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筒是越往上數值越大的,俯視讀數時,液麵最低點,眼睛,刻度線三點一線.俯視時你看到的刻度線應該是正常值上面一點的那一條,所以讀數偏大.
首先,量筒量取液體常見有兩種用法:
1、一種是知道要量取液體的具體體積,用量筒量取,比如需要量取10ml液體,就用量筒量10ml;
2、另外一種情況是不知道液體體積,量了一定液體後,需要讀出液體的體積。
第一種情況,量取指定體積液體時,俯視液體,則看到的讀數偏大,但量取的實際體積正好偏小。
舉個例子,需要用量筒量取25ml液體,讀數時視線俯視,則所量取的液體的實際體積是小於25ml。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當我們知道具體體積數量後,我們的視線是盯著25ml這個刻度線的,如果俯視,那麼視線就透過25ml刻度線往下,
當液麵到達我們的視線末端時,雖然還沒到達25ml刻度線,但是我們覺得已經到了,因此量取的實際液體小於25ml,讀數偏大。
這種情況是最開始明確知道要量取多少體積液體,比如上題提到的25毫升,這種情況結論是:
俯視,實際液體體積偏小,也就是比讀數小(讀數偏大);仰視,實際液體體積偏大,也就是比讀數大(讀數偏小)。
第二種情況,最開始我不知道要量取多少體積的液體,當取了一定量之後,我再去讀出取出了多少液體。
舉個例子,我實際量取了25ml液體(事實上我並不知道是25ml),這個時候我去讀取液體體積的數目,
那麼,如果俯視,讀數肯定會大於25,也就是讀數偏大,比實際液體體積大;如果仰視,讀數肯定會小於25,也就是讀數偏小,比實際液體體積小。
因為取出一定液體以後,如果俯視讀數,我們的視線是透過一個比25ml刻度線高的刻度線之後再斜向下到達液麵的,讀數肯定就偏大了;
如果仰視讀數,我們的視線是透過一個比25ml刻度線低的刻度線之後再與斜向上到達液麵的,讀數肯定就偏小了。
第二種情況的結論是:
俯視,讀數偏大,實際液體體積小於讀數;仰視讀數偏小,實際液體體積大於讀數。
以上兩種情況的最終結論都是:俯視讀數偏大,仰視讀數偏小,但是原理是不一樣的,需要注意,分清情況。
量筒是越往上數值越大的,俯視讀數時,液麵最低點,眼睛,刻度線三點一線.俯視時你看到的刻度線應該是正常值上面一點的那一條,所以讀數偏大.
首先,量筒量取液體常見有兩種用法:
1、一種是知道要量取液體的具體體積,用量筒量取,比如需要量取10ml液體,就用量筒量10ml;
2、另外一種情況是不知道液體體積,量了一定液體後,需要讀出液體的體積。
第一種情況,量取指定體積液體時,俯視液體,則看到的讀數偏大,但量取的實際體積正好偏小。
舉個例子,需要用量筒量取25ml液體,讀數時視線俯視,則所量取的液體的實際體積是小於25ml。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當我們知道具體體積數量後,我們的視線是盯著25ml這個刻度線的,如果俯視,那麼視線就透過25ml刻度線往下,
當液麵到達我們的視線末端時,雖然還沒到達25ml刻度線,但是我們覺得已經到了,因此量取的實際液體小於25ml,讀數偏大。
這種情況是最開始明確知道要量取多少體積液體,比如上題提到的25毫升,這種情況結論是:
俯視,實際液體體積偏小,也就是比讀數小(讀數偏大);仰視,實際液體體積偏大,也就是比讀數大(讀數偏小)。
第二種情況,最開始我不知道要量取多少體積的液體,當取了一定量之後,我再去讀出取出了多少液體。
舉個例子,我實際量取了25ml液體(事實上我並不知道是25ml),這個時候我去讀取液體體積的數目,
那麼,如果俯視,讀數肯定會大於25,也就是讀數偏大,比實際液體體積大;如果仰視,讀數肯定會小於25,也就是讀數偏小,比實際液體體積小。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因為取出一定液體以後,如果俯視讀數,我們的視線是透過一個比25ml刻度線高的刻度線之後再斜向下到達液麵的,讀數肯定就偏大了;
如果仰視讀數,我們的視線是透過一個比25ml刻度線低的刻度線之後再與斜向上到達液麵的,讀數肯定就偏小了。
第二種情況的結論是:
俯視,讀數偏大,實際液體體積小於讀數;仰視讀數偏小,實際液體體積大於讀數。
以上兩種情況的最終結論都是:俯視讀數偏大,仰視讀數偏小,但是原理是不一樣的,需要注意,分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