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治通鑑》講到苻堅之前,苻堅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中學歷史課本中一個擁有百萬大軍卻被謝安謝玄等用八萬軍隊打敗的一個“昏君”,一提到苻堅,腦海中就會浮現“不自量力”“無能”等詞語。
的確,在淝水之戰的特寫鏡頭裡面,配上“苻堅是個驕傲愚蠢的君主”之類的畫外音毫不為過,但是當我們拉寬歷史的鏡頭,會發現著名文學大師柏楊先生將苻堅與嬴政,劉邦,李世民和玄燁對等起來的評論也毫不為過。在那個只會喝酒吃肉的民族中出了這麼一個想要學習的皇族,套用一句老話“想必此人必有作為”。
通鑑中對於苻堅的出場是在一個殘暴的超級大惡人皇帝苻生之後,苻堅將他幹掉了並稱帝。苻堅即位時,前秦一派混亂,苻堅上臺之後的大作為,使前秦安定強大並最終統一了北方,天下只剩下偏安一隅的東晉。下面就簡單列出苻堅做的幾件事情,並舉一些通鑑中的片段來窺測苻堅其人。
政治清明,重視人才。通鑑中有一段記載“秦王堅行至尚書,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堅舉異才,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秦民大悅。”其中比較有亮點的就是慧眼識王猛,將王猛從布衣提到宰相,“王猛日親倖用事,宗親勳舊多疾之。特進、姑臧侯樊世,本氐豪,佐秦主健定關中,謂猛曰:“吾輩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將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當懸汝頭於長安城門,不然,吾不處世!”猛以白堅。堅曰:“必殺此老氐,然後百寮可肅。”會世入言事,與猛爭論于堅前,世欲起擊猛。堅怒,斬之。於是群臣見猛皆屏息。”(這段可以看出王猛也挺有個性)看到這一段我想到了劉邦拜毫無戰功的韓信為三軍統帥統領樊噲,灌嬰等老將。可以看出苻堅用人堪比劉邦。
從諫如流,從小事做起。“九月,秦王堅與群臣飲酒,以秘書監朱肜為正,命人人以極醉為限。秘書侍郎趙整作《酒德之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則。”堅大悅,命整書之以為酒戒,自是宴群臣,禮飲而已。”苻堅從諫如流的例子有很多,但戒酒這件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寥寥幾句,一個虛心納諫,魅力十足的且略顯可愛的帝王形象就呈現在眼前。
心胸寬廣。“秦王堅欲以周颺為尚書郎。颺曰:“蒙晉厚恩,但老母見獲,失節於此,母子獲全,秦之惠也。雖公侯之貴,不以為榮,況郎官乎!”遂不仕。每見堅,或箕踞而坐,呼為氐賊。嘗值元會,儀衛甚盛,堅問之曰:“晉朝元會,與此何如?”颺攘袂厲聲曰:“犬羊相聚,何敢比擬天朝!”秦人以颺不遜,屢請殺之,堅待之彌厚。”這個場景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的就是張良遇見黃石公的情形,但不同的是,張良當時是少年、黃石公是老人,而現在的情況是苻堅是皇帝而周颺是俘虜。可以看出,苻堅相比張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淝水之戰前後的苻堅和上面例子中的苻堅會畫上等號,但歷史確實是如此之荒誕卻又如此之真實。就如同數學證明題裡面風馬牛不相及的前提會得出重要結論一樣。
然而苻堅的失敗絕不是偶然,也不能簡單的歸為天命或者歷史的必然論之類的。淝水之戰中苻堅失敗後前秦幾年後就忘國了。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境遇也差不多,但曹操後來還是將國家治理的很好。其中必然有苻堅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苻堅失敗的原因。
