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庚公不賣馬

    包大人生就一副書生樣,白麵淨臉、眉清目秀。至於黑臉形象,當然只是善意的謊言,不過是為迎合他後來的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形象。試想,一個書生,本已缺少劈山開路的氣場和力度,再加白麵,哪裡有帶著月牙胎記的黑臉來得觸目驚心並不怒自威呢?

    同樣遭遇刷黑的,還有包大人的出身。他非但不是出身貧寒,由嫂子含辛茹苦地撫養成人,恰恰相反,包大人生在官宦人家,父母雙全,備受寵愛,幸福指數爆棚,以至於成年後的他很宅、很戀家。都28歲了,好不容易中了進士,終於可以出去賺錢養家、光宗耀祖了,只因工作地點離家遠了點,便託人找關係又換了個地方,結果還是未能如願靠近家門口,包拯竟然辭了官職,棄了前途,把陪伴侍奉父母當事業來做。直到10年後,父母去世。

    38歲這年,老大不小的包大人終於第一次入仕,出任天長縣縣令。在這一任上,一起虎頭蛇尾的“牛舌案”,將官場菜鳥包大人塑造成了如假包換的神探——一戶人家的牛舌被割了,主人來衙門報案。包大人二話不問,直接吩咐主人回家把牛殺了。不久有人來狀告牛主人(私宰耕牛在宋朝是違法的),聖明的包大人由此斷定,這個狀告牛主人的人便是兇手,否則便不會狗拿耗子多管閒事。這是包大人一生中唯一的有明確記載的斷案,至於發明三口威風的鍘刀、怒鍘負心的駙馬爺等橋段,自然也是演繹,當不得真的。可這段唯一的官方記錄,也是漏洞百出,實在看不出前後有半毛錢關係。妙在那人很配合,自覺被識破,“驚服”!於是包大人機智果敢、善斷奇案之名就這樣流傳開去,並且越傳越神,越神越傳。歷史為什麼會選擇成就並神化這樣一個經不起嚴格推敲的白面書生呢?從包大人後來的人生裡可窺端倪。

    41歲這年,包大人來到了仕途的第二站端州(今廣東肇慶)。這是個盛產端硯的地方,每個來此做官的人,都會拿這個東西當作行賄受賄的明星產品,為自己前程鋪路的同時,也中飽私囊,賺他個缽滿瓢溢。唯有包大人與眾不同,不僅下令定額進貢,並再三表示自己決不染指半個。離任時,包大人果然不曾帶走一方端硯,就連他平日裡在公堂上用過的那方舊硯,他也造冊上交了。憑藉一身乾脆利落的清正廉明和潔身自好,沒帶走一方端硯的包大人,迅速得到民間的點贊、朝臣的賞識與帝王的青睞。

    很快,44歲的包大人被調入京城,負責監察百官,直接參與朝政——他的人生火速切換劇本,進入另一角色,一生盡心盡力地彈劾他人。據統計,在包大人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時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他反覆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最著名的當屬六次彈劾“國丈”,硬生生把仁宗寵妃的堂伯父張堯佐給拉下馬來。他不僅白紙黑字大呼張堯佐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還和皇帝面對面理論。在爭執到達高潮時,情緒激動的包大人站在仁宗面前義憤填膺、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仁宗又尷尬又窩火,卻也只能拂袖而去,並最終不得不順勢而為。不畏權貴、不徇私情、剛直不阿的做派,為包大人被推上神壇又添了一把火,甚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稱。

    到了58歲,包大人當上了開封市市長。在封建社會,天下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別進來。宋朝實行門牌司制度,告狀必須由門牌司傳遞狀紙,坐堂問案的縣太爺並不是鳴鼓喊冤的老百姓想見便能見到的。衙役們趁機層層設限,層層盤剝。體恤民情的包大人下令,把衙門口大開,無論誰有什麼冤屈,都可以直接走進來告狀,絕不會再有層層關卡,讓不識字、不知法、不懂門路的良民有冤無處訴。從此,關於包大人在開封的傳說如井噴。事實上,包大人在開封市長任上,只做了不到兩年,很多故事還沒來得及發生,他便已經離開。嚴格來說,包大人的所作所為,遠遠不足以讓他成為傳說中的那個包青天。

    可人民所要求的實在不多,只要是有心為民做事,不管做到了哪一步,人民都會歌頌他,紀念他,神化他,把他當作黑暗裡的明燈,來安慰在現實社會里被打擊到體無完膚的心靈。

  • 2 # 五葉談

    是同一個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北宋名臣

    包拯,當過樞密副使、禮部侍郎、給事中等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擔任開封府知府一職

    因為包拯為官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包拯不僅如電視上所演的,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而且,歷史上的包拯,真的蠻黑,這也是“包青天”(黑的包住了青天)一稱呼的由來

