,分到了德國在太平洋的殖民地和在中國的特權(膠澳和山東),日本在一戰的時候趁英法無暇顧及中國就給北洋政府施壓,攫取了在華的很多利益。但也因此引起了英美的警惕和厭惡。

    轉過年來在華盛頓公約當中,日本的利益差不多都被美國攪個稀巴爛,首先美國提前美英日三國的海軍比是5:5:3,人家別的國可以海軍擴軍,日本只能把眼淚咽肚裡搞海軍裁軍,還要拆毀軍艦。

    美國還提出了利益共享,不能讓日本獨佔在華利益。更狠的是美國拆散了英日同盟,改英法美日四國同盟,小兩口變搓麻將。總而言之日本被美國給截胡了,也是氣炸了。

    美國在一戰當中可謂是最冷靜的角色,前期冷眼旁觀,後期看大家都耗的差不多了派出了200萬棒小夥給協約國助戰,基本上就是大家都殘血甚至絲血了,美國才跑去戰場收割去了。所以說一戰結束後美國理所應當的拿到了很多利益,英法不好也不敢說什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戰之後,所有參戰國經濟都是倒退幾年甚至幾十年,就美國一個國家,靠倒賣武器實現一夜暴富,經濟呈指數性增長,美國幾乎做到一家獨大。

    美國沒理由加入軸心國的失意者同盟,他不幹只虧不賺的買賣,而且他跟軸心國國家從利益上是對立的。

    二戰打得水深火熱的時候,美國沒有加入軸心國是,為了日後走向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做出的自保和控局,其實他要不是小日本偷襲珍珠港,就連同盟國估計也不能那麼早加入。

    美國的想法一以貫之,是削弱所有的強國,但是又不能傾向於任何一個陣營,讓他們永遠互相制約才是美國最願意看到的局面,這就是所謂的美國控局。

    美國最想的是透過最小的代價去實現統治世界的夢想,而不是透過殘酷的戰爭。在今天,美國一般也不需要親自出兵,能透過美元、文化滲透和影響力來使很多中小國家服從就能達到目的,幹嘛還要死成千上萬的美國兵。

    美國不加入軸心國,不代表一點忙不幫軸心國,他還想透過軸心國勢力削弱大英帝國呢,你們要是看過《貨幣戰爭》你們就知道,美國曾經在德國閃擊波蘭前給德國提供了不小的貸款,要不德國哪有錢發展軍事那麼迅速。

    同樣的,美國加入同盟國,絕不是因為良心發現,因為那個時候德國佔領了歐洲大陸,蘇聯差點就頂不住了,美國不能看著德國一家獨大,更不能看到德國和日本兩家聯手,霸佔除了美洲之外的整個世界。

    剛才說到,美國本來不想這麼早就加入同盟國,要不是日本偷襲了珍珠港,美國估計等英國實力被耗盡了才會出戰。英國為了得到美國的援助,代價都是要割掉部分殖民地的,最後才換來一些淘汰的美國軍艦等武器支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賈平凹當年高價賣字錯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