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aazhu2

    是說陳子昂那首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麼

    其實不太知道你問的是什麼,寫出來試試看是不是你要問的吧……

    是一首離別之作,五言律詩。

    陳子昂《春夜別友人》共有兩首,這裡所選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詩約作於武則天光宅元年(684)春。這時年方二十六歲的陳子昂告別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在一個溫馨的夜晚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面對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捨的離情,抒發自己的遠大懷抱。

    這首離別之作,就從眼前宴會的情景落筆。“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首聯用對起格,不但語言富有對稱美,而且使得眼前景物形象鮮明,在對比中顯出色彩美。銀燭,晶瑩潔白的蠟燭。金樽,形容酒杯華貴,考究。綺筵,華美的筵席。這一聯用詞比較華麗,目的在於透過對宴會隆重熱鬧場面的由衷讚美,來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華美的筵席固然令人興奮,但它是為送行而設,所以不免又籠罩上一層離別氣氛,使在座的人於歡聲笑語之外漸漸產生惆悵與傷感之意。“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一聯,即景傳情.承首聯而引出寓別的主題。這一聯從謝眺《離夜》詩的“離堂華燭盡,別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謝詩更顯得出語自然和意境深遠,確切地表達出此時此地惜別的情景。

    第三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把筆觸從室內移向戶外,描寫夜空的景色。詩人為什麼這樣變換描寫角度呢?原來這裡並不是泛泛寫景,而是借背景的擴充套件和時間的推移來進一步映襯別情。長河沒曉天,指銀河消失在曙色之中。

    這一聯好象專寫夜空,實則關合夜宴。由於主賓雙方不願分離,遂使宴會從夜晚延續到拂曉,時間在悄悄逝去,月亮已隱沒到高樹之後,銀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人卻沒有散去。透過飲宴之長,暗示別情之深,這種以景襯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寫離情更加耐人尋味。

    篇末以“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的問句作結。

    悠悠,遙遠,洛陽道,通往洛陽的路。這兩句說;此去洛陽的道路十分遙遠,這一分手,誰能預期到何年何月才能見面呢?這個結尾,感情真摯,語言質樸,具有沉鬱厚重之美。全詩因反覆渲染離情而帶上了一層淡淡的愁緒。但作者此行本是為了政治事業,在《春夜別友人》的第二首中,他就自豪地向友人宣告:“懷君欲何贈?願上大臣書。

    ”他對友人,沒有什麼世俗禮品可贈,只願他們理解和支援自己的這次遠行。由於有這樣的思想基礎,因而詩篇雖略有感傷色彩,但基調卻高昂明快,並不給人以任何低徊悲抑之感。

    此詩通篇暢達優美,但無驚人之句。詩人似乎不屑於在字句上精雕細琢,除了開頭一聯因場面描寫之需而適當選用華麗辭藻外,其餘用語都平淡自然。

    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詩的深厚和雅。清人紀昀說得好;“此種詩當於神骨氣脈之間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開,即不得其佳處。如但摹其聲調,亦落空腔”。再有,此詩雖寫眼前景,心中情,卻有所繼承和借鑑。近人已指出,它“從小謝《離夜》一首脫化來”。《離夜》即謝脁《離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寫一次夜宴。

    對照二詩可知,陳詩在章法、用語等方面都明顯受了謝詩影響。但陳子昂並沒有簡單地模擬前人,而是有因有創。這主要表現在,謝詩較直露和簡潔,陳詩則婉轉而細膩。陳詩在結構上更善於迴環曲折地巧作佈置,在情和景的安排上,首以穠麗之筆鋪寫宴會之盛,次以婉曲之調透發離別之愁,再以宏大的時空背景烘托出宴會之久與友誼之長,最後以展望征途來結束全篇,層次極為分明。

    通篇情景合一,從優美的意象描寫中自然地流露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機器人有可能形成自我意識嗎?