    但電視上的“鍘美案”“狸貓換太子案”,都是虛構出來的,歷史上的包拯並沒有辦過這兩案

  • 3 # 標準的70後

    北宋時期,文武百官的工資很高。著名清官包拯,工資+補貼,一年將近一萬貫,按購買力摺合成人民幣,相當於現在的700萬元。

    我們往往會被影視劇所迷惑,誤認為包拯工資低,還兩袖清風。其實,北宋時期的官員薪水高,造成老百姓的負擔重。而且,高薪並沒有養廉,北宋後期的貪官汙吏,多如牛毛。北宋維持了167年就滅亡了,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4 # 忠肝義膽嶽老三

    說到包拯,我們第一反應離不開“開封府”,想到溫文爾雅的公孫先生,俠肝義膽的展昭,以及“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護衛!

    其實這都是藝術創作的形象!

    歷史上的包拯,當然是真有其人,而民間傳說的包青天形象是以包拯為原型,透過說書和演義進行創作的藝術形象。

    特別是《三俠五義》的流行,以及透過改編的各類有關包青天的影視作品,讓包青天形象深入人心。

    黝黑的臉龐,代表著鐵面無私,額頭的月牙痕也是他特有的標誌,穩坐開封府,“龍頭鍘鍘皇親國戚,虎頭鍘鍘達官貴人,狗頭鍘鍘平民百姓”!

    他不畏強權,不謀私利,一心為公,秉持正義!

    他為民做主,鍘掉拋妻棄子的陳世美,

    他不徇私情,鍘掉貪贓枉法的侄子包勉,

    他不懼皇權,鍘掉皇親國戚龐太師!

    這是包青天在老百姓心中的寫照,更是老百姓對包青天的無比崇敬!

    而歷史上的包拯當然也是有名的大清官!

    作為仁宗皇帝時期著名的諍臣,包拯剛直不阿,一心為國,多有變遷,無論在哪兒,他都一心一意為老百姓謀福利,所以也得到老百姓的愛戴與尊重。

    一說到包拯,我們就會把他與開封府聯絡起來,以包拯在開封府時期為創作主題的小說,演義,影視劇等層出不窮,但實際上,包拯在開封府的時間只有一年半。

    包拯年輕時奉行孝道,考中進士,因父母年老不願離家遠的地方做官,後來父母相繼離世,他守孝三年,仍不忍離去。在親朋好友多次勸導下,他才依依不捨的拜別父母的墳墓。

    仁宗皇帝對其相當的敬重,入朝為官,對其很是器重,當然,包拯也不負所望,無論在哪個位置,都能很好履行好自己的職責,承擔自己的責任。

    在任監察御史時,包拯彈劾王逵,因他與當朝宰相和皇帝關係都相當親近,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震驚朝堂:

    “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

    在朝堂之內,他不站隊,提出很多具有建設性的改革建議,他敢於提拔新人,向朝廷推薦有識之士。

    在權知開封府期間,他疏浚惠民河,解決水患,造福一方百姓。

    所以包拯是典型的實幹派人士,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實實在在的為國家辦事,而從不去計較自己的一己得失,更不去計較自己的仕途官位。所以包拯深得民心。

    包拯是一面鏡子。

    他用自己的行為,舉止,品質給後世人樹立了一個為官的榜樣。

    而後世出現的真正為國為民,為老百姓辦實事的清廉官員,都被尊敬的稱呼為“包青天在世”。這是極高的榮耀,也是人們對包青天的懷念。

    而後世最出名的當然就是海瑞。

    但是海瑞海青天雖然清廉,但和包青天相比還有很多的不一樣。

    相比而言,海瑞是內心有更多的想法,他的所作所為也是為了追求一個“青天”的好名聲。當然,他也確確實實的在為民做事,他不求利益,哪怕自己窮的叮噹響,也沒有動過任何其它的想法,他清廉正直,但有一些過於把自己置於山窮水盡的地步,也是在老百姓心中博得好名聲。

    而且,海瑞斷案更多的是主觀臆斷,而並沒有真正做到客觀公正,明察秋毫!這樣肯定會導致一些冤案錯案的發生,也是他不被一些人認同的原因。

    另有,海瑞主觀的同情弱者,甚至有些是非不分,特別是在平民百姓和達官貴人之間,他主觀的偏袒老百姓,感情用事!

    相比而言,包拯更為純粹,他真正做到不為名不為利,真正是實實在在為國家謀福利的人,他是真正的實幹興邦!而且,他無論斷案還是做人,他都是一視同仁,客觀公正,依法論斷,不摻雜自己感情,正是如此,包拯才留下鐵面無私的印象。

    包拯受到老百姓的追捧是有很多的原因的,這也可以看出老百姓心中都希望當官的都像包拯一樣清廉,遇事有人能像包拯一樣給他解決問題,不再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老百姓希望身邊永遠都有青天!

