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若菩提1980

    賢賢易色出自《論語學而》篇第七則。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就是卜商比孔子小44歲,孔子逝世後,他也收弟子講學。是一位大學者。

    賢賢易色有兩種主流解釋:一種是朱熹“論語集註”所說“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朱熹認為人生向來就是向善的,但是由於人的私慾矇蔽了善性,所以人尊德性,問道學,去欲存真。就是要透過學習賢人的好善為樂精神來更換好色之心。另一種解釋為擇偶。意思為與妻子相處時,要尊敬他的賢德勝過喜好她的美貌。

    現如今的人看到色字,首先想到的是女色,這也可以理解,因為現在好像就剩下這個主要意思啦,其實古文中的色大部分都是我們現在理解的色。古文中的色。本意是臉色,就是態度形色。

    佛經裡也有很多色字,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意思就更廣了,凡是看見都是色,佛學裡色乃是生相,亦即表象,並非指女色。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全句的意思是:一個人能夠尊重並學習賢者,並且還善於明確和轉變好自身的不同的社會角色定位。即在家中能夠盡心竭力照顧好父母,在社會中能夠全身心的投入,與朋友交往時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然謙虛稱自己沒有學過什麼,但我也能得出他實際上不僅學了,而且還很有學問的結論。子夏最終的意思是在社會中能夠正確的把握,轉化和扮演好自身的角色,其實也是一門學問,一種能力。

  • 2 # 若子不弱

    賢賢易色告誡人們什麼道理?

    “賢賢易色”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說的。原文如下: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使致其身,與朋友交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得之學矣。

    整體上看,這段話是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和原則。但是“賢賢易色”這句話,就很讓人費解。一個“色”字,總會聯想到“女色”,“女人”,“男女之色”。其實古人如宋儒們,最初也是這樣理解的。

    整句話的意思解釋為,看到賢德之人,愛人,老婆,太太,老公,丈夫都不要了,在戀愛中,把男女朋友都丟掉了。

    如果這樣理解子夏的這句話。這其實是反人性,或者說是反人情的。

    子夏比孔子小44歲,孔子死後,在戰國的初期,他開始像孔子那樣講學,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大學者,子夏是孔子的弟子,繼承的是孔子的思想。如果是上面的意思,那麼孔子就算不上聖人。

    孔子在《禮記》裡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子從來沒有否認人生離不開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生活的問題,一個是性的問題。所謂飲食,就是現在所說的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

    既然離不開這兩件事,宋儒們把“賢賢易色”解釋為為了做學問,就必須把妻女丈夫,都丟開?這顯然是不通的。

    所以南懷瑾先生關於“賢賢易色”的解釋是比較正確的。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是動詞,第二個“賢”指賢人,也就是學問修養都好的人。“色”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態色,簡單點說就是態度。

    “賢賢易色”的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做人,做事都很行,對於這樣的人,我們就會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著轉變。

    這樣明白,平實的解釋才符合人的普遍心理。符合人性的。不管一個人如何壞,當他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個人比較友善,這才是人之常情。

    這才是子夏的本意,也是孔子思想透過弟子子夏得以正確傳承。現在我們也可以理解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孔子當年被打倒的原因,就是因為受了宋儒們曲解的冤屈。

    《論語》,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記錄,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南懷瑾先生極為推崇孔子學說與《論語》,強調它是我們瞭解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南懷瑾先生對《論語》的解讀,他自稱是在為孔子申冤,其實是為弘揚、傳承和復興民族文化精華,和人文精神。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學生時代喜歡的那個人,現在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