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秦漢開始實行的人事制度——“重德不重才”的“察舉”制度。
選拔人才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可能,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可能,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升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東漢末年就是這樣,東漢末年因為把道德標準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
察舉,舉是什麼意思呢?舉就是提拔,提拔官員,透過什麼樣的辦法來提拔官員呢或者選拔官員呢?組織考察,所以叫察舉,從漢武帝開始由地方官負責在自己的那個管理範圍內發現人才向中央報告,我發現一個,我發現一個,進行一些考察,考察有些條件,比方說孝廉、秀才,孝廉就是孝子,是個廉士,品德高尚,是個秀才,學問好,文筆好,有能力,德才兼備,報告給中央,然後中央來任命他做一個官員,叫做察舉。
那麼這個察舉制呢它到了東漢末年,它就出了問題了,出了什麼問題呢?一些人為了走仕途,開始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你不是要孝廉嗎,你不是要我道德品質好嗎,這個道德品質好它怎麼講呢?這個話,它得有些表現,那麼他們就開始表現,比方說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中國傳統的喪禮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一般地說就是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他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他不住家裡了,住到他父親的墓道里面,因為中國古人這個墓,如果家庭比較富裕的話,他墓是做得是很大的,除了墓以外,前面還有一個墓道,帝邊還有一個廬,可以搭一個草棚,在那兒守墓,他住那兒,不回家住,孝,後來被人揭發出來,三年工夫就在那墓道里生倆兒子,那本來這個事也不能做的,不能吃細糧,不能穿綢緞,當然也不能夠有生兒子的那個事,揭發出來了,假的。
中國從秦漢開始實行的人事制度——“重德不重才”的“察舉”制度。
選拔人才把道德放在第一位,就可能出現三種情況:第一種,有德無才,道德上倒是無可挑剔,老好人一個,啥也幹不了,這種人我拿了有什麼用?第二種可能,求全責備,我好容易發現一個人才,大家來提意見說他有一個什麼什麼毛病,我是用還是不用呢?第三種可能,就是弄虛作假,一個人才為了能夠得到晉升的機會只好做政治秀、做道德秀,東漢末年就是這樣,東漢末年因為把道德標準放在第一位,就有很多人做假。
察舉,舉是什麼意思呢?舉就是提拔,提拔官員,透過什麼樣的辦法來提拔官員呢或者選拔官員呢?組織考察,所以叫察舉,從漢武帝開始由地方官負責在自己的那個管理範圍內發現人才向中央報告,我發現一個,我發現一個,進行一些考察,考察有些條件,比方說孝廉、秀才,孝廉就是孝子,是個廉士,品德高尚,是個秀才,學問好,文筆好,有能力,德才兼備,報告給中央,然後中央來任命他做一個官員,叫做察舉。
那麼這個察舉制呢它到了東漢末年,它就出了問題了,出了什麼問題呢?一些人為了走仕途,開始做政治秀,做道德秀,你不是要孝廉嗎,你不是要我道德品質好嗎,這個道德品質好它怎麼講呢?這個話,它得有些表現,那麼他們就開始表現,比方說有一個人,他的父親去世了,按照中國傳統的喪禮制度他應該守孝三年,一般地說就是披麻戴孝三年就可以了,但是他為了表示他非常地孝,他不住家裡了,住到他父親的墓道里面,因為中國古人這個墓,如果家庭比較富裕的話,他墓是做得是很大的,除了墓以外,前面還有一個墓道,帝邊還有一個廬,可以搭一個草棚,在那兒守墓,他住那兒,不回家住,孝,後來被人揭發出來,三年工夫就在那墓道里生倆兒子,那本來這個事也不能做的,不能吃細糧,不能穿綢緞,當然也不能夠有生兒子的那個事,揭發出來了,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