    記得多年前河南一位因公殉職的偉大的女公安局長,在她告別之際,數十萬老百姓自發前來為其送別,那種場景感人至深,這也是她一心一意為老百姓做實事,老百姓心中有她,老百姓心中捨不得她………

  • 5 # 國家人文歷史

    包拯(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關於包拯,有很多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如《少年包青天》、《七俠五義》、《包青天》等,在戲劇之中,包青天也是眾所周知的形象之一,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等離奇曲折的故事也與包拯密切相關。拋開這些民間傳說與文學作品,真正的包拯是怎樣的一個人,讓我們從正史之中去尋找答案。

    包拯的事蹟見於元代脫脫等人編撰的《宋史》列傳第七十五之中,裡面對包拯的生平和履歷做了詳細的介紹,關於包拯其人,有這樣幾件事情值得我們關注:

    1. 孝順雙親。包拯中進士之後,先是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但由於父母年邁,包拯為了能就近照顧雙親,懇求在家鄉附近任職,故改去監和州稅,可是父母仍不願讓包拯離開,包拯於是辭官歸家,侍奉雙親,父母去世後,又在父母的墓室旁築廬居住,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2. 吏治清明。包拯歷任天長知縣、端州知府、殿中丞、監察御史、開封知府等職,在任期間,無不勤勤懇懇,清正廉潔,敢於向朝廷提出自己施政的建議並付諸實施,是一個理政有方、清正廉潔之人,是北宋知名的能臣。

    除了這些事蹟之外,《宋史》之中還對包拯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裡面稱“(包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可見,雖然在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對包拯的事蹟有所誇張和放大,但包拯本人的形象確如那些作品中描寫的那樣,是一個清正廉潔、嫉惡如仇、不假辭色,不結黨、不營私,一心為國為民的忠臣。

  • 6 # 談古論今小子

    當然是同一人,歷史上的包拯是中國十大名相之一,多次任監察御史,河北,陝西轉運史,

    權知開封府,御史中丞,受於龍圖閣直學士,史稱包龍圖。其主要職務就是彈劾貪官汙吏,因其不門畏權貴,執法嚴明,受當時宋仁宋寵信,百姓稱為包青天。其主要成就是彈劾一些貪官,但並不參於審案,並不是影視劇中包青天形象。也沒有三口鍘刀。最著名的是任天長縣縣令期間的牛舌案。

  • 7 # 小小看歷史

    說到包拯,我想幾乎每個人都是知道他的,而且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他,那麼此人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

    是的,確實有這樣的一個人!而且此人無論是在真實的歷史記載中還是在我們經常看的電視劇的影視形象中,都是滿滿的正能量!確切的說是一個公正廉明,可以為百姓做主的的青天大老爺。

    在古代包庇,貪財的官員很多,而且很多官員都會和地方的惡霸勾結欺負百姓,但是在那個時候的包公恰恰不是同流合汙的人,他不怕皇權殺了皇親國戚龐太師,他從不包庇自己人,殺了貪贓枉法的侄子包勉,他一心為人民,殺了陳世美!

    話說有包公在的地方就有公正!同時也說明了人們對貪贓枉法的怨恨,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這樣的人都是會得到百姓的擁護的。

  • 8 # 手機使用者無助的小草

    歷史上的包拯是一個白面書生,身高才一米六五。不是傳說的黑臉,身材魁梧。包拯二十八歲考中進士,先後做過縣令,知州,做到開封府伊時己經五十七歲。六十四歲病逝,沒有那麼多故事。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人確有其人。公孫策是杜撰的,因為北宋時沒有師爺這個稱謂。其它的俠客也都是清朝時的小說《七俠五義》中虛構的。

  • 9 # 風雨中的小草

    歷史上的包拯就是民間傳說的包青天的原型,只不過傳說中的包拯更被老百姓所理想化,神話了。

    從南宋開始,到元明清,一直有大量的包公戲,後來更有《包公案》,《龍圖公案》,再到石玉昆的《三俠五義》,逐漸的讓包拯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

    不過傳說裡的故事有很多的迷信色彩,如審烏盆,陰陽枕等,還有傳說中的包拯那無上的權力,如三口銅鍘,什麼上打昏君,下斬饞臣,這些肯定在歷史上不可能的,只不過是老百姓的美好願望罷了。下面我們就去看看歷史上真實的包拯。

    北宋名臣,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包拯的仕途生涯正處在北宋的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趙禎年間,年輕時從天長知縣做起,後來又當端州(今天的廣東肇慶)知府,端州地方盛產硯臺,可包拯在任上兩年,臨走一塊硯臺都沒帶走,真正的兩袖清風。