我們先看一看通鑑中王猛還沒有去世之前的一段話。“陽平國常侍慕容紹私謂其兄楷曰:“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里,道殣相望。兵疲於外,民困於內,危亡近矣。冠軍叔仁智度英拔,必能恢復燕祚,吾屬但當愛身以待時耳!”竊以為這段話很準確的說出了前秦當時的國情:前秦疆域雖大,軍隊雖多,但是一直在打仗,卻沒有穩固好好發展,後方很不穩定,“民困於內而兵疲於外”。這大概是王猛臨終前告誡苻堅不要強攻東晉的原因之一吧。從這裡可以看出苻堅失敗的第一個原因:不知己,誤將兵力當成國力的全部。從這裡我們可以收到啟發: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只是武裝力量的強大,國家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所在。 再來看出徵之前苻堅的兒子勸阻苻堅“晉有謝安、桓衝,而陛下伐之,臣竊惑之。”苻融也說“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尚書左僕射權翼也勸苻堅“今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衝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內外同心。以臣觀之,未可圖也”苻融的話自然是司馬光的扯淡,但是從這三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晉雖弱,但君臣和睦,治理東晉的人也絕非等閒之輩,東晉是中華文明傳承者,並不像其他戎狄好解決。可以看出苻堅失敗的第二個原因:不知彼,誤將東晉表面的弱小當真而不屑一顧,沒有認識到實質所在。給我們現在的啟示就是:對於個人,看問題不能看表面而忽略其實質,對於國家或企業而言,要了解敵國或者是競爭企業內部的實情,決不可只窺其一而不知其二,在做決策時才更加合理。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否命題是:不知己不知彼,一戰就殆。孫子的話當然是對的,但我們不能妄下結論其否命題一定是錯的。畢竟苻堅當時擁有的是百萬大軍,而東晉只有區區八萬之眾,即使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失敗也不可斷定。接下來要談的就是苻堅自己的原因了。 想必大家都同意苻堅自滅前燕以後,逐漸驕傲自大。雖然在討論出兵東晉的問題上說過:“諸君各言其志。”,但其實現在的苻堅並沒有聽進去反對出兵東晉的人的話一點也沒有聽進去,還說出了“今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這樣狂妄的話。群臣大多反對出兵東晉,並都提出了合理的理由,但是苻堅一律給pass了。我看到這一段想到的就是《詩經》中的“公無渡河,公鏡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驕傲自大的副產品就是求勝心切,“意欲取江東,寢不能旦。”在淝水之戰前只抓到一個送信的就將大部隊留在後方,親率八千騎兵輕進。驕傲輕敵,自古兵家大忌,久經戰場的苻堅居然在淝水之戰中忘記了這個道理,只能悲哉痛哉„„這裡我想引用評論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話來表達我的痛惜“習鑿齒論曰: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這裡給我們的是萬古不變的道理:不要驕傲,驕兵必敗,越是將到終點越要謹慎,“行百里者半九十。”雖然這句話在此引用不合適,但是想不出更好的了。不管是於人,於國家,還是於企業,這個道理都是適用的。
苻堅失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不論敵我,不分親疏。鮮卑慕容族多麼陰險狡詐苻堅這麼雄才大略的人沒看出來也就算了,而且居然在這種國家大事中聽信他們的讒言,輕易出兵東晉。在淝 水之戰之前還派東晉降將朱序作為使者去勸降東晉,這就相當於送信去啊,這種大事怎麼可能讓這種非本土人士來擔任。從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苻堅對人太好,這既是優點,讓他得到像王猛這樣的人才,也是缺點,讓他這樣一失足成千古恨。從這裡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判別誰是真心朋友,誰是虛心假意的朋友。真心待人的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否則,就可能會後悔莫及了~
