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子明生活燴

    伏羲和女媧二者同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女媧是中國遠古傳說時代母系氏族的著名首領之一,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風姓。曾掌握群團或氏族的生產大權,為人類征服自然,戰勝災害,一次又一次做出了貢獻,顯赫一世,名傳千古。故後世文獻曾尊稱她為皇、為帝、為神。伏羲又作庖犧、包犧、宓犧、炮犧、伏戲、伏犧等。眾多的古典文獻和出土文物都證明,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極其顯赫地位的伏羲與女媧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從某種意義上說,伏羲、女媧形象的出現和流行就是中國上古時代蛇崇拜的變形。事實上,蛇是生活於海岱區域東夷部族的圖騰,在他們眼裡,蛇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是永恆生命的象徵。伏羲、女媧神話在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崇拜意識的濃縮。

    一、傳世文獻中的伏羲和女媧形象記載 漢代以前,伏羲女媧的神話傳說已在當時社會上廣為流傳。

    從傳世文獻考查女媧的形象,大致經歷了戰國中後期楚國詩人屈原筆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的疑問,從一個外在形象尚不能完全確定的“女神”,經過秦及西漢時期的不斷改塑,到東漢後期,確定了位居“三皇”之一的“聖王”形象。所以戰國秦漢時期,是關涉女媧“聖王”形象演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東漢時期,王逸對屈原“女媧有體,孰制匠之”注曰“傳一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透過屈原的疑問和王逸的註解來看,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女媧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形象。在中國的神話中,文學作品中的“人首蛇身”形象的神人亦不少,如在《山海經?大荒西經》注引《歸藏》:“共工人面,蛇身,朱發。”《山海經?海外西經》:“軒轅之國,人首蛇身,尾交而上。”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神話中,很多具有神力的神話人物都是“人首蛇身”。根據以上的文獻記載,伏羲與女媧的本始形象是人首蛇身。

    二、考古發掘葬墓藝術中伏羲和女媧形象 經過神話“歷史話”的作用,伏羲和女媧逐漸被尊稱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主。自戰國以來,伏羲、女媧的形象便常常被刻在各種葬墓裝飾藝術中,或被視為創世始祖神,或與日、月結合作為墓室中調節陰陽的象徵。曾侯乙墓是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一座戰國中期的大型木槨墓,槨內建有兩重漆棺。墓內除漆棺外,還有兩個漆箱,而在其中一個漆箱蓋的邊緣處,繪有兩條頭尾顛倒、軀體相交纏繞的人面雙頭蛇。考古學家根據漆箱蓋頂上的扶桑、日、日中之烏及月、月中蟾蜍來推斷,畫面上的那兩個人面蛇身而又反向互相纏繞的動物應該就是傳說中的伏羲、女媧。到了漢代,人面蛇身形象最早在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上。在帛畫頂部的正中,有一人首蛇身的形象,高踞於整幅帛畫的最頂端。對於這一人首蛇身的形象,有的學者認為是燭龍,有的認為是鎮木神,有的認為是“女媧”,還有的學者提出了“伏羲說”。葬墓藝術中,伏羲常常和女媧結合在一起,或作為祖先神,被奉祀於墓祠之中,或成了墓室中人們靈魂的接待者和守護者。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宗教信仰的演化,伏羲和女媧的形象又和漢代的陰、陽概念相結合,或捧奉日、月,或執規、矩,以作為調和陰陽、鎮木辟邪的神靈。

    三、“人首蛇身”神話與中國古代蛇崇拜 中國古代神話中,蛇的意象也很多(進入文明社會又轉變為龍意象)。《山海經》中有許多和蛇有關的記載,如《西山經》稱 “諸次之山”,“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北山經》中提到的“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大荒西經》:“西海者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赤蛇,名曰弇茲。”《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青蛇,名曰夸父。”由此可見,《山海經》中將女媧形象描繪成人面蛇身之狀便無足為怪了。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蛇,被人們賦予生殖力和繁榮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徵意義。事實上,蛇就是幾乎與華夏族同時主宰黃河流域的東夷部族的圖騰。作為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物件是自然力和自然神,包括對動植物的崇拜,蘊涵極其深厚。圖騰崇拜展現了初民的一種希冀和精神寄託,希望圖騰能給本部族帶來強有力的保護。東夷部族把蛇作為圖騰,因為蛇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殖力,死而不僵,僵而不死,是永恆生命的象徵。

  • 2 # 淡漠千里1

    華夏先聖仰觀府察而開悟得道,信奉天人合一之理念,遂取龍蛇之象以示道。蛇,其申為一,其屈為曲。老子曰“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曲則全,枉則正”;蛇,幽其所也,靜其性也。老子曰“幽呵冥呵,中有精呵;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蛇,其態柔也。老子曰“柔弱者,生之徒也;見小曰明,守柔曰強”;蛇,善生者也,亦合天地好生之德也。蛇所示象,幽也、靜也、柔也、曲也、生也,皆合道之特徵。故後人以人首蛇身描繪得道之聖人,以彰天人合一之理念。

    無獨有偶,西方聖經也用蛇指代智慧。所不同的是中西方對智慧的態度截然相反。基督教對人類擁有智慧完全沒有自信,認為人擁有智慧只能墮落而喪失本性,變得虛偽邪惡,因而視智慧為萬惡之源,即原罪。此教義導致西方千年愚昧,直到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用杜撰的古希臘文化(實為東學西漸的結果)對傳統宗教進行對抗,才最終擺脫了宗教的束縛開啟了現代文明。只不過不幸的是,又滑向了另一個極端,其窮途末路不遠矣。

    我華夏先聖認為,天道垂象以啟迪人類智慧,是要人類透過智慧去領悟天道之意志,即天理或道理,從而擺脫禽獸的生存狀態,使人的生命得以昇華,成為真正的人。而我諸聖賢也無愧於天道之厚愛,以獨有的駕馭智慧的能力證悟了天理,並以之開創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春秋戰國以降,君王失道,禮崩樂壞,先賢孔子雖欲力挽狂瀾而力有不逮。尤其近代以來,傳統文化喪失殆盡,以至於民族罹難,文明蒙羞,但是,僅憑先聖之餘蔭,依然保我華夏文明不絕。

    當下正值中華文明覆興之際。願上天垂憐,護佑華夏,再次引領人類復歸正道!

    創建於2018.5.1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百善孝為先,如何處理好和自己父母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