    1043年,包拯被封為監察御史。在職期間,包拯為了素正剛紀,連續七次上書彈劾朝中重臣王逵,這王逵可不簡單,既是仁宗的紅人,又和當朝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係密切。為了扳倒這個王逵,包拯竟然敢指責皇上的不是,不依不饒,最後才逼得皇上罷免了王逵。後來包拯又參劾了幾位貪腐的重臣,剛正不阿的品行讓眾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因為政績頗高,包拯被授予龍圖閣直學士,後人都才尊稱“包龍圖”,而歷史上的包拯也確實做過開封府尹。

    大公無私的包拯對家人的要求也很嚴,他曾寫過一則“家訓”,刻在了自家的牆壁上:“後世子孫仕官,有犯髒濫者,不得放歸本家,已豛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意思就是,下面的後代,如有做貪官汙吏者,死後不得葬於包家祖墳之中。這樣以身作則的包拯,被人民視為心中的清官偶像也就不奇怪了。

    公元1062年,63歲的包拯病逝於開封。

  • 10 # 鐵馬冰河wu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和民間傳說中的包青天是同一個人。包拯是北宋初年安徽合肥人,他為官公正無私,判案明察秋, 且執法不避權貴,敢於替無權無勢的百姓申冤,做了很多有利於民眾的事,後人敬稱他為包公。因他斷案如神,決判冤獄,民間又稱他為包青天。

    史載,宋仁宗時,包拯官至樞密副使,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的副手。當時的北宋,外表花團錦簇,歌舞昇平,實際上隱藏著嚴重的問題:朝廷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重,農民生活貧困;北方邊境面對著遼國(契丹)連年入侵的嚴重威脅,宋軍卻畏敵如虎,戰力疲軟羸弱,屢戰屢敗。

    一些有識之士目睹此景,憂心如焚,都認為應該立即著手進行政治改革,包拯是改革派陣營裡最堅定的一員。

    包拯認為,改革應該最先從內政方面動手,首先要抑制宦官、權貴的勢力無限膨脹,防其尾大不掉,不拘一格選賢任能;對州縣等地方官吏要嚴格考核,懲辦貪殘之輩,革除尸位素餐之人,提拔勇於任事、廉政愛民之官。對外他反對屈辱求和的綏靖政策,再三告誡宋仁宗要居安思危,不要因為與遼國簽訂了盟約就放鬆警惕,要積極應對而不是苟且偷生。他針對邊軍將驕兵惰,糧餉不繼,兵器粗劣的情況,提出要嚴格精選善於帶兵、足智多謀的將才,淘汰軍中老弱,招募精悍義勇,儲備軍糧,勤於訓練,改善武器,迅速提升軍隊的戰鬥力。他的政治主張是很切合實際的,也頗見成效。

    史載,公元1056年,包拯任宋都開封(汴京)知府。按舊例,百姓告狀打官司,狀紙由衙役代為轉呈,一些黑心衙役乘機從中敲詐百姓,大肆勒索、收受賄賂。包拯上任後,下令廢除這一陳規陋習,允許百姓直接上公堂擊鼓鳴冤,辯理申訴。對此,開封百姓十分擁護。

    某年初夏,天降大雨,開封惠民河水暴漲,對京城威脅極大。包拯仔細清查漲水潰堤的原因,發現好幾戶有權勢的豪族在惠民河上修葺園林,亭臺樓閣阻礙了河水的通暢,時間一久,河道淤塞,到了雨季就會漲水盆溢。為了京師百萬人口的安全,包拯下令把權貴們修築在惠民河上的建築全部強行拆除,再組織民伕深挖河道,疏浚淤塞。此事必然得罪了許多當朝貴胄,面對這些人的攻訐,包拯卻置之不理。

    他不懼權貴也便罷了,就是對皇帝他也敢提不同意見,他曾向宋仁宗建議建議,停止修建一切不是必需的浩大工程,儘量減少或廢除多如牛毛的苛捐雜稅,以減輕民眾的負擔。某年,開封的一座寺院失火焚燬了,宋仁宗準備動用國庫銀重新修建,包拯立即上書勸阻,他認為國家財政困難,邊境上又不太平,經常打仗,用錢的地方很多,不應當耗費巨資先辦這等無關緊要之事。仁宗找不出反駁的理由,只好作罷。

    包拯執法如山,嫉惡如仇,且鐵面無私,而且他這種不畏權貴,敢於直諫的政治作風,在歷代封建官場中十分稀缺,堪稱一脈清流,因此更顯難能可貴 。在中國古代戲曲、小說中廣為流傳的包公故事數不勝數,而且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其實那都是後世之人誇張、想象、杜撰或編纂出來的傳奇故事,但也反映了人們對包青天鐵骨錚錚、寧折不彎、端肅廉潔、辦案如神等高貴品質的一種崇敬和膜拜。

    【答題寫作不易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路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美國佔據了大部分資源,大多數國家願意為美國提供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