最後,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苻堅在前鋒失敗時心理素質居然會差到“草木皆兵”,這說明苻堅在出兵時聽了那麼多的勸戒心裡對出兵東晉不是很自信,在第一次兵敗的時候心裡就會發慌,自然,後來的戰爭結果可想而知。苻堅堅持出兵,沒有聽從任何人的勸阻,別人越是勸阻,他的態度越是堅定,陷入了一種為堅持而堅持的心裡狀態。在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由於固執己見而失敗的例子。並不是只要堅定一個目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說不定你的目標是錯誤的。所以,合理聽從別人的勸告,思考自己所堅持的是否正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要陷入為了堅持而堅持的偏執心理。
在《資治通鑑》講到苻堅之前,苻堅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中學歷史課本中一個擁有百萬大軍卻被謝安謝玄等用八萬軍隊打敗的一個“昏君”,一提到苻堅,腦海中就會浮現“不自量力”“無能”等詞語。
的確,在淝水之戰的特寫鏡頭裡面,配上“苻堅是個驕傲愚蠢的君主”之類的畫外音毫不為過,但是當我們拉寬歷史的鏡頭,會發現著名文學大師柏楊先生將苻堅與嬴政,劉邦,李世民和玄燁對等起來的評論也毫不為過。在那個只會喝酒吃肉的民族中出了這麼一個想要學習的皇族,套用一句老話“想必此人必有作為”。
通鑑中對於苻堅的出場是在一個殘暴的超級大惡人皇帝苻生之後,苻堅將他幹掉了並稱帝。苻堅即位時,前秦一派混亂,苻堅上臺之後的大作為,使前秦安定強大並最終統一了北方,天下只剩下偏安一隅的東晉。下面就簡單列出苻堅做的幾件事情,並舉一些通鑑中的片段來窺測苻堅其人。
政治清明,重視人才。通鑑中有一段記載“秦王堅行至尚書,以文案不治,免左丞程卓官,以王猛代之。堅舉異才,修廢職,課農桑,恤困窮,禮百神,立學校,旌節義,繼絕世;秦民大悅。”其中比較有亮點的就是慧眼識王猛,將王猛從布衣提到宰相,“王猛日親倖用事,宗親勳舊多疾之。特進、姑臧侯樊世,本氐豪,佐秦主健定關中,謂猛曰:“吾輩耕之,君食之邪?”猛曰:“非徒使君耕之,又將使君炊之!”世大怒曰:“要當懸汝頭於長安城門,不然,吾不處世!”猛以白堅。堅曰:“必殺此老氐,然後百寮可肅。”會世入言事,與猛爭論于堅前,世欲起擊猛。堅怒,斬之。於是群臣見猛皆屏息。”(這段可以看出王猛也挺有個性)看到這一段我想到了劉邦拜毫無戰功的韓信為三軍統帥統領樊噲,灌嬰等老將。可以看出苻堅用人堪比劉邦。
從諫如流,從小事做起。“九月,秦王堅與群臣飲酒,以秘書監朱肜為正,命人人以極醉為限。秘書侍郎趙整作《酒德之歌》曰:“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識,儀狄先知。紂喪殷邦,桀傾夏國,由此言之,前危後則。”堅大悅,命整書之以為酒戒,自是宴群臣,禮飲而已。”苻堅從諫如流的例子有很多,但戒酒這件事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寥寥幾句,一個虛心納諫,魅力十足的且略顯可愛的帝王形象就呈現在眼前。
心胸寬廣。“秦王堅欲以周颺為尚書郎。颺曰:“蒙晉厚恩,但老母見獲,失節於此,母子獲全,秦之惠也。雖公侯之貴,不以為榮,況郎官乎!”遂不仕。每見堅,或箕踞而坐,呼為氐賊。嘗值元會,儀衛甚盛,堅問之曰:“晉朝元會,與此何如?”颺攘袂厲聲曰:“犬羊相聚,何敢比擬天朝!”秦人以颺不遜,屢請殺之,堅待之彌厚。”這個場景讓人很自然的聯想到的就是張良遇見黃石公的情形,但不同的是,張良當時是少年、黃石公是老人,而現在的情況是苻堅是皇帝而周颺是俘虜。可以看出,苻堅相比張良有過之而無不及。
我們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淝水之戰前後的苻堅和上面例子中的苻堅會畫上等號,但歷史確實是如此之荒誕卻又如此之真實。就如同數學證明題裡面風馬牛不相及的前提會得出重要結論一樣。
然而苻堅的失敗絕不是偶然,也不能簡單的歸為天命或者歷史的必然論之類的。淝水之戰中苻堅失敗後前秦幾年後就忘國了。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境遇也差不多,但曹操後來還是將國家治理的很好。其中必然有苻堅下面我們就分析一下苻堅失敗的原因。
我們先看一看通鑑中王猛還沒有去世之前的一段話。“陽平國常侍慕容紹私謂其兄楷曰:“秦恃其強大,務勝不休,北戍雲中,南守蜀、漢,轉運萬里,道殣相望。兵疲於外,民困於內,危亡近矣。冠軍叔仁智度英拔,必能恢復燕祚,吾屬但當愛身以待時耳!”竊以為這段話很準確的說出了前秦當時的國情:前秦疆域雖大,軍隊雖多,但是一直在打仗,卻沒有穩固好好發展,後方很不穩定,“民困於內而兵疲於外”。這大概是王猛臨終前告誡苻堅不要強攻東晉的原因之一吧。從這裡可以看出苻堅失敗的第一個原因:不知己,誤將兵力當成國力的全部。從這裡我們可以收到啟發:一個國家的強大並不只是武裝力量的強大,國家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才是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所在。 再來看出徵之前苻堅的兒子勸阻苻堅“晉有謝安、桓衝,而陛下伐之,臣竊惑之。”苻融也說“國家本戎狄也,正朔會不歸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尚書左僕射權翼也勸苻堅“今晉雖微弱,未有大惡。謝安、桓衝皆江表偉人,君臣輯睦,內外同心。以臣觀之,未可圖也”苻融的話自然是司馬光的扯淡,但是從這三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東晉雖弱,但君臣和睦,治理東晉的人也絕非等閒之輩,東晉是中華文明傳承者,並不像其他戎狄好解決。可以看出苻堅失敗的第二個原因:不知彼,誤將東晉表面的弱小當真而不屑一顧,沒有認識到實質所在。給我們現在的啟示就是:對於個人,看問題不能看表面而忽略其實質,對於國家或企業而言,要了解敵國或者是競爭企業內部的實情,決不可只窺其一而不知其二,在做決策時才更加合理。 孫子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否命題是:不知己不知彼,一戰就殆。孫子的話當然是對的,但我們不能妄下結論其否命題一定是錯的。畢竟苻堅當時擁有的是百萬大軍,而東晉只有區區八萬之眾,即使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況下,失敗也不可斷定。接下來要談的就是苻堅自己的原因了。 想必大家都同意苻堅自滅前燕以後,逐漸驕傲自大。雖然在討論出兵東晉的問題上說過:“諸君各言其志。”,但其實現在的苻堅並沒有聽進去反對出兵東晉的人的話一點也沒有聽進去,還說出了“今以吾之眾,投鞭於江,足斷其流,又何險之足恃乎”這樣狂妄的話。群臣大多反對出兵東晉,並都提出了合理的理由,但是苻堅一律給pass了。我看到這一段想到的就是《詩經》中的“公無渡河,公鏡渡河,渡河而死,將奈公何!”驕傲自大的副產品就是求勝心切,“意欲取江東,寢不能旦。”在淝水之戰前只抓到一個送信的就將大部隊留在後方,親率八千騎兵輕進。驕傲輕敵,自古兵家大忌,久經戰場的苻堅居然在淝水之戰中忘記了這個道理,只能悲哉痛哉„„這裡我想引用評論曹操赤壁之戰失敗的話來表達我的痛惜“習鑿齒論曰: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豈不惜乎!”這裡給我們的是萬古不變的道理:不要驕傲,驕兵必敗,越是將到終點越要謹慎,“行百里者半九十。”雖然這句話在此引用不合適,但是想不出更好的了。不管是於人,於國家,還是於企業,這個道理都是適用的。
苻堅失敗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不論敵我,不分親疏。鮮卑慕容族多麼陰險狡詐苻堅這麼雄才大略的人沒看出來也就算了,而且居然在這種國家大事中聽信他們的讒言,輕易出兵東晉。在淝 水之戰之前還派東晉降將朱序作為使者去勸降東晉,這就相當於送信去啊,這種大事怎麼可能讓這種非本土人士來擔任。從這兩點我們可以看出,苻堅對人太好,這既是優點,讓他得到像王猛這樣的人才,也是缺點,讓他這樣一失足成千古恨。從這裡帶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判別誰是真心朋友,誰是虛心假意的朋友。真心待人的同時也要注意防範,否則,就可能會後悔莫及了~
最後,一生經歷了那麼多的苻堅在前鋒失敗時心理素質居然會差到“草木皆兵”,這說明苻堅在出兵時聽了那麼多的勸戒心裡對出兵東晉不是很自信,在第一次兵敗的時候心裡就會發慌,自然,後來的戰爭結果可想而知。苻堅堅持出兵,沒有聽從任何人的勸阻,別人越是勸阻,他的態度越是堅定,陷入了一種為堅持而堅持的心裡狀態。在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由於固執己見而失敗的例子。並不是只要堅定一個目標,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說不定你的目標是錯誤的。所以,合理聽從別人的勸告,思考自己所堅持的是否正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要陷入為了堅持而堅持